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代偉

政治|傳媒|曆史|詩詞|股票
個人資料
正文

裏士滿城:“意外總統”泰勒長眠地

(2015-01-17 12:35:38) 下一個

     約翰•泰勒總統期間,新興的美國第一次對遙遠的東方-中國發生政府層麵的介入,即以帝國主義的麵目迫使清朝簽訂《望廈條約》。

     美國“內戰”時期,約翰•泰勒是唯一一位支持並參與“美利堅聯盟國”分裂國家的總統。他去世後,聯邦政府沒有任何表示,“聯盟國”則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並把他譽為“新生國家”的英雄。。。
 

  1606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授予“維吉尼亞(倫敦)公司”皇家特許證,準許它們到北美洲進行殖民定居。1607年4月,英國人的第一個永久定居地在“詹姆斯鎮”建立,詹姆斯鎮也被認為是英國第一個海外殖民地。自此,英國殖民者開始源源不斷地沿詹姆斯河逆流而上,維吉尼亞的土著-“波瓦坦聯盟”印第安人(Powhatan Confederacy,是居住在維吉尼亞的一支“東阿岡昆”語係土著,在殖民者到來前約有20000人,他們在歐洲人帶來的瘟疫中死掉很多,目前,在維吉尼亞和新澤西還有保留地)也被迫流離失所,我在《查爾斯城:“意外總統”泰勒出生地》一文中提到的“詹姆斯河種植園帶”,就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1737年,“威斯特弗”大種植園主威廉•伯德二世授命在一座重要的波瓦坦人村莊原址進行規劃,並以倫敦郊區的一個地名命名此地,這就是今天的“裏士滿”城。在威廉•伯德二世眼裏,這裏的詹姆斯河畔有著與他少年時生活過的英格蘭泰晤士河極其相似的風光。

   裏士滿城坐落在詹姆斯河的“瀑布線”,它位於首都華盛頓以南100英裏處,東距曆史名城-威廉斯堡44英裏,西距夏洛茨維爾66英裏(“瀑布線”-Fall Line,又稱“跌水線”,是指阿帕拉契亞山脈東南山麓。地基軟弱的沿海平原與長期被侵蝕的山地和台地的境界線上,河流幾乎並行地從山地流下形成坡度的變換點,沿山麓線形成一係列瀑布和急流。由於落差很大,它們曾經是美國早期重工業的動力資源)。令威廉•伯德二世沒有預料到的是,裏士滿從開埠時起就逐漸發展成為美國南方的政治重心,作為規模龐大的“維吉尼亞殖民地”的首府(當時的維吉尼亞殖民地的範圍,包含了現在的維吉尼亞州、西維吉尼亞州及肯塔基州的全境,以及俄亥俄州、印第安那州、伊利諾依州、密歇根州、威斯康辛州的部分地區)和後來的“美利堅聯盟國”都城,它也是眾多美國早期曆史上最著名人物的發事與成名之地,這裏麵既有曾經擔任州長的帕特裏克·亨利﹑湯瑪斯•傑斐遜﹑本傑明•哈裏森五世﹑“輕騎兵亨利”李﹑詹姆斯•門羅及約翰•泰勒父子,也有作為南方領導人駐蒞於此的傑斐遜•戴維斯﹑亞曆山大•史蒂芬斯﹑羅伯特•李及“石牆”傑克遜等。這其中,生前在裏士滿度過他大部分的政治人生,而逝後又長眠於這座名城裏的,美國第10任總統-約翰•泰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個。 

     約翰•泰勒在1809年-他19歲那年,就已踏著他父親老約翰•泰勒的政治步伐去到了裏士滿城。在這裏,他從律師起家進入政壇,曆任維吉尼亞州的美國眾議員﹑州長及參議員。至1841年約翰•泰勒當選美國第10任副總統入主白宮之時,這位來自查爾斯城的未來美國總統,已與裏士滿城有著30多年的濃厚政治淵源。人生百年之後的約翰•泰勒,則是繼同樣出生在維吉尼亞﹑同樣擔任過州長並之後也成為總統的詹姆斯•門羅之後,另一位安葬在裏士滿城的美國總統。約翰•泰勒總統的長眠之地,也與門羅總統一樣,位於裏士滿城中心-詹姆斯河北岸的“好萊塢墓園”內。更確切地說,他們都安葬在了“好萊塢墓園”內的“總統環島”裏,並且這兩位總統的墓地也僅有咫尺之遙。

     Hollywood Cemetery -“好萊塢墓園”,在《詹姆斯•門羅總統安葬地》一文中我已寫到過。墓園的這個極具混淆視聽效果的名字,是來自早期園林內的大片冬青樹,與美國西岸那座聞名於世的著名影城基本沒有關係。如果有一點相似之處的話,那就是“好萊塢影城”是當代娛樂明星們的雲集之地,而東岸的“好萊塢墓園”則是早期政治明星們的聚眠之所(建議從個人情感上忽略代偉這個並非貼切的比喻)。安葬有一位“美利堅同盟國”總統﹑兩位美國總統﹑6位維吉尼亞州長﹑28位“美利堅同盟國”將領﹑100多位曆史名人﹑20000多名“美利堅同盟國”軍人﹑共計60000餘逝者的“好萊塢墓園”,如同北京西郊的“八寶山”和華盛頓西郊的“阿靈頓”(在地理上也是位於維吉尼亞州):“每一個轉角都是曆史”。它已不僅僅是一座墓園,它的陵園身份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級的紀念園,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層麵。“好萊塢墓園”還以其漂亮的規劃和美觀的設計,被譽為裏士滿城“最大的藝術畫廊”。

     位於“好萊塢”墓園的南端的“總統環島”,是墓園內的一處居高位置的環形墓區。位於“總統環島”正中間的,是美國第5任總統詹姆斯•門羅獨具一格的黑色“鳥籠”墓。在以它為中心的環形外圍墓地中,還安葬有其他的很多逝者。而緊挨著“鳥籠”墓,位於其東麵朝向詹姆斯河及裏士滿城的,就是約翰•泰勒總統及其家族成員的墓地。約翰•泰勒與詹姆斯•門羅兩位總統的“聚居”,無疑使“總統環島”成為“好萊塢”墓園裏最引人入勝的憑吊留念之處。由是,“好萊塢”墓園也是繼麻薩諸塞州昆西“第一聯合”教堂之後,第二個安葬有兩位美國總統的地方。與比肩長眠於教堂地下室的亞當斯父子總統不同的是,“總統環島”裏毗鄰安葬的門羅和泰勒兩位總統,是沒有親緣關係的。在他們之後,美國還有一個安葬有兩美國位總統的墓園,那就是著名的“阿靈頓”國家公墓,這是後話。

     從維吉尼亞起家政治的約翰•泰勒,在1827年到1837年的10年間,曾連續作為參議員活躍在美國政壇。1835年時,約翰•泰勒曾一度位居參議院臨時議長一職,但泰勒個人的政治觀點卻一直與政府存在較大的偏差。早期,泰勒曾支持過約翰•昆西•亞當斯(即“小亞當斯”總統),但後來由於反對他的國內全麵發展計劃而反目;在泰勒轉而效忠安德魯•傑克遜的反對黨陣營後,又因為不讚同傑克遜政府的銀行政策及對待南卡分裂態度(傑克遜主張以武力對付試圖從聯邦分裂的南卡州,保持稅收)而再次走向情緒敵對。政見的大相徑庭使約翰•泰勒最終脫離民主黨,投靠到由亨利•克雷成立的提倡現代化與經濟發展的“輝格”黨。在某種程度上,約翰•泰勒一貫堅持的重要政治觀點的深處,隱含的是基於他出身的對南方奴隸製度的強烈同情與維護,這也決定了他在人生後期曆史之路上“格調”的轉換必然性。

     約翰•泰勒總統之墓的地麵主體,是一塊高聳的花崗岩紀念碑,及紀念碑正麵的一尊放置在石碑頂部的泰勒青銅半身像。泰勒的“方尖”式紀念碑,基本上沿用了以往曆任維吉尼亞籍美國總統(華盛頓﹑傑斐遜﹑麥迪遜等)墓碑或紀念碑的製式。但與前者傳統的“光禿禿”頭部不同的是,泰勒紀念碑的頂部放置有一尊青銅的希臘古翁,並伴以兩隻雄鷹撐護,遠看若戴了一頂綠色的頭盔。這尊“多此一舉”的古翁,或許是對約翰•泰勒極具差異人生所作的另一種詮釋(代偉注:英國浪漫詩人約翰•濟慈在19世紀20年代的作品中,曾有一首意味深長的感懷詩-《希臘古翁頌》,它與《怠惰頌〉、《憂鬱頌》、〈夜鶯頌〉、《賽姬頌》和《致秋頌》並稱為濟慈的六大傳世頌詩)。紀念碑的正麵-也就是麵向詹姆斯河的方向,附有一塊較小的石碑,在昂首挺胸的泰勒半身像下麵,有清晰的黑色字體簡潔地寫道:

約翰•泰勒,美國第10任總統(1841-1845)

1790年3月29日出生於維吉尼亞州查爾斯城郡

1862年1月18日去世於裏士滿城

     拋棄民主黨投奔新興的“輝格”黨,是泰勒政治生涯的巨大轉折點。1836年時,約翰•泰勒被維吉尼亞“輝格”黨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與同樣出生於查爾斯城郡﹑在西北享有軍功的威廉•亨利•哈裏森搭檔競選美國第8任總統。那次選舉,最終因為幾位“輝格”黨候選人分散票源而敗給了民主黨的馬丁•範布倫。盡管如此,泰勒還是上升到了國家層麵的政治人物,實現了從一位職業政治家走向總統寶座的角色轉換。1840年,隨著美國經濟連續3年的蕭條,又一輪總統選戰開始。“輝格”黨人改變策略,打出別具一格的“蒂卜坎努和泰勒”(Tippecanoe and Tyler Too)競選口號,以小木屋和烈酒塑造的粗曠形象在全國獲得選舉勝利。1841年,約翰•泰勒隨威廉•亨利•哈裏森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第10任副總統。泰勒在副總統的位置上一開始,就進入了那個位置應有的無聲無息狀態裏。他在參議院會議上僅發表了3分鍾的例行性演說,之後便返回到遠在威廉斯堡的家中,過著不問世事的閑居生活(當時泰勒買下了一位朋友位於那裏的房產,所以住在威廉斯堡)。用曆史學家的話說,“如果哈裏森沒死,泰勒無疑也將會是美國曆史裏另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副總統”。

     約翰•泰勒紀念碑的兩個側麵,雕著兩副同樣的女神侍像。手握花冠的女神傾身而立,她的眼神從另一隻手中的花樹間,下視到碑身前的約翰•泰勒頭像上。而泰勒總統消瘦臉廓直麵的方向,是“好萊塢”墓園旁詹姆斯河靜靜流淌過的水麵,以及對岸繁華的裏士滿城中心-那裏曾經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到處都留有他忙碌的足跡。。。如今,這近處的幽靜,遠處的喧囂,都盡收在他那對深陷在眼窩裏的炯炯有神的雙目之中。隻是不知道那些一大早就穿梭於熱鬧市井間的小民﹑午間坐在咖啡店內小憩的白領或商人,晚上在家裏看電視或上網的家人,半夜仍在狂歡的新潮族或遊蕩街頭的乞丐,也許他們早已忘了,這裏一直有一雙如炬的目光在遠遠地守望著他們。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春去秋來,一年四季,這樣已經有一個半多世紀了。。。

     約翰•泰勒的命運真正開始發生轉折,是在他就任副總統一個月又一天-即1841年4月5日的那天黎明。一封來自首都華盛頓的急信,告訴他現任總統威廉•亨利•哈裏森已於前一日淩晨去世!這在美國開國以來還是頭一遭。約翰•泰勒在4月6日淩晨4點趕到華盛頓後,立即在下榻的酒店內自行宣誓就任總統,這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以副總統繼任總統之位的第一人,同時也是第6位來自維吉尼亞州的美國總統。由於沒有先例,人們對泰勒的首次副總統繼任總統之後的地位感到困惑。因為美國憲法中的規定也不明確,它被解釋為“在現任總統在去世﹑辭職或無法視事的情況下,總統的權力和職責移交給副總統,而不是總統職務本身”。泰勒駁斥了這種主觀性論調,並且拒絕了一切“代理總統”的稱謂。盡管如此,約翰•泰勒仍法源不明的身份,被他的政治對手戲稱為His Accidency-“意外總統”。也正是這種局麵,使得泰勒總統在當政期間也沒有副總統。(注:1967年,美國第36任總統林登•約翰遜期間,美國憲法第25修正案才明確此令。林登•約翰遜是在肯尼迪總統被刺殺後,以副總統宣誓繼任總統的

     約翰•泰勒總統任內,美國進入開國第65年,若以並行時段來論,等於新中國成立後的習近平政府時期。1841年時的美國,正興起“西部大開發”的熱潮;她當時已擁有26個州,麵積比最初多出2倍,總人口也達到1700萬。泰勒上台後的日子並不好過,麵臨銀行體係危機和此起彼伏的反對黑奴製度聲勢,他接連否決了幾項國會議案,引起他所屬的“輝格”黨人的極大不滿。他們在白宮外麵引發暴亂,向白宮投擲石塊,向空中開槍,並把泰勒的畫像舉起來放火燒掉。這種劍拔弩張的關係最終導致約翰•泰勒被亨利•克雷開除了“輝格”黨,他的內閣成員也全體辭職,約翰•泰勒成了美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位無黨籍“光杆”總統。縱觀泰勒的一生,他的政治性格始終處在一種“反複”的糾結之中。這種“固執己見”的秉性使他一再樹敵,落得眾叛親離,至其晚年,甚至遭鄰裏冷眼﹑舉國議詬。隻是,這個中的是非曲直,也非一言足以蓋定。
 

     泰勒執政第3年時,在東方,英國通過“鴉片戰爭”的勝利在中國攫取了大量的特權。泰勒政府便委派克萊博•庫興(Caleb Cushing,舊稱“顧盛”)前往清國,以訛詐和恫嚇的手段迫使耆英簽訂了《望廈條約》。1845年1月16日,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批準《望廈條約》生效,這也是中美兩國的第一個條約。自此,美國便緊隨英國之後,開始以侵略者麵目出現在大清王朝的土地上,這同時也標誌著中美外交關係的新開始。應該指出的是,在中國的曆史教科書裏,“習慣”上也把當時的美國也列入了“西方列強”。嚴謹來說,泰勒時期的美國還處在方興未艾的發展之中,甚至國家還有些混亂,仍算不上強國之一,說她“趁火打劫”則更為合適。《望廈條約》之後,新興的美國已逐漸把視野從她的傳統“後院”-南美各國,轉移到了地球另一麵的東亞地區,她未來的全球霸權筋骨,已逐漸顯露出來。從這個層麵來看,泰勒政府是在原有《門羅宣言》主張的“孤立主義”外交框架上作出了突破性的進展。

     泰勒在幾近四年的總統生涯中,還曾經有過一次“死裏逃生”的驚險經曆。那是在《望廈條約》前四個時的1844年2月底,約翰•泰勒總統攜全體內閣成員及前“第一夫人”多莉•麥迪遜(即第4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夫人)等400多位貴賓,登上配備有“世界上最大火炮”的“普林斯頓”號軍艦,巡遊波托馬克河。當那尊名為“維和者”的大炮試射助興時,炮膛卻突然發生了大爆炸,國務卿埃布爾•阿普瑟,海軍部長湯瑪斯•吉爾莫,海軍造船總管肯農,陸軍上校大衛•加德納(泰勒總統的未來嶽父),以及泰勒總統的隨從和兩個船員等當場被炸死,另有20多人受傷。泰勒總統本要上來與大家一起觀看,卻被一位貴賓敬酒而停留在甲板下,因而幸免於難。如果爆炸時在場,泰勒總統極有可能被炸死,當時的臨時參議長就會“直升”為總統了(泰勒期間一直沒有副總統。相關內容也請參看美國總統繼任順位)。

    在泰勒的墓碑後,還要高低大小十幾座各種墓碑,他們都是泰勒夫人﹑子女及後人。泰勒一生結過兩次婚,前後共有15個孩子,他也是美國曆史上子女最多的總統。他的第二任夫人朱麗婭•加德納比他小30歲,出生於紐約長島最東端的加德納島。1844年他們在紐約結婚,1845年泰勒離開白宮後他們一起住在了查爾斯城郡的“舍伍德林”。50多歲的泰勒退休後在種植園勤力農作,開荒拓路,一度被“輝格”黨人鄰居們譏笑為“工頭”。他還時常召喚鄰家的奴隸們來幫自己修路,引起鄰居們的不滿,不得不最終製止了他。在這指節小利前,人們已經“忘記”了泰勒曾在總統任內為美國進行的曆史性“大拓荒”,那就是簽署德克薩斯合並條約。他的前兩任安德魯•傑克遜及馬丁•範布倫,都曾經因為擔心蓄奴問題激化而否決了合並德克薩斯的計劃。而事實上,泰勒的下任-“黑馬總統”詹姆斯•波爾克不僅憑此擊敗了他的連任,還搶了他的“功勞”:讓德克薩斯作為一個州並入聯邦。這不知道是不是後來讓泰勒“憋氣”在自家門口躬耕的原因所在。
 

     約翰•泰勒總統墓最令人注目的一個環節,還是墓碑前的他那尊青銅半身像。在他之前的曆任9位總統墓,及他之後的眾多美國總統長眠地,都沒有出現過安葬者的“本尊”像,唯有具反叛色彩的“聯盟國總統”-傑斐遜•戴維斯的墓前有真人雕像,這大概與泰勒一生裏最後的一段曆史“格調”有關。

     泰勒在晚年基本上脫離了政治,也幾乎沒有什麽朋友來拜訪他。“內戰”前夕的1861年2月,年近70歲的泰勒再次露麵,他被推選為旨在阻止戰爭的維吉尼亞“和平會議”主席。然而當“內戰”爆發後,泰勒卻義無反顧地站在了維吉尼亞的一邊,最終加入到叛亂的“美利堅聯盟國”。“內戰”伊始,尚有馬丁•範布倫(8)﹑約翰•泰勒(10)﹑米拉德•費爾莫(13)﹑富蘭克林•皮爾斯(14)﹑詹姆斯•布坎南(15)等五位前總統在世,約翰•泰勒是唯一支持並參加分裂國家的,但他也是其中唯一一位來自南方的前總統。約翰•泰勒之後被選為“聯盟國”的眾議員,1862年1月5日他前往“聯盟國”首都裏士滿述職時,沒料想自己的生命軌跡此時已運轉到了終點。

     泰勒自幼體質羸弱,在冬季尤怕著涼。1862年1月12日,泰勒在裏士滿的酒店裏抱怨完寒冷的天氣後,突然嘔吐而昏厥。在醫生決定讓他返回“舍伍德林”休養的前一天晚上,泰勒在半夜醒來,呼吸極為困難。他抿了一口白蘭地說,“我要走了,也許這樣是最好的”。不一會兒泰勒就靜靜地去世了,終年71歲。由於泰勒與“聯盟國”的關係,他被北方聯邦政府認為是“叛國”人物,所以關於他的死在華盛頓也沒有任何形式的官方報道。南方“聯盟國”總統戴維斯則為泰勒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帶有政治性的葬禮,並把泰勒宣染成一位“新生國家”的英雄。出殯那天,在這位美利堅合眾國第10任總統的遺體上,裹的是“美利堅聯盟國”的國旗。泰勒被安葬在了當時“聯盟國”首都所在的裏士滿城“好萊塢”墓園裏。

     約翰•泰勒在美國44位總統的曆史排名中,居35位,被認為是美國“最糟糕”的總統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