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諾(伊利諾依)河,宛如一條美麗閃光的銀帶,自東北向西南悠悠飄過大草原風情的伊利諾依州中西部。在它中遊的一個小彎曲處,伊利諾河河道兩側逐漸被幾個狹長湖泊形成的沼澤地所駕馭。由於沼澤帶氣勢之盛,河道的西側幹脆劃出了一大片“州立濕地及野生”區域。在這片沼澤地的西邊緣,有一座幽靜的小鎮,名字叫做 Canton-廣州。
在過去的文章裏,我多次介紹過美國有幾十座以“廣州”命名的城鎮。它們大多是“老中國貿易”時期(1783年-1844年)的光輝留痕:被歐洲封鎖的的新生美利堅,積極尋求與東方大清之間貿易往來。那是一段激奮而輝煌的曆史記憶。
伊利諾依州中西部的這座“廣州”鎮,始建於1825年。那是“路易斯安那購地”後的十餘年時,殖民者已經逐漸向中西部開疆辟地,建立定居點。這座廣州鎮比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城南的“廣州”鎮,要晚上個三十年。但它卻與前者有著驚人的名源一致性:那就是,認定自己與當時地球另一麵的國際著名大港口-廣州“位置背對背”。
今天看來,這座位於濕地沼澤中的孤寂廣州鎮,顯然不是那座東方廣州大都市的地球對稱點;波士頓的那座,也不是。我們不去考證它的真偽,也不需要對此做個“去偽存真”。曆史有時,也需要這樣的不嚴謹存世。
再來看那片河畔的沼澤地,也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沿伊利諾河河道向北斷斷續續,表現的若即若離。就這樣上溯了一、二十裏地後,在它的河道東側又出現一片頗具規模的沼澤地。這片沼澤地與更東麵的硬質陸地間環繞有一片水域。水域的大小明顯能夠成為了一個湖泊-這座湖泊有著一個非同凡響的名字:Pekin Lake-北京湖。
“北京湖”有550英畝左右大,水至深處有3英尺。這裏麵可以釣到白斑狗魚、灰鉗魚,甚至黃鯰魚等,都很美味肉多的那類淡水魚種。北京湖與周圍的豐富沼澤地帶,被劃做了另一個名為“州立魚類及野生”的區域,成為伊利諾河中遊人們季節性漁獵的最佳去處。
在北京湖的南端,有一座橫跨伊利諾河的橋梁,名為“北京橋”。北京橋連接河的東西兩岸,自然也是一處交通要道。橋身落地東岸,是一座城市,名為“北京城”。
北京城方圓約有40平方公裏,人口3萬5千餘,它是塔茲韋爾郡(Tazewell)的政府駐地,也是該郡最大的城市。北京城除了是地區性的“北京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城內還有一座“人口”多達1200人的北京“聯邦懲戒所”,裏麵多為女性獄犯。在地僻人稀的中西部草原地帶,這樣的局麵也算得上是一處“繁華”之地了。另外,北京城南、北各5公裏處,還有“南北京”及“北北京”兩座鎮子,它們與“北京城”一起臨伊利諾河呈拱據之勢。很明顯,居中地位的“北京城”,是這一區域所有帶“北京”字頭的正宗名源。
那麽,這地遠天荒大草原之中,為什麽會有一座如此之“北京”城呢?
話說,在西南麵、也就是伊利諾河對岸“廣州”鎮成立的前一年-1824年,一位從俄亥俄西進的農民強納森•薩普,成為第一位落戶此地的非印第安人。之後,又有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到來,他們與薩普一起在當地印第安人村落附近搭建木屋,開始定居下來。如同“廣州”鎮的取名方式一般,這些初來乍到的殖民者也認為這裏與當時清朝的大都城-北京“位於地球的對稱兩麵”,故取名Pekin-北京(注:Pekin是北京英文Peking的羅馬拚法)。
要知道,在中國,南方沿海的廣州與坐落於華北的北京之間,相距足有數千裏之遙。而位於伊利諾河兩岸,命名時間十分相近的“廣州”鎮與“北京”城兩地,直線距離尚不足40公裏。顯然,在那年頭,殖民者們不需要這些精準的地理常識,便一樣能夠從歐洲橫渡大西洋,從東岸長驅直入中西部的印第安人肥沃之野。
美國建國初期的國小民弱現實,讓東方遙遠不易及的“天朝”大國,成為民眾們心中帶著希望光環的追夢之地。在那個大開發時代,像“北京”這類照搬式命名,在殖民新疆土上處處可見,習以為常。除了伊利諾河畔這座“北京城”,在美國其它州如肯塔基、俄亥俄、紐約、印第安納、馬裏蘭及北卡羅來納等,都有以“北京”命名的村鎮等。
伊利諾河畔的北京城,說來還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曆史”之地:伊利諾依州素稱“林肯之鄉”-林肯總統的發跡之地。19世紀40-50年代,林肯執業律師長達十餘年的地方,就在北京城南麵的“林肯”城。當時,在他所屬的“輝格”黨人國會議員競選中,為了取得選票優勢,林肯與他的競選對手們聚在“北京城”並達成了一項後來他在自傳中被稱作的“北京協議”,也就是雙方互相讓利的“君子協定”。林肯之後終於成為國會議員,奠定了他一生的重要政治基石。
北京城也有過“灰暗”的一頁:20世紀初,美國3K黨三度死灰複燃,勢力擴張到廣袤的西部及中西部的工業化地域。北京城也被3K黨分子滲透,並控製了當地的重要媒體-《北京每日時報》,作為反新移民(主要針對來自南歐及東歐)宣傳工具。幾年後,他們又賣掉了這家報刊。
自1830年代左右以“北京”命名之後,該地的居民也開始逐漸從意識到行為上與那座遙遠的東方超級大都市“拉近關係”。北京城的居民們稱自己為“北京人”(Pekinian),並把北京城親切地稱為“天朝之城”(Celestial City)。位於老城區的“北京劇院”,也裝飾上了中國式寶塔頂。連本地商家們廣告上,也都會釆用中國色調(紅)並加上一些漢字,以此來展現自己的“北京式”傳統。在當地學校重大儀式上,學生代表們也會穿上紅色絲綢外套,以兩手作揖之勢行招待禮。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城曆史上,真正能夠與“中國”或“華人”扯上關係的話題,當屬最具爭議的“北京社區高中”吉祥物事件了。
從1930年到1980年長達半個世紀裏,北京城唯一的、地位最重要的高中-“北京社區高中”,把她的橄欖球校隊命名作“北京中國佬”(Pekin Chinks),並且配有“紅色舞龍”徽標,依此顯示該城傳統上與“中國/北京之間的淵源”。“北京中國佬”橄欖球隊在伊州曾屢奪冠軍,頗負盛名。然而,他們沒有想到(或許也想到過)的是,這個特殊的名字卻給學校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社會非議(在美國,Chinks 被認為是一個對華人帶有侮辱性的單詞)。
1974年時,“北京社區高中”全體師生為此進行了一次總投票,對校隊“北京中國佬”名字的去留進行表決。結果以1000多票對182票的絕對優勢,宣告“北京中國佬”名稱獲勝並繼續留用。後來又進行過第二次投票,結果仍然如此。直到1980年時,基於社會各界(包括有美國華人組織,多次造訪該校並提出抗議;另外還有美國全國體育機構等)的強大壓力,“北京社區高中”被迫將校隊更名為“北京龍”,一直沿用到現在。
然而,“北京社區高中”的師生,校友們及運動隊員們,一直對“北京中國佬”的名字情有獨鍾,念念不忘。他們認為,中國佬 Chinks 沒有歧視的意味。對他們來說,Chinks 本身反而具有“努力向上”的涵義。即使在今天,“北京龍”前時期的畢業生們,仍然懷著一個強烈的願望:那就是有朝一日繼續使用之前的“北京中國佬”這個校隊名稱。因為那個名稱裏麵,含有學校的榮譽。
上圖英文大意:
竹子先生:代表著“北京高中”的學校精神和運動友誼。“竹子先生”,是經過全校競賽最終選取的名字。這一名字寫在男生體育室的北牆上。學生們加注了一些相關鼓勵語句,如“中國佬,多一些進步”!,及“擁有精神,才會贏”等,都寫在這位“小中國人”的下麵。
信條:我們,北京高中的同學們,號召我們諾遵她(學校)的準則、保守她的信念、追循她的團結精神,共同前進。我們一道追求她的最美好賜予,也把我們最美好的給予她。我們永遠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