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動筆了。
在這樣一個疫情肆虐的特殊時期, 很多人開始寫日記。記錄個人的日常,就是記錄曆史的軌跡。年輕時常常恨生不逢時,如果生長在崢嶸歲月,人生該是如何的精彩。而今在不知不覺中見證曆史, 才知道個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宛如曆史長河中的一滴水,隨波逐流,掀不起一絲波浪。
而萬千普普通通人的命運最終匯聚成曆史。
再渺小的個人,非常時期,也有非常的感受。今天讓我提起筆的, 是紐約城,是我對那座城市的熱愛,牽掛,還有祝福。
今天,紐約市COVID-19確診病例總數超過16萬,死亡病例超過1.7萬,病死率超過10%。紐約和紐約人,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996年到多倫多定居,開始時關注的都是自己的生存,紐約很遙遠。
2001年,在公司的電視上目睹了世貿大廈在恐怖襲擊中倒塌的瞬間,有的也隻是震驚。而這一次紐約疫情,卻真的令我心痛。
2008年,我們全家第一次隨團出境旅遊,就包括紐約城。走馬觀花,隻記得在洛克菲勒大廈頂層看到的林立的大廈,自由女神像,紛亂的時代廣場。還有時代廣場附近的那家自助中餐館,好像有一個告示提醒大家不要吃得過快,以免噎塞。最後路過了世貿大廈遺址,那時還在平整土地,說是要建紀念碑。
第二次訪問紐約是2012年的夏天,自駕。這一次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紐約的印象。
那時先生已經在股市摸爬滾打了幾年, 我們自然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遍華爾街的大街小巷。盡管繁華齊整的街道令我們心怡,但真正讓我們愛上這座城市的,是遇到的人。那些西裝革履步履匆匆的中年人,身著白襯衣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令我們羨慕。中午我們在一家街角的咖啡店簡單吃了午餐,說實話華爾街附近的餐館對那時的我們來說,價格不菲。出了咖啡館,我們拿出地圖找路,一看就是傻乎乎的遊客。這時一個過路的普通中年白人女士,主動過來問我們要去哪兒,親切地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下午在一個路口,我們輪流合影,大約五六米遠有兩個身著黑色西裝的中年男士在對話, 一看就是華爾街精英。當十歲的女兒拿著相機為我們照相時,其中一名男士快步走過來禮貌地問我們要不要全體合影,我們欣然接受。為我們照完相,他又回去和同伴繼續說話。
這座尊貴奢華至極的大都市就以這樣包容親和,從容自信的態度走入了我們心間。愛上一座城市,很多時候是因為愛上了那裏的人。不需要太多的時間,隻需要一兩個瞬間。
因為喜歡,2012年冬天我們全家第三次訪問紐約。盡管路遇雪暴,回程的路途險阻重重,但在紐約過聖誕是一種特殊的體驗,Radio City的聖誕專場令人難忘。
2014年女兒小學畢業,我們本想帶她到華盛頓作為她的畢業旅行,她卻堅持再訪紐約。這一次我們遊覽了自然曆史博物館和蠟像館,她也逛足了第五大道。
2016年我父母從國內來探親,陪他們沿著2008年的路線重走一遍紐約城,兩個國內資深老幹部也對紐約的繁盛刮目相看。
最後一次去紐約是2019年的夏天。日漸長大的女兒成為莫奈的忠實粉絲,這次陪她在MET(大都會博物館)看夠了世界名畫。黃昏時分徜徉在high line park,看落日餘暉灑過Hudson River,籠罩在 Manhattan的大廈上,那份輝煌和寧靜令我們流連忘返。
當然我們也見過紐約街道的肮髒和無家可歸者的淒涼,還有那些在街頭纏著你兜售小物件或拉你照相的人。但擁有800種不同語言和30%移民的大都市,有它的光鮮自會有它的陰暗,就像這世上沒有完美之物一樣。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紐約城平凡的一麵,它不僅是億萬富翁的天堂,是文化和藝術的殿堂,是金融和科技的戰場,它更是千千萬萬普通民眾和移民賴以生存的家園。
最後一次去紐約,感激微信的聯絡,有幸約見了我的中學同學。北京人在紐約的不少。不管是醫生,職員,還是小業主,不管過往的人生是順利還是坎坷,我親愛的紐約的同學們,展示給我的是一如既往的真誠,熱情和灑脫。
每一次去紐約都有不同的收獲。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體會到,這裏確實是一個集金融,文化,娛樂,時尚於一體的國際大都市。作為這樣一個大都市,在國際化浪潮下,每一次疫情的蔓延,它都在劫難逃。
但紐約之所以成為紐約,就是它堅韌不拔的意誌和自由包容的胸懷。而能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下來的紐約人,我相信一樣有著過人的聰明才智和堅韌頑強的品格。
當紐約疫情肆虐,我們深感不安時,紐約的同學們卻表現的樂觀從容。他們有的在醫院積極抗役,有的捐款捐物盡綿薄之力,還有的為老年鄰裏接送服務。微信圈中是他們相互的鼓勵,還不時有笑話緩解情緒。這樣的紐約人令人佩服敬重。
為我深愛的紐約城祈福,為勇敢的紐約人祈福。
相信紐約城曆盡劫難,會愈發堅強。它是一座不倒的豐碑,凝聚和展示著人類社會的智慧和堅韌,自由和包容,沒有第二個可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