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代偉

政治|傳媒|曆史|詩詞|股票
個人資料
正文

【中美舊史08】澳門望廈村

(2014-03-21 05:44:24) 下一個
公元一八四四年

              清軍入關二百年,第六位皇帝,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的第二個年頭

              美利堅合眾國開國第六十八年,美國第十任總統,約翰•泰勒第三年

              道光比泰勒大八歲,不存在謀麵曆史機緣的兩位國家領導人,晚年過得都相當鬱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清國的失敗而結束。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向英國開放沿海五個城市做作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由於擔心英國的單方麵壟斷使美國在華通商利益受到影響,美國總統約翰•泰勒(John Tyler),輝格黨領袖﹑國務卿丹尼爾•韋伯斯特,委任馬薩諸塞州國會議員克萊博•庫興(Caleb Cushing,舊稱“顧盛”,與前麵鴉片篇中的約翰•庫興來自同一個家族)前往中國。19世紀40年代的美國,還屬於一個遠隔重洋的新興國體,政治黨派紛爭,國家版圖還在耕耘之中,實力遠不足夠以驅艦萬裏發動英國那樣的戰爭。中國曆史課本中用的“趁火打劫”這一說法最貼切不過了。

   望廈,(美國拚法:Wanghia,葡萄牙語:Mong-Há)即望廈村(廣東話 Mohng Hah),是位於澳門半島北部望廈山旁邊的一個曆史悠久的移民村落。明朝初年,大量的來自福建廈門一帶的閩潮人士定居於此,其中以“何”姓最久。明清時期都有政府管轄,望廈村又稱“旺廈”村,取“遙望廈門”或“旺盛廈門”之意。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在望廈村蓮峰廟接見葡萄牙執事官,宣布嚴厲禁止鴉片,並勒令葡萄牙人驅逐在澳門活動的英國鴉片販子。19世紀後期,葡萄牙殖民政府因城市擴建開通馬路而將望廈村民驅逐,拆毀建築。現在僅存的普濟禪院旁邊一些街巷建築,標注著它的初始曆史位置。

   1844年2月,美國特使庫興到達澳門,他計劃先到北京與清朝皇帝見麵商討貿易協定,被清政府拒絕了。他在澳門呆了幾個月後,清政府派“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在澳門郊外的望廈村普濟禪院的後花園與庫興進行談判。之前在中英《南京條約》剛簽訂後,美國僑民保護軍官曾要求最惠國待遇,被前兩廣總督祁填拒絕未果。這次庫興有備而來,他在談判中采用訛詐和恫嚇的手段(是否告訴了耆英,美國人曾兩次打敗過強大的英國人之類),很快與耆英簽訂了《望廈條約》(Treaty Of Wanghia)。庫興後來返回美國,被富蘭克林•皮爾斯總統任命為美國司法部長。庫興是哈佛大學畢業,曾擔任數學教師。1879年,79歲的庫興去世於麻省。

   《望廈條約》規定美國人在五個通商口岸擁有(與英國人)平等的貿易權利,在中國擁有外交豁免權。美國人可以在五個口岸地區買地,建教堂,醫院和墓地。為表達友好誠意,美國承認鴉片貿易為非法,並會將任何違法者交給清政府查辦。

   《望廈條約》又稱“最惠國待遇”,繼英,美之後,法國也聞訊而來,用同樣手段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法《黃埔條約》。這樣,塵封數百年的東方大清帝國厚重的大門被西方列強(中國曆史教材裏的傳統說法,嚴格來說,當時的美國不算列強之一)衝開了。1845年1月16日,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批準《望廈條約》生效,這是中美第一個條約。自此,中美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美國開始以侵略者麵目出現在大清王朝的土地上,同時也標誌著中美外交關係的新開始。

    美國人也承認這是一個不平等條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