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狼的嗥叫

土狼遊走四方,現今在美國鄉村自我放逐。喜歡邊走邊寫邊拍。 愛美人愛山愛水愛人間情愁最愛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同工同酬和平均購買力

(2024-05-02 04:56:49) 下一個

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從亙古到今天,直到未來皆如此。但偏偏人們總說,世界平等,眾生平等。或許從屬靈界的角度是這麽個道理,從大眾的美好願望上看,更是崇高。

本人僅僅談談勞作營生,生活消費的層麵看看同工同酬以及平均購買力的話題。

乍一看,同工同酬貌似天經地義。比如一個工人在流水線上組裝一台手提電腦,他得到的報酬按件計算是每台電腦5元。這樣來說不論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宗教,文化背景,都應該是每台電腦5元。但顯然現實不是這樣的。同一條生產線的工人也分不同的級別,待遇完全可以不同。更有同一台電腦在同一家公司的設在不同的國家生產線上組裝,而兩地的工人薪酬待遇可以相差很多。

從商品流通和銷售角度看,假如客戶要購買某種商品,對於同樣的商品,從道理上講它的價格是一定的。比如一件瓷器花瓶,它在A地標價100元,在B地也應該是100元。但再一想,這樣的統一定價又顯得不合理。因為假如這件瓷器在A地生產,而把這件商品運到B地銷售,期間就會產生更多的環節和費用。比如運輸費,中間商費,保險費。這樣來說,這件瓷器在B地售價應該比A地高。

商品如此,購買服務更是待遇差別相差巨大。比如我們去私人足療店,同樣的服務項目,同樣的一小時時長,因為足療技師的顏值可以有幾倍的溢價差距。

以上這些情形說明同工同酬是偽命題,同樣的商品同價銷售也是偽命題。

正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所謂平價購買力的說法。根據偉大的維基百科:

===

購買力平價(英語:Purchasing power parity,縮寫PPP),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使我們能夠在經濟學上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購買力平價計算單位為國際元(international dollar,縮寫:Intl.$)或稱作“國際貨幣單位”(international currency unit,縮寫:ICU)。購買力平價是以美元為基礎,即1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為參考基數;故1國際元在個別國家的購買力等於1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因此很多情況下,購買力平價直接使用US$計價。

===

在這樣的框架下,我們可以比較同樣商品在不同地點,不同國家的價格。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麥當勞的同樣規格的巨無霸漢堡在各國的售價。假如在A國的價格低於在B國的價格,那麽大體說來B國的物價水平也會高於A國。

這樣複雜的概念,其實就是把抽象的各國貨幣用某一種實物商品作為標尺體現出來。其實,在金本位的時代,直接用黃金作標的兌換各國貨幣就簡單得多。

早在90年代末,本豹就對一個現象表示不解。當時美國的工程師5-6萬美元年薪吧。當這些工程師出差去中國或者泰國做項目,而做同樣難度同一個項目的當地工程師工資不到1萬美元年薪。這樣的例子在多年的外派經曆中屢見不鮮。當年我所在的合資項目的在成都公司的外派員工,不少人一個午餐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上班也是一個字---混。上午咖啡下午茶晚上酒吧夜場泡妞是其中一些人的寫照。但這些不妨礙他們拿工資。在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麵前,所謂同工同酬就更是不堪一擊。

實際的產業鏈和外匯貨幣要比前麵的例子複雜得多。而且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經的西方引以為傲的製造業已經讓位與新興的工業國家,甚至擔心被中國廉價的電動車占領西方國內的市場。曾幾何時,在中國市場上的進口車價格很高,以至於很多進口商或者走私者搞平行進口,因為美國那時的汽車售價低得多。而今天,情況反轉過來了。

在這樣的新環境下,僅僅用麥當勞作為標的衡量平價購買力就顯得很不準確。

經常有人討論美元和人民幣間匯率,究竟是美元被高估還是人民幣被高估。但很少讀到比較理智探討,更多的是帶入了情緒化。本文無意討論這個話題,留給後續的文章吧。

2024-05-0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