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自己做手工,但更喜歡收集和欣賞各種手工製作品,如刺繡,編織,木器,瓷器等等,這些手工製作沉澱了人類的千萬年智慧,溶入了人類對生活的熱愛,記載著人類的曆史,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每件物品都承載著滿滿的故事,這就是我喜歡它們並想擁有它們的原因。
其中,刺繡作品是我最喜歡的物件,從中國的刺繡做品到世界各地的各種繡品,從繡畫到家居用品再到服裝,每每看到這些東西,我的兩眼放光,心情大好。不隻是看,更是想占為己有,不知不覺,我已買了有近百幅的十字繡畫,刺繡畫,還有抽紗的大床單,大台布,服裝等等,這些費時費功又漂亮養眼的東西,散落在我家裏的各個角落。
在這些物品中,有幾件中國清朝時期的繡品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最有收藏價值的。中國刺繡的曆史我不想寫了,可以寫很多本書。刺繡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國寶”藝術品,對這幾件繡品我也是在網上查找資料才搞明白它們的故事,三個小荷包和一個眼鏡盒。如圖
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有收藏價值,我在網上找到了一篇文章,介紹的比較詳細。引文如下:
江蘇 孫迎慶 見證清代配飾風尚的荷包
荷包的曆史源遠流長,在《楚辭》中名“幃”,在《禮記》中名“容臭”,在漢代名“幐”,魏晉以後名“香囊”,清以後名“香包”、“荷包”。荷包雖說曆史很長,但卻興盛在清代,傳世的荷包大多為清代至民國初年的繡品,形成刺繡小品中最為完整多樣的“荷包體係”。荷包雖不如金玉珠寶昂貴,卻集形式美與吉祥內涵於一身,是當時社會審美情趣與生活理念的一種反映。如今,以荷包為代表的這些隨身配飾,已成為海內外織繡收藏家收藏的珍品之一。
中國傳統服飾非常講究“腰間雜佩”,佩帶荷包、香囊的習俗從唐代開始,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使用者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清末古玩藏家趙汝珍說:“無論富貴貧賤,三教九流,每屆夏日無不佩戴香囊者。故北京售香囊之肆,遍於九城,廟會集市售賣者尤多。蓋當時夏日如不佩帶香囊,宛如衣履不齊。在本人心意不舒,在應世極為不敬。故一般人士視香囊極為重要,即下級社會人士,亦必精心購製。繡花鑲嵌,極人力之可能。富貴者尤爭奇鬥巧,各式各種精妙絕倫。”
清代服裝煩瑣複雜,荷包的使用也到了空前的地步。皇帝和大臣在祭祀時穿用的朝帶、吉服帶上,常常掛著多個荷包,有時多達十個。按清宮習俗,皇帝選後妃定親時,叫候選姑娘們進宮站成一排,在皇太後的監護下由皇帝當麵挑選,選中的當麵把一個荷包係掛到姑娘的衣扣上,叫做“放小定”。皇太後在“放小定”休息時議論決定,再出場由皇帝遞一把玉如意給被選中的姑娘,叫做“放大定”,那姑娘接受了玉如意,就算是皇家的人了。
清宮中設有專門製作荷包的機構,宮女們每年都要縫製、刺繡大量的荷包,以備皇帝、後妃們行賞之用。皇帝每至年節,要依例賞以荷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初六,總管太監桂之要去各色緞小荷包二百九十六個,由乾隆帝賞賜給蒙古王貝勒、貝子、喇嘛等人,每人小荷包兩個。宮廷習俗影響著民間的風氣,富家子弟、平民百姓都喜歡在腰間掛荷包,使得清代佩戴荷包到達了最為風光的頂峰。
從繡荷包還派生出一係列掛在腰間的裝飾繡品,如筆袋、扇袋、褡褳、眼鏡套、煙荷包等。京城的一些富家子弟將它們掛在腰帶上,以炫耀其富有。沈從文在《中國服飾史》一書中說:“清代男子腰帶上掛滿刺繡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飾物,可算是時髦打扮,北京一帶尤盛。尤其是地主、商人就如此裝束。”這些刺繡小品,既能貯放隨身攜帶的日常生活用具,又能美化和調節生活情趣,在盛裝華飾的衣裝上佩戴這些小裝飾可以平添生氣。
荷包是清代配飾中最常用的物品,其形狀也由最初簡單的口袋演變為諸如腰圓式、雞心式以及元寶式等,小巧精致。工藝以質地較為耐磨、美觀實用的納紗、緞繡、綢繡等居多。香囊是裝有香料的各種造型的隨身配飾,一般都有綴流蘇裝飾。造型有器物、花卉、動物、植物、人物、幾何造型等。香囊是有蓋的袋子,可以通過拉動通穿香袋蓋子的絲絛開啟香袋、更換內裝香料。檳榔袋是用來裝檳榔等小食品的,造型多為花瓶、葫蘆等口小肚大的式樣。扇套,呈扁筒形,底為橢圓形,口略寬,有的上麵有蓋,係扣子或繩索,無蓋的呈如意雲頭等形狀,係絲絛。懷表套的使用是清中期以後的事,表套一般為花式小囊,正麵開圓口並鑲銅鍍金圈口,以便露出懷表的玻璃表麵,上口用絲絛係緊以防止懷表滑脫。褡褳是民間出門時搭在肩上的長條形行囊,兩端為口袋,中間開口並用寬布相連,佩戴在腰間時,一端穿過腰帶,將繡有圖案的一麵翻在外麵,與另一端的圖案相呼應,一般為男用。扳指是滿族成年男子射獵時的必備之物,又稱為搬指、梆指,古稱為韘。扳指套多用絲穗裝飾,質地多為結實耐磨的緞繡、綢繡、納紗等。煙荷包的形式是一個長方形的小口袋,下半部裝飾花紋,口部素色無花紋,一般隻做兩個大折,用絲絛係緊,這樣非常方便煙袋鍋直接伸入煙荷包裏裝煙。眼鏡盒是將織繡麵料裱在長圓形硬盒或較厚的紙板袋上,起到保護眼鏡和裝飾的作用。粉盒是女子必備的,多為幾何形雙層,盒麵裝飾織繡麵料,轉動裏層可將盛裝化妝用胭脂粉的盒旋出,設計巧妙、實用。粉盒和與之配套的鏡子套,製作工藝精細,配色豐富華麗。
荷包圖案變化多端,內容豐富。刺繡麒麟紋樣,意義在於祈求、祝頌早生貴子,子孫賢德。刺繡五隻蝙蝠圍繞一個壽字的紋樣即“五福捧壽”之意,蝙蝠與桃繡在一起就是“福壽雙全”。蝴蝶被視為吉祥物,荷包上常見的蝴蝶紋樣同貓和牡丹組合起來表示“耄耋富貴”,與瓜組合的紋樣隱喻“瓜瓞綿綿”,是多子多福、綿延萬代的意思。喜鵲與古代錢幣組合的紋樣意謂“喜在眼前”,與獾組合成“歡天喜地”等。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刺繡牡丹與芙蓉,表示“富貴長春”,與海棠組合表示“光耀門庭”,與水仙組合表示“神仙富貴”。 荷包上的花紋與佩帶的時間亦頗有講究,如元旦要拴“歲歲平安”荷包;正月十五上元節要拴“五穀豐登”荷包;五月初五端陽節要拴五毒荷包、龍舟荷包;八月十五要拴玉兔荷包;九月九日重陽節要拴菊花荷包;冬至,拴“三羊開泰”荷包。
在色彩上,男用荷包的配色相對沉穩,如石青色、藍色、明黃色、大紅色等,用金較多。而女用荷包的設色相對鮮麗明快,色彩豐富飽滿。清中期以前的用色比較柔和,不同顏色之間的變化通過三暈色過渡,比如三藍、三紅等,且色彩不甚飽滿,有些則用金線構邊,雅致脫俗。到清晚期,顏色的搭配逐漸趨於鮮豔、飽滿,並且逐漸減少了作為中間過渡的暈色,給人以豔麗奪目的感覺。到晚清,男用荷包也有造型別致、色彩豐富飽滿的。
荷包的刺繡種類主要有平繡、鋪繡、打子繡、平金繡、堆綾繡、鎖繡等。北京、廣州、蘇州、成都的刺繡,它們代表了我國刺繡的最高水平。以蘇州、鬆江為中心的蘇繡,曆史悠久,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出現了“繡衣坊”、“繡花弄”等坊巷。清代稱蘇州為“繡市”,當時宮廷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它素以精細雅俗著稱,常用針法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繡、紗繡等。廣繡,也稱粵繡,以廣州為中心,它以布局滿、場麵熱鬧、用色富麗、常摻入金線而著稱。以長沙為中心的湘繡,其特點是構圖優美豪放,劈絲細而勝發,無拈而有絨麵。以成都為中心的蜀繡,其特點為構圖簡潔,虛實適宜。
從這個介紹中,我知道我有兩個男士的荷包,和一個女士的荷包,這三個荷包都有喜字,估計是送給新人用的。
這對全部用金銀絲線繡的黑絲底的荷包都是雙麵同樣的圖案,有雙喜字及桃,蓮花及雲邊裝飾,做工精細如毛發,這些線都是純金純銀拉製的,雖然年代永遠,依舊光彩熠熠。荷包的帶子也做的別致精巧,紅色的寶石上刻有圖案,整個繡品富麗華貴。
這個是女士荷包,特別之處是貼布刺繡,還有人物的臉部是繪畫的,人物生動可愛,想想清朝時期的女子配戴上這樣的小荷包,既乖巧又可愛。
這個龍飾的眼鏡盒,做工精細,色彩搭配豔麗,刺繡有立體效果,雖然有些破損,但仍舊是一件難得一見的物品。清朝時期能有眼鏡的人,或者可以用龍飾的人應該為數極少。
不論是收集還是收藏,這些物件都會有個價值,我並不知道它們的具體的價格,但從網上可查到一些參考。
這些小物件經過了曆史的沉澱,歲月的洗禮,百多年後還可以當初的模樣承現在現代,真的太難得了,因為它們太精致,太嬌貴,太不容易保存,而且數量也會越來越少就變的更加珍貴。所以說是“國寶”。
說是淘來的,肯定不是網上這個價錢買來的。我是個窮人,淘來的這樣的東西肯定會很珍惜。所以為了證明這些東西是我自己擁有的,還錄製了視頻為證,也可以更好地動態欣賞這些“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