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代偉

政治|傳媒|曆史|詩詞|股票
個人資料
正文

史丹頓島:“鐵路大王”範德比爾神秘陵墓

(2014-10-22 12:12:07) 下一個

 


 

如果我去接受教育,我就不會有時間學習其它事物了-範德比爾   

    前言:1813年到1855年40多年時間裏,是範德比爾的經營船運事業的時期。隨著19世紀30年代美國工業的飛速發展及四十年代末加利福尼亞出現“淘金熱”,範德比爾控製的船運航線,也由近處的新澤西和長島灣,遠至中美洲的巴拿馬及美國西岸。19世紀50年代,範德比爾開始涉足鐵路業,他先後控製了伊利鐵路﹑新澤西中央鐵路﹑哈福特-紐黑文鐵路﹑紐約哈林鐵路﹑哈德遜河鐵路﹑紐約中央鐵路及湖濱及南密歇根鐵路等,組建成美國曆史上最早的巨型企業之一-“紐約中央鐵路係統”。

   範德比爾龐大的“鐵路帝國”版圖,東北部至重鎮波士頓,北經奧伯尼到達加拿大蒙特利爾,西北部經布法羅到底特律北轉至五大湖中心的麥肯諾;向西沿“五大湖”至芝加哥;南達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和辛辛那提,以及賓州的匹茲堡,將美國東部,東北部,中西部所有的大城市都連在了一起。時至今日,這些四通八達的鐵路線路,依然每天從曼哈頓中心迎來送走千千萬萬的乘客。

   美國內戰結束後,國家工業開始強勁發展,坐擁“紐約中央鐵路係統”的康內留斯•範德比爾,被尊為美國的“鐵路大王”。範德比爾的淨資產占美國GNP的1/87,達1.05億美元(相當於2009年的1800億美元)。他是美國曆史上第三富翁。

   1869年,範德比爾在曼哈頓42街興建“大中央車站”;第四大道也被更名“公園大道”

   1873年,他捐款100萬美元在田納西建立“範德比爾”大學

   1875年,建造全美國最大,最豪華的陵墓。。。

紐約代偉:範德比爾陵墓規模之浩大,是他一生中曆經的所有美國總統,從華盛頓到林肯16位總統之墓的總和,外加洛克菲勒與卡耐基墓,恐仍不及之。。。他亦是美國的“奢華大王”。耐何極至,則積變鬼異之域,世人遠之。。。


 

    美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鐵路大王”康奈留司•範德比爾(Cornelius Vanderbilt),是19世紀中後期在美國亂世中奇跡致富的典型人物之一。他以船運起家,涉入與美國工業革命同步的鐵路交通業,建立起龐大的紐約“中央鐵路係統”,使他成為美國“鍍金時代”僅次於“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的第三財富家族製造者。範德比爾與另一位荷蘭裔的美國第八任總統馬丁•範布倫,是19世紀美國曆史上荷蘭裔移民神話締造者的兩位模“範”兒。

   範德比爾的人生軌跡,沿著他“鐵路帝國”那四通八達﹑又萬變不離其蹤的鐵軌,始終沒有離開紐約。
   美國紐約五區之一的“史丹頓島”(Staten Island,1609年,受雇於荷蘭的英國探險家亨利•哈德遜,以荷蘭議會之號(Staaten Eylandt )命名。亦譯作“史泰登”島),是位於曼哈頓西南方,紐約灣與大西洋水域之間的一個默默無聞的較大島嶼。史丹頓島雖然在行政上隸屬於這座蜚聲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但外來的人們大都幾乎不知道它的存在。因為它的地理位置相對孤立,一直以來是“被遺忘的島”,充當著紐約的“垃圾站”角色。史丹頓島的東麵,北麵和西麵分別由三座大橋與紐約布魯克林區和新澤西州相連接。而它與曼哈頓島之間,至今仍靠渡輪作為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在19世紀初,就是由於這座“南門戶”的孤島位置與曼哈頓的天然隔離,才孕育出後來範德比爾船運事業的蓬勃發展。

   從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方向進入史丹頓島,唯一的陸路通道是經過雄偉壯觀的“委拉讚諾”(Verrazzano,人名,記載中第一位到達紐約灣和哈德遜河的歐洲探險者)大橋。這座全長1.3公裏的大橋,在半個世紀前(1964年)完工時曾是世界上最長的雙層結構懸索橋梁。但如今那也是一處令駕車人咬牙的關口:繳納15美元昂貴過橋費。通過大橋進入史丹頓島後,右轉彎沿“海灣”(Bay St)街向北約2英裏路處,兩旁是繁華的商業門麵區。在路西側有一幢規模最大的兩層連體建築,名為“派拉蒙”劇院,早已經關閉了,現在改為商鋪出租,仍有招租的廣告。這座舊戲院所在的位置,就是昔日“鐵路大王”康內留斯•範德比爾的誕生之地。

   美國開國第18年的1794年,範德比爾出生於此處的一座莊園農場裏,當時此地名為“裏士滿堡”,位置緊鄰紐約灣岸邊。19世紀初,紐約城已曆經“開埠﹑“要塞”階段,進入了“精英”發展時期,曼哈頓島與周邊地區的交通聯絡更為密集。範德比爾的父親老範德比爾(父子同名)在紐約灣經營輪渡生意,範德比爾在11歲時就輟學開始在父親的渡船上工作。下麵照片中的大型建築物為舊“派拉蒙”劇院-範德比爾出生之地,離海灣岸邊僅有300米,電線杆上藍色指示牌就是去往曼哈頓輪渡碼頭的方向。就是從這裏,16歲的範德比爾向他母親借了100美元,買了一隻帆駁船,開始了他運載貨物、乘客往返於史丹頓島和曼哈頓的航運業。所謂成大事者,天時﹑地利與人和。

  與同時代其他的“大王”-洛克菲勒紐約“裏奇福德”出生地紀念牌﹑卡耐基的蘇格蘭“丹弗姆林”出生地故居或“發明大王”湯瑪斯•愛迪生的俄亥俄“米蘭”出生地博物館等相比,範德比爾的誕生地卻在他前往一水之隔的世界之都-曼哈頓,締造“鐵路帝國”的時期,湮沒在時代變遷的商業洪流中了。縱觀美國有份量的曆史人物裏,“鐵路大王”範德比爾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出生地“紀念”形式的。這一有意無意的小插曲,與他成為鐵路巨頭後,動用10萬噸銅在曼哈頓下城給自己建造高達30英尺,長達150英尺紀念碑的“名垂千古”之大手筆頗為不相協調。

   從“派拉蒙”劇院那無跡可尋的範德比爾出生地,沿“海灣”街返回約2000英尺,過“裏士滿大學”醫院,有一條向西南方向的丁字路,名為“範德比爾”大道。寬闊的“範德比爾”大道在直行一英裏多,穿過橫貫史丹頓島的278號高速公路橋後,更名為“裏士滿”路(注:史島區又是“裏士滿”郡)。裏士滿路繼續向西南方向延伸,沿途多了些彎曲,且地勢慢慢升高。大約2英裏後,與右側高處而下的“托特山”(Todt Hill)路相遇在一處漂亮的教堂大院門口外。那裏矗立的藍底金字標牌上清楚地注明:新多普•摩拉維亞教堂,在教堂的網站上有這樣的介紹:•••我們毗鄰景色優美的摩拉維亞墓園,那裏長眠著許多著名的“史丹頓人”,包括範德比爾家族•••。

   位於摩拉維亞墓園後方樹林深處的範德比爾及其家族墓,是全美國最大的私人陵墓,也是最充滿神秘與恐怖氣氛的陵墓。

   進入教堂院子後麵,停車場位於一座低矮的房屋與教堂之間,房屋門口有“摩拉維亞墓園管理處”的標誌。在靠左側的一間小室內,放置著一台取款機般的電腦檢索機,那是方便來訪者從裏麵查詢安葬者的區域和位置。這種現代化的電子裝備被引進墓園,還是頭一次見到。還記得在傑斐遜“蒙蒂塞羅”山莊的門口,也曾看到過有兩台自動售(門)票機。當我在檢索機輸入“範德比爾”名字後,屏幕跳出的答案令人意外:請與管理處聯係。嚐試輸入一位其他不相幹安葬者名字,屏幕迅速顯示了具體位置,當我再輸入威廉•範德比爾(範德比爾之子)的名字,結果仍是與管理處聯係。我沒有去找管理處,因為之所以這樣,是範德比爾墓早已不再對公眾開放,被關閉了!

   來訪者是可以駕車進入摩拉維亞墓園的。跟隨手機裏Google地圖定位係統是最簡捷的途徑(地圖上還正常顯示範德比爾墓的位置),緩緩在布滿各色精致小石碑的墓園開了幾分鍾,看到有清澈涓涓溪流來自不遠處水麵泛光的小湖,旁邊有幾隻小鬆鼠在嗦嗦地抱果而食。摩拉維亞墓園最早始於1740年,現在共占地113英畝之大,其中包括範德比爾與兒子先後捐贈的12.5英畝,他們家族龐大的墓地,也位於西麵的那片樹林之中。放眼望去,墓園看似原野般的遠處四周,都是高聳寂幽的林子。如果泯忘掉人類生與逝的分別,這空曠脫世的幽靜會是一處閑暇靜思的絕佳去處。

   稍頃,在兩邊淺丘之中,出現一條專用公路,公路的去處是一座穹狀大石門。那座灰黑色的石砌大門,頗似巴黎著名的凱旋門,也如中國古代的關隘城門,把它後麵的密林深處與外麵墓園隔離開來,形成園中之園。這就是富可敵國的範德比爾家族私有墓園的大門入口。待至石門口,看到有黑色鐵柵欄門鎖著,外麵還有粗纜繩圍著,完全謝絕入內的陣勢。門口兩側是工程頗為精致的排水道,從墓園裏麵隨路而出。大門兩邊也用石塊兒堆積成高牆,石牆上麵及兩邊延伸出去的方向,都是鐵絲網加護。晴朗的天空下的牆內,是大片的樹林,若陵園護衛般靜靜矗立。

   範德比爾家族陵墓始建於1885年,當時,“鐵路大王”已年近80高齡,由他的兒子﹑家族繼承人-威廉•亨利•範德比爾主持建造。這座工程龐大而設計複雜的巨大陵墓,是仿照法國阿特斯地區一個羅馬風格教堂修建的。它的墓穴設計可容納72位逝者,地板下還可以安葬更多,從建造伊始,它就成為美國最大的私人家族陵墓。盡管陵墓內空間巨大,威廉還是把入藏者嚴格限定在範德比爾家族男性們﹑他們的妻子們,以及他們的未婚女兒。已婚女兒及她們的丈夫和孩子,隻可以埋葬在家族墓園裏,但不是陵墓內。1887年1月4日,範德比爾去世於曼哈頓華盛頓廣場10號,他的遺體被安葬在了完工的陵墓內,之後他的另外七位家族成員也相繼安葬到了陵墓裏麵。

   範德比爾陵墓在最初與其它墓一樣,是開放式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發生了一些令人費解的事情,其中最有名的是“照相”懸疑。很多遊客說,他們在陵墓附近拍照,相片衝洗出來後,擺姿勢被拍照的那個人卻不見了。。。甚至,更難以置信的是,有時是另一個人出現在裏麵;很多照片的背景裏出現圓形物,閃光輪廓,或線條,模糊的臉,甚至飄動的與軀體分離的頭顱。。。也有傳言,如果帶鮮花到那裏任何一個墓,馬上會有一位穿著灰衣服﹑貌似範德比爾本人的人攻擊你﹑追逐你。。。與這些怪異現象同時讓人擔憂的,是大量時常發生的破壞陵墓建築行為。

   1900年2月,俄亥俄的一家名為The Toledo Baldes 的報紙上,就範德比爾陵墓的狀況做了報道:•••自他(範德比爾)被安葬後,每當日落,陵墓四周便進入了看守狀態•••六位偵探受雇前來保護他的安息地•••棺材上裝有電子報警係統,若被挪動,就會響•••他們守在離陵墓300英尺處,房間的電話線路直通當地警察局•••在寒冬季節,他們輪流值班,呆在一個裝有輪子的移動崗亭內,到處巡視,裏麵有火爐取暖﹑板凳•••如果有可疑人或動靜•••工作人員會像“飛虎隊”一樣馬上行動起來,不管白天和半夜•••。

   然而範德比爾陵墓詭秘的事態並沒有因此轉變。1967年6月12日,《紐約時報》報道的一則新聞,徹底使這座幽在密林深處的園中園巨墓蒙上了可怕的陰影。來自新多普當地的一位24歲女子,與姐姐一起探望了位於附近的親戚墓地後,來到了範德比爾陵墓。在她準備關上陵墓那扇15英尺高的大門時,門的轉軸突然脫落,整扇門砸在她身上,她當場死掉了。自此,那個地方經常會看到有閃爍光芒形成一位飄著長發的女子。

   範德比爾這座動用幾百名意大利工人和25個團隊,耗費巨資,建造一年多的美國裝修最豪華的陵墓,在80年後,竟成了全國有名的“鬼屋”!範德比爾墓被關閉了。由此,這座全美國最大的私人陵園暫時從公眾眼中消失了,留下的是每位來訪者麵對緊鎖大門的失望,及失望過後對這座“聞之而不能見”的浩大輝煌陵墓迸發出的神秘感與渴望。

   我懷著略微失望的心情在外圍盤旋,朝兩邊各走了一陣,發現那鐵絲網圈起來的山林規模相當大,步行很難看個究竟。就開車慢慢順著小路轉,及至一處半山位置,發現從那裏可以占據較高角度。靠近鐵絲網透過裏麵雜亂的林木,借著晴空的光線,依稀可以看到範德比爾陵墓灰白色的大理石三角形門楣(上圖紅箭頭下)。雖然是冰山一角,但也是在目前條件下唯一見到的實物了。資料顯示,範德比爾陵墓建築有三層樓高,門前是砍伐樹林後修建的圓形大前院。背麵則依山就勢,與附近的“高石”公園結為一體。而“高石”公園西側圍牆所處地勢偏低,從而就成為一些非法光顧者的潛入便道。

   據報道,附近有幾位少年曾三次深夜翻牆來到範德比爾家族墓園。前兩次他們有看到女人走動的身影,感到很是害怕。在第一天晚上,當他們經過一些小墓碑時,聽到有嬰兒刺耳的哭叫聲,頓時驚慌而遁。第三次晚上,他們到了更深處的範德比爾陵墓,當他們準備返回時,發現身旁站著一個身穿一身外衣的人,那人卻又迅速消失了。他們歇斯底裏地逃了回去,再也不敢回來。

   範德比爾陵墓周邊時常發生很多匪夷所思的意外和死亡事件。由於太多的非法潛入者,摩拉維亞墓園也進一步加強了保安措施。這樣或許能夠減少一些破壞陵墓建築的活動。陵墓每四年為範德比爾家族後人開放一次,每當有人拜訪,周圍總是充滿神秘的吵雜聲音。

   範德比爾家族的顯赫聲望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期,有近百年時間。隨著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十座大型範德比爾家族官邸被拆毀,及其它範德比爾豪宅被賣掉和變為博物館,被認為是範德比爾家族衰落的標誌。雖然範德比爾家族的財富如今已急劇減少,但他還是被公認為美國曆史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範德比爾家族後人現在主要生活在美國東岸,他們從事有各種行業:運動員﹑賽車手,節目主持人,作家,設計師,發明家甚至州長。

    範德比爾陵墓及家族墓園已經關閉40多年。在20世紀6,70年代,尚不知電腦,網絡為何物,留存實物記憶的唯一方法是拍照。現在,我們在網絡能夠找到的關於範德比爾家族陵墓的資料或照片相當有限。上圖這張珍貴的人物實景照片,是同樣出生在史丹頓島的攝影家艾麗絲•奧斯丁(Alice Austen,她本人去世後也藏在摩拉維亞墓園)拍攝的。照片中人物是她的朋友們,她們在參觀完範德比爾陵墓後準備去野餐。照片的時間是1892年9月19日,即範德比爾陵墓建成後5年多。

  話到此,還要感謝網絡時代的一些“不安份”者的傑作,使我有機會一睹範德比爾神秘的陵墓。在YouTube上有一段2012年的錄像,三位“愛攀援”的美國年輕人攜帶攝像機,在白天潛入到範德比爾家族墓園,進行沿途拍攝。他們最後從側麵爬上了範德比爾陵墓建築的頂部,從各個角度留下實景片斷。從錄像中顯示,範德比爾陵墓的房頂相當殘破,大理石瓦條也被蹬的歪斜,頂部的漂亮的穹形塔樓四周白色牆壁上,是種亂糟糟的“塗鴉”,目不堪睹。從陵墓正麵頂端三角楣朝下望去,離地麵有三層樓之高,前麵是一個圓形的巨大場地。房頂斜坡,及屋簷上,也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塗鴉”,在鏡頭閃過時,竟然依稀有一片是繁體中文的字跡。曆經一個多世紀風雨,範德比爾陵墓顯得有些滄桑破舊了。

   在摩拉維亞墓園裏,還安葬著一批著名的黑手黨人物,隻是鑒於他們特殊的身份,他們的墓位是無名墓,無從查起。史丹頓島這座紐約市最幽靜的孤島區裏,意大利裔是人口最多的居民,占三分之一強。電影《教父》中的紐約黑社會老大-甘比諾家族的很多人物,都住在史丹頓島。

   站在墓園高處眺望,近處是生者與逝者共存的人間一條線,遠處為藍天與碧水交融的自然萬象長。東方,一望無際的是大西洋海域深藍的水麵。一代傳奇,美國“鐵路大王”,與它神秘的宮殿陵墓,共同遙望無盡的大西洋,被彼岸祖先生息的海風撫慰著。

   從海灣街到摩拉維亞墓園,4.3英裏的路,亦直亦曲,由低至高,最後沒於無盡自然之中。這仿佛就是一代巨人康內留斯•範德比爾的人生符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種竹山房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什麽時候才有這樣的富豪?至少人家把財富投入了教育,建立了一個有水平的大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