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代偉

政治|傳媒|曆史|詩詞|股票
個人資料
正文

【4】康威口岸:“憲法之父”麥迪遜出生地

(2014-06-28 08:45:16) 下一個

 

從位於首都華盛頓與維吉尼亞州首府裏士滿路途正中間的曆史名城-費裏德利克斯堡(Fredericksburg),沿拉帕漢諾克河(Rappahannock River,阿剛昆印第安語中“水麵上升﹑快速的河”之意,發源於“藍嶺”山脈,全長314公裏,流經整個維吉尼亞北部,與波托馬克河南段成平行流向匯入切薩皮克灣。其關鍵的地理位置,在美國內戰爭期間充當南﹑北雙方天然的軍事分界線)南岸的美國17號公路向東南約22英裏處,有一座較為壯觀的名為“詹姆斯•麥迪遜紀念大橋”淩空跨過。而南北走向的美國US301號公路也至此以北到波托馬克河畔,都被稱為“詹姆斯•麥迪遜公路”。在大橋落地的河北岸上,是一處名為 Port Conway-“康威港”的地方,就是有美國“憲法之父”之稱的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出生之地。

“康威港”如今並不是一個“港口”,而是位於拉帕漢諾克河北岸的一處農場散落的小型非建製社區(Unincorporated Community,在美國較為普遍。指一個地區/社區沒有自治權,而是由所處的更高層行政單位-通常是“郡”來管理),它隸屬於維吉尼亞州的King George-喬治國王郡,這裏曾是麥迪遜母親家族的種植園。“康威”一名,也是來自麥迪遜母親家族的姓氏,麥迪遜的外祖父曾是那裏顯赫的煙草種植商。1751年3月16日,詹姆斯•麥迪遜就出生於康威港的 Belle Grove-“貝爾格羅夫”種植園”。


 

Madison,麥迪遜,是來自英格蘭“東北”區的一個姓氏,其字麵起源為 Son Of Matthew-馬修(或馬太)之子。詹姆斯•麥迪遜的祖先與喬治•華盛頓一樣,都是古老的“英格蘭王”與曆史上的著名“征服者”威廉遙遠的後裔。麥迪遜總統的北美先人伊撒克•麥德遜(Maddeson,“麥迪遜”的早期拚法),出生於英格蘭的密都塞克斯郡,他於1619年移居到了北美的維吉尼亞殖民地。1625年他兒子約翰•麥迪遜出生的前一年,伊撒克在與印第安人的作戰中死去。

1660年,約翰的兒子小約翰•麥迪遜出生在“國王與王後”郡(現位於“拉帕”河以南),小約翰的兒子安布羅斯(Ambrose),即麥迪遜總統的爺爺,於1700年出生在“橙”郡(Orange,位於維吉尼亞北中部山麓地區)。安布羅斯與藍嶺山脈“金馬蹄騎士”遠征軍一名軍官的女兒結婚後,獲取到約五千英畝的土地,他並購買了29個奴隸在土地上開發成為大煙草種植園。

安布羅斯•麥迪遜在36歲時懷疑被他的三個非洲奴隸下毒致死,其中主謀後來被判處死,另兩名鞭責後則回到他妻子那裏繼續勞動,他年紀尚輕的妻子也沒有再嫁。這是維吉尼亞第一樁奴隸謀殺種植園主的事件,被認為疑點重重。他的兒子老詹姆斯•麥迪遜-即麥迪遜總統的父親,在成年之後繼承了種植園,繼而又獲取了更多土地和奴隸,成為“橙”郡擁有土地最多﹑最為顯赫的大莊園主。他的妻子奈莉•康威,則是維吉尼亞”康威港“一位大種植園主和煙草商的女兒。


 

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出生地的”康威港“,其實也是位於從費裏德裏克斯堡前往喬治•華盛頓總統“帕波河”出生地紀念公園的路上。從“麥迪遜大橋”北端下來,筆直的“麥迪遜公路”右側是一望無際的平整田野,左手是一片小樹林,有一座紅磚白頂的教堂孤然而幽世地坐落在那裏,在這荒遠的鄉下之地尤為顯眼。這是座名為Emmanuel Episcopal Church -“伊曼紐爾”新教聖公會的教堂,它也是“美國國家曆史古跡名錄”登記在冊之地標建築物。教堂門前的空草地上矗立著三塊曆史標示牌,中間那塊標注著:麥迪遜總統出生之地。

麥迪遜的母親奈莉•康威1749年嫁給了老麥迪遜。兩年後的1751年冬季,她從“橙”郡的莊園返回到了“娘家”康威港,3月16日,詹姆斯•麥迪遜就出生在康威港她母親家的 Belle Grove 莊園。這載,是東方大清皇朝乾隆帝十六年;不到二十英裏外的喬治•華盛頓已經十九歲了。麥迪遜是十二個兄弟姐妹中最大的,他有四個弟弟及一個妹妹夭折和因為瘟疫未成年即逝。在條件匱乏的早期殖民時期,生育率和死亡率都是同樣的高。麥迪遜出生的時代,南方各殖民地正走向蓄奴社會,黑奴勞工加速了經濟發展,大種植園主們也逐漸形成政治精英。


 

伊曼紐爾教堂門前的這三塊牌子中,最後那塊小的“盾形”的是教堂的名稱牌子。前兩塊白底黑字的四方牌子,是由維吉尼亞自然物源保護部(1946年)和曆史資源部“曆史標識”局(1971年)設立的。在曆史﹑文化極其豐富的維吉尼亞州,這種由政府安置的特殊紀念性標牌幾乎到處可以看得到。最前麵的一塊是“喬治國王郡”簡介:1720年自裏士滿建製,取名英王喬治一世,麵積180平方英裏。中間一塊兒是“麥迪遜出生地”標示牌:

     在此處-康威港,美國第四任總統﹑“憲法之父”詹姆斯•麥迪遜於1751年3月16日降生。他出生時,他的母親住在由此以東四百碼處的“婆家”,他的父親老詹姆斯•麥迪遜住在“橙”郡。

按照內容上描述位置,此標牌“以東四百碼”,是跨過“麥迪遜公路”,到了對麵一片小空地處了,除了一條叫做“華盛頓路”的小土路東向而去有幾處人家外,皆是連天荒地。依據《維基百科》所提供的資料,麥迪遜出生的“早期房屋已不複存在了”。也就是說,這位“開國元勳”群之一,有“憲法之父”享譽的美國第四任總統的誕生之地,亦如他的領袖及前任“開國總統”華盛頓﹑恩師“天才總統”傑斐遜的一樣,灰飛煙滅﹑消失在曆史的鴻塵之中了。隻是,“國父”華盛頓的故居後來被“複製”出來供人緬懷,傑斐遜故居也一度重現,而麥迪遜的則寥寥空是。


 

麥迪遜的少年時代,從十一歲到十六歲,在“國王和王後”郡跟隨“潮汐地區”(指維吉尼亞東部,受大西洋潮汐水位影響的地域,是美國早期殖民者種植地帶)一位受尊敬的蘇格蘭牧師,學習數學,地理,語言等。十六歲時,他父親將他帶回位於“橙”郡的“蒙彼利埃”莊園,在那裏他接受了兩年的學院預備教育。麥迪遜並沒有選擇當時備受追捧的“威廉與瑪麗學院”,因為威廉斯堡(威-瑪學院所在地)是低地氣候,蚊蟲會傳染熱病和其它疾病給他那孱弱的身體。

1769年,十八歲的麥迪遜轉而北上,前往新澤西學院(College Of New Jersey,創建於1746年,即現在普林斯頓大學前身)就讀。1771年麥迪遜畢業,他在校期間共同創建了追求自由精神的“美國輝格協會”。畢業後他又攻讀希伯來語﹑政治哲學和法律。在新澤西學院長時間超強度的刻苦學習,嚴重傷害到麥迪遜的健康。麥迪遜一生身高僅163厘米,體重不到90公斤,是美國“個頭最小的總統”。


 

從伊曼紐爾教堂向北不遠處,在一排大樹間出現一條小路,名為“貝爾格羅夫”道,這是通往“貝爾格羅夫”莊園的道路。莊園內宏偉的主建築位於拉帕漢諾克河畔,斜向而進的道路與伊曼紐爾教堂形成一個三角形地區。從貝爾格羅夫道灰石路驅車而進,並無人影車輛,如入無人之境。及至大門外,可從依稀的大樹後窺見一幢橫跨的,大型兩層建築,呈白色,在這鳥不拉屎﹑人煙稀少的鄉野之地,突顯蔚為壯觀之派,其寂然之態輒含隱秘之氣。

貝爾格羅夫網站顯示,這幢世外華屋建於1790年,如今是一處具有“南方風格”的婚宴﹑餐會專用場所。算算時間,彼時麥迪遜已經是新生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會議員了,而大本營也遠在紐約,大致不會再千裏迢迢地於此興建豪宅作頤息之所。縱觀當時社會生態,麥迪遜也不會有此奢舉。想來這裏也不會有太多昔日康威家族或麥迪遜氣息了,便在大宅前悠然巡遊一番,顧盼而去。

由於個子太小,麥迪遜沒能參加爆發的美國獨立戰爭,他卻進入了維吉尼亞立法會,並成為湯瑪斯•傑斐遜的門徒。1780年,29歲的麥迪遜代表維吉尼亞參加“大陸會議”,成為最年輕的成員。麥迪遜與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等人共同編寫《聯邦黨人文集》,他主張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並全盤修改聯邦條款。該文集的主要談論為外部製約限製的民主﹑權利的分離,兩院製及聯邦體製等問題。麥迪遜的民主思想,一直貫穿著美國的政治思想和憲政思想,被視為“美國憲法之父”。1789年,38歲的麥迪遜成為新生的眾議院議長。1801-1809年,在傑斐遜總統時期任美國第五任國務卿。

返回麥迪遜大橋回到拉帕漢諾克河南岸,是一個名為Fort Royal-皇家港的非建製小鎮。皇家港人口一百多人,和康威港一樣,是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做為拉帕漢諾克河畔煙草出口埠頭。皇家港鎮中心街是“主街”,曾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兵道。一個半世紀前,這個彈丸之地曾經發生一件令世人驚魄的事件:1865年4月14日晚,約翰•維克斯•布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刺殺亞伯拉罕•林肯總統後,借道馬裏蘭南部逃跑,欲與南方“同盟”軍接頭。布斯與同伴渡過波多馬克河,再越過拉帕漢諾河。4月26日日出之前,他們在“皇家港”被聯邦軍隊圍堵在一處煙草園棚子裏。布斯被子彈穿透脖子而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