紐約代偉

政治|傳媒|曆史|詩詞|股票
個人資料
正文

紐約華人列史| 最早到達美國的中國女子-阿芳妹

(2021-01-31 12:02:07) 下一個

老中國貿易,(Old China Trade)指在“一口通商“時期,大清帝國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商業貿易活動。該貿易活動從1783年“中國皇後號”由紐約抵達中國開始中美貿易,直到1844年《望廈條約》為止。老中國貿易代表了美國與東亞關係的開始,也標誌著美國和中國關係的開始。

本篇是《老中國貿易係列》之十一

 

公元一八三四年:

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時期(1829-1837年),美國領土主要分布在密西西比河及俄亥俄河以東;

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道光十四年,英國兵船擅闖虎門,初步顯示軍事侵略意圖。

3b292df5e0fe9925ac71db0a36a85edf8db1716e.jpg

1830年,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州塞勒姆年僅21歲的哈麗特•羅,女扮男裝,成功夜潛廣州。這使她成為曆史上第一位進入中國的美國女子(文見:第一位到達中國的美國女子)。

無獨有偶,四年後的1834年,也有一位年輕的中國女子,同樣經由萬裏之遙的“老中國貿易”航線,從中國廣州遠渡重洋去到了美國東岸的紐約,她的名字叫“梅阿芳”。梅阿芳則是記載中第一位到達並移民美國的中國女性。

梅阿芳(Afong Moy)留下的英文名字,與今天的中式拚音對應存在巧合,作者在這裏便按英式順序把她稱作了“阿芳妹”。一是因為她的真實名字並沒有確定,或者根本是未知;二則廣東人的習慣裏,對人以“阿”做前稱相當流行。“阿芳妹”一名既避開了她名字上具有的疑問,也給這位近兩個世紀前的中國女孩兒一份親切感。

moy.jpg

“阿芳妹”來到美國,是由美國商人內森尼爾•卡尼和弗裏德裏克•卡尼兩兄弟主導的。卡尼兄弟曾經靠進口法國仿冒的中國商品發家致富,他們同時並擁有一艘名為“華盛頓號”的船隻。隨著源於18世紀後期美國與中國之間“老中國貿易”的日漸繁盛,具有商業眼光的卡尼兄弟也開始投入其中。

1832年,卡尼兄弟第一次來到廣州,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進口茶葉﹑絲綢及瓷器等。一段時期後,卡尼兄弟認為:要有一件“神秘的東方物件”,才會更符合美國中產階級的口味,他的商品在美國的銷路也會更好。於是,他們最終異想天開地決定:從中國“進口”一位女人到美國。

根據記載,卡尼兄弟的想法,被他們所屬的“華盛頓號”船長本傑明•奧比爾著手實行。奧比爾在廣州郊區尋找並“買”下了一名年輕女孩,這就是“阿芳妹”。按照奧比爾與阿芳妹父親商定的合約,她將前往美國進行為期兩年的臨時停留。

19世紀前葉,清朝對西方仍處在嚴厲的“一口通商”體製下。常年的閉關鎖國政策,民眾出洋困難且十分有限,僅有一些隨船水手短期出入。與哈麗特•羅能夠隨叔父到東方進行貿易不同,在當時的清朝,一個單身的年輕女子出關越洋,是不被允許,也是非常罕見的。奧比爾與卡尼兄弟最終是如何把“阿芳妹”帶出中國的,不得而知。

1834年10月17日,“阿芳妹”隨卡尼兄弟及他們的諸多中國貨物,一道登上了“華盛頓”號,從廣州啟程前往紐約。在旅客名單上,“阿芳妹”登記的名字為 "Auphinoy"(有點近似粵語發音“阿芬”)。

抵達紐約後,卡尼兄弟通過《紐約太陽報》等媒體進行宣傳,將“阿芳妹”稱做是一位清朝“鑲黃旗”王爺的女兒,名為“朱莉婭•福姬-清昌公主”。這個名字對於美國人顯然過於累贅且複雜,在媒體的要求下,卡尼兄弟最後將她的中式名字“定”為了 Afong Moy“阿芳•梅”,即梅阿芳(從名字的轉換過程看,她的小名可能是“芬”或“芳”,“梅”可能來自“妹”,真正姓氏則無法確認)。

卡尼兄弟對“阿芳妹”進行了專業包裝,讓她成為一件名為“中國女士”(Chinese Lady)的“展品”,並在《紐約每日廣告》報紙上刊登了展出廣告。

從1834年11月10日開始,每天早上十點至下午兩點,“阿芳妹”進行日間展覽,票價25美分。下午五點至晚上九點則為晚間展覽,票價翻倍,是50美分。

當時,在紐約還沒有“中國城”,僅有一點兒從事遠洋貿易的中國人船員。在更早的1829年時,著名的泰國“連體兄弟”昌-恩曾在紐約進行過雜技演出。美國人對東方的印象,除了來自“天朝”五花八門的商品,就隻有雜技等新奇表演了。

“阿芳妹”的個人展覽室,位於曼哈頓下城的“公園道”八號(8 Park Pl)。展覽室裏布置著各種中式家具,中國絲綢,紙燈籠,畫像,鏡子及陶瓷花瓶等。

“阿芳妹”則身著清朝婦女服裝,用筷子表演吃米,同時還有泡茶,唱歌,用中文數數等。“阿芳妹”也不時回答參觀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她不懂英文,都是通過一位名為阿通(Atung)的中文翻譯。阿通也是中國人,他是與“阿芳妹”一起從廣州隨船來到紐約的。

“阿芳妹”展覽的最高潮之處,是用她的“三寸金蓮”走路。她無法像平常人那樣行走,因為她的腳非常小。費城的醫生們專門量了她的腳,僅有四英寸長。最初,“阿芳妹”隻給醫生看她的腳。後來,展覽票價飆升到一美元(等於當時的人均日工資),阿芳妹開始向觀眾展示她的光腳。參觀者們買票進場,看到她的腳被裹成那樣小,歎為觀止。在之後的展覽中,“阿芳妹”也開始說一些簡單的英語,但聽起來總是那麽怪怪的。

afong-moy-detail-of-a-new-orleans-ad-probably-from-1836.png

在紐約之後,“阿芳妹”的展覽走遍了全美國。從波士頓到紐黑文,然後費城﹑巴爾的摩一路南下:裏士滿,查爾斯頓及新奧爾良等城市;然後從南方又去到了古巴。最後她沿密西西比河上溯至俄亥俄河一帶,並去到匹茲堡。所到之處,都引起極大的反響。

“阿芳妹”是早期第一位引發全美關注的中國人。她向這個陌生的新生西方國家,展示了來自東方的不同文化。讓美國人真正地親眼見識到東方與西方的巨大差異。

在首都華盛頓展出期間,“阿芳妹”還受國會議員們甚至時任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的接見。傑克遜總統表示:“祝願她…有力量勸說她家鄉的女子們,摒棄這種風俗,不再纏足。這與自然明智的天性相違背…”。

“阿芳妹”的美國巡回展覽,受到各地媒體的廣泛報道,其中也不乏爭議甚至譴責之聲。《紐約公報》報道說,阿芳女士“相貌討人喜歡,她的年紀大約19歲,身高4英尺10英寸;她的腳很小,鞋也很小,腳和鞋的長度加起來僅有4英寸長。依照她們國家的傳統,她在十歲前,必須穿著鐵鞋”。

“阿芳妹”的小腳,尤為引發媒體的極大關注,也成為最熱門的爭論焦點。一位記者譴責卡尼兄弟“這樣對待身體有畸形的女性”,他認為阿芳妹遭到了非人的待遇。這同時也表明傳統文化使中國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處的附屬地位。

《紐約明鏡報》則拒絕進行報道,並質疑這種“展覽人”的行為。“一名美麗的可人兒,為五角錢的價格,如此被像動物一樣到處展覽”。另外,還有一些美國人拒絕購票參觀。

“阿芳妹”原本在美國逗留兩年之後(1837年)返回中國,但她最後沒有成行。全美巡回展出後,“阿芳妹”一度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了。1838年4月,有媒體報道說“阿芳妹”陷入了個人財務危機。更有傳言她被經紀人拋棄在了新澤西,當地居民正準備捐款,以資助窘境中的她返回中國。

在媒體的追蹤關注下,新澤西州蒙茅斯(Monmouth)郡有關部門動用公費為“阿芳妹”安置在了一處救濟屋。直到1848年4月,“阿芳妹”再度出現。她跟隨了一位新的經紀人-費尼爾司•巴納姆(美國著名“玲玲馬戲團”的創辦人之一)。在紐約﹑波士頓及費城進行一係列演出後,1849年11月,“阿芳妹”又去到了首都華盛頓,在賓夕法尼亞大道上現場演出。此次複出,“阿芳妹”的名字裏還多出了一個姓氏後綴,按推測她應該是嫁給了一位廣東籍人士。“阿芳妹”最後的一次演出紀錄,是1850年4月在紐約城酒店。

1850年代,隨著美國對中國的了解加深以及更多中國人的到來。美國大眾對“中國女士”的好奇度也逐漸降溫。“阿芳妹”後來去了哪裏,沒有了下文。有說她去了歐洲,也有說她在新英格蘭地區生活。

untitledkkk.png

參考資源:

• Wikipedia/Afong Moy

• Facebook/Eric Jay Dolin, 10-17,2019

• Abagond: Afong Moy, May 20th,201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