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客

博客已經流行很久了,現在又微博,微信了。我這敢不上時髦的老土,隻能當超然客了。也好,就隨便寫寫,大家交流,豐富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一篇舊文:記憶中的故鄉

(2014-06-14 11:40:25) 下一個
最近我的故鄉由襄樊正名為襄陽,在我的記憶中,襄樊就是襄城和樊城的合稱。孟浩然詩曰:“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這個襄水曲就是指漢江在這一段由西向東呈S形,襄城在漢江的南邊,樊城在漢江的北邊。S的上彎是樊城的西邊,S的下彎是襄城的東邊。漢江除漲洪水時,平時水很清澈,一人深處還可看見下麵的白沙,夏天就成了天然遊泳場。襄城的西南部靠山,山嵐重重,草木菁菁;兩城之間,漢水青青,帆船點點,好一副美麗的山水畫。
 
襄城幾乎呈正四方形,有東,南,西,北四條主要大街。四周都有城牆,東,南,西牆各有一城門,分別叫東門,南門和西門。唯有北邊朝漢江北堤的城牆有兩個門,叫大北門和小北門。其中小北門不同於一般的城門,它是長方形的框架狀,對外兩個短邊各有一個側門,進入側門,是這長方形的院子,然後再從正中的正門進城。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時遷死的那一場景就是和小北門一樣,我看到這一節時,還以為就在小北門拍的。在小北門以西的西北角城牆,還有一段高大的城外城牆,緊連襄陽城,叫夫人城,是東晉襄陽守將朱序之母帶城中婦女為當年襄陽激戰所築,城牆上還刻有夫人城三個大字。襄陽城內的古跡有綠影壁,樵樓,縣學宮大成殿,襄陽書院和鼓樓。但讓我記憶最深的隻有北街的鼓樓和西街的古井,很可惜的在10年動亂中,都給毀了。西街的古井之所以給我留下深深的映象是它的井欄上那一道道很深的由繩索磨擦出來的痕跡。本來整整齊齊的井沿,已由這痕跡形成了深淺不一的鋸齒狀,最深處大概有一尺深,想想,這該需要多少年的功夫!襄陽城外,著名的隆中和多寶佛塔就人人皆知了。
 
我主要生長在樊城,對樊城更親切。樊城呈長方形的,西南界就是漢江北堤,東北邊界是城牆,大概有4座城門,從西到東,依次叫朝陽門,定中門,屏襄門,鹿角門,還有個建築在城牆上的水星台。外祖母住的馬街的對麵有一個大水塘,水坑那麵就是城牆,水星台就在水坑的西北角的城牆上。它是一個道觀樣的建築,有高高的台子和長長的樓梯。城東還有一個叫火星觀的地名,根據古時陰陽平衡的觀念,我猜大概早先那兒還有一個火星觀的古建築,和水星台相對應。樊城幾條主要的商業街道都是中間鋪青石板,兩邊是大鵝卵石,路邊的商店就像老電影《林家鋪子》中的林家鋪子,大概兩層,下麵是商店,門麵都是一塊一塊的長木板拚起來的。兩條主要的商業大街叫前街和後街。前街靠江,貫串樊城東西;後街在前街以北,較短,於前街幾乎平行。連接兩街的有許多小巷,那時的襄樊民居,大都是大巷通小巷,小巷通小院,巷院相連,有門把關。不熟悉的人走的進去,轉不出來。
 
樊城最熱鬧的地方是四官殿,那兒有電影院,京劇院,曲劇院,還有茶館,茶館裏演皮影戲。在定中街,有一個賣金剛酥的,這金剛酥用麵烘烤而成的,吃起來又硬,又脆,又酥,又甜。店主雙目失明,但不僅會做金剛酥,而且能用手摸出紙幣多少,沒人能騙過他。晚上常常有一個老人,挑著擔子賣麻烘糕。這擔子一頭是火爐,一頭是放原料的小櫃子。麻烘糕是用木模子蒸出來的,正方形,又香又好吃,可惜我已形容不出來它的滋味了,隻有那老人的吆喝聲:“梆梆一敲,麻烘蒸糕”,始終記在心裏。還有那大橋口的糊辣湯,也是忘不了的襄樊風味小吃,冬天的早上,一碗又熱又辣的糊辣湯配上一根脆 油條,嘿,那滋味真是沒得說。
 
值得提的是有一條東西走向的磁器街,很短,大概隻有幾十米長,起於山陝會館大門,止於大橋口。幼時樊城給我留下的最深映象的古跡就是山陝會館。大橋口以西,就開始是後街了。大橋口向南是炮鋪街,穿過前街到河邊,就是渡口,稱謂“官碼頭”。那時沒橋,到襄城就從官碼頭乘船。為什麽沒橋但有一個大橋口的地名呢?我想古人也許是一直盼望有一座橋的,所以用這個地名寄托這個希望。也許曆史上真有過橋也說不定。不過一九六九年襄樊人真的盼來了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在建橋時,人們的熱情空前所有,不知道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個晚上和周日,在建橋工地上自願義務勞動!那年出生的小孩,名子中有橋字的特別多。
 
陰似箭,日月如梭,時代的步伐無情地把曆史隻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但在現代化的建設中,應該盡力保護曆史文化遺產。此次正名,希望就是一個良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超然看眾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ly' 的評論 : 謝謝,其實童年和青少年是有很多趣事,文章中說的大水坑叫盜墓坑,從名字就明白是怎麽回事。那個坑很大,在北京恐怕就叫海子。我大冬天掉進去過,差一點兒....(^_^)
ily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再加些自己的童年故事就更好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