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邊走邊唱

(2013-11-22 15:34:58) 下一個

邊走邊唱

作者:伊城

活到四十歲的時候,才忽然發現,人的一生是可以用詩、可以用歌串聯起來的。

我們那一代,啟蒙的歌曲不是兒童歌曲,而是革命歌曲。每到家庭大聚會的時候,比我小一歲的表妹,總會和我一起爭著唱“洪湖水呀,浪呀麽浪打浪”,隻不過,還未讀書識字的我們唱出來的都是自我改編的版本。我唱成“餛飩水啊,浪呀麽浪打浪”,心裏想的就是我們那個時代最盼望的美味:煮大餛飩;表妹唱的是“洪湖水呀,老大呀打老二”,可能心裏想到的是我和她的爭執。大人們聽我們唱歌就開始笑,他們越笑,我們就唱得越起勁,全然不明白自己唱的根本不靠譜。

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次聚餐,我們的那位山東大漢的班長忽然悲情地說:也許我們很多人從今天起,就可能一輩子見不到了。此話一出,大家都沉默了,原本就很複雜的離別的心情此刻降到了最低沉。“這輩子的最後一次”,放在哪件事上都值得紀念。忘記最後是誰提議:我們幹杯吧,幹杯前每人講一句最能代表自己的話,然後我們就此告別。在那個晚上,我選了一句當時流行歌曲的歌詞:“不為別的,隻為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

畢業後快要20年了,我沒有再見過班長,沒有再見過當時同班的絕大多數同學。當然,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也依然在我的夢想中傳說著。而我就是這樣地在尋找傳說中忘掉了自己的目標並且漸漸老去。畢業12年後,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位和我大學同係同級不同班的同學,因為當時上大課同級學生都在一起,我們記得彼此的名字卻見麵時不認得對方。我們都從對方的臉上讀到了自己的衰老,從談話中體味到了彼此的無奈。我們也相約再見麵,但七年過去了,我們卻沒有主動聯絡過對方。

二十年歲月的流動中,無數的好歌感動了無數的心靈,我看到報社的一個經曆過上山下鄉的老記者在聽到“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時,就躲在一角默默抽煙的情形,也看到過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在感歎,誰為“同桌的你”盤起長發,披上嫁衣?而我也在羅大佑“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中,一直行走著,一直衰老著,直到有一天忽然發現,“烏溜溜的黑眼珠”不再屬於我,而是已經完全移植在我17歲的女兒身上了。

第一次坐飛機出國,飛機離開中國境內,進入日本國土的時候,我從機艙上望下去,美麗的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此刻在我心中湧起的卻是忘記了詩人名字但卻牢牢記得的兩句詩:左翼下的河流/和右翼下的土地/都不是故鄉/風吹過心底/那裏有濕漉漉的故鄉。

之後的無數次,當我從飛機上俯瞰的時候,心頭跳出來的總是這幾句詩。流行歌曲對我日漸遠離,而懷舊詩歌卻隨時等候在心頭,在需要的時刻立即跳出,傷感但又貼切。對漂泊在外的人來說,離開了太久的故鄉,不再是某個地方,當我們興致勃勃地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到故鄉時,故鄉已經變成我們不認識的樣子了。於是故鄉成了每個遊子心底濕漉漉的那個記憶,不能忘懷卻又無法觸摸。

離開故鄉的若幹年後,我在飛機上認識了一位家鄉的女企業家。交談之後才發現,我們竟然畢業於同一所中學,更讓我驚奇的是我們竟然有共同的執著:從來唱不準任何一首歌,但卻偏偏愛唱歌。我們在飛機上一見如故,於是就相約一起唱歌,準確地說,是一起“吼歌”。她嗓門之大、跑調頻率之高、以及在唱歌中的自信,都讓我深感佩服。三個鍾頭唱下來,她總結說:“我依然是"長跑"冠軍,你隻能算是"短跑"健將”。就這樣在笑聲中我們一下子就成為好朋友。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從十八歲開始,就從家鄉往外跑,一站又一站,她從十八歲開始,就把外麵的東西往家鄉帶,一種產品又一種產品。我跑了這麽多地方卻沒做好一件事,她從沒離開家鄉一步,卻把那麽多事做得那麽好。我們並不經常聯絡,但我每次回到家鄉,一定打電話給她,無論她多忙,也一定能找出時間一起“吼歌”,吼完之後我們又各忙各的,在各自的軌道上陀螺般的運轉。我知道她的目標是在四十歲的時候,開40家連鎖店,她也知道我的目標是在四十歲的時候,寫完那部擱淺許久的小說。

我們都沒實現自己的願望。

她四十歲生日臨近的時候,我正想著怎樣給她一個驚喜,卻意外地從姐姐的電話中得知,她得了乳癌,並且好像是一發現就很嚴重的那種。

我是在下班的路途中,在擁擠的地鐵上接到這通電話的。四周擠滿了和我一樣疲憊不堪的人,和我一樣頭腦已經被工作攪得麻木的人。但那一刻,我清醒了。為了不讓周圍的人看到我奔湧而下的眼淚,我下了車,躲到地鐵站的洗手間裏痛哭。幾天後,當我終於平靜心情撥通她的電話時,她卻依然興致勃勃,問我,什麽時候回來?我們再一起去吼歌。隻是她的聲音少了以往的嘹亮清脆,多了化療後的虛弱。我忍住淚水,用嘹亮清脆的聲音對她說,今晚九點,對著月亮,我們一起吼歌。

那是2010年的事。

2010年,對我是個相當值得紀念的年頭。元旦剛過,我就送走了兩隊朋友,一隊拖家帶口從新加坡移民加拿大,一隊拖家帶口回去中國。我已經習慣在機場迎來送往,但這兩次卻讓我感觸良多。因為這兩個家庭和我,都是差不多同時來新加坡的。如今他們離開了,自認為是“漂泊者”的我,卻成了留守者。我帶著兒子,在觀景台上看飛機一架架地衝上藍天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人們常說現在的地球是平的,就是被那些不停的漂泊的腳踩平的。

2010年,我也失去了在新加坡最疼愛我的兩位老人。一位是沒讀過什麽書,但卻具有所有華人女性傳統美德的老阿姨,一位是對我的生命有著巨大幫助和指導的,像父親一樣對我的人。世界上隻有兩個人永遠以“堅強”來麵對我,一個是我的親生母親,一個是這位亦師亦友亦父的老人,因為他們知道,在內心我是多麽地軟弱,多麽地需要他們用剛強來鼓勵扶助我。我現在還常常覺得這兩位老人還未離開我,一個會對我關愛地說,腸胃不好,晚上睡覺要用手心貼著肚子;一個會對我說,遇到不順利的事,就來聽我唱歌吧,我正在學唱嶽飛的《滿江紅》。

2010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困難的抉擇的年頭,也是一個感悟的年頭。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用“加法”的思維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思維總是在一條直線上跑,但其實,生命永遠是在多層麵同時展開的。人生從本質上看是減法,我們每多活一天,都會少一天。跨入中年的門檻後,才明白,有些東西要忍痛舍去,有些東西要更加執著。終於明白人生是減法後,也就明白了生命的季節性原理,人的一生有不同的季節,今天在這裏,明天在別處,在這裏時就開心認真地在這裏,要去別處時就開心快樂地去別處。日子總是在減少,而恩典卻不曾遠離。不論結果如何,也不論未來如何,我會微笑著進入下一個季節。

2010年這個浮躁和喧囂的年頭獲得沉寂的,是一位年輕的女孩所創作的名為《見與不見》的詩歌,這首詩歌藉著電影《非誠勿擾2》被廣泛傳播: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裏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裏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世界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情愛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悲喜原本就是這個樣子,距離和空間也原本就是這個樣子。默然相愛與寂靜歡喜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們失去了什麽?我們得到了什麽?我們經曆過什麽?我們即將麵對什麽?我們貧窮嗎?我們富有嗎?我們成功嗎?我們失敗嗎?我們擔心嗎?我們坦然無懼嗎?我們留下來嗎?我們要離開嗎?甚至你愛我嗎?你恨我嗎?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了。

世界上確確實實有那麽一種人,隻有在“走”著,人才是“活”著的,“走”是他們的存在狀態。世界上也有那麽一種人,隻有“停留”在某個地方,心裏才是感覺安全的。世界上也有那麽一種人,不論在何種境況中,他們都能“唱著”。每個人的生命狀態不同。但在不同的生命狀態中,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的風采。

生命就是一場專屬的旅程,不論你是在家鄉還是在異鄉,不論你是走著,還是停留著,不論你是心靜如水,還是激情躁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隻能由你自己去麵對。

困擾我的隻是一個問題:在人生這場旅程中,我認真地走過嗎?我還能有當年一般的心境和夢想,對自己說:“不為別的,隻為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嗎?

黑眼珠會變黃,笑臉會有皺紋,朋友會來也會去,故鄉會變得陌生,他鄉也會變成故鄉。漂泊者和留守者都一樣,人人都走在生命的旅程上。

我依然相信,到處都有溫暖的陽光;我依然相信,勇敢的人一路邊走邊唱。

 

作者簡介:

伊城,女,本名徐振麗,筆名佳文、伊城等,出版過五本文學著作,是《廣角》文學雜誌的創辦人之一。邊走邊唱

作者:伊城

活到四十歲的時候,才忽然發現,人的一生是可以用詩、可以用歌串聯起來的。

我們那一代,啟蒙的歌曲不是兒童歌曲,而是革命歌曲。每到家庭大聚會的時候,比我小一歲的表妹,總會和我一起爭著唱“洪湖水呀,浪呀麽浪打浪”,隻不過,還未讀書識字的我們唱出來的都是自我改編的版本。我唱成“餛飩水啊,浪呀麽浪打浪”,心裏想的就是我們那個時代最盼望的美味:煮大餛飩;表妹唱的是“洪湖水呀,老大呀打老二”,可能心裏想到的是我和她的爭執。大人們聽我們唱歌就開始笑,他們越笑,我們就唱得越起勁,全然不明白自己唱的根本不靠譜。

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次聚餐,我們的那位山東大漢的班長忽然悲情地說:也許我們很多人從今天起,就可能一輩子見不到了。此話一出,大家都沉默了,原本就很複雜的離別的心情此刻降到了最低沉。“這輩子的最後一次”,放在哪件事上都值得紀念。忘記最後是誰提議:我們幹杯吧,幹杯前每人講一句最能代表自己的話,然後我們就此告別。在那個晚上,我選了一句當時流行歌曲的歌詞:“不為別的,隻為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

畢業後快要20年了,我沒有再見過班長,沒有再見過當時同班的絕大多數同學。當然,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也依然在我的夢想中傳說著。而我就是這樣地在尋找傳說中忘掉了自己的目標並且漸漸老去。畢業12年後,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位和我大學同係同級不同班的同學,因為當時上大課同級學生都在一起,我們記得彼此的名字卻見麵時不認得對方。我們都從對方的臉上讀到了自己的衰老,從談話中體味到了彼此的無奈。我們也相約再見麵,但七年過去了,我們卻沒有主動聯絡過對方。

二十年歲月的流動中,無數的好歌感動了無數的心靈,我看到報社的一個經曆過上山下鄉的老記者在聽到“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時,就躲在一角默默抽煙的情形,也看到過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在感歎,誰為“同桌的你”盤起長發,披上嫁衣?而我也在羅大佑“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中,一直行走著,一直衰老著,直到有一天忽然發現,“烏溜溜的黑眼珠”不再屬於我,而是已經完全移植在我17歲的女兒身上了。

第一次坐飛機出國,飛機離開中國境內,進入日本國土的時候,我從機艙上望下去,美麗的山川河流盡收眼底,此刻在我心中湧起的卻是忘記了詩人名字但卻牢牢記得的兩句詩:左翼下的河流/和右翼下的土地/都不是故鄉/風吹過心底/那裏有濕漉漉的故鄉。

之後的無數次,當我從飛機上俯瞰的時候,心頭跳出來的總是這幾句詩。流行歌曲對我日漸遠離,而懷舊詩歌卻隨時等候在心頭,在需要的時刻立即跳出,傷感但又貼切。對漂泊在外的人來說,離開了太久的故鄉,不再是某個地方,當我們興致勃勃地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到故鄉時,故鄉已經變成我們不認識的樣子了。於是故鄉成了每個遊子心底濕漉漉的那個記憶,不能忘懷卻又無法觸摸。

離開故鄉的若幹年後,我在飛機上認識了一位家鄉的女企業家。交談之後才發現,我們竟然畢業於同一所中學,更讓我驚奇的是我們竟然有共同的執著:從來唱不準任何一首歌,但卻偏偏愛唱歌。我們在飛機上一見如故,於是就相約一起唱歌,準確地說,是一起“吼歌”。她嗓門之大、跑調頻率之高、以及在唱歌中的自信,都讓我深感佩服。三個鍾頭唱下來,她總結說:“我依然是"長跑"冠軍,你隻能算是"短跑"健將”。就這樣在笑聲中我們一下子就成為好朋友。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從十八歲開始,就從家鄉往外跑,一站又一站,她從十八歲開始,就把外麵的東西往家鄉帶,一種產品又一種產品。我跑了這麽多地方卻沒做好一件事,她從沒離開家鄉一步,卻把那麽多事做得那麽好。我們並不經常聯絡,但我每次回到家鄉,一定打電話給她,無論她多忙,也一定能找出時間一起“吼歌”,吼完之後我們又各忙各的,在各自的軌道上陀螺般的運轉。我知道她的目標是在四十歲的時候,開40家連鎖店,她也知道我的目標是在四十歲的時候,寫完那部擱淺許久的小說。

我們都沒實現自己的願望。

她四十歲生日臨近的時候,我正想著怎樣給她一個驚喜,卻意外地從姐姐的電話中得知,她得了乳癌,並且好像是一發現就很嚴重的那種。

我是在下班的路途中,在擁擠的地鐵上接到這通電話的。四周擠滿了和我一樣疲憊不堪的人,和我一樣頭腦已經被工作攪得麻木的人。但那一刻,我清醒了。為了不讓周圍的人看到我奔湧而下的眼淚,我下了車,躲到地鐵站的洗手間裏痛哭。幾天後,當我終於平靜心情撥通她的電話時,她卻依然興致勃勃,問我,什麽時候回來?我們再一起去吼歌。隻是她的聲音少了以往的嘹亮清脆,多了化療後的虛弱。我忍住淚水,用嘹亮清脆的聲音對她說,今晚九點,對著月亮,我們一起吼歌。

那是2010年的事。

2010年,對我是個相當值得紀念的年頭。元旦剛過,我就送走了兩隊朋友,一隊拖家帶口從新加坡移民加拿大,一隊拖家帶口回去中國。我已經習慣在機場迎來送往,但這兩次卻讓我感觸良多。因為這兩個家庭和我,都是差不多同時來新加坡的。如今他們離開了,自認為是“漂泊者”的我,卻成了留守者。我帶著兒子,在觀景台上看飛機一架架地衝上藍天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人們常說現在的地球是平的,就是被那些不停的漂泊的腳踩平的。

2010年,我也失去了在新加坡最疼愛我的兩位老人。一位是沒讀過什麽書,但卻具有所有華人女性傳統美德的老阿姨,一位是對我的生命有著巨大幫助和指導的,像父親一樣對我的人。世界上隻有兩個人永遠以“堅強”來麵對我,一個是我的親生母親,一個是這位亦師亦友亦父的老人,因為他們知道,在內心我是多麽地軟弱,多麽地需要他們用剛強來鼓勵扶助我。我現在還常常覺得這兩位老人還未離開我,一個會對我關愛地說,腸胃不好,晚上睡覺要用手心貼著肚子;一個會對我說,遇到不順利的事,就來聽我唱歌吧,我正在學唱嶽飛的《滿江紅》。

2010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困難的抉擇的年頭,也是一個感悟的年頭。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用“加法”的思維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思維總是在一條直線上跑,但其實,生命永遠是在多層麵同時展開的。人生從本質上看是減法,我們每多活一天,都會少一天。跨入中年的門檻後,才明白,有些東西要忍痛舍去,有些東西要更加執著。終於明白人生是減法後,也就明白了生命的季節性原理,人的一生有不同的季節,今天在這裏,明天在別處,在這裏時就開心認真地在這裏,要去別處時就開心快樂地去別處。日子總是在減少,而恩典卻不曾遠離。不論結果如何,也不論未來如何,我會微笑著進入下一個季節。

2010年這個浮躁和喧囂的年頭獲得沉寂的,是一位年輕的女孩所創作的名為《見與不見》的詩歌,這首詩歌藉著電影《非誠勿擾2》被廣泛傳播: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裏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裏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世界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情愛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悲喜原本就是這個樣子,距離和空間也原本就是這個樣子。默然相愛與寂靜歡喜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們失去了什麽?我們得到了什麽?我們經曆過什麽?我們即將麵對什麽?我們貧窮嗎?我們富有嗎?我們成功嗎?我們失敗嗎?我們擔心嗎?我們坦然無懼嗎?我們留下來嗎?我們要離開嗎?甚至你愛我嗎?你恨我嗎?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了。

世界上確確實實有那麽一種人,隻有在“走”著,人才是“活”著的,“走”是他們的存在狀態。世界上也有那麽一種人,隻有“停留”在某個地方,心裏才是感覺安全的。世界上也有那麽一種人,不論在何種境況中,他們都能“唱著”。每個人的生命狀態不同。但在不同的生命狀態中,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的風采。

生命就是一場專屬的旅程,不論你是在家鄉還是在異鄉,不論你是走著,還是停留著,不論你是心靜如水,還是激情躁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隻能由你自己去麵對。

困擾我的隻是一個問題:在人生這場旅程中,我認真地走過嗎?我還能有當年一般的心境和夢想,對自己說:“不為別的,隻為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嗎?

黑眼珠會變黃,笑臉會有皺紋,朋友會來也會去,故鄉會變得陌生,他鄉也會變成故鄉。漂泊者和留守者都一樣,人人都走在生命的旅程上。

我依然相信,到處都有溫暖的陽光;我依然相信,勇敢的人一路邊走邊唱。

 

作者簡介:

伊城,女,本名徐振麗,筆名佳文、伊城等,出版過五本文學著作,是《廣角》文學雜誌的創辦人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