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5)
蟬。潛伏地下十七年。一朝醒,北美鬧翻天。2021年6月的大華府地區,十七年蟬大軍悍然出土,蟬衣遍地,蟬聲震天,飛蟬撲人,無處不在。麵對此奇景,不少好事之人,寫詩填詞,詠蟬歎蟬。在此時機,華盛頓中國知青協會在6月5號和12號,在ZOOM上組織了二場格律詩講座,別有趣味,反應積極,效果極佳。
此次講座人季女士,是我們知青協會的會員。她生於上海,曾赴安徽插隊八年。複旦大學哲學係畢業後,留學美國。退休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係學院任職30多年。曾經擔任過華府詩友會會長,並出版了幾本詩集和專業書籍。
季女士為這個係列講座花費了很多時間,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她首先從古詩的起源和發展講起,介紹了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和分類。古詩體有四言,五言,七言。特點是,一、不分平仄; 二、不求對仗 ;三、不限句數、篇幅; 四、可以換韻,不必一韻到底。古詩可以合樂,或者不合樂,隻要吟誦就行。近代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又稱格律詩。分為固定的四句絕句和八句律詩,以及超過八句的排律(長律)。
在這二次講座中,分別從絕句和律詩二個角度,她重點詳細地講解了格律詩的來源,特點及各自四種基本格律形式和要求,並介紹和鼓勵大家如何學著去寫詩。為了促進大家的興趣和欣賞水平,她事先選擇了一些著名的唐詩,借唐代詩人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以詩品二十四則標準:“雄渾、衝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 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 曠達、流動。” 與大家一起分析和欣賞了這些好詩的絕技妙意及動人之處。她以為,這些標準不僅僅是評判詩歌的,也可以評判中國繪畫、書法、建築,以及文學寫作風格。如果我們能辨別這些詩歌風格,對我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判斷力的提高一定有幫助。這也正是知青協會組織詩歌講座的目的,通過對中國詩詞文化的深入認識和學習,便於大家追求文學之美,生活之美。葉嘉瑩先生說的好,讀詩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培養我們有一顆美好的活波不死的心靈。
最後還是用葉先生的一句話來結尾:“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確實存在有一條綿延不已的感發之生命的長流,希望朋友們可以不斷地加入,來一同沐浴和享受這條活波的生命之流,而這正是我們中華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貴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