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希特與斯坦尼斯拉夫表演體係
一九四九年以來,新政權一邊倒的學習蘇聯老大哥,對“腐朽,沒落”的西方資本主義的任何東西都是不屑一顧的,是持批判主義態度的,這也包括表演藝術界。中國戲劇表演院校基本上是按照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來培養演員的。一般來講,現代戲劇表演藝術理論有兩個重要的代表人物,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國的布萊希特。兩位戲劇大師都曾做過戲劇導演,編輯,演員,最後成為戲劇理論家並且形成了自己風格的戲劇理論體係,影響了幾乎現代所有的表演藝術。
兩大體係有其相同處,有其不同處,斯氏和布氏都認為戲劇除了娛樂的目的外,重要的是以戲劇這樣一個平台傳播一種信息或思想去教化觀眾,但達到這個目的兩個體係有不同的途徑。斯氏強調演員要體驗生活,融入角色,表演過程要整個沉浸到劇本人物中,相信演員自己就是劇中的那個“我”,而非演員本人。總之,要演員“入畫”,讓觀眾覺得不是在表演,舞台上就是生活中的人。
而布氏理論則強調演員無論如何也不要與劇中角色混為一體,要與角色有間離,要有“陌生感”。演員要注重表演過程,理性地把握自己的情緒,讓觀眾時刻知道你是在表演劇中人的角色,用舞台特有的表演方式包括表情,語氣,肢體動作來感動觀眾,達到傳達信息思想於觀眾的效果。簡單來說,要演員“出畫”,觀眾覺得演員是在表演,刺激觀眾思考演員要表達的是什麼,從而有自己的判斷。
中國的演員由於是遵循斯氏理論,講究與角色融為一體,常聽說某某劇組去下鄉了,去工廠了,去部隊了,就是體驗劇中特定的環境,從而在真正表演時情感更真實,更投入。本叟倒是覺得,電影表演藝術應遵循斯氏理論,因為電影是真實生活的縮影,是生活化的,不但演員要有入畫感,甚至觀眾也有入畫感。尤其在大屏幕影院中,渾然不覺地感覺自己便是片中“吃瓜群眾”之一。舞台表演固然與影視表演有共同之處,但表演程式中還是有區別的。包括講話,動作等。也許布氏的理論純粹是針對舞台戲劇表演的。
現在中國的表演藝術包括舞台戲劇,影視表演教育可能是百花齊放的,遵循哪個理論體係各個領域大概也不盡相同。無論如何,兩位大師 “戲劇的目的除了娛樂,還有教育觀眾的功能” 的理念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東雲子
康斯坦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Constantin Stanislavski
貝托爾特 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
謝謝您美言,許多東西我也是一知半解,在理解中學習。的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開闊自己眼界的絕好方式。
對名家表演體係的見解獨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交天下好友” 使我們更懂生活,更享受生活。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