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和他的《月光》
現代浪漫主義音樂中,印象樂派的代表當屬法國的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他創造性地汲取不同民族流派的音樂的特點,將法國印象派的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成為印象樂派的鼻祖。
老德的作品中,本叟最喜愛他的《明月之光》(clair de lune)。在西方音樂中,寫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屬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老德的這個《明月之光》。兩者都簡稱“月光”,很多人都會把這兩首弄混。而事實上,兩首月光曲分屬於不同的音樂流派。老貝的月光曲屬於古典主義,嚴謹的調式和和弦中規中矩的表現了月光的柔美。 而老德是印象派音樂家的代表。聽老德的月光曲,抓不到其中的主旋律,因為根本就沒有。零零碎碎的片段與長和弦彼此交融,表現出月光神秘莫測的變幻。 如果說老貝的月光曲重在對月光的寫實描繪,老德則更傾向於表達在看到月光後自己心靈的感受與震撼。
老德赴意大利留學期間遊歷了意大利北部的貝加摩地區,那裏美麗的風光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旅行歸來,讀到魏爾倫的《明月之光》,激發沖動,寫成了《貝爾加瑪斯克》組曲(Suite Burgamasque),其中第三首就叫《明月之光》,表達的就是貝加摩月色給他留下的印象,作品實在太美了,以至人們常常將它單獨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處。
如果說“靜”是老貝月光的最大特點的話,那麽“動”便是老德月光的精髓所在。在老德的音樂裏,月光如水般傾泄,緩緩流淌,又像水銀瀉地般充盈整個房間。老貝的月光是月光下流淌的故事,那流暢的旋律將故事娓娓道來;而老德的月光就是月光本身,一夜傾城。老德的《月光》是因“外視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變幻,老貝的《月光》,則是因“內審心靈世界”而升華了英雄的情操。
一動一靜,難怪本叟苦攻鋼琴時,花了時間把這靜的"攻"下來了,這動的還真"抓"不住。兩種月光,兩種感情,老德和老貝的月光表現了作曲家不同的心境,見仁見智,聽者自然會從兩首不同風格的旋律中找到自己的共鳴點。
東雲子
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德彪西的《明月之光》(Clair de Lu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FH_6DNRCY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r0otuiQuU
也許是因為樂聖的九大交響樂太著名了,後人則揣摩老貝的音樂給每個交響樂起了名,我倒是覺得名字還滿符合音樂的。不過人們還是習慣用編號,“貝九”,“貝五”,一說便之。
我在文中說了,老貝的月光寫的是景,老德的月光寫的是心,景自然就是平淡的,心就不一樣了。
謝謝萬博兄來訪。
老德的才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