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48)
2019 (1)
2023 (362)
勞工是每一個國家製造業的中堅力量。從近代史可以看出,每當文人秀才想造反時,他們總是寫很多的文章,甚至檄文。但好像哪個王朝的當權者都不把文人秀才的反抗看成特別大的威脅。因此有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說法。悲觀一點說,一百年也不成。
推翻羅曼諾夫沙皇王朝統治的是十月革命,主要力量就是兵變加上工人群體的支持。國民政府期間學生罷課好像當局沒有過分的彈壓,而工人運動遭受的打擊就大得多。按照產業金字塔分類,農民階層或者農業是最最基礎的也是最最重要的;之上就是產業工人/工會。說白了,工農就是直接為了社會運轉產出貢獻的階層。農民和工人要是真的躺平了,社會就崩潰了。
在現實操作中,因為農民和工人在生產出產品的同時,也獲得了自己的勞動回報。對於多數個體而言,他們都指望勞動的回報能夠養家糊口,所以,除非被逼急了,否則不會真的躺平的。
在本豹的職業生涯中,接觸了不少勞工,今天粗略的比較一些各國勞工的地位。其中的印象屬於管中窺豹,不僅不全麵,很可能不正確。本意沒有誤導讀者,僅僅限於學識和經曆所限。
中國的工人們。我接觸過合資企業的員工。至少在我在企業工作的那幾年,合資企業中沒有黨組織,也沒有工會。雖然在中方的總公司有,但那時應該是政治環境不同,為了最大限度招商引資,估計沒有強製實行。今天回頭看,這是個奇跡。今天可以肯定在合資企業中有黨組織和工會。當年我們的合資公司僅僅40人,那時連一個黨員都沒有。
那時的員工總體來說比較單純,也沒有像今天那樣大的經濟壓力,比如買房買車等等。大家看重的就是一點現在看起來極其微薄的加班費和年終獎。而獎金之差,以今天的標準看起來可以說連爭的意義都沒有。
那時我的下屬們,包括我自己,是那樣單純。完全沒有維權意識。總體而言是見識少,要求也低。當時的分配離譜到了一個日方總工程師的工資相當於中方20多個員工的工資加起來。當然,善良的員工都認為外國人是專家,也就平靜地接受著。
進入21十年,再次外派進入國內合資企業。中方的員工是央企職工,根正苗紅腰杆硬。美方管理層極為明戲,基本上都會順著中方的要求。而合資企業裏的中方員工待遇也明顯好於他們來自的母公司的待遇。中方員工不管心裏怎麽想,都是聽從中方領導的安排。所以,從美方的角度,完全沒有遇到來自員工的挑戰。除了個別村民為了征地或者補償款維權的小規模事件,沒有罷工,連可能性都沒有。我除了節假日的演出活動,沒有感受到工會的存在。
尼日利亞的工人們。尼日利亞的工會力量很大。在尼國的最後8個月,我經曆了4次本國員工罷工。他們的工會不僅包括一線工人(按時薪的工人),連普通的工程師(按年薪的工人)也被包含在內。那時一罷工,就剩下外派員工和外派合同工。工人甚至設立警戒線,阻擋其他員工進入辦公室。他們把美方在尼日利亞的總經理的名字貼在紙牌上,目標明確。非洲工人有力量。
美國的工人們。我曾經工作過的企業裏美國的一線工人基本上都是工會會員。他們每個月交一定的會費,而工會每隔幾年代表工人和資方談判新的合同。除非犯了法或是嚴重的過失,資方很難解雇屬於工會會員的工人。而工程師們就沒有這樣的待遇,年薪的員工不能加入工會。2022年在洛杉磯的某石油公司工作時,當時為了新的四年合同談判,勞資雙方陷入了僵局。當時我們普通工程師都被要求待命,隨時準備當罷工開始時臨時接手工人的崗位,預期3周。當時每個人都發了睡袋,因為罷工期間不能離開廠區。好在在談判截止期到點的3小時,勞資雙方達成協議,避免了罷工。其實,平時工作中,我和操作工很熟,也理解他們的訴求。他們也理解我們被管理層要求作為備胎,也從來沒有難為我。大家都不容易。
澳大利亞的工人。澳洲的工人不要太爽。不僅工資高,福利還好。反正我工作的公司同級別的待遇澳洲工人秒了美國同行。但他們還時不常罷工,一會兒是護士,一會兒是教師,一會兒是工人。每次到了罷工,工人們像趕集一樣,派代表去墨爾本。很輕鬆和歡快。他們真的是國家的主人。
歐洲的工人。他們介於美國工人和澳洲工人之間。感覺他們的工作環境要好於美國同行,比如操作台硬件,燈光,餐廳,總體印象。他們在工作時間很擺上,下班完全不理公司的事兒,屬於努力工作努力玩的一族。歐洲和澳洲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藍領員工和白領員工間沒有很大的差別。很文明。
願大家勞工節快樂!
豹子土狼 2023-09-04
美國最牛的工會,依本人看是大學教授工會 AAUP,這幫家夥腦袋爛,與校方每期的的合同總是把校方裝進去,很少看到教授們罷工。
美國現在最奇葩的是政府雇員工會,跟他們扶持的政客狼狽為奸,專坑納稅人。
有一次在路上聽到 NPR 一個專題節目的片段。
大意是說,美國汽車工會和資方大致處於對手互鬥的關係,想怎麽我贏、你輸。
說在威斯康星州一家美國汽車工廠,工人故意在汽車上裝錯的墊圈,然後再返工,掙更多的工資。至於坑了資方,坑了消費者,不在乎。
我想,是不是在工會和資方之間,有一個公平的借3線。工會沒有克製自己,超過了那條界線,結果“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最終傷害到自己。
而日本的工會和資方大致處於夥伴的關係,想怎麽工人生活好,資方也掙錢,造出來的車也對得起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