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愛迪生湯仲明

中國科技事業難忘的一頁 內部資料,贈送交流 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中國
個人資料
最新文章
歸檔
正文

全文

(2005-09-10 06:20:03) 下一個
序 言 《湯仲明》記敘了世界上第一輛木炭汽車發明過程及其發明人的傳奇人生。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具有較高史學價值和教育意義。是盛世修史的一個碩果。 湯仲明先生(1897—1980),河南孟縣人,是我國著名內燃機專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農民家庭的苦難生活,使湯仲明先生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品格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立誌為改變祖國貧窮落後麵貌發奮苦讀。1919年,在進步思潮影響下懷著“科技救國”的壯誌豪情赴法勤工儉學。先入南台工業學校,後進昂若工業學院學習,獲機械工程師學位;畢業後,先後被法國南台火車頭製造廠、巴黎雷諾汽車製造廠、不來格飛機製造廠聘為工程師。為日後科海衝浪,博擊風雲積蓄了豐富的知識和力量。為實現報國理想,他於1926年毅然返回祖國。 回國後被安排到隴海鐵路機修廠任廠長兼工程師,並被焦作工學院(1938年內遷陝西,與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聯合,組成國立西北工學院,1957年又與西安航空學院,即原華東航空學院合並成立西北工業大學)聘為教授。當時世界上石油匱乏,各資本主義列強都在研究替代品。麵對我國完全依賴進口“洋油”的局麵,湯仲明先生更加憂心如焚。他暗下決心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從1928年起,利用業餘時間自費開展研究,至1931年世界上首輛木炭汽車率先在中國研製成功,在中外引起強烈反響。並在楊虎城將軍和於佑任先生支持下,迅速將這一成果推廣到全國,為支援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全國解放後湯仲明先生更加意氣風發。先後出任重慶水輪機廠工程師、總設計師、代理總工程師等要職,並被選為重慶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勞動模範。天有不測風雲,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61年又被誣為“現行反革命”,遭到“開除出廠”由街道管製勞動的厄運。但是湯仲明先生始終堅信我們黨會糾正這段彎路,團結絕大多數人共同奮鬥,因此始終沒有放鬆為“四化”盡力。當他得知西方國家研製成功三角活塞內燃轉子發動機時,心裏十分著急。在管製勞動的極端困難條件下,自行研究設計出內外燃轉子發動機和半圓凸輪轉子泵(後者後來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湯仲明先生平反了冤案,辦理了退休手續。在科學的春天裏,更顯得夕陽燦爛。湯仲明先生完全進入忘我境界。由於極度興奮,極度辛勞,終於在1980年突發腦溢血,倒在了浸透他的心血的繪圖桌旁,與世長辭。 湯仲明先生的科研成就和他終生嚴謹治學、勇於創新、生命不止,奮鬥不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革命精神,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在我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信感珍貴,應當倍加珍視,努力使它發揚光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 西北工業大學原校長 傅恒誌 2003年1月3日 目 錄 前 言………………………………………………………1 一、 苦難的童年…………………………………………6 二、 進城讀書……………………………………………11 三、 郎才女貌好夫妻……………………………………14 四、 擇優選送開封師範…………………………………20 五、 赴法國勤工儉學……………………………………26 六、 進巴黎入大學深造…………………………………40 七、 為救國毅然回國……………………………………63 八、 回國真的就業難……………………………………69 九、 有才難展的年代……………………………………83 十、 研製燒木炭的汽車…………………………………104 十一、木炭汽車推向全國…………………………………118 十二、再展宏圖更上一層樓………………………………119 十三、任職泰和一語丟官…………………………………127 十四、到大後方另起爐灶…………………………………128 十五、闖過難關再度輝煌…………………………………130 十六、遵女遺願屍體火化…………………………………135 十七、撤離桂林來到三穗…………………………………137 十八、日本投降舉國歡慶…………………………………140 十九、趁虛而入立足重慶…………………………………142 二十、 重慶解放煥發青春………………………………149 二十一、一份“入黨申請書”………………………………152 二十二、好景不長墜入羅網………………………………156 二十三、新渝眼裏的外公外婆……………………………167 二十四、十年動亂雪上加霜………………………………189 二十五、趕超世界先進水平………………………………196 二十六、不當累贅堅決走…………………………………203 二十七、古都長安文物多…………………………………211 二十八、北京、天津之行…………………………………216 二十九、故鄉圓夢夢難圓…………………………………220 三十、 二十年沉冤終昭雪………………………………237 三十一、枯木逢春花再發…………………………………242 三十二、錢辟蒙勇挑重擔…………………………………262 三十三、科技之家已形成…………………………………277 後 記…………………………………………………284 參考書目…………………………………………………280 湯仲明大事年表…………………………………………290 前 言 由於腐敗的滿清政府的統治是造成我國社會近百年來停滯不前,落後挨打的地步。自從近代人類出現了政治科學,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1949年才獲得翻身,社會獲得了飛速的進步。但是我國幾千年來落後的習慣勢力,仍在各個方麵起著阻礙著我國社會前進的步伐,可以從湯仲明先生一生的事跡和坎坷的經曆中說明這方麵的問題,特別是在科技領域內體現出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進入太平盛世,各地興起編史修誌,我有幸參加。在我們編纂河南交通曆史時,在近代交通史料中,發現了湯仲明先生這個人物。他是三十年代初發明木炭汽車的一位留法歸來的工程師。當時全國有影響的《申報年鑒》、《交通雜誌》、《中國實業》、《道路月刊》等都有記載。與他同時研製木炭汽車的全國知名人士不少,比較著名的有上海的張登儀、安徽的沈宣甲、湖南的柳敏、向德、武漢的高國恕、山西的李文軒等人。河南湯仲明是其中的姣姣者,最先獲得成功。他研製的木炭汽車一九三一年三月達到理想的效果,九月報國民政府實業部立案,並獲專利五年。①獲財委獎金一千元。②一九三二年在全國推廣使用。木炭汽車在中國風行了近二十年,從三十年代初到五十年代初,為舊中國缺油的窘境度述了一個個難關。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汽油奇缺,除軍車外,民用汽車幾乎全改燒木炭,它為抗日戰爭立下汗馬功勞。那時中國缺油,幾乎完全依賴進口“洋油”過日子。據《申報年鑒》記載:一九三四年我國進口汽油三十萬加侖,值關平銀一千五百萬兩,約合一億元之巨,是國家的一大漏扈。 當時世界上一些缺油的國家,如法國、比利時、日本、奧地利、蘇聯等,也都在研究尋找汽油代用品。法國著手最早,在上個世紀末的一八九四年就成立了“炭素燃料研究會”。那時他們就深感液體燃料之缺乏,從事於木炭瓦斯代替燃料之研究。 全世界、全中國都有人在研究汽油代用品,有的時間長達二三十年,但均未臻完善,達到實用的目的。法國一九二四年就製成以木炭為原料,取其瓦斯代揮發油裝在長途客車上作過試驗。上海張登義一九二七年從法國引進一台以木炭為燃料的下吸式煤氣爐,裝配成上海最早的一輛煤氣車,經向國人介紹,未能推廣開。①法國、日本、比利時的試驗品,都多次引進我國上海、南京、湖南等地,但經改裝試用都不理想,達不到實用化價值,唯有湯仲明發明的木炭代油爐,裝到汽車上一問世就得到社會認可,迅速推廣,成為商品,爭相購置使用。所以湯中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先使木炭汽車達到使用價值、首先使木炭代油爐實用化的第一人。 湯仲明繼木炭代油爐之後,於一九四O年又發明仲明無曲軸蒸汽動力機,仍以木炭或木柴為燃料,可作工廠動力帶動機器,解決照明,還可作小型船隻的推進器,用途很廣,獲經濟部批準十年專利。① 解放後,湯仲明在重慶水輪機廠先後擔任工程師、總設計師、代理總工程師等職務。當時中國工業主要是照搬蘇聯的模式。湯仲明沒有原樣照搬,而是加以改進,節省許多原材料。因此,一九五五年被評為重慶市勞動模範。並被選為人民代表、政協委員。但好景不長,一九五八年被錯劃為“右派”,一九六一年又被誣陷為現行“反革命”。被開除廠籍,交派出所居民委員會管製勞動。湯仲明在蒙受不白之冤、政治上遭到毀滅性打擊;經濟上斷絕了來源,連住房都沒有了的情況下,但他的靈魂沒有被扭曲,誌向沒有被轉移,那顆熱愛祖國的紅心也沒有退色。當他知道國外搞成三角轉子內燃機,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時,他很著急。他決心將自己醞釀了幾十年的內外燃轉子發動機和半圓凸輪轉子泵設計出來,趕上並超過他們。(從理論上看圓心轉子就是優於三角轉子)每天勞動之餘,他就在那間隻有七八平方米、四麵透風的竹笆木屋裏進行艱難的設計。早晚就在屋外一個用磚頭壘的土堆上,放一塊木板代替繪圖板進行設計,經過多年的艱難曆程,任勞任怨,苦心鑽研,精心設計,終於先後設計出“內外燃轉子發動機”和“半圓凸輪轉子泵”兩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機器。他曾將自己的設計送交有關部門和領導看,但由於他的處境,兩頂嚇人的政治大帽子在頭上戴著,誰也不敢接受他的設計。盡管如此,他仍百折不撓,忍辱負重,毫不氣餒,到處求告十幾年,從沒有恢心喪氣過。 一九七七年他回到老家河南孟縣,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縣科委具體安排試製第一代轉子機和轉子泵,轉子泵已取得很好效果。 一九七九年湯仲明的錯案得以平反,沉冤得到昭雪,被收回原廠,恢複名譽,辦理退休手續,還補發了工資。讓他搬到大坪小女兒湯三生家居住,以便照顧。湯仲明本可坐享清福,安度晚年。但這位年過八旬,銀發蒼蒼,行動已不很方便的老工程師,卻不甘心把自己的技術帶進火葬場一起燒掉。而決心要為祖國的“四化”再添磚加瓦,為祖國的第二個科學的春天競放奇葩,以償平生宿願。他積極籌組重慶市退休工程師協會,以便退休工程技術人員再獻餘熱。他擔任該協會的副理事長。真是“老牛自知時日短,不用揚鞭自奮蹄”。 一九八O年元月,重慶市沙坪壩工業局撥款兩萬元,支持他試製“轉子泵”。他得知消息,非常高興,也很激動,連夜趕繪配件圖紙,一連數天,忘寐廢食,夜以繼日,終因年老體衰,用腦過度,而突發腦溢血,病倒在工作崗位上,經搶救無效,於元月十四日晚與世長辭。在昏迷中還叨念著圖紙送出去了沒有?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隻可惜事業未竟身先逝,遺願人間。幸虧有退休工程師協會摯友錢辟蒙工程師,接替他的工作繼續試驗,又經過艱難曲折的多年努力奮鬥,終於試製成功“半圓凸輪轉子泵”,一九九O年四月獲國家發明專利。①“內外燃轉子發動機”還有待有識之士繼續開發。 一、苦難的童年 偉大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堅強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燦爛的黃河文化體現了華夏民族的光輝曆史,閃爍著炎黃子孫的聰明才智。上下數萬年,奔騰幾千裏,多少英雄豪傑在這裏拚搏,多少壯麗詩篇在這裏譜寫,多少發明創造在這裏問世,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在這裏產生。 英雄的黃河創造了三十多萬平方公裏的華北大平原。金、元之前,黃河主流在海河入海;明、清時期,黃河改道從淮河入海;清末又改道山東海口入海。中國曆史上的文化古都,幾乎都在這個南北滾動的黃河流域上。 黃河流經七省,一瀉五千四百六十餘公裏,河南境內竟有七百零六公裏。有高山峽穀,也有平原沃土。它哺育了河南人民,滋潤了中州大地。在它兩岸豐腴而肥美的土地上,曾產生過許許多多才華橫溢的優秀人物;建立起座座繁華的城鎮,黃河造就了燦爛的華夏文化。在漫長的曆史中,黃河帶給兩岸人民的有歡聲笑語,也有呻吟啼哭;在河裏流湧的不僅有玉液瓊漿,也有眼淚血汗,多數都是人為的。但不管人間鬧得天翻地覆、改朝換代,黃河依舊是滾滾向東流去,漲漲落落、急急緩緩、平平靜靜的日月悠長,火火暴暴的時間極短。年年月月、日日夜夜,時時刻刻、分分秒秒也不曾停止過,所以它一直是兩岸悲歡故事的見證。 黃河中遊的北岸有座古老的城鎮,漢稱河陽,唐稱孟州,明改孟縣至今。它位於河南省的西北部,黃河衝積平原的扇形頂端,與西部黃土高原的接壤處。這裏地靈人傑,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就誕生在這裏。在十八世紀末,她又養育了一位名噪一時的科學家,木炭汽車的發明者湯仲明。 孟縣城西中湯莊,是個隻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湯家就在村東邊,一座三間頭的房子裏。一八九七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湯仲明就誕生在這裏。仲明父親湯之峰是位老老實實的農民,主要以種地為生,農閑時兼當毛毛匠,加工皮衣。湯仲明兄弟三個,他為老二,長得特別機靈。 湯仲明誕生時,正值“馬關條約”在日本簽訂之後。當時除了日本、俄、英、德、法、美等幾大列強,趁機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清政府軟弱無能,任人宰割,鬧得民生凋敝,民怨沸騰,國弱民窮,受盡欺淩。他的童年是在民族災難深重的動亂時代度過的。 湯仲明幼年時家境貧寒,本來尚可以上學。父親湯之峰是目不識丁的文盲。但他秉性剛直,人窮誌不窮。他種的幾畝地緊挨著一個有錢有勢的地主,人家想將他的幾畝地買過去,他卻頂著不賣。那個地主就心生一計,買通官府栽贓陷害,將一具無名死屍,拋擲在他地裏的枯井裏,串通一個要飯的小孩認屍作父,誣告是湯之峰所害。縣衙派差抓走湯之峰,將他下了大獄,吊起來將他嚴刑考打,逼他招供,苦打成招後,判官問他是賠錢還是償命?湯之峰心裏明白,人家是要他的地,就答應賠錢。終於被逼將那幾畝地賤賣給了那個地主。這件事給他湯之峰一個沉重打擊,家境也一落千丈,每況愈下。他認為這樣受欺侮,主要原因是家裏沒有功名所致。他暗暗發誓改變門風,興家立業,無論如何要送一個孩子上學,為未來改變門風創造條件。 促使他決心送孩子上學的另一個原因是:農閑時他給王太順商號加工皮衣,店裏記帳,不付現金,隔一段時間需要花錢了取一點。湯之峰沒有文化自己不會記帳,全憑心記怎麽能記住。每年工錢自己認為還未取完,可算帳時總說是取超了,倒欠鋪裏的。人家翻開帳叫他看,說得頭頭是道,對方有帳本作憑據,自己憑記憶怎麽能說過對方,隻好啞巴吃黃連有苦肚裏咽。已達而立元年的湯之峰覺得不識字吃虧太大,他自己這時才開始刻苦認字學文化,也更堅定了要送一個孩子上學的決心。 湯仲明六歲時,父親將他送進私塾湯信天家讀書。先學《三字經》、《百家姓》,待背得爛熟後,就攻讀《四書五經》。父親對他要求非常嚴格,就是大年初一也隻許他玩半天。湯仲明很理解父親的心情,讀書非常刻苦努力,學習成績特別優異,深得老師喜愛、教他也更加認真下功夫。湯仲明十來歲時就能背誦《四書五經》中的許多篇章,並學會了做八股文章。 湯仲明練字買不起紙、筆、墨,就在一個木盤上攤上一層細沙,用木棍當筆在上麵畫字,寫後抹平再畫。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就是這樣練習寫字的。晚上讀書點不起油燈,遇到月亮天,他就借著月光讀書,幸好那時的書多是木刻板印的,字比較大,睜大眼睛勉強能看見。為了解決夜間讀書照明他想過不少辦法。冬天拾柴草燒,連看書帶烤火,夏天也用過螢火蟲裝進玻璃瓶裏當照明。有一次在燒草灰的時候,他發現有條長一寸多,肚大三四分很肥的蟲子在火裏燒得唧唧響,後來流出油也著了火。這給他以啟發,有時就找這種含脂肪很豐富的蟲子烤油點燈照明讀書。夜裏學,早起更抓得緊,天蒙蒙亮就起床,屋裏看不清就到外邊去讀。天天如此,早晚的昏暗對他的視力有很大損害,小小年紀就成了近視眼。他為了求知,為了不辜負父親對他的期望;他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他還經常跑老遠找老師和同學借書來讀。借到一本書,就如獲至寶,一讀二背三抄寫,從不輕易放過。 湯仲明並不是個死讀書的孩子,他還喜歡運動,下課時盡情地玩。炎夏他還常邀同學一起去黃河邊上玩水學遊泳。開始不會浮水,隻能下到齊腰深的水域亂撲騰。有一次一件衣服被風刮到水裏,裏邊的空氣鼓起老高,按都按不下去,這給好動腦筋的湯仲明又一啟發。他立即拿件褲子作試驗,將兩個褲腿紮起來,抖滿空氣按到水裏,手抓住褲腰按在水中就能載著人浮起來。就這樣他用這個辦法很快學會了浮水。好多同伴也用他的“發明”學會浮水。 湯仲明還喜歡捕鳥、捉蟲、采摘花草。他和幾個要好的同學把捉來的動物,挖洞養起來,植物栽起來。老師知道後很生氣,認為湯仲明貪玩,不用功讀書,不但自己玩,還領著一夥同學玩。於是上課時就點名叫他背書,背了一課又一課,他課課背得爛熟,語言流利。老師心裏明白了,又叫和他一起玩的幾個同學背書,也都背得很好。老師恍然大悟,他們是夥好學生,是在學好功課的前提下去玩的。既是玩也是求知,這玩的有意義。從此,老師也樂意告訴他們識別花草蟲鳥,並幫助他們做些簡單的標本,如將蝴蝶夾在書本裏,幹了就成標本。 湯仲明斷斷續續讀了六七年私塾,能寫會算了,年齡也十二歲出頭,可以幫助家裏幹活種地了。他父親從家裏經濟情況考慮,不準備再送他上學。但私塾老師湯信天知道後,專門來找湯之峰說:“俊哲(仲明原名)這孩子聰明,你應繼續供他上學,供出來你就好了。” “沒有錢,供不起啊!” “想辦法,咬咬牙吧。他有這份天資,不送將來你會後悔的。” “後悔什麽?請先生指教。” “你要把他供出來了,當上了教師,一月就是十幾甚至幾十元錢的收入。” “啊,謝謝先生指點。那我想法再供他繼續上吧。”湯之峰聽了湯信天這番話,心裏突然明亮了。他想,就是呀,供出來當上教師,不就改變門風了嗎,又有可觀的收入,這是一箭雙雕的好事,何樂而不為。他再次下決心,送湯仲明繼續上學。 二、進城讀書 距今近百年以前的孟縣城,是個城中有鄉,鄉中有城的綜合城鎮。有東西南北四條主要街道。街道盡頭是四城門。東門上書“迫秀”、西門上書“凝翠”、南門上書“河陽”、北門上書“拱極”。城樓四個皆在甕城上。雖有較完整的城垣和寺廟建築,但街道狹窄,房屋低矮,全城僅有個別兩層木板樓,幾乎都是平房。街道是土地,天晴滿街灰,下雨滿街泥。工商業都是私人開設,工業僅有一家打蛋廠和幾家作坊。商店大大小小有上百家,糧食坊、鐵貨店、藥鋪、麵飯館最多。布店、估衣、京貨、雜貨、糧行、鹽店也各有一家至幾家。其它交易僅是些臨時攤販,交易隨著年景豐歉而時茂時蕭。湯仲明過去年紀小,從沒單獨進過城,也沒有注意過這些,這次他算是大飽眼福了。 縣城中心建有一座穿心鍾樓,是明萬曆年間知縣萬時俊倡建。高七丈餘,磚砌四洞門,巔額朝南“仰嵩”、朝北“拱辰”、麵東“潮陽”、麵西“凝暉”。上置層樓兩重,鍾掛頂端,定時鳴響。登樓眺望,北仰太行之巔,南觀大河之流,甚為壯觀。湯仲明也是第一次登樓觀光。登高望遠,他覺得世界很大。這是一九一一年春的事,湯仲明考取孟縣高等小學讀書。 孟縣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優良傳統。自一八四O年鴉片戰爭以後,教育作為上層建築,開始接受外來影響,教育製度進入改良時期。一九O一年清政府頒布“廢科舉、興新學”的詔令。一九O三年又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一九O六年又強調“忠君、著孔、尚功、尚武、尚實”等主張。該校原為河陽書院,於一六八四年知縣徐登瀛創建,教學質量一貫不錯。是官紳子弟求學之場所,一般士庶百姓子弟皆無緣入院學習。湯仲明是個例外。主講中葉廷傑(銓部)、蕭良城(輸林),以及孟縣李春溪(舉人)皆善於啟迪。一九O五年該院改為官立高等小學堂。湯仲明上的就是這所學校,課程除《四書五經》外,增加了算學、體育、音樂、美術等。湯仲明較紮實的文字基礎,上新學也不費勁,反而感到比過去學習更容易。因此,學習成績仍很優良。 中湯莊離學校有五六裏路程,遠的學生可以寄宿,一個月夥食費銀元兩元伍角,對於有錢人家來說微不足道。湯仲明家裏太窮,這點夥食費也付不起,隻好跑通學。每天清早去,晚上回,跑十幾裏路。清早去時捎點稀糊帶點糠餅作中午飯,有時啃窩窩頭喝涼水充饑,幾乎天天如此。一晃兩年過去了,讀滿高小畢業,年紀也十四五歲了,當時孟縣還沒有中學,上中學要到五六十裏開外的懷慶府(今沁陽市)去。路途太遠,花費不起,父親考慮來,考慮去,再也無力送他上中學了。 湯仲明在校品學兼優,好幫助人,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特別是一位姓李的教算術的老師,對他非常器重,就象古時伯樂發現了千裏馬一樣,認為湯仲明為算術天才,與眾不一般,應當培養,讓他將來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當他聽湯仲明說不準備再上學時,專門來到中湯莊找湯之峰說:“再難也要供孩子上學,他有這個條件,一考就能考取。多少有錢人家的孩子想上還上不了。” “就是,就是。我再想想辦法。”湯之峰聽了李老師這番話後,供孩子上學的這把快要息滅的火,又被吹得熊熊燃燒。他何嚐不想,隻因上中學交不起學費,搭不起夥食。後來聽說學校為了獎勵好的學生,明令考上前三名的學生免交學費。這樣才讓他去考,結果考了個第一名,湯仲明就免費(每學期12塊銀元)上了中學。學費解決了,生活費還沒有解決,由於學校離家六十多裏,隻能寄宿,不能跑通。交不起夥食費,隻好過好多天回家背一次幹糧,帶點家淹的鹹菜,將變成很硬的饃用石頭砸碎,再用水泡軟吃。生活雖然十分艱苦,他學習則更加用功。在中學的幾年裏,每次考試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沒有落過第三名。每學期都享受免交學費的獎勵。家裏幹糧有時也接濟不上,就隻好暫時缺學。學學停停一共上了四年才算畢業。畢業時文憑上要貼七角錢的印花稅,也拿不出來,停了好長時間才算湊齊錢,買了印花稅將文憑取回來。 湯仲明上的是河南省立沁陽中學,建立前為覃懷書院,一九O二年為覃懷中學堂,一九O八年更名為懷慶官立中學堂,一九O九年又更名懷慶府中學堂。一九一三年定名為河南省立沁陽中學校,以後又改為河南省立十三中學。這所學校是一所老學校,曾培養出不少人才。學校裏設有圖書室,藏書還比較豐富,不僅有古籍,也有不少新潮書刊。這裏成了湯仲明的第二課堂,他課餘時間如饑似渴地來這裏博覽群書,在書海裏擴大眼界,尋覓知識,吸收營養,聚集力量。書籍使他象登上了高山,看得更寬廣更深遠了。他不僅看到祖國悠久的曆史,燦爛的古代文化,他恍然大悟,中國原來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曾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直到清朝末年,政府腐敗無能,才使中國衰敗下來。同時也了解到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的科學、文化、技術的進步。一種救國救民之心由此萌生,他的思想已由振興自家的門風升華到振興國家的高度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在這位熱血沸騰的青年腦海中紮下了根。 三、郎才女貌的好夫妻 孟縣有早婚的習俗,不少人在十八歲以前就結婚。提倡門當戶對,很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謂之“明媒正娶”。 一九一四年,湯仲明已滿十七周歲,虛歲十八了,要不是上學可能早結婚了。十八歲的小夥了,父母為他的婚事已操了很長時間的心了。在湯仲明上學期間,就有不少人看中湯仲明的才華,當時周圍十裏八裏也難找到一個中學生,想與湯之峰家攀親的可不是一家兩家。但捷足先登的還是一位遠房親戚,姓郭名叫芳芳的。她是湯仲明祖母的娘家人,在湯仲明上學困難時,還通過她向郭家借過錢。郭家有一女,名秀英,比湯仲明大一歲,年齡相當。兩家也都不很富裕,稱得上門當戶對。郭家也早有此意,當芳芳正式提出婚事時,兩家即一拍即合,其實芳芳早已從中疏通了這場婚事,鋪平了道路,但形式過場還是要走的。先由男方湯之峰夫婦請芳芳做媒去胡村郭家提親。訂婚前,本來雙方還要通過打聽,看對方有無“門病”(狐臭)?人品好壞?女方還要了解男方房田產業、兄弟幾個、人口狀況等等。但這一切早從芳芳那裏了解過了,也就省略了。待女方表示無意見時,雙方就進行“合婚”就是合八字。雙方將各自的生辰八字送給對方,讓算命先生合八字,測算是否相克,一算不相克,這一關就過去了。接著就“相親”由湯之峰夫婦帶著湯仲明由媒人芳芳領著去與女方見麵,即互相看看人品模樣。那時封建禮教嚴重,很講究男女受授不清,不能直接接觸談話,隻能偷偷看幾眼。待男方家人坐定後,女家讓女兒郭秀英端出茶水來讓客人喝,隨即轉身進廚房去了。她對湯仲明隻掃了一眼,根本沒有看清。湯仲明對郭秀英看得還比較清。隻見她中等身材,很苗條,瓜子臉上眉清目秀,一對水淋淋的大眼睛,楚楚動人。穿著天蘭色的長旗袍,打扮不花俏,但很講究,收拾特別幹淨。湯仲明一眼就看中了她。女方見湯仲明穿著一件青灰色大長衫,頭戴禮帽,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一看那張臉,就感到很聰明,氣質就是一界書生,斯斯文文。女方也是一看就中意,跟芳芳平常介紹的情況還要好。 雙方無異議都同意後,男方向女方致送聘禮,拿四件衣料,一對銀手鐲等禮物。女方也向男方回禮。然後“換書”,意即正式訂婚。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速戰速決,接著就結婚。結婚前男方向婦方發出準備結婚日期柬帖,女方同意後,男方再致成雙成對的禮物,名為“送好”。婚期將到時,男方要炸很多麻糖送給女方,附帶請柬,讓女方拿著麻糖、請柬去通知親友,親友即用錢物回贈,並準備參加婚禮,參加婚禮那天就不再拿禮物。結婚的前兩天,男方派人將女方陪嫁的嫁妝拉回,置於洞房中。結婚這天,親友陪伴新郎抬著花轎,帶著吹鼓手去“迎親”,女家簡備茶酒招待。飯後,新郎在引禮人帶領下,頻頻向新娘父母鞠躬致禮,催妝上轎。女方家屬及親友結伴同行,謂之“送親”。其中有四人一般為新娘兄弟為幫轎,就是防止抬轎的耍新娘。通常父母、未出閣的女孩是不去送親的。從胡村到湯莊有十來裏路,抬家並不輕鬆,因有幫轎人伴隨,路上也不敢很耍新娘。花轎至男方後,先由廚師鉗著燒紅的犁鏵,在其上麵澆上醋,繞花轎一周,謂之“解利”,意思是“去凶化吉”。然後紅氈鋪地,新娘下轎須走在上麵。另有人將碎麥草五穀雜糧撒些在新娘頭上,俗稱“撒蓋頭”意為入宅後可以“避邪”。然後拜“天地”,拜罷即入洞房。男家擺開宴席,盛情招待女方送親的人以及本家親友。當晚,男方還要一一請鄉鄰到家喝喜酒。 孟縣還有鬧新房的習俗,稱“耍新媳兒”,其中以平輩嬉耍最盛,且多不文明,對新郎新娘推搡、摟抱、摸身亦為常事,並以耍鬧的越熱鬧越好。新郎新娘還不能反對,更不能發脾氣,隻能笑臉相迎,好言相對,直到深夜。由於湯仲明是有文化的人,又很機靈,郭秀英氣質不凡,有大家閨秀派頭。所以鬧洞房的人有些拘束,比較謹慎,不敢放肆,也不敢太粗野。時間也不很長,實際也是走走過場。但從鬧洞房中可以看出湯仲明這個人很坦率,也很痛快,不別別扭扭。眾人要求他說的、做的,他該說的就說,該做的就做。新娘郭秀英人們也能看出她很有忍耐性,對一些不甚文明的言語、舉動,她也沒有顯出一點不耐煩的表情和舉動。 眾人散去之後,洞房裏靜下來了,隻剩小倆口,秀英覺得侷促了,她坐在桌邊一把太師椅上。低下頭右手摸著左手的鐲子不說話。仲明坐在西邊的桌旁也有點窘,兩人沉默片刻,仲明打破沉寂小聲地指著桌上擺的果品對秀英說:“你饑不饑,吃點東西吧。” “不饑,不想吃。你饑,你自己吃。”秀英關心地說著,抬起頭來瞥他一眼。 “咱們怎麽稱呼好?”仲明問秀英。因在孟縣有了孩子以後,就以孩子的名字稱××爹或爸,××娘或媽。沒有孩子以前雙方都不習慣叫名字。 “就以兄妹相稱好嗎?”秀英思索後說。 “好好好!妹妹,我問你,你長這麽漂亮不嫁到城裏去,而願意嫁給我?” “哥,我也問你,你這個文化人為啥願意我這文盲做妻子,不怕拖累你嗎?” “妹妹,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我的回答和你一樣。”秀英拐了個彎。 “你真聰明。”仲明讚歎說。 “哪有你聰明,學校年年考第一。”她又看他一眼。 “你沒見過我?”仲明故意問。 “沒看清過。”秀英答。 他把臉湊過去說:“這回看個清楚”。她定睛看了一會後說:“我看你也長得很英俊嘛”。 “跟你比還差一大截。” “你說的不是真話。” “是真的。我不會說假話。” “你今後準備做什麽事?當教師嗎?” “還很難說,我還想上學。” “上學好,我支持你。” “你支持我上學,不怕我飛了?” “你不是那種人。” “哪種人?” “那種不老實的人。” “怎麽看出來我老實?” “不老實能坐下來說話到現在嗎?” “你不害怕就好。告訴你,我將來說不定會遠走高飛的。” “你飛到哪裏我跟到哪裏,我服侍你一輩子。” “這是你說的呀,我不求你服侍我一輩子,我隻求你支持我一輩子。” “那是一定的。” “我要是辦壞事你也支持嗎?” “你是那種人嗎?我相信你不會辦壞事,連煙酒都不沾的人還能辦什麽壞事!” “你的心真好。你想學文化嗎?我教你。” “用不著,你有文化就行了,你主外,我搞家務,內外都是要人的嘛!” “你將來一定是我的好賢內助啊!” “嗬,好不好,現在還不知道,不要說太早了。” “我現在就可以看出來,你是我將來的好助手。” “不拖你的後腿就不錯了。” “你也不是那種人,我有先見之明。” “但願如此吧!” 倆人說個沒完,已經夜深人靜了。仲明哈欠連天,秀英也接著打開了。仲明說:“不早了,咱們上床睡嗎?你說呢?”她點點頭,然後不好意思地說:“能不能讓我一個人先上床,你先出去一下。等我叫你再進來?” “好好好,我先到外間去,你不用著急。”仲明說完走到外間客堂裏。 秀英待仲明出去後,先將煤油燈擰小,在昏暗中脫了衣服,上了床,鑽進被窩後,小聲喊道:“哥,你可以進來了。” 從婚後的第一天起,九日裏,娘家親戚輪流給新娘“送飯”,在白日接待新娘,以示安慰。九日過去後,新娘回娘家住上九天,稱“歸寧”,俗稱“回門”。回門以後,新婚之事才算結束,轉入正常生活。 四、擇優選送開封師範 湯仲明中學畢業後,遇上河南省立師範講習所招生。規定每縣擇優選送一名特優學生免費上學,名曰官費學生。辦法是由各縣通過考試選拔二至四名應屆畢業生,到省城開封複試,選其中一名作官費生。孟縣經過考試選了湯仲明和張樂道兩名優秀生赴開封複試,湯仲明是佼佼者,每月享受六元官費進入師範講習所。當湯仲明高高興興去報名時,誰知入學時要交四十元大洋(銀元)作押金,這又把他難住了,他知道家裏沒有錢,連來開封的路費和夥食費都是東拉西扯、南拚北湊起來的。四十塊大洋談何容易。不能叫父親再去作難,隻好不上作罷。準備返回時,被在開封師範講習所任教的同鄉楊培榮(舉人)先生知道了,他愛惜人才,慷慨解囊相助。他對湯仲明說:“多少人想考考不上,你考上了不上多可惜,你上吧,押金我替你交。”湯仲明不勝感激,上學後將此事寫信告訴了家裏,父親湯之峰看信後,非常感激楊培榮先生,趕緊典當東西、借貸,將四十元大洋湊齊,親自送往開封,還給楊培榮先生,並對他表示深深的謝意。楊先生對湯之峰養育了一個這樣有才華的兒子,也深表敬佩。 湯仲明學習是很認真的,加上他的天資,學習並不很費勁,因此他有大量的業餘時間去博覽群書。開封師範比沁陽中學有更大的圖書館,更多的藏書,他又把這裏當成了自己的第二課堂,除了上課、吃飯和睡覺以外的時間,幾乎都呆在圖書館裏讀書和抄書。在書海裏,他像淘金一樣,挑金子,選好書。有一天他見到一本名《天演論》的書,是英國一位生物學家著的,引起他極大興趣,這是一本通俗宣傳達爾文進化論的書。曾在十九世紀的西方風行一時,引起很大震動。一八九六年由我國著名維新派思想家嚴複把它翻譯過來,在天津出版。並在《國聞周刊》上連載,在中國知識界、特別是在青年知識分子中引起波瀾。湯仲明讀後,感到耳目一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一片新天地。書中不平凡的內容,深深地激蕩著青年湯仲明的心,使他再也不能平靜下去了。加上譯者音調鏗鏘,思想明朗,借題發揮,發人深省的一些“按語”,不能不引起每一個愛國者的深思和焦慮。 一個古老由先進變成落後的國家,麵對著外來的侵略者敞開大門,讓他們從天空到地下,從城市到農村,進行瘋狂的掠奪。把血跡斑斑的中國勞動人民的成果,化為他們肮髒的財富。在這些貪婪的侵略者不斷吮吸下,中國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加貧困。一切關心民族存亡和人民命運的愛國者,不能不感到萬分憤慨和深切的憂慮。因此,在這本書中的所謂“競物天擇”、“適者生存”的言論,也就深深地打動人心。它給生活在這個古老國度的人們敲起了警鍾,發出了警告:如果再按照以往陳舊的方式生活,在目前這個競爭劇烈世界上,是無法再生存下去了。它暗示人們:必須堅決地把那些腐朽的不合時宜的東西拋棄掉。雖然有一些是“祖傳”的法寶。人們必須急起直追,趕上去把那些新鮮的、切合時宜的,對於人們有用的東西緊緊抓住。即使那些東西是被守舊派所嘲笑和排斥的。這就使之在新生的、陳舊的、前進的、落後的事物之間,展開了尖銳的劇烈的鬥爭。同時它也給生活在這個古老國度裏的人們帶來了希望,辛亥革命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說明他們相信經過鬥爭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雖然中國的封建統治階級的一些上層人物苟且偷安,已向外來侵略者投降,表現出他們奴顏婢膝的醜態。但是中國老百姓卻要選擇另一條和封建統治者相反的道路。中國人民要求從鬥爭中開辟出一條生路來。達爾文學說給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最大的鼓舞,就在於此。青年愛國者湯仲明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接受達爾文進化論的思想的。 湯仲明也讀了孫中山先生著的《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等書,也激起他很大的建國熱情,改造舊中國的種種設想。 湯仲明在開封師範上學時,學校老師中不乏愛國之士,是他們促使了湯仲明終身誌向的形成。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歐洲戰場上烽火連天,東洋強國日本卻想趁機獨霸中國。辛亥革命果實已被袁世凱所篡奪,民族災難是日複一日嚴重了,要避免淪為殖民地,就隻有自己振奮起來,用科學來救國。有些老師經常向學生灌輸這種思想。並且有時還聘請一些學過西學的教師來上課,這些人帶來了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知識,打開了學生的心扉,拓廣了學生的眼界。湯仲明還非常喜歡閱讀從國外來的各種雜誌,很快他被數學所吸引。當數學教師夾著講義和教學圓規跨進教室時,湯仲明就有一種特別親切感,聽課很用心。老師也發現了湯仲明對數學的鍾情。他課也講得特別好,從遠古的結繩記事,講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從歐幾裏德講到祖衝之的圓周率。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引人入勝,湯仲明就是其中最入迷的一個。他還特別記住了德國偉大數學家高斯的一句名言“數學是科學之王”。由於他對數學的鍾情,他的數學特別好。科學更能拯救祖國,這是當時一代人流行的思想,湯仲明科學救國的思想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萌生的。 一九一五年冬,郭秀英臨產,經過很長時間的痛苦,生下一個小女孩,萬幸母女都平安,當時當爸爸的湯仲明在開封上學不在家。爺爺奶奶也很高興,要是生個男孩就更高興。他們商量給女孩取了個名字叫貞香。女孩長相很像爸爸,連脾性也相似。事隔兩年又生下第二個女孩瑞秋。 一九一七年湯仲明在開封省立師範講習所已學習兩年多了。他從報紙上看到,北京一所翻譯學校招收留法學生,名額不多,隻招六十名,麵向全國,授考條件為中學或師範畢業生。湯仲明條件符合,他動心了。他在上中學時,學外語他沒有上英語班,而上的是法語班,所以他更有信心。他認為這是出去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將來為改變祖國工業落後麵貌而出力的好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沒有征求校方和家裏意見,也未考慮家庭經濟狀況是否允許,就準備去北京應考,考上了再說,考不上還回來。他托人說情取出上學時交的押金作路費。就和另一同學葉縣的藍自強一同前往。先乘火車由開封到鄭州,再轉乘京(北京)漢(口)鐵路客車北上。路上折騰了幾天才到北京。經考試,湯仲明的成績名列第一,藍自強名列第二,都考得很好。先在北京補習法語,這完全是自費的,加之開封師範講習所認為他學習沒有畢業,半途而廢,要追回一年多的官費,這使他兩麵受夾攻,麵臨著經濟上的困境。事先又未與家裏商量,丟了免費變為自費,怎麽向父親交待呢?猶豫再三還是將實情寫信告訴了父親。湯之峰接信後,雖然有幾分責怪兒子事先沒有與他商量,幸虧這事正符合他“望子成龍,重振門風”的心願,他從心底感到高興,覺得兒子能到京城讀書並出國留洋,是件光宗躍祖的喜事,而且前途無量,將來會有出息。父親不僅沒有責備,而且趕緊將家中的家俱、衣物再次典當,郭秀英也將自己出嫁時,父母給她的壓箱錢拿出來湊上了。經多方籌措借貸,又湊了幾十元錢支持他自費上學。至於開封師範退還官費一事,學校當局見他已考取留學生,家裏又困難,確實無力歸還,也就沒有再追究,不了了之。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在中國陸續招收了十萬華工為戰爭服務,需要大量的中法譯員,他們在北京招收學生,訓練培養一段時間後,運回法國,分到華工中當譯員。湯仲明上的就是這種學校,不過事先他並不知道。時局發生變化後,在法的華工也將陸續返回,就不需要翻譯了。學校當局又不敢公開對學生說明。一九一九年初,法國陸軍部在北京西安門大街46號設立的法文翻譯學校,以種種借口停辦,去法國的事先說沒有船,一拖再拖。 不久,“五四”運動爆發了,“提倡國貨,振興實業”的口號,深深地打動了湯仲明的心。他感到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現狀,必須建立和發展本國的科技事業,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控製和羈絆。因此,出國學習的願望就更強烈了。一九一九年秋,由赴法勤工儉學的倡導人蔡元培、李石曾等正在組織第六批赴法勤工儉學學生,學校當局得此消息後,即出麵交涉,正好給學校當局搬個下台的階梯。經協商,通過考試,擇優錄取,成績合格者由校方出資送往法國,不合格者遣散。考試結果,湯仲明成績仍列前矛,獲準赴法。出國時規定每人要做一套呢料西服,最便宜的也得三四十塊大洋,此款又成問題了。幸虧另一個楊培榮式的老鄉,在北京測繪局工作的湯紹斌字尹逢,曾在河南固始縣當過縣長,是位深受群眾擁戴的父母官。他亦器重人才,又是本家,論輩還是叫侄兒的,當湯仲明找到他說明情況時,他二話沒說即慷慨解囊相助,成全了此事。一九一九年八月,湯仲明懷著科技救國的思想走出了國門。 五、赴法國勤工儉學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五四運動”時期興起的。辛亥革命前後,旅法中國人士提倡並組織的留法勤工儉學,它是在巴黎中國豆腐公司工人工餘求學以及歐戰期間、旅法華工教育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 鴉片戰爭以後,在帝國主義瘋狂侵略和封建專製主義殘暴統治下,中國逐步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神州大地一片黑暗,廣大人民群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國人民為挽救民族於危亡,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與此同時,隨著洋務運動和變法維新的興起,去國外求學的留學活動也就因此而日益發展。一九一二年四月李石曾、吳玉章等人,在北京發起成立了“留法儉學會”。當時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對這一活動也給予大力支持。一九一五年六月在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支持下,又發起成立了“勤工儉學會”。助導學生到國外“勤於工作,儉以求學”,即半工半讀,用自己做工賺來的錢供養自己讀書。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遭戰爭破壞十分嚴重,成年壯丁死傷過多,後方嚴重缺乏勞動力。法國政府於一九一六年二月派陸軍中校陶履德以農學技師的身份,專程到中國來招募華工。到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兩年多時間內,共招募華工十四萬餘人。絕大部分從事築路、搬運、挖戰壕、造軍器等繁重勞役。華工多為二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的青壯年。大部分沒有文化,更不懂法語,無論是掌握法國先進的工藝技術,還是生活交往,都迫切需要文化。法國當局從他本國利益發出,也讚成施華工以教育,當然都是以業餘為主。在旅法教育界人士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與法國有關人士歐樂、輩納等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於一九一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巴黎教育會所召開華法教育會發起會,六月二十二日華法教育會在巴黎召開成立大會。此後開始了在法華工的業餘文化教育。但能受到教育的人還是少數。 一九一九年八月二十五日,湯仲明乘法輪“盎特萊運號”,由上海啟程赴法。這批學生共五十四人,其中有湖南、浙江、安徽、四川、廣東、江蘇、直隸等省的人。湯仲明是從北京去的,故在直隸省數之內。每個赴法學生都需要準備一筆數目相當可觀的旅費,包括赴法船票一百元、製裝費六十元,雜費四十元,抵法後候工期間生活費二百元,合計需要四百元。湯仲明船票費由學校出了,製裝費由老鄉湯紹斌讚助一百元,他隻花了三十多元,還剩幾十元錢,侯工期間的生活費他根本沒有,他想車到山前必有路,憑他的一身力氣自己還能養活不起自己,去到法國再說。他就是這樣懷著尋求救國之道的堅定信念和學習外國先進技術的強烈願望,在一些好心人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難,終於由上海碼頭登上法國郵船啟程赴法了。 中秋時節,天高氣爽,萬裏無雲。“盎特萊運”號郵船緩緩離開碼頭,由黃浦江駛出海口。海風吹拂著海麵,波浪拍擊著船板。一群血氣方剛的青年,憑欄眺望著海闊天空,遙想著遠去的祖國,個個情緒激動,熱血沸騰,思潮象海水一樣洶湧,感慨萬千。湯仲明心裏在喊:祖國啊,我的母親,我舍不得離開你,為了挽救你的危亡,我又必須趕緊離開你,暫時的分離是為了永久不分離。湯仲明懷著惆悵、憂傷,而又有幾分喜悅的複雜心情在沉思。含著淚,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船艙。海,湛藍湛藍,無邊無際,他站在船窗前眺望著,品味著它的博大、宏偉。 這次赴法的船行路線是:從上海起程,經香港、西貢、新加坡、科隆坡、亞丁、塞得港、到法國南部港口馬賽上岸,曆時一月有餘。 湯仲明一上船就認識了四川的郭天樞,他是四川渠縣人,也是學理工的。他倆是同年,除年齡相當,誌趣也相投,一見如故,都懷著科技救國的願望,去學習外國先進技術。 從香港起航時,船艙裏新來了一位年輕姑娘。看上去有點與眾不同,穿戴帶點洋氣,說話大家都聽不太懂,連比帶畫加上文字翻譯,才知道她姓陳,祖籍廣東潮洲,僑居西貢。(胡誌明市)。陳小姐聽說這些年輕人是去法國勤工儉學的學生時,對他們非常熱情,特別高興和尊敬。一路上有說有笑,並將她從老家帶來的土特產潮洲蜜柑拿出來讓他們品嚐。船到西貢要停泊靠岸上水、裝煤、補充蔬菜食品,還要裝卸郵件貨物,停泊時間一兩天。陳小姐下船時,邀請湯仲明、郭天樞等同學去她家作客,並說她爸媽是非常好客的,特別來自祖國的親人。盛情難卻,他們就跟她去了。在城裏一條不很大的街上,有一家中檔中國飯館,這就是陳小姐家。她把帶去的三位同學介紹給她父母時,他們很高興能見到來自祖國的親人。當她父母聽說他們是去法國讀書的學生時,特別高興,更加熱情,並請大師傅做菜款待他們。席間,陳老板語重心長的地說:由於我們國家變成了半殖民地,海外華僑不但不光彩,而且一直受欺侮,稅比人家重,公役也多,還被人輕視瞧不起。華僑需要有一個強盛的祖國作後盾,才能理直氣壯地做人,方不會有寄人籬下的自卑感。希望你們留學回國後,把我們中國建設得富強起來,為我們海外華僑撐腰壯氣。湯仲明也非常感動地說:我們這些同學就是為了挽救國家危亡,而到國外去學習先進技術的。我們決不會辜負祖國的父老鄉親和海外僑胞的期望的。第二天船還不開,陳小姐又到船上邀請湯仲明、郭天樞等四五位同學去市裏參觀遊覽,她當向導。他們到動物園看了大象、鱷魚、長頸鹿等在中國還未見過的動物。當天晚上,即船離開西貢的頭天晚上,陳小姐還掂著幾小簍水果,有香蕉、荔枝、桂圓、芒果等來為他們送行。使他們感到意外。 送走陳小姐後,他們回到船艙,郭天樞掂起一隻小簍,含著熱淚對湯仲明說:“這不是水果,是深情、是期望啊!” “更是祝福、期盼!這下我感覺肩上擔子更重了。在國內還沒有想到華僑同胞在國外也受歧視。”湯仲明也很動情地說。接著其它同學也都議論開了,都說以前沒有想到國家的強弱與海外華僑的地位處境也息息相關。 西貢起航往新加坡途中,遇到大風浪。水手們下到底艙來將窗門全部關閉。由於接近赤道,天氣火熱又不通風,不久大家就感到又悶又熱,心裏很不好受。船顛簸得越來越厲害,不少人開始嘔吐,嘔吐象瘟疫一樣,一會傳遍全艙。滿艙嘔吐的腥臭味,不暈船的人也會嗆得惡心嘔吐。有的同學忍不住悶熱與腥臭,將窗戶打開,打開空氣當然好一些,但一個大浪打來,水就從窗戶口灌進來了,有的行李被打濕了,隻得仍然將窗戶關緊。船一會前頭翹起象上高山;一會又前頭向下好象要鑽進海底。把人的心搖晃得怎麽也平靜不下來,嘔吐得越來越厲害,有的人不僅把吃的食物、喝的水全部倒出來了,而且將膽囊裏的苦汁也嘔吐出來了。暈一次船真象生一場大病。不過暈船和暈車一樣,隻要停止顛簸就好了。人們常說水火不容情,一點不假,有時一個大浪打上船,就將大量的水送到甲板上,灌進船艙裏,這時船象鑽進了水裏。經過一天一夜的顛簸,風浪才小下來,水手們又將窗戶打開。從窗戶向外望去,浪還象無數座小山一樣此起彼伏,蕩來蕩去,永無止境。湯仲明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又常在家中幹農活,身體比較結實,也比較有力氣,但也擋不住暈船。不過他比起那些文弱書生還是較經得起摔打。還能不時照顧一些體質不如他的同學。 船從新加坡駛往科倫坡時,先過馬六甲海峽,這裏海浪較小,船走得比較平穩。出了馬六甲海峽,駛往科倫坡、亞丁途中,需要十幾天時間,途中也遇到過風暴,但坐了一段時間的船,有的就鍛煉出來了,慢慢能適應。再也沒有象西貢到新加坡那段時間那樣的慘狀出現了。進入紅海船更平穩了,特別是過蘇伊士運河,船平穩浪極小,人才感覺出坐船的舒服,船行駛也不快,看著運河兩岸,船象沒有走似的。這時同學們都走上甲板去觀賞蘇伊士運河風光。湯仲明看著運河兩岸陡峭的石壁感慨地對郭天樞說:“蘇伊士運河工程也象咱們的萬裏長城一樣宏偉”。 “工程與咱們的萬裏長城比不算大,才一百多公裏,看來難度比修長城還難。”郭天樞說。 “就是,往下挖比往上砌可能更費事,兩頭臨水地段更難處理。”湯仲明想象地說。 “中國、埃及,是兩個古老的國家,都創造過偉大的業績。如今雖有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但都在受苦受難,連運河的管理權都被英、法等列強侵占。”郭天樞又發出了感慨。 “蘇伊士運河、金字塔和萬裏長城一樣,萬古長存,永遠是屬於這兩個民族的,誰也拿不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看吧。”湯仲明很自信地說。 “君言之極是,能參加這樣一項永久性工程,乃是人生一大快事。”郭天樞說吧,湯仲明又接著說。你一言我一語,對運河這項偉大工程真是佩服、讚不絕口。 蘇伊士運河是著名的國際航道,建於一八五九至一八六九年,花了十年時間,全長一百六十公裏。加上深入紅海、地中海河段總長一百七十三公裏。河麵寬一百六十至二百米,河底寬六十至一百米。平均水深十五米,可通行八萬噸巨輪。運河通航後,從歐州各國到印度洋之間縮短航程幾千至一萬公裏,避免了繞道非洲好望角的危險。 從塞得港經地中海到法國馬塞又是幾天時間,坐船有一種孤獨感,四麵水茫茫,什麽也看不見,能見到一片大陸、一座城市都是令人高興的。 船到馬賽港靠岸後,同學們的心落地了。一個多月的海上航行,大家的心都提得老高。特別是過紅海時,據說這裏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海軍布的水雷,船碰上了就會爆炸,更是提心吊膽,幸好沒有碰上。此時,大家遠離祖國來到異國他鄉,除有新鮮感外,也被異地風情所吸引。 一九一九年十月一日,當“盎特萊運”號正緩緩靠近碼頭時,許多小船圍了上來,本意是對旅行者安全抵達表示祝福,旅行者則向他們償賜一些錢,有的扔法郎、銀幣,也有扔銅板的。直接拋向他們,誰接著就向船上一揚表示謝意裝起來。現在變成了一種逗樂,都扔進海裏,小船上的人見扔下錢就鑽進水裏將錢拾起來,如果是法郎、銀幣什麽的,他們就拿著錢舉起手向拋者一笑,將錢收起。如果拾起來是銅板什麽的,就仍扔進海中。有人再拋再鑽,直到沒人拋錢了才散去,或者轉向另一艘新到的船。這些人實際上是另一種討錢的叫化子,比較體麵一些的乞丐。 碼頭上搶著替旅客搬運行李的人很多。有不少是華人。湯仲明見此心裏一酸,心想出賣勞力,賺幾個血汗錢,還用得著離鄉背井來到萬裏迢迢的法國嗎?真不可思議。他們是怎樣流落到國外,又怎樣流落到這馬賽碼頭上來的呢?他腦子裏打著一連串的問號。湯仲明沒有多少行李,他左手掂著一隻不大不小的柳條編織箱子,右手拎著一個網兜,隨著人群和同學走下了盎特萊運號,踏上了異國他鄉的土地。 馬賽,法國的第二大城市,在東南部,瀕地中海,有幾十萬人口,工商業發達。是全國最大的貿易港,也是世界最大的客運港之一。港灣桅杆和煙囪林立,來往世界各地的船隻匯集在這裏,各色人種的麵貌,天南地北的語言,構成一種奇特的、其它地方不多見的景象。 華法教育會的工作人員,對去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安排比較認真負責。勤工儉學生一到法國,華法教育會均派人前往馬賽接待。有些人在馬賽就被分往各地學習或做工。一部分人則由接待人員帶到巴黎西部哥侖布華法教育會的所在地華僑協社,然後再分送入各地學校或工廠。湯仲明去的時間是一九二O年夏季以前,所有抵達法國的勤工儉學學生,有的入校學習,邊學邊做工;有的先進廠做工,有了錢再入學,絕大部分都得到安置。因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動員了青壯年四百多萬人參戰,蒙受巨大損失,陣亡了一百三十六萬餘人。房屋毀壞七十八萬餘座。停戰後要醫治戰爭的創傷,工廠要複工,城市房屋要重建,都需要勞動力。法國政府不得不從國外招募大批工人。因此,這批勤工儉學生初到法國,覓工較易,且受歡迎。這給湯仲明這位來到法國已兩手空空的窮學生又是一次機遇。他見到接待人員先問那裏做工比較容易找?人家告訴他南特工作最好找。 南特,法國西部一座中等城市,有十幾萬人口。有造船、鋼鐵、機械、煉油、化學、銅、鉛冶煉和糧油食品等工業。它還是盧瓦爾河下遊的一個大港,又是鐵路樞紐。該城建於十五世紀,有宮殿、大教堂等古建築物。南特工業比較密集,需要勞力比較多,工作就是容易找。湯仲明就是衝著這一點來的,算是來對了。此地由於比較偏遠,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隻有很少幾個人來此。離它隻有幾十公裏東邊的翁熱,中國留法勤工儉學生就比較多。湯仲明來到南特後,住進一家小旅館裏,一個隻有幾平方米的鬥室。他找這麽一間小屋有兩個用意:首先是為了個人能自由自在地讀書,一方麵不打擾別人,另一方麵也避免他人打擾自己;另一個用意就是省錢,既省房租錢也省夥食費,即使用涼水配麵包充饑也無人看見笑話。 湯仲明到南特的第二天就拿著出國護照去當地政府辦理了留住手續。住下後,他首先需要做工,解決生活問題,有了錢然後才能上學。他到南特的頭幾天,就出去一邊熟悉環境,一邊尋找學校與工廠。靠他健壯的體魄,有勁的雙腿,幾天時間就足跡遍及南特的大街小巷,和多家大大小小的工廠和幾所學校接觸。同時也走馬觀花地從外表觀看了南特的宮殿、教學等古建築。也看到了戰爭所破壞的殘垣斷壁。他找到了南特工業學校和工業學校較近的南特汽車修理廠。他想在這兩個地方插腳,進行半工半讀。先做幾個月工,還了來時借的債,再積蓄一點錢就去上學。他想去學機械,實現他工業救國之夢。 南特汽車修理廠是家有一定規模的修理廠,大、中、小修都能承擔。車、鉗、鉚、焊、板金、噴漆各工種齊全。發動機修理、鏜缸、研磨氣門、校正油泵、修理水箱、低盤、駕駛室都不在話下。湯仲明看中了這個廠子,想進去打工學技術。他來到南特汽車修理廠要求會見廠長。接待人員見他是中國來的留學生,還會法語,認為他不簡單,就帶他去見了廠長。湯仲明說明來意後讓廠長看了他的護照。廠長見他是個身體很棒的小夥子,又會法語,就滿口應承,並表示歡迎,他問湯仲明想學哪一樣?湯仲明回答說樣樣都想學,學會回國搞工業。廠長見他很有理想和誌氣,學習法國的先進技術是為了拯救中國的科學技術落後。廠長對他產生了好感,特許他願意學哪一樣就學哪一樣,並將他的日工資定為十個法郎,是比較高的。湯仲明來到工廠上班後,先到費力氣的扳金車間,再到車工車間,不管學哪一樣都很投入,無論幹什麽都很賣勁。由於他會法語,與工友們容易相處,關係都比較好。師傅們知道他是個留學生,學會了就會回中國去,不會奪他們的飯碗,因此也就毫無保留地教他技術。但當時法國的機械設備,也並不很先進,車工車間的機床也隻相當於我國六七年代的水平,離自動化還相當大的距離。無疑車間裏的髒活、累活、重活和比較有危險性的工作,多數法國工人多推給湯仲明去幹。也有與湯仲明爭著去幹的,多為有經驗的老工人。湯仲明憑著他的機靈、有力氣,不怕髒、不怕累、也不怕危險,象頭牛一樣,勤勤懇懇,紮紮實實地工作、學習,不懂就問,不會就學。他不把這看成是做工,而是在上學。 車間裏除有虎鉗案台、砂輪機、車床、鑽床等設備外,還有刨床、銑床、銑齒機等設備。這對湯仲明來說都是新鮮的,有的還是第一次見到。他樣樣都想試試,件件都想學學。老師傅們見他很有眼色,絲毫沒有瞧不起工人,擺知識分子的架子,髒活、累活搶著幹,工作努力,學習認真,所以都很喜歡他,樂意教他。僅僅幾個月時間,作為一個機械工所要掌握的車、刨、銑、鑽、銼、鋸、打榔頭等基本功他都入了門,雖不算熟練,但樣樣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有一天,車工車間裏有部車床在車一個螺絲時,用的是一根幾米長的鋼筋,長出來的部分擱在一個三角架上,車工不注意未移動三角架,鋼筋滑跑了,就旋轉著飛了起來,將臨近一位女工的衣服掛爛了,差點將這個女工打傷甚至打死。湯仲明眼疾腳手快,飛奔過去拉了電閘,車床停止了轉動,那根鋼筋才沒有再飛旋打圈了,避免了一場大事故。車工嚇得驚呆了,他愣在那裏手足無措。要不是湯仲明他甚至自己也會被旋轉的鋼筋打傷甚至打死。湯仲明發現這個問題後,他想了個辦法,在擱鋼筋的三角架上架了一個鐵扣,用螺拴將鋼筋固定住,這樣就能避免事故的發生了。這件事過後,車間裏的人對湯仲明刮目相看,車間領工並很快將這起已經發生,避免了傷亡的事故,報告了廠長。廠長親自到車間看了湯仲明在三角架上架的鋼筋卡子,讚揚湯仲明聰明能幹,並將他的日工資由十個法郎增加到十五個法郎。當年時間雖然隻有幾個月,湯仲明的收入卻很可觀。他省吃儉用,除了吃、住、穿、買書籍外,還省下了一筆錢,年底他就將臨出國時借的錢還了,包括湯紹斌借給他的一百元服裝費。還給父親湯之鋒匯了約值四五十塊大洋的法郎。自己還留一部分準備來年上學用。 一九二O年春節,湯仲明是在南特度過的。異鄉就是異鄉,過春節也看不出絲毫跡象。白天忙於工作,把一切都忘到九宵雲外去了。一到晚上,回到住室,夜深人靜,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詩句,不知在心裏默誦過多少遍。除夕之夜,他又不由想起了唐代詩人高適的七絕《除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一年。”以此抒發自己客居異國他鄉,百感蒼茫的情思和意境。湯仲明有感而發,也作了七絕《鄉思》一首:“粗茶淡飯外無貪,隻熬清平繞家園。昨霄飛夢渡黃河,萬縷情牽在中原。”湯仲明在上私熟時對詩詞還是很喜歡的,由於想以工業救國學理工才慢慢與詩詞疏遠了。在國外的第一個春節,湯仲明就是一個人孤獨地默默度過的。 一九二O年上半年,湯仲明為了積蓄學費,仍在南特汽車修理廠做工。他當過鉗工、車工、銑工、劃線工、裝配工等等。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心靈手巧的特點,在湯仲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加上他有聰明的頭腦、健壯的體魄,刻苦鑽研精神,僅僅幾個月時間他就達到了一個技工的水平。南特市每年都舉行一次優秀技工技術比賽。車間裏的師傅們都鼓勵他去參加。他也躍躍欲試,在大家的鼓動下,他終於去參加了。比賽結果他竟名列前茅,獲得南特市優秀車工憑證。廠裏也很高興,廠長為獎勵他的出色表現,給他連長三倍工資,重獎了這位中國留學生。湯仲明有了可觀的收入,但他仍省吃儉用,啃幹麵包喝涼水是常有的事。為了補充熱量的消耗,使自己有個強壯身體,他就多食用些麵包、黃油和蔬菜。以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他知道身體是自己工作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就什麽也幹不成了。 這年秋天,湯仲明已積攢了幾千法郎,為了儉學創造了條件。 九月他考入南特工業學校,學習機械專業。上午四節課是基礎理論,包括機械製圖。下午有兩個小時的實習,主要學手藝。湯仲明在南特工業學校學習期間,為了找個僻靜的環境自學,沒有住進學校。是在附近租法國老百姓的房子住,一人住一個單間,窗戶朝北,比朝南的房間稍便宜些。他的房東叫瑪達娜,五十多歲,她男人在歐戰中犧牲。她父親已八十多歲,曾當過拿破侖的士兵。他就跟著女兒過,兩位老人相依為命,甚感孤單。住進個學生對他們來說是皆大喜歡,主要還不是能收些房租錢,而是給他們家帶來熱鬧、帶來歡樂。驅走他們的孤單與寂寞。瑪達娜待湯仲明親如一家,對有眼色又勤快肯幫助老人、尊敬老人的湯仲明,就象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經常到他房間裏看看,幫他收拾收拾。對他的生活也很關心,照顧得無微不至。使他處處感到法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所懷有的友好熱忱。在異國他鄉仍然得到了熱情的友愛。 夜晚,成了湯仲明自學的好時間。不管是浩月當空,明如白晝,還是漆黑一團,伸手不見五指。無論春夏秋冬,還是節日假期,湯仲明每晚從不間斷地學習到深夜。這使瑪達娜大媽非常耽心他的身體,經常心痛地向他報時,催他睡覺。但出乎她所料的是,湯仲明每天都起得很早,起來又埋進書本裏。邊做飯邊看書,有時因看書湯煮溢了,菜燒糊了還不知道。就是去廁所他也要帶張報紙或拿本雜誌看一會。湯仲明象蜜蜂采密一樣勤勞,吸收知識,釀造未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瞬兩年,在南特工業學校畢業了。他繼續深造去上大學。臨別時他為感謝瑪達娜大媽對他的關照,特地買了一對中國瓷花瓶贈她作紀念。瑪達娜非常感動地說:“謝謝你,孩子,有了它,我就會想念你,想起你,我就可以對著它說話。”湯仲明聽了也很激動,深情地說:“大娘,我會永遠記住您的,您多保重啊!” 六、進巴黎入大學深造 一九二一年秋,湯仲明第一次來到巴黎,走進這世界著名的都會,它象一塊精雕細琢的翡翠,係在美麗塞納河的腰帶上。 兩千多年前,巴黎原先隻是一個名叫呂戴斯的小城鎮,位於塞納河中央,麵積不到半平方公裏的西岱島上。後來被稱霸一時的羅馬人占領,把城區擴張到塞納河左岸。公元三、四世紀時,這裏才正式取名巴黎。六世紀初,巴黎一度成為法蘭克王國的首都,以後幾經盛衰,但仍不斷發展和擴大,終於成為聞名世界的繁華都城。 湯仲明來到巴黎先到戈德非魯瓦街十七號旅館。這裏是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機關。這是一個偏僻的、不顯眼的小旅館。周恩來就住在這家旅館的三樓十六號房間。這家旅館有二十四間簡陋的單身房間,常客是一些外國窮旅客和貧困學生。湯仲明的近老鄉、中學時的同學沁陽的楊介臣①也住在這裏。他們敘談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楊介臣陪湯仲明遊覽巴黎。楊介臣比湯仲明後來法國幾個月,但先到巴黎一年多,比較熟悉,就充當向導帶他觀光。湯仲明被巴黎高超的建築藝術所吸引。特別是對埃菲爾鐵塔的設計敬佩不已。他想若與中國的萬裏長城相比,鐵塔隻是個小小工程,但它是永恒的,與萬裏長城一樣齊名天下,流芳百世。主要在於他的獨創性,是打破清規戒律的範例,舉世無雙。湯仲明望著這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電燈柱子,地球上最高的旗杆、巴黎的驕子、法國的驕傲,確實佩服。他說這確是史無前例的建築藝術,人民智慧的結晶。 楊介臣帶他來到埃菲爾鐵塔隻買了門票,省了電梯票自己爬上去的。他們來到第一層,見到寬敞的平台,華麗的商店、餐館,熙熙攘攘,遊客如雲,回頭一看,塔上塔下的遊人,象疊羅漢似的那樣有趣。這裏高五十七米,他們倆個小夥子,一邊議論一邊爬,不覺爬到了第二層,這裏離地麵一百一十五米。巴黎的全景,轉上一圈就盡收眼底。楊介臣說:“看景還是上三層最高處。王之渙不是說:‘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嗎?” “那當然,站得越高,望得越遠。”湯仲明邊答邊問楊介臣:“你的腿怎麽樣,爬上去受得了嗎?” “爬過太行山,登過紫金頂①這一千七百一十級階梯,不在話下,何況還有扶手。你呢?”楊介臣又關心地反問湯仲明。 “你不知道,鄙人是村夫,身體結實如牛。空手登梯,如履平川,背個百兒八十斤也能上去。”湯仲明很自豪地說。 “你不是從小就上學讀書,怎麽不象文弱書生?”楊介臣疑惑地問。 “我沒有離開過農村,下學就幹農活。來到法國我先去做工,你看我的手,哪象讀書人。”湯仲明伸出一雙粗糙的手讓楊介臣看。楊看了一眼,兩人相視一笑,楊用右手照著湯的雙手擊了一掌,就開始向頂層攀登。如登山比賽一樣矯健地向上突進。花了幾十分鍾時間,中間歇了幾口氣,終於登上了第三層。這裏離地麵二百七十六米。全塔高三百點五二米①。登上塔頂象上了天,鑽進了雲霧裏,諾大的一個巴黎,忽然縮小得象個精製的模型。塔下的遊客,變成了糯動的“螞蟻”似的。寬廣的“戰神廣場”也顯得很狹窄了。巴黎變小了,世界卻變大了,他們覺得四麵無邊無際。腳下三層平台,麵積有三百五十平方米,憑欄遠眺卻能看到三千五百平方公裏的廣闊麵積。 湯仲明見景生情,惋惜地對楊介臣說:“中國是世界上較早建塔的國家之一,全國各地建有許許多多的塔,就是沒有一座象這埃菲爾鐵塔那樣能為億萬人所向往的。西安的大雁塔、定縣的料敵塔、開封的鐵塔、杭州的六和塔等,雖然也向遊人開放,讓人登高眺望,但沒有一座有埃菲爾塔那樣大的規模,那麽好的經濟效益。這也是值得我們中國人深思和借鑒的。 楊介臣很佩服湯仲明的見解。接著說:“真知灼見,言之有理。北京、上海不也可以建這種塔嗎。還怕沒人上?” “目前技術水平恐怕還達不到,我想遲早會有的。”湯仲明說。 楊介臣又向湯仲明介紹說:“這座塔據說有一萬八千零八十三根梁柱,一百零五萬零八百四十六個鉚釘和螺栓。重六千九百噸。① “這個數字準確嗎?”湯仲明半信半疑地反問。 “不信你可以自己去數。”楊介臣開玩笑說。 “數也數不清的。”湯仲明說:“跟蘆溝橋上的獅子一樣。去年我和幾個同學去蘆溝橋參觀。有個同學說:這座橋欄杆柱上雕刻有大大小小各種形態的獅子四百八十五隻。我想證實一下,就去數數,結果怎麽也數不清。”湯仲明是個非常重實踐的人,從不輕信。他也根據楊介臣介紹,在鐵塔頂上往家發了一封信。因他早聽楊介臣說過上麵有郵箱、郵票,頭一天晚上寫好的,他向家裏報告他到了巴黎。 湯仲明見到塔外有一圈密集的鐵絲網兜著,就指著對楊介臣說:“這些網多不雅觀,不能不要?”楊介臣冷笑一聲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埃菲爾鐵塔也一樣,毫不例外,這裏曾一度是時髦的自殺場所。從一八九八年七月,第一個自殺者從這高空跳下去開始,每年都有四五個人效仿。如今已有一百多人從這裏跳下去了。他們都是些失戀、失望、失業、負債、破產的人。如今用鐵絲網欄擋一下,總好一點嗎?” 湯仲明風趣而又同情地說:“由一級跳變成了二級跳。無論國家貧富,都有走投無路的人,這也是一種尋求解脫的辦法罷。” 楊介臣領著湯仲明從埃菲爾鐵塔下來是坐電梯下來的,主要讓湯仲明感受一下坐電梯的感覺。湯仲明毫無反應,證明他身體就是好。從鐵塔出來,經過耶拿橋,越過塞納河,穿過紐約大街,繞過夏樂宮,從克來貝大街步行至星形方場,廣場的中心就是凱旋門。 凱旋門是拿破侖一世花了三十年時間,於一八三六年建成的。這座高五十米,寬四十五米的紀念勝利的凱旋門,比意大利羅馬著名的君士坦丁門還要宏偉壯觀。也象埃菲爾鐵塔一樣,是巴黎和法國的標誌和象征。 湯仲明簡直被東西兩側和拱門上的巨大、生動而逼真的浮雕所吸引,看得目不轉睛,流連忘返。楊介臣看過幾次,就沒有那麽留戀。他催湯仲明到拱門下麵安放無名戰士墓碑前,見一盞長明火炬燃燒著英雄的精神,鮮花組成的國旗表達了人民對於為法蘭西民族而戰死的無名英雄的追念。湯仲明望著幕碑、火炬、壁上縷刻著的六百三十八位戰將的姓名肅然起敬。楊介臣告訴他墓碑、火炬建造時沒有的,是前年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才增加安放的。 湯仲明一直在聚精會神地看,這時才回過神來“啊”了一聲答道:“這不才一兩年的事。建門的時間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建成還不到八十六年。工程偉大,非常偉大!” “站在埃菲爾鐵塔上看凱旋門,象個小太陽,愛麗舍田園、拉格朗達爾梅等十二條大街,象是放射的光芒,射向四麵八方。”楊介臣頗有想象力地說。 “巴黎的城市設計是中心廣場向四麵八方輻射,與中國內地城市設計四四方方、東西南北的格局是大不一樣的呀。”湯仲明說。 “在中國城市迷了路好找,有東西南北方向可辨。在巴黎迷了路不好找,沒有方向可循。非得回到中心方能明白。”楊介臣深存感觸地說。他倆走上凱旋門不遠,再次回頭觀望。湯仲明問:“凱旋門比咱們北京天安門還高嗎?” “高多啦!” “高多少?” “多十七米。” “長、寬比不上天安門。” “曆史更沒有天安門長,天安門是明朝永樂年間建的,已經有五百多年曆史了。”兩人一問一答。最後湯仲明歎息說:“唉,中國過去是先進的,可惜現代落伍了。” “盛唐時期,中國屬第一。古代中國也不落後,四大發明:火藥、造紙、印刷、指南針,都是中國的世界之最。”楊介臣很自豪地說。 “中國人決不比外國人笨!” “笨什麽?沁陽明代百科全書式的聖人朱載堉在音樂、舞蹈、曆法、算學等方麵,一人就創造了六項世界之最。”① “是呀,咱們孟縣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昌黎韓愈,他的詩傳唱千古,哲理流傳至今,又是何等聰明。”湯仲明提起韓愈也很自豪。 “是啊!”楊介臣應一聲並接著說:“凱旋門也和天安門一樣,每個第一次到北京的人都要去光顧;每個第一次來巴黎的也是必到的地方。他們倆從凱旋門星形廣場,往東南方向走上了愛麗舍田園大街。 愛麗舍田園大街,東起協和廣場,西達星形廣場。全長一千八百米,寬一百多米。街道能同時通行十輛汽車,兩側還有寬敞的人行道。整齊的綠樹,是巴黎人引以為榮的風景線。湯仲明第一次見到這麽寬的街道,很驚奇,更佩服。激動地對楊介臣說:“真不枉來法國到巴黎一趟,這裏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難怪現來法國學習的中國留學生有兩三千人之多。每年還不斷來,還有增加趨勢。”楊介臣指著街道兩旁林蔭以外節次鱗比的百貨公司、服裝、皮鞋商店、大銀行、汽車商行、航空公司、旅館、餐廳、夜總會、電影院和咖啡館等建築店鋪說:“你看建築多麽壯觀,裝飾多麽豪華。這條街就象咱們中國上海的南京路,誰到上海都要去看一看;誰來巴黎,也必來這條大街觀光。” 湯仲明點頭答應:“值得!值得!”他望著兩旁華麗的裝飾和建築,看著人行道上遊人如梭,街道上車流如水,在他印象中形成了一條彩色的河流。他深有感觸地說:“這裏比南京路上多一道車流;南京路上隻有人流。”楊介臣接著說:“晚上加上霓虹燈光,紅紅綠綠,更美更豔,遠看就象一條會動的彩色的河流。” 湯仲明和楊介臣兩人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愛麗舍田園大街、來到協和廣場。這裏是巴黎的中心廣場,是巴黎人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舞台。 他們望著來自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方尖碑,楊介臣介紹說:“聽說原來這裏樹的是路易十五世的騎馬銅像,拿破侖稱帝後推翻了它才樹起現在這塊方尖碑。” “這塊碑還很有來曆?”湯仲明問。 “有來曆,從埃及尋來的。不說它了。”入夜,廣場的情景特別動人,方尖碑兩側的精美雕像、銀色的噴泉,在燈光照射下璀璨迷人。 湯仲明說:“中國噴泉甚少,城市雕塑也不多。可有一樣東西比法國多。” “什麽東西?”楊介臣問。 “石獅子。宮殿、衙門、廟宇、有錢人家的門口都有。這也是一種雕塑。” “就是,就是。中國的龍鳳作品也比法國多。”楊介臣的思路也被湯仲明一下拉回到國內。從協和廣場穿過蒂伊勒裏公園,走向羅浮宮。 蒂伊勒裏公園鳥語花香,綠樹成蔭,來到這裏象擺脫了喧鬧的塵世,進入了幽靜的森林。湯仲明深有感觸地說:“巴黎城市建設很注重花草樹木的栽培,這值得我們借鑒。” “就是。我到過北京、上海、開封、洛陽等地,都沒有見到過這麽大片森林的地方。除了上海,其它都是古都。”楊介臣邊說邊走,兩人慢步來到蒂伊勒裏公園東頭。羅浮宮就來到了眼前。它是一座很漂亮、很獨特的“U”字形的高大宮殿。兩邊側廳象長長的手臂,擁抱著花毯般的卡魯廣場。 羅浮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它座落在塞納河北岸,是經過好幾個王朝續建而成的。一七八九年拿破侖又下令建造羅浮宮兩翼,懷抱著加乎索爾廣場。拿破侖三世才全部建成。楊介臣邊走邊向湯仲明介紹說。它原來隻是一座王室存放檔案和珍寶的古堡,到十六世紀初,弗郎索瓦一世開始在這裏收藏繪畫珍品。他派人到意大利去采集寶貴的藝術品,委托藝術家仿製上古的青銅雕塑,為羅浮宮的宏博收藏打下了基礎。 “羅浮宮有燦爛的文化,又有悠久的曆史,它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有多麽時間了?”湯仲明問。 “一七九三年,羅浮宮成為共和國藝術博物館,從此畫廊便向公眾開放。”湯仲明聽後略一思索說:“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年曆史了。”楊介臣接著說:“十二世紀初建的是個城堡主塔,十五世紀中葉才建成羅浮宮。” 湯仲明說:“那還沒有咱們北京紫禁城的曆史長吧?” 楊介臣說:“紫禁城的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遼代。” “羅浮宮作為博物館,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博物館。經過拿破侖一世的東征西討,土耳其、埃及等許多國家的名貴藝術品和古代文物,連羅馬教皇極其心愛的繪畫和雕刻,也都運到了巴黎,陳列在羅浮宮裏。”楊介臣說。 湯仲明沒有等他說完就插嘴說:“這羅浮宮也不都是光榮,也有恥辱啊。掠奪別國的珍寶不是強盜行為嗎?” “誰說不是。拿破侖失敗後,約有五十件著名藝術品,完璧歸趙,發還各國。但仍有一百多件珍品被扣留在宮裏。”楊介臣說。 湯仲明又問:“聽說維納斯、勝利女神尼卡等雕塑和意大利天才畫家達·芬奇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都陳列在這裏?” “對,都在這裏,而且被稱為宮中三寶。畫中三傑的作品米開朗琪羅的《兩個奴隸》、拉斐爾的《美麗的園丁》和達·芬奇的《啟間聖母》、《最後的晚餐》都陳列在這裏。走,咱們走看看。”楊介臣說著並交待:“隻能走馬觀花望一眼,幾十萬件藝術品啊!” “先瀏覽一遍,以後有時間再來。”湯仲明說罷看看表又補充一句:“時間也不許我們細看了。” 說著倆人就加快了步伐,徜徉在這五彩繽紛的藝術長河中,到希臘羅馬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東方藝術館、繪畫館、雕塑館、裝飾藝術館等一一瀏覽。楊介臣說:“我看過好幾次,都是陪同學,可以說百看不厭,這是藝術的魅力。” 湯仲明若有所思地說:“這裏邊有沒有我們中國圓明園的東西,咱們也不知道。六十多年前的事,知道的人也不會多了。” 楊介臣激動地說:“肯定有,一八六O年英法聯軍劫掠園中珍寶,劫後縱火燒毀,多麽可惜。” 湯仲明壓住火氣說:“太可恨了!咱們的圓明園,周長十餘公裏,比它大得多。園裏還有一組園林化的歐式宮苑,俗稱西洋樓,噴泉、雕塑都建有。園內收藏有極為豐富的圖書字畫、文物珍寶,堪稱文化藝術寶庫。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因它建有一百餘景,將桃花源、西湖都再現在園裏。 “建設時間也是先後花幾十年、上百年。比這更了不起。而且裏邊的陳列品沒有掠奪來的東西,有些外國東西也是人家自願進貢來的。”楊介臣很自信地說。 “那事也怪清朝鹹豐皇帝奕寧太無能,任英法聯軍侵犯北京,搶劫圓明園。”湯仲明批評說。 楊介臣接著說:“中國的衰敗是從一八四O年鴉片戰爭開始的。道光皇帝妟寧就是一個昏君,允許割讓香港和賠款。從此引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瓜分。使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此變成了一塊肥肉,誰都想來咬幾口。至今喪權辱國的條約還沒廢除。香港、澳門、旅順、大連、台灣都還被列強占著,沿海還有通商口岸,上海、天津還有那麽多的租界地,那都是栽在健康人身上的毒瘤。”湯仲明越說越感到氣憤,更增加了愛國強國的決心和勇氣。 噹、噹、噹……遠處傳來了巴黎聖母院的晚禱鍾聲,羅浮宮也要閉館了。他們隨著人流走出了羅浮宮。他們倆到底不是搞藝術的,不象藝術家們那樣迷戀羅浮宮的藝術。他們認為中國現在是求生存的時候,還不是搞藝術的時候。即使你搞了也會被劫去,象圓明園的珍寶一樣。 他倆從羅浮宮出來後,楊介臣對湯仲明說:“咱們下地鐵看看嗎?” “那好,鄙人生平還是第一次。”湯仲明說。 他們並肩步行下到羅浮宮地鐵車站,下去後,湯仲明感到耳目一新,地麵上街道是這般繁華,地下鐵路卻是貌不驚人,機車哐當哐當作響,但使用方便實用。凡識得幾個法文字母的人,憑一張地鐵分布圖,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走遍全巴黎。楊介臣向湯仲明介紹說:“巴黎地鐵僅次於英國倫敦地鐵,屬第二位。一九OO年開始使用,年齡與咱們的歲數不相上下。” “這是一個地下世界,除了載客乘人,還有商店供乘客購物。地鐵建造不易,造價一定很高的。”湯仲明說。 “那當然,它是地麵上擁擠擠下來的。價再高也得造,為了解決擁擠。”楊齊臣分析說。 “咱們中國現在用不著,地麵上的交通還沒有發展起來,擠不到地下去。”湯仲明又聯係到國內說。 “言之有理,未來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還是會有的。” “那很遙遠。我的估計是不是有點悲觀?” “最樂觀也得幾十年吧。甚至上百年吧?”楊介臣說罷又問湯仲明“去看巴黎公社牆嗎,那是中國留學生最向往、仰慕的地方。” “去去去,那是我早就盼望去的地方。” “我陪同學去過多次,事跟老鄉、老同學一起去還是頭一回。”楊介臣用方言“事跟”即相隨而去以示親近。 兩人乘地鐵由羅浮宮站起程,奔向拉雪茲神甫公墓。其中還要經過好幾個車站。在那些地鐵長廊裏,在慘淡的黃色燈影下,他們見到憔悴憂愁的、衣著簡陋、無家可歸的流浪人、醉漢和異國的窮人。他們舉目無親,唯有地鐵是他們藏身之地,歇息之處。這裏邊冬暖夏涼,是他們的“仙境”、“地宮”安樂窩。這是世界花都地下活生生的另一個世界。 待他倆到達拉雪茲神甫公墓已經是傍晚時分,不能進園去了。楊介臣就帶湯仲明到公墓的西北的街景公園去瞻仰巴黎公社牆。 巴黎公社牆是英雄的牆、血染的牆。一八七一年五月二十一日,被凡爾賽劊子手們追逐的公社社員,被逼退到拉雪茲公墓裏,進行艱苦而頑強的抵抗。五月二十八日淩晨,公社方麵彈盡糧絕,最後剩下一百四十七名社員背靠公墓牆,全部被搶殺,英勇犧牲。英雄們為人類最壯麗的事業,為工人階級的第一個政權流盡了最後一滴鮮血。後人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把這段牆稱為“巴黎公社牆”。在這牆上有一方一米多寬的長方形黃褐色青銅質紀念碑,上刻:“致公社的死難者1871年5月21日—28日”。楊介臣說:“這塊碑進公墓園內才能見到。我們現在去看的是雕塑家莫羅的《曆次革命受害者紀念牆》。看,到了,就是這段殘垣斷壁。”湯仲明順著他指的地方看去,它是用石條石塊壘成的大塊紀念碑。碑牆上有一組粗獷的大幅浮雕:一個勇敢的女戰士,袒胸、披發,仰視上方,毫無畏懼地張開雙臂保護著背後的公社戰士。她後邊的戰士有大義凜然的;有視死如歸的;有張口大聲怒吼的;有用雙手捂著受傷胸部的;有懷抱小孩的婦女;也有坦若無事毫無畏怯的。還有許多殘缺的肢體和頭像的浮雕。整個場麵,彈痕累累,千瘡百孔,猶如這裏剛發生過一場殘酷的戰鬥。場麵悲壯,給人印象深刻。湯仲明看後對楊介臣說:“這是永恒的紀念物。” “不錯,幾十年了,聽說經常有人來獻花憑吊。”楊介臣指著牆根一束鮮花說。 湯仲明接著說:“中國曆史上有過多次起義,最著名的有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太平天國起義,都比巴黎公社起義形勢大,可什麽也沒留下。”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楊介臣歎惜說:“都失敗了,全成寇了,還能留下什麽?” “巴黎公社不也失敗了嗎,為什麽還有留堵牆?這就是國情。在中國恐怕這堵牆也不能讓它存在。”湯仲明深有感觸地說。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皇帝金口玉言一個人說了算,哪能容忍半點民主。”楊介臣激憤地說。他倆歸途時,已是萬家燈火。回到戈德弗魯瓦街路過一家中國餐館時,湯仲明說:“咱們吃了飯再回去吧,勞累楊兄一天,為小弟作導,今晚我作東。” “不必客氣,老鄉嘛,應該的。你第一次來巴黎,應當我請客才對。”楊介臣推辭說。 兩人進去剛落坐,女招待便迎了過來問:“兩位想來點什麽?” “有紅燒肉嗎?”湯仲明問女招待。 “在巴黎除了中國餐館是吃不到紅燒肉的。”楊介臣說。 “有有有,還要什麽?”女招待連忙答。湯仲明眉一揚對楊介臣說:“你點,你是這裏的常客吧?” “是的,常來這裏過紅燒肉癮。”楊介臣答後轉向女招待說:“再來個糖醋魚、青菜豆腐湯就行了。” “犒勞老兄,再來個你最喜歡吃的菜吧。”湯仲明說。 “夠了,夠了,多了吃不完。”楊介臣推辭後又問女招待:“有饅頭沒有?”女招待笑著說:“有的有的。兩位都是中國北方人吧?” “你怎麽知道?”湯仲明有點奇怪地問。 “中國南方人好吃大米,北方人好吃麵食,一報飯就猜出來了。”女招待說完進廚房去了。 “這家中國餐館的老板很會經營,他融中國南北方風味。住在附近的中國留學生常來光顧這家餐館,他也很照顧自己的同胞。”楊介臣向湯仲明介紹說。 “中國人在外國特別是在法國不少是開餐館的。法國人也好品嚐中國菜。我在南特就發現了。”湯仲明說。 “中國飯菜比法國西餐便宜,味道還特殊,多數是鹹的,西餐以甜食為主,想換換口味,這是法國人好進中國餐館的原因吧。”楊介臣說。這時飯菜都端上來了,他們倆飽餐了一頓。吃飯間湯仲明問:“這些開餐館的人是怎麽來到法國的?” “情況很複雜。多數是戰時被招來的華工,停戰後多數回去了,少數被留下,有的仍做工,有的開餐館,還有流落街頭的。”楊介臣回答。 “啊,難怪馬賽碼頭上也有華人。他們太可憐了。開餐館生意不錯,不管遇到什麽情況飯總是要吃的。”湯仲明說。 入夜,兩人回到旅館上了床,話仍然說不完。他倆是近老鄉,孟縣和沁陽是鄰縣,又是沁陽中學的老同學。互相都很了解。不過兩人不是一路同來法國的。楊介臣比湯仲明晚來幾個月。他是同年十二九日乘法國郵輪司芬克斯號由上海起程,次年一月十四日抵達馬賽來到法國的。楊介臣來到法國後,就住進戈德弗魯瓦大街十七號旅館。這裏是“中國少年共產黨”後來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機關。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兄弟(陳獨秀兒子)、趙世炎、王若飛等都住在這家旅館裏。因受這些人的宣傳教育與影響,楊介臣已加入了共產黨。他也有意介紹湯仲明加入共產黨,就將自己加入共產黨的事告訴了湯仲明,並問他願不願意參加。湯仲明一心想以科技救國,不想參予搞政治,就推辭說:“我不善言詞,隻想老老實實學點技術,不想參加任何黨派,以科技救國為己任。” “人各有誌,不可勉強。科技救國也是一法,讓我們各自探索吧。但我認為目前中國首先是要改革政治。”楊介臣坦率地闡述了自己了見解。湯仲明也極力為自己的主張辯護:“一個國家不管什麽製度,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就行。不管它是皇帝、國王還是總統、首相、主席什麽的。” “沒有政治製度作保障,建設是搞不好的。象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就實現不了嘛!”楊介臣辯。 “中國古代不是有過多次輝煌嗎,關鍵在於領導人。秦始皇、劉邦、李世民、朱元璋、康熙、乾隆皇帝不是都使中國輝煌過嗎?”湯仲明以此來證實自己的看法。 “清朝從鹹豐開始就不行了。”楊介臣說。 “光緒皇帝要不是慈禧垂簾聽政,閉關自守,還不會把中國搞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湯仲明惋惜地說。 “拿著長矛大刀去對付外國侵略者的洋槍洋炮,這不是自取滅亡,愚蠢!”楊介臣氣慣地說。 “仗打贏了,還去與人家講和賠款,昏到什麽程度!”湯仲明也很氣慣。 “現在就是要找明君。” “孫中山還不行?”湯仲明問。 “看來還不行,中國非要蘇聯十月革命道路不可,要由共產黨來領導。”楊介臣說。 “你搞革命吧,革命成功後還是要搞工業的。”湯仲明說完打開了嗬欠。 “那當然,君以科技救國為己任,無可非議。”楊介臣說罷又補充一句:“睡吧,睡吧,不早了。巴黎的夜是醒著的,外麵還挺熱鬧。” “在國內大小城市到這個時候已是夜深人靜,隻能聽到打更的梆梆聲了。”湯仲明說罷就入夢鄉了。 湯仲明在這個小旅館住了幾天就到裏昂去了。 裏昂,在巴黎南,那裏辦有一所昂若工藝學院,專門培養機械工程師的。學製四年,不收學費,嚴格實行考試入學製度,不但考理論,還要考手工操作。報考年齡也有限製,不能超過三十歲。考生眾多,每屆隻錄取一百名。這所學校培養的對象正好符合湯仲明的理想,又不收學費,要省好些錢。他去報考了,經考試合格被錄取。湯仲明吃住都在這所學校裏,學習非常緊張,每天學習和做工長達十幾個小時。上午四小時的理論課,下午五小時的車間操作。晚上兩個多小時的自習。從學習內容的安排,可以看出學校十分重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半工半讀的場所。學校的實習工場,包括機械加工、鑄造、鍛造、電工、木工、裝配、實驗等。工場不隻是供學生學習的實驗場所,而且是對外承擔加工訂貨任務的正式生產單位。它的收入就頂了學生的學費。學校的目標是:它培養出來的工程師,不論是設計還是操作以及各個方麵指揮別人所做的一切都必須本人能親自做到。類似這樣的國立機械學校在全法國隻有五所,設在各大區。從這幾所大學畢業的工程師,幾乎壟斷著當時法國的機械工業生產。湯仲明走進這所學校就象蜜蜂飛入花叢,望著風和日麗、百花流蜜,他就晝夜不停的采呀采,毫無倦意。 學校免交學費,食宿還得自理。每月至少要花一百多個法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雖是戰勝國,但工農業尚未恢複原氣,國內經濟、生活都很困難,國際貿易中,法郎幣值比戰前低。大戰前,中國一銀元隻能兌換兩個半法郎,戰後一銀元能兌換十幾個法郎。湯仲明學習半年也得要千把法郎花。為了補充經濟來源,他每年暑假都去巴黎打工。法國學校暑假假期較長,足有三個月,三個月做工的錢,又夠上半年學用。他每年年底還要往家匯一筆錢供父親還債和過春節開銷。這是第三年他匯了一千多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XiaoMing 回複 悄悄話

人治和法治 湯曉明

20/07/05

一, 前言
科學的發展已愈來愈權威化,任何事情凡順從客觀的規律辦事就會取得成功
,而違反客觀規律辦事就會歸於失敗,這已經是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一個客觀普遍
的定理.
不僅自然 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也是如此.而社會科學又細分為經濟科學,管理
科學,人文科學,教育科學,曆史科學,政治科學等等,但唯獨政治科學才是領導其他學
科的帶頭學科,它對社會和國家的好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我們的座右銘就是"一切按科學辦事",這就是本文分析一切問題的出發
點.從此出發我們就可以從最複雜的政治迷霧中看清一切社會現像的本質,從而掌握
前進的方向.
正如科學家培根所說"科學的力量取決於廣大群眾對它的了解,隻有為廣大群
眾了解的科學,才能變成推動社會曆史前進的巨大力量".

二.中國社會的變遷(從人治到法治)
我在南開上高中時就對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大量的貪汙腐化深為不滿.當時在
學校內經常討論的問題就是"中國社會為何長期停滯不前"梁啟超和孫中山先生為何
都不能救中國.絕大多數同學仍然是苦苦得不到正確的答案來,隻有長期陷入苦悶之
中.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結
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思想,從此中國革命就勢如破竹式的從勝利走向勝利.這
就使我們得出長期以來問題的答案-隻有政治科學才能救中國.
中國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千百年來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產生一個開明的皇
帝或領袖來統治中國,做到國強民富,人民能夠實現豐衣足食這種理想的社會,但是這
種善良的願望欲很少能夠達到,原因是人無完人,皇帝或領袖也不是完人.所以在人治
社會總是會產生這樣或哪樣的缺陷,往往給社會帶來重大的損失,特別是在上層缺乏
有效的社會監督情況下極易產生腐敗.這就是幾千年以來中國社會的通病.
毛澤東可以說有史以來在中國產生的偉大領袖,他的最大功績就在於他能把
馬克思主義這門政治科學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的很好,開辟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
事業,但是毛澤東主席仍然沒有擺脫幾千年以來人治的框架.
列寧說過在奪取政權的非常時期是需要建立領袖專政,但這並不是說在新的
政權建成後不應該即時轉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1956年劉少奇同誌在中共八大會
議上提出"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鄧小平同誌提出"反對搞斯達林式的個人崇拜".用
意也就是當時就應該轉入建立社會主義的法製體係,可惜沒有被毛澤東所接受.1957年
就在反右運動後期搞了擴大化,將很多本來不是反黨反社會主義而是對當時社會中存
在一些問題的正常不滿而提出的批評意見,也當成反黨反社會主義而加以打擊.這是
有其社會的根源的,那就是幾千年封建社會中不允許開展自下而上批評的傳統習慣勢
力有關.反右運動後在社會上產生的不良影響就是不能給領導提批評意見,否則就會
被穿小鞋等的為難.接連搞的大煉鋼鐵,人民公社以後
來的文化大革命都違反了政治科學,所以也就在不同程度接連遭到失敗.科學就是不
能左也不能右.左,右都是違反政治科學的,任何人都不能作違反科學的事,這就說明
了科學的權威行.
共產黨一貫的主張是在黨內要搞民主,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特別是任何
高級領導幹部不得壓製批評.但是在家長式的人治條件下是很難實行通的,不論在中
國或在蘇聯都是如此.
11屆3中全會後開始逐步推行一係列的改革開放政策.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
"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曆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製.現
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製度和社會主義法製.隻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見
鄧選二卷宗348頁).
貪汙從幾千年封建人治的社會中就廣泛存在著,國民黨統治時期更是非常普
遍存在,而在我國進入市場經濟以來又一度迅速泛濫起來,這隻能說明我國現在的法
製急需健全.使那些慣於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人無空子可鑽,隻有法律完善了, 貪
汙之風必然會被製止.這在資本主義法治國家可以做到的事而在社會主義法製的我國
也必然會逐步做到的.
有人說毛澤東領導時期,中國社會貪汙現象很少,是這樣,但當時是采用不斷
搞政治運動來製止,幾乎用占有工作時間的一半時間來搞大規模的政治運動.1957年
到11屆3中全會,整整20年時間生產搞不上去這樣下去我國是無法趕超世界科技和經
濟的迅速發展的,所以可行的唯一辦法是要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
,包括國家高級領導幹部都要受到法律和群眾的監督及製約(嚴密的黨綱黨章也是屬
於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消除以權壓法的封建人治的落後統治而完全建立起社會主
義的法治國家.
我們要實行的是使60-70%的人擁有全國60-70%的財富,使大多數人(特別是
農村中大多數人)都富起來,才能保障改革開放的最後成功.
但是現有的政治科學仍然需要不斷充實和提高,更要不斷改正其不足和錯誤
之處,才能發展成為世界大多人所能接受的科學.

三,展望
胡錦濤和溫家寶堅持按政治科學辦事,堅持民主和法治,使我國的改革開放
更上一層樓,政治上,經濟上,科教文化等都獲得到迅速的發展,在國內實行中間粗兩
頭細共同富裕政策,在國際上實行共贏這種新型政治路線則中國式的奇跡必然會逐步
顯現於世界上.

歡迎提意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