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西安而沒去網紅景點回民街,那一定會錯過了不少樂趣,因為那裏是西安夜生活最好去處。我在西安四天五夜,去了兩次,第一次是晚上,回民街燈火通明,熱鬧非凡,第二次是傍晚,沒有晚上那麽多人,不用擠來擠去,可以慢慢看,邊走邊品嚐數不盡的美食。
一,回民街位置
回坊風情街也叫回民街,位於西安市中心,旁邊就是鼓樓,稍遠點是鍾樓,在西安城牆內西北區域,主要指西大街以北,北院門以西,紅埠街以南,早慈巷以東的區域。回坊目前主要歸屬於北院門街道辦事處下轄的化覺巷、紅埠街、學習巷與灑金橋四個社區。回坊內約有各族穆斯林人口近4萬人,占到西安穆斯林人口總數的一半。
網絡圖片
這條街長約500米左右,南北走向。特點是青石鋪路,綠樹成蔭,路兩旁一色仿明清建築,或餐飲、或器物,均由回民經營,具有濃鬱清真特色。曆史街區內有10座年代不一、大小各異的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化覺巷清真大寺。走在街區內,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穆斯林建築風格相融合的商業網點,民族服飾、工藝品、清真副食、餐飲店和回民小吃店撲麵而來。
二,回民街的千年曆史
這條街有著悠久的曆史,現在的西安回坊,在唐代是政府機構尚書省的所在地。自唐代開始,就有來自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經絲綢之路陸續來到長安。
五代至北宋年間,回民開始在圍繞大學習巷清真寺、化覺巷清真大寺附近的地區居住。到了明代西安府衙南北門位於鼓樓南北,附近富商雲集,逐漸形成以回民為主的經營與生活區域。
在清代幹隆時期之前,西安城內有七座清真寺,統轄居住在十三個街坊的坊民,因此西安回族有“七寺十三坊”的說法。其中七寺指化覺巷清真大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小學習巷清真營裏寺、北廣濟街清真寺與灑金橋清真古寺;而十三坊的名稱因為年代久遠,傳說與記載並不一致。清同治時期的陝甘回變,西安城內的回族逃過一劫,七寺十三坊的格局得以繼續維持。
民國時期,因為依赫瓦尼思想的傳播,新建立了灑金橋清真西寺和小學習巷清真中寺,營裏寺與大學習巷寺也接受依赫瓦尼的思想。1919年,清真中寺建立。1920年,清真西寺建立。形成回坊九寺的格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多數清真寺停止了宗教活動,變成了工廠,或被其他單位占用。期間隻有回訪的清真大寺與建國巷清真寺開放使用,灑金橋清真西寺作為殯儀館僅供回民喪葬使用。
三,逛街最佳時間
晚上的回民街有著與白天不同的精彩,整條街被濃厚的市井氣息籠罩,無數的各色招牌象萬國旗一樣飄在頭頂上,各種色彩燈光從不同的角度散下來,各種叫賣聲,音樂聲,匯成一首市井小夜曲。人聲鼎沸的道路兩旁遍布掛著電燈、汽燈的各種攤鋪,主要販賣各種糕餅、幹果、蜜餞、小吃。這些小攤後麵則是經營當地風味小吃的大小飯館,並都稱是老字號。烤肉串、涮牛肚的煙火在燈光下彌漫整條街,熏烤味,糖糕味,羊肉串的膻味,濃鬱的孜然味,漂散在整天街裏,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老人孩子,年輕人,情侶,無所顧忌,邊逛、邊吃,一切都充滿真實熱鬧的生活熱情。
回民街周邊有好多古建築,晚上華燈璀璨,街上人流穿梭,所以晚上逛回民街的同時,還可以欣賞西安市的夜景。
這張照片右邊的人行路走過去就是回民街。
四,到回民街吃什麽
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吃不到的,西安具有濃鬱的西北風情,肉夾饃、羊肉泡饃、涼皮、餃子宴,都是耳熟能詳的陝西名吃,這些都可以在這裏吃到。回民街的店鋪和小吃品種有多少我沒辦法知道,隻是一走進去,滿眼全是吃的。
我們從頭到尾地來回走了一圈發現,盡管密密麻麻的攤點一個挨一個,但重複性多,比如賣桂花糕的,幾步之外就是另一個攤位,所以歸納總結一下,可以把這些美食歸類如下:
1,麵食
首選,牛羊肉泡饃,肉夾饃,涼皮,酸湯水餃,biannual biannual 麵,鍋盔等等
2,甜品
桂花糕,甑糕,鏡糕,各種糖糕,麻烘糕,芝麻糖,水果球等
3,飲料
酸梅湯,石榴汁,甘蔗汁,西爪汁各種水果汁
4,燒烤
燒羊肉串,羊蹄,海鮮,其它烤串,,
5,幹果
各種幹果,鹽炒核桃,柿餅,狗頭大棗,葡萄幹,各種果幹
6,其它,
這裏還有賣手工藝品,服裝,皮影,及日雜用品。
五,什麽最經典
羊肉泡饃和肉夾饃
羊肉泡饃號稱“陝西一絕”,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羊肉泡饃餘香滿口、回味無窮,受到來西安的眾多國際友人的讚譽。牛羊肉泡饃差不多是公認的西安小吃之最(傳播麵最廣、最具特色)。吃泡饃,西安的老吃客講究到回民坊上去。有時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那一大碗端上來卻濃香四溢。
泡饃講究用手掰,但我們要了現成的直接吃的那種,泡饃有不同檔次,價格也不樣,最便宜二三十元一碗,精品六七十元一碗,那碗大到比頭還大,我們要了最好的那種,還要了肉夾饃,上來時給一小碟甜蒜,這種搭配絕妙,甜蒜的酸甜就著醇香的羊肉,伴著麵饃的軟糯,再吃一口肉夾饃,喝上一口鮮美的湯,啊,那叫舒服啊(一邊寫一邊咽口水)。
合著饃一起煮的,有筋道的粉絲、新鮮的蒜苗和幾大片鹵羊肉,羊肉入口鮮嫩酥爛、芳香四溢。據說做肉的店家多在後院土中半埋著十幾口水缸,裏麵是各家密製的調料熬煮出的湯汁。先要把備好的大塊生牛羊肉在湯汁中浸泡兩天左右入味,然後再撈出置於大鐵鍋的老湯中,加入十幾種香料同煮。等肉煮到六、七成熟時,在同一口鍋中加上木架子,肉離湯置於其上,改文火,蓋上鍋蓋蒸一夜,第二天早上蒸好的肉就可拿去做泡饃了。煮肉蒸肉的汁水,勾兌之後,就是煮饃時用的湯底。這樣作出的肉,怎會不酥爛鮮香?
煮好的饃端上桌,看不到熱氣,但碗卻摸著燙手。用筷子在一角撥開,熱氣才攜著香氣撲麵而來。碗的上麵浮著一層油,封住了熱氣香氣,這是西安人發明的保溫妙法。吃泡饃時不能攪動,要一直沿著碗邊用筷子慢慢撥到嘴裏,不然湯會泄、熱氣會跑。真正的吃客,一碗饃吃到最後還是燙嘴的。
肉夾饃可以隨時隨地買,拿著邊走邊吃,濃鬱的肉香和香甜的麵饃一起咀嚼,味蕾的最滿足享受。
六,千種美食
西安坊上人擅長小吃製作,且用料考究,製作精細,甜鹹辣葷素搭配,品種眾多。牛羊肉泡饃、臘牛羊肉、燴羊雜、粉蒸羊肉、蜂蜜涼粽子、盛氏釀皮、羊肉餅、八寶甜稀飯、糊辣湯、涼皮、米皮、擀麵皮、羊肉水餃、韭餅、酸湯水餃、灌湯包子、牛肉拉麵、鏡糕、甑糕、羊肉臊子餄、黃桂柿子餅、蛋花醪糟、水盆羊肉、芝麻燒餅、蔥油餅等數百種小吃應有盡有。
我試吃了幾個甜品
西安鏡糕:陝西的傳統小吃,以糯米為原料蒸製而成的形狀似圓鏡的糕。經營鏡糕者多係攤擔叫賣。清朝有詩雲:“柳蔭槐下清晝長,鏡糕擔子亦生香”的詩句。還沒進回民街,在鼓樓的下麵就有很多賣鏡糕的小車,鏡糕放在很小的籠屜裏,很小,上麵有紅紅綠綠的調料,要吃的時候會再給蘸上芝麻和糖。
我看這個好玩,買了一個嚐嚐,十元一隻,兩口咽下,一般般了。
酸梅湯:這個說成是西安的小吃應該是有點牽強,不過在回民街裏麵很多家都有賣的,而且多為店主自己買的梅子直接熬製的。
喝了不同地方的,有的好喝有的難喝,五元一杯,還有甘蔗汁,石榴汁二十元一杯,解渴。
甑糕:又名水晶龍鳳糕,以糯米、紅棗為原料,相間疊放,鋪三四層。用大、小火蒸熟。色澤鮮豔、紅白相間、粘甜味美。是關中地區的傳統早點食品,以糯米和紅棗為原料製成的一種甜糕,這個糕因為一部電視劇而成為“食紅”。
桂花糕:那個豔黃色調足了我的胃口,已經吃不下了,但還是買了一塊,有點戚風蛋糕的口感,淡淡的香味,其它沒什麽特別的。
甜品是我的最愛,我差不多試了這條街上的所有“糕”類,如桂花糕5元一小塊,甑糕5元一小盒,可能吃的花樣太多了,我忘了它們都是什麽味了。
七,萬種風情
在這條街上,你會遇到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美食讓人類有了共同的語言,我們走在一個幹果店的門前,一台不停轉動的機器裏翻滾著核桃,灘主介紹說這是椒鹽核桃非常好吃,我償了一個,眼前一亮,就它了,買了一斤。又看到旁邊的誘人的柿餅子,來一盒。旁邊的小店裏還有玫瑰醬桂花醬等,上好的葡萄幹等等。
有些店鋪賣小布藝,草鞋,手工煙,小玩意兒,工藝品,日常用品,等等,到這裏覺得眼睛不夠用,怪自己胃口太小。
總結
回民街裏的各種招牌讓我印象深刻,我們第一次去是晚上,白天去華清池和兵馬俑一整天,晚上到了回民街,直接走進最近的一家飯店叫老孫家泡饃,要了羊肉泡饃,肉夾饃和烤羊肉串。吃飽了有勁兒了又往街裏走,結果發現到處是老孫家泡饃的招牌,我問一門口的小夥子:這麽多老孫家泡饃,哪家是正宗的?,小夥斜眼看看我:都是正宗的。我無語,安靜離開。然後想到這個民族的優秀品德:不互相拆台。
其實,回民街內的小吃在西安任何地方都可以品嚐到,我住的賓館,中歺廳的早餐全部是西安小吃。然而,你如果想去體驗一下西安的特有的一道網紅風景,那千萬別錯過了回民街,那裏真是:千種美食,萬種風情。還有,要練會寫這個字喲。
(買的核桃和柿餅吃了好長時間,回民街的味道被帶回了家)。
兩次回民街遊拍了短視頻和照片做了視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