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到加拿大不久。我有一個中國同學,名叫勇。他的實驗室裏有一個中國女孩,名叫雨。雨有一個白人男朋友,叫Ben。
聖誕節到了,Ben的家人邀請雨和她實驗室的同學去家裏聚會。雨邀請了勇。
其實雨雖是中國血統,卻是在加拿大長大的,而勇也剛到加拿大不久,他們之間並不很熟。但雨對這位來自故土的年輕人卻有幾分親切感,畢竟遠離家鄉過節,雨想給他一些家庭的溫暖。
雨很清秀,她是那種美麗但自己卻渾然不覺的善良單純的女孩。
勇很帥氣,他是那種言語不多,但辦事認真,有責任心的男生。
他當然很高興受到邀請。衣著整齊,帶著禮物,他就去了。
中國人要給人好印象,所以他彬彬有禮,談吐謹慎。
Ben的家人是講法語的加拿大人,家境殷實,石砌的房子從遠處眺望著聖勞倫斯河。Party就在他們高大 的客廳裏舉行。既然是聖誕Party,他們的親戚們也來了,其中就有Ben的祖母,一個講法語的老太太。
北美的聚會不像國內,大家圍桌而坐,而是手拿食物,到處走動,和不同的人交談。雨介紹勇和Ben的祖母認識後就走開了。老太太操著法語口音的英語,不十分流利,但比起剛到加拿大不久的勇還是從容多了。話題自然談到中國,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你們中國人見到人都不說Merry Christmas的吧?”
勇一愣,不知道怎麽回答,支支吾吾的走開了。但越想越不對勁:這老太太分明是嫌我們中國人不懂禮貌,見麵不知道打招呼。就算有一兩個人缺乏禮節,也不應該對中國人一概而論呀,這不分明是種族歧視嗎?
餘下的Party勇不知是怎麽過的,勇一下子覺得在這彬彬有禮的人群裏有一股寒氣,連壁爐裏跳動的火苗也頓時失去了溫暖。
那一晚勇還是禮貌地和主人告別,但細心的雨看到勇的眼神有幾分失落和茫然。
勇回來和我們把事情的經過描述了一番,無奈地說,中國人還是受到歧視。我們聽了也很生氣,也覺得勇太軟弱,為什麽不當麵反駁她?
。。。。。。
這件事一直是我的一個心結,不時會想起,直到一年以後,我到了另一個城市,和我的教授聊起此事。他聽了以後,沉吟片刻,然後哈哈一笑。
教授來自波蘭,同為移民的奮鬥經曆使得他很樂意為我指點迷津。
原來,聖誕節雖然是美國和加拿大的法定假日,卻來自基督教,這是傳說中耶穌誕生的日子。但即使在這兩個國家,也並不人人都是基督徒。有些宗教,如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雖然和耶穌有關,卻並不認這個節日。所以他們不過聖誕節,當然也不會見麵說“Merry Christmas”。而有些敏感的加拿大人,在不確定你的宗教信仰的時候,為了不出錯,會以“Happy Holidays" 代替。這也可以看作對對方的尊重。
我想想也是,聖誕節收到實驗室發的賀卡,上麵就隻寫著“Happy Holidays"。
原來如此。
原來憤怒可以源於無知,拉開距離可以是出於尊重。中國人大都不是基督徒,為什麽一定要不屈不撓地過聖誕呢?那位法語老太太可能由於英語不熟練,沒能說得更清楚,但她的問題是不是可能出於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呢?
同一個玩笑,有人看到了幽默,有人看到了自嘲;有人看到了辱華,卻又有人說他看到了對中國的微妙的尊重。
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隻要相信自己的感受,抗議示威,該幹什麽就付諸行動。隻是在做這些之前,先找原始資料看一下,看是否真的明白事情的原委。
大國間的博弈可以很激烈,合理的權利必須去爭取,隻是要搞清楚對象,搞明白目標。
在北美這麽多年,收到過冷遇歧視嗎?有。但那些歧視我的人是最沒有資格歧視我的人,我為什麽要氣憤?難道一個普通中國人在上海,北京,南京沒有經曆過比這更多的歧視嗎?
歧視人者卻往往是被歧視者,人世間就這麽奇妙。
。。。。。。
好了,我們的故事該結束了。
結尾是這樣的:
勇結束進修後回國了,在一個知名學府當了一個學院的院長。而雨呢,和Ben結婚以後在矽穀定居了。他們生了一個混血的兒子,人人見了都喜歡。小家夥有爸爸棱角分明的五官,和媽媽白皙細膩的皮膚。雨對兒子是百看不厭。有時候她覺得他蹙眉的樣子好像在哪兒見過。那是誰呢?
哦,想起來了,像那個曾經在她們實驗室學習的中國留學生。
【坐看雲起時-2013.11.16-美國加州】
http://www.cbc.ca/newsblogs/yourcommunity/2013/11/harvard-students-stumped-on-canadas-capit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