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著文章, 看著當年的宣傳畫,讀著熟悉的歌詞,對一個親自走過那些年的我來說,感不到一絲的快樂與親切。我所看到的是無窮盡的,不斷變換花樣的中國共產黨對兒童洗腦的六十年。這是這六十年的洗腦結果,使得今日的中國民眾沒有道德準則。沒有是非觀念。一切以個人私利為出發點。金錢,權力, 既得利益是他們生活的唯一的追求和成功的標準。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本是接受道德品質教育的關鍵時期。一個政府的責任是在公立學校的體製範圍內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係統。 建立一個推進優秀道德品質的社會環境,並用公正的執法來保證優秀社會道德的存在。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事恰恰相反。德育教育被趕出課堂,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教育。
回想那過去的六十年,每一場黨內的爭權奪勢的政治鬥爭都被變成中央文件精神下達到學校。 中國人自幼就在被動中,被強迫地接受著全民政治的強化訓練。中國共產黨的目地隻有一個,就是把每個人都教育成和黨的思想,言論和觀點保持一致的, 沒有自我靈魂,沒有對與錯準則的,一切按照黨的話去做的中國共產黨的代言人。
六十多年過去了,這洗腦的教育結果是什麽樣的呢?今天,先談一下中共教育對人的誠實度的毀滅。
誠實,就是說實話,不撒謊。言行一致。隻有誠實,言行一致的人,才能得到信任。
在中國, 自小學至大學,都有政治課。政治課要求孩子們從小就記住“堅持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社會主義一定會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等,等等,這些所謂的指導思想,是中國人說話,辦事的“標準答案”。作為學生,在課堂上,要得高分,不管你是否理解、認同。你就必須按標準答案答題。如果你想在此時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或者表達你與“標準答案”不同的政見。那末,你的考試就得不到分。這門課就意味著不及格。一門課不及格,就意味著留級。為了考試及格,所有的學生從小就學會不說實話,不說真話。所以說,共產黨的教育製度從一個孩子七歲開始,就教他們開始說假話。
校園中,課堂之外,中國所有小學都有共產黨的紅領巾少先隊,中學有共產主義青團,大學有共青團和中共黨支部。俗語說,人往高處走。從小學開始,哪個孩子不想加入少先隊?共青團?不管你是要入少先隊,還是共青團,還是要入黨,首先就要好好“表現”。什麽是“表現”?說白了就是裝假,裝蒜。你一定要裝出你熱愛共產黨。共產黨的報紙說什麽,你也重複什麽。共產黨的廣播裏喊什麽口號,你也必須照喊同樣的口號。一個有腦子的人都清楚,這口號根本不是他心裏想說的話。但為了加入少先隊,共青團,共產黨,一個人必須隻說共產黨要你說的話。既不說實話。
除了表現好,你還必須給老師,少先隊大隊長,中隊長, 團支部書記,黨支部書記拍足馬屁。你隻能說,隻能做老師,少先隊大隊長,中隊長,團支部書記,黨支部書記 喜歡聽的話和做的事。從而和他們拉上關係。否則,你根本也入不了隊,入不了團。也入不了黨。這種溜須拍馬的行為,也完全是不誠實, 不本分的表現。
中國學校給每個學生的政治評分就是他的德育評分。如果學生不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不積極加入少先隊,或共青團,那你就是政治上不積極。那麽考中學,考大學時你就進不到好學校。你一生的前途均會被葬送.
哪一位青少年不想有好的前途?為了自己的前途,每個中國人從小學開始便被逼著說假話。做違心事。經過十幾年的小學到大學的中共教育流程,從中國學校出來的人,自然而然認為說假話是正常的。說假話不可恥。
回看過去的六十年。中共通過對教育的壟斷,建立健全了全民洗腦工程體係。達到了對中國民眾的思維壟斷。這種洗腦的結果或許維持了中共的統治。但其真正罪責是導致中國民眾沒有誠信,整個社會道德淪喪。
中國共產黨要為這一切負百分之一百的責任。
當今在位的中共領導人,如果他想流芳千古的話,那末他的首要任務是取締在所有學校, 事業,企業單位的中共黨團組織。用德育課取代所有學校的政治課。健全法製係統,恢複全社會的道德風尚。
60年,那些遠去的童年(原文)
我們必須讚美童年,它讓艱難塵世變成短暫天堂,不論在何年代,它都是最後的桃花源。我們必須記住童年,它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我們“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
60年,共和國的兒童已經迎接過59個兒童節,穿過不同的年代,經曆短缺、質樸,直到今日的繁榮、新鮮。60年童年生活的輪廓,是一條向上的、美妙的弧線。一個時代的兒童生活,決定了一個國家未來一代人的精神氣質。從這個意義上說,在60年的解放曆程中,兒童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群體。
50年代:共和國的同齡人
電影《祖國的花朵》的宣傳畫
紅旗下的第一代
五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的第一代,他們中的很多人,被稱為“共和國的同齡人”。1955年的一部著名兒童題材影片《祖國的花朵》,賦予了紅色年代的兒童們“花朵”的專稱。而電影中的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更是傳唱至今。“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麵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老虎不吃人,專吃杜魯門
童謠“小燕子,穿花衣”
在這個新舊交替的年代,湧現了一批傳唱至今的兒童歌曲。比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人來這裏,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裏的春天最美麗。”(1957年)。又如,“月亮在白蓮花的雲朵裏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高的穀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1958年)。這些歌曲既承載了革命傳統主義教育的內容,也用優美的旋律撥動了新中國第一代少年兒童善良純潔的心靈。當然,也有更加簡單直接的革命歌謠,“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 專吃杜魯門”,就是當時膾炙人口的童謠。
除四害,講衛生
1956年,兒童快板報報道了兒童除四害。
新生國家所特有的激情和朝氣,滲透在兒童蓬勃的血液當中,與此同時,共和國所經曆的各種運動,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他們成長記憶中。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要開展“除四害、講衛生”的愛國衛生運動。“四害”,指的是麻雀、蒼蠅、蚊子、老鼠。其中又以打麻雀、老鼠聲勢最為浩大。那是一場極其壯觀的人民戰爭,兒童們作為小幫手,他們用彈弓,用籠子,用網,用敲擊臉盆製造的噪音,去圍剿麻雀。據說鳥兒除了被打死外,嚇死或累死的也不少。
全國煉鋼鐵,兒童揀煤渣
1958年,一個女孩在煉鋼爐前留影
1958年,農村的孩子高興地跟著父母走到公社食堂,吃起大鍋飯。豬一頭一頭地殺掉,孩子們可以吃個飽。但是很快,他們將發現,可以吃的東西太少、太少。在這個年代的末期,到處矗立起煉鐵爐,孩子們去撿煤渣,順便看叔伯們從爐子裏運出一坨又一坨的廢鐵破銅。而這些疙瘩,原料可能是孩子們家裏的大鐵鍋、銅門環,或者爺爺洗腳用的銅盆。
60年代:我叫紅領巾
在身體饑餓與精神富足中成長
兩名少先隊員,代表本班同學送禮物給困難者。
有一天,孩子在食堂吃到玉米麵做的稀粥,開始覺得好吃,一頓吃三碗。以後老吃,就煩了,而且還不頂飽。此後兩三年內,饑餓感成為孩子無法擺脫的密友。即使如此,他們在放學路上也不會去偷地裏的蔬菜。社會主義兒童教育在道德情操培養上相當過硬,這是那個時代的寶貴財富。有關“花朵”的歌曲繼續傳唱,比如《花兒朵朵向太陽》,“花兒離不開土壤,啊……魚兒離不開海洋,啊……少年兒童千千萬,離不開親愛的領袖,離不開親愛的黨。朵朵花兒向太陽,顆顆紅心向著黨,紅色少年的心頭,長上了紅色的翅膀,準備著,準備著,時刻準備著!奔向那祖國需要的地方。”60年代的孩子,在身體饑餓與精神富足中成長。“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的兒歌,就誕生在60年代,也成為這個時代的兒童精神的最好寫照。
“雷鋒做啥我做啥”
1963年,國慶14周年慶典,學生們抬著學雷鋒的標語牌向天安門行進。
1963年,孩子們開始接受一位新的偶像——雷鋒。他們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鬥誌強”,立誌“雷鋒做啥我做啥”——一看到列車,就想為辛苦的列車員倒水;一看到老奶奶,就希望她摔倒然後上去扶;一看到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就恨不得他馬上迷路,好送他回家;一看到農民伯伯的拖拉機開過,就盼著它陷入泥坑,可以上去跟同學們一道把它推出來。當這些受助者問孩子們名字時,他們會撲閃著大眼睛,回答:“不要問我的名字,我叫紅領巾”。
為學雷鋒,瘋狂追殺蒼蠅
20世紀60年代一五○團的學生種的”少年林”
上繳蒼蠅的屍體也是“學雷鋒活動”的內容之一。活動最後演變成硬性指標,每天都要交幾十隻蒼蠅,表示自己為祖國衛生做貢獻……一位當年的孩子回憶說,“我在上學路上也時刻緊攥著一隻自製的蒼蠅拍,不走大道,專挑汙水橫流的小巷,哪裏臭就往哪裏奔,並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我母親因為我在吃飯時突然放下碗,狀若瘋狂地去追殺蒼蠅,嚇得摔碎碗,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頓。”
70年代:軍綠書包是孩子們的LV
70年代兒童表演“樣板戲
樣板戲是他們的流行音樂
在70年代度過童年生活的孩子,樣板戲是他們的流行音樂,《紅燈記》就是他們的S.H.E.、《沙家浜》就是他們的周傑倫,《智取威虎山》就是他們的林肯公園樂隊。從1970年開始,文革期間一度沉寂的“小人書”,再次形成了出版高潮,成了孩子們的精神食糧。但在80年代以前,小人書的內容基本上離不開革命的主題,如《雞毛信》、《小騎手》、《赤膽忠心》等。
物質依舊貧乏,但心情是快樂的
女孩們在跳橡皮筋。
當時的物質依舊貧乏,但孩子們的心情是快樂的。女孩跳橡皮筋、跳格格、踢毽子,男孩打彈子、拍畫片、扔子彈殼……與人交往的遊戲,與大自然玩耍的遊戲,是70年代末與80年代中期以前,孩子們的娛樂主流。在街道上,隨處可以看到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嬉戲的場景,他們背著軍綠書包——這在當時可是最時髦的飾品,好比今日的LV;騎著28加重的自行車,或者徒步滾著鐵環,呼嘯而去。若在鄉鎮間,還可以看到兒童笑嘻嘻地追趕拖拉機,跳上車鬥,或者就吊在車尾,蹭搭便車。
饞嘴的孩子有了零食
能吃上幾分錢的冰棍兒,可是很奢侈的享受了
饞嘴的孩子們這時候開始有了“零食”。幾分錢的冰棍兒、硬糖,幾乎是最奢侈的享受了。看見別的孩子用誇張的動作咀嚼著糖,一些沒有糖吃的孩子隻有咽口水的份。兒童節到了,唯一對孩子們的犒勞是家裏把小部分的米,拿到樓下去爆了米花。做爆米花的人特別受孩子的歡迎,他一隻手搖著黑乎乎的鐵爐,然後在黑乎乎的鐵爐裏放上兩片小藥片,後來孩子們才知道那是糖精,神奇的不得了。
小喇叭開始廣播啦
小喇叭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一個學齡前兒童節目
那個時候,收音機開始進入越來越多普通中國老百姓家裏。“小喇叭”節目成了很多孩子們童年最信賴的夥伴之一:“小朋友,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孫進修爺爺講的那些故事,讓孩子們久久沉醉。粉碎“四人幫”後,全國提倡“愛科學,學科學”活動。城市裏的孩子們開始玩航模,而農村的孩子們最多隻能在廣播裏聽到航模這兩個字,他們的手中隻有自己的“模型”——木頭手槍。1978年以後,革命的童年至此基本終結,改革的童年即將全麵鋪開。
80年代-90年代中:最幸福的童年
政治對孩子的關照明顯減弱
很多人是小人書書攤的常客。
生活在80-90年代中期的孩子,擁有可能是建國以來最幸福的童年。舊的美德也還存在,孝順、義氣、忠誠、舍己為人……,是真實且主流的價值觀。與此同時,商業海潮漸次彌漫,但尚未席卷所有角落。要言之,政治對孩子的關照,在這個年代明顯減弱;商業對孩子的誘惑,在這個年代也未為主流;孩子的群體習性濃厚,不像稍後時代的獨生子女那樣經常淪為小孤島。於此年代成長的孩子,有相對自在的空間,相對密切的人際交往,更可能健康成長。
滾鐵環,魂鬥羅
這款叫作超級瑪莉的遊戲,你還會玩嗎
質樸遊戲是這個年代長大的孩子的集體記憶。滾鐵環、拍煙片、打子彈殼、丟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鬥雞、抽陀螺、抓子兒……印象深刻的還有吹紙人,就是剪下連環畫中的騎馬戰將,互相吹著廝殺。技術好的能吹出各種角度的旋轉,還能把紙人吹起來從半空中落下刺對方腦袋,最後這招其實不實用,但是很有型,可以從心理上打擊對手。在質樸遊戲之上,電子遊戲冉冉升起,大約始自80年代後期。從最早的魂鬥羅、超級瑪麗、沙羅曼蛇等插卡式遊戲,到後來的街霸、侍魂、三國誌等街機遊戲,深入童心,風靡一時。
港片年代,我們的花樣年華
記滿歌詞,貼滿明星畫的日記本,你也有一本吧?
與此同時,港台、日本的娛樂產品也大規模登陸中國內地。當《霍元甲》播放的時候,可說是萬人空巷。“昏睡百年”幾乎成了全中國孩子學會的第一句廣東白話。在孩子心中有同樣重量的電視劇還有《射雕英雄傳》。片中翁美玲、黃日華、苗僑偉等人的不幹膠,更是遍布大小書包、文具盒、筆記本。《英雄本色》一出來,叼火柴棍的小男生到處可見;《賭聖》係列,則推廣了大背頭和巧克力……那是港片的黃金時代,也是我們的花樣年華。
“汽車人,變形出發!”
《聖鬥士》、《七龍珠》等日本動畫片風靡中國。
就動畫片而言,男生最愛《變形金剛》,他們常在空地上跑來跑去,一邊模擬變形的聲音,一邊大叫“汽車人,變形出發!”;女生則愛《花仙子》,每個女孩心裏都藏著一片七色花。就漫畫而言,日係的《聖鬥士》、《七龍珠》,港係的《中華英雄》、《龍虎門》等,都是那個時代孩子的永久回憶。 精神娛樂之外,更有口腹享受。這個時代的主流零食,民俗味道濃鬱,蘿卜片、烤紅薯、冰粉、糖人、棉花糖、炮筒、棒棒糖、拌腸兒……此外,還有現在已少人吃的東西:果丹皮、酸梅粉、麥乳精等。零食中如雷貫耳的品牌,則至少有:大大口香糖、太陽牌鍋巴、娃娃頭雪糕……
90年代中期以後:沉重的解放
孤獨感空前強烈
上網的兒童
生活在這個年代的孩子,毫無疑問將成長為這個國家有史以來最具獨立精神的公民。他們大多衣食無憂,個性張揚。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下,孤獨地成長。
孩子們大多已不屑於或沒機會玩諸如吹紙人、打子彈殼的質樸遊戲。但是遊戲的花樣雖比之前多,可孩子的孤獨感卻空前強烈。獨生子女是一個因素,新媒體製造的擬態環境是又一個因素。在80年代以前,孩子麵臨的主要是印刷媒介,這種媒介很難製造擬態環境,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與自然交流,與人溝通;到了90年代,孩子麵臨的主要是電視媒介,可能接觸到大量的成人信息或準成人信息,從而早熟。而電視媒介製造的擬態環境,又使孩子部分失去現實感。在網絡世界,真實的社會身份被隱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很容易就在網絡世界中提前成熟,童年的特征及樂趣也隨之消失。
負擔在升級
孩子在閑暇時間還要參加書法等培訓班
娛樂升級的同時,孩子的負擔也在升級。各種技藝培訓:鋼琴、舞蹈、國際象棋、書法、繪畫……就像十座大山一樣罩在孩子身上。此外,還有奧數培訓等眾多課外輔導。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課外項目讓孩子們掌握了很多的“特長”,但在重壓之下,他們童年的樂趣空間也越來越狹小。兒童培訓課程是一個完整的利益鏈條,而從中最不能獲益的,就是兒童本人。
活在巨大的差距裏
21世紀,仍有許多兒童的童年在窮困中度過。
上述隻是經濟條件較好家庭的孩子,還有相當數量的相對不富裕家庭的孩子,如餘華所說的,活在巨大的差距裏。90年代後期,中央電視台在兒童節期間采訪各地的孩子,問他們最想得到的“六一”禮物是什麽。一個北京的小男孩想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飛機;一個西北的小女孩卻羞怯地說,她想要一雙白球鞋。
結語:普魯斯特說:“回憶童年,可從世俗秩序中獲得短暫解脫,帶來對生活的全新領悟”。我們在此回顧共和國孩子這60年的童年生活,希望能增加對現實世界的一絲理解。 60年來,兒童生活一方麵保持著純真快樂的本色,另一方麵又不可避免地帶著時代的深深烙印。
60年來,如同我們國家生活的其他方麵,兒童生活也從種種束縛之下漸漸解放出來。但是,要讓孩子們的童年成為真正的童年,不受意識形態燒烤,不為世俗私欲侵擾,不因新技術而迷失,也不再有天塹般的差距,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章來源:網易
50後的童年
50後都聽過——小喇叭開始廣播啦
50後的童年遊戲
“找啊、找啊,找朋友”——北京工業學院幼兒園小朋友
錘子、剪子、布
50後的童年遊戲
50後的童年遊戲
50後的童年遊戲
這個課間玩過沒,有的地方叫“擠尿床”,有的地方叫“擠摩摩、擠瞎油兒(音)”
學名叫陀螺,瘋老婆,攆攆轉,懸嘎嘎,抽牤牛,純手工打造,有的頂上還加鋼珠或磨光的釘子。
這個是男的都玩過吧
摔方寶,摔四角,甩元包、來元寶、東北叫piaji(音)等各種名稱,除了力氣大,技術性還很強,現在的孩子不玩了,估計連見都沒見過。
這個幾乎是天天玩,取之不盡,樂趣多多
做成這個樣子
摔成這個樣子,看誰的洞大聲音大。
用這個算過命沒?一下課就玩。
有時候去野外逮螞蚱,柳樹條串著回來,炸著吃。
小時候用這個射“雞”,然後被雞的主人追著跑。
撞拐、抵拐、鬥雞,小男生你咋欺負女孩子呢?
草垛是個很舒服的地方,有很多的秘密喲。
那時候還沒有泳裝,嘻嘻哈哈跳下水,那笑聲至今響在耳邊。
篩子罩麻雀,捉了之後灶膛的灰火裏烤熟,好香的。
露天電影,多麽神奇的一件事情。
沒有甘蔗,玉米杆就是很好的替代品。
用這東東粘過知了沒?
逮的就是這老兄,為了探索叫聲,還特意弄破“小鏡子”。
別說你沒有渾水摸過魚,那叫一個興奮。
“騎馬”賽跑。1955年6月,在北京市“少年之家”新建的體育場上小朋友們進行“騎馬”賽跑。
摔跤。1963年春節,在北京“體育廟會”上,西城區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的少年摔跤愛好者在進行表演比賽。
打乒乓球。1963年春節,在北京中山公園一張簡易乒乓球台上,兩個孩子在練球。
“武裝”泅渡 。1965年5月,浙江省金華縣湯溪公社溪東大隊的兒童團員們在做軍事遊戲“武裝”泅渡。
老鷹捉小雞。1964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河卡鄉的小學生們在玩“老鷹捉小雞”。
遊戲開始時先分角色,即一人當老鷹,一人當母雞,其餘的夥伴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後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麵,做捉小雞姿勢。遊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動作。母雞身後的小雞做驚恐狀,母雞極力保護身後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後左躲右閃……其情其景,遊戲氣氛活躍緊張,生動有趣,躍然於“片”上。
踢毽子。1960年5月,藏族小姑娘在踢毽子。
不分男孩女孩都可以玩,花樣可多了,基本動作有盤、拐、磕、蹦、蹬、彈、躍等,套路有裏外簾、聳膝、拖槍、突肚、剪刀拋、佛頂珠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瞧,照片上,一群天真爛漫的藏族小姑娘,拍著歡快的小手,滿臉笑開了花!那種笑,是發自內心的笑,是物質匱乏年代孩子們對“幸福指數”的理解。
跳皮筋。1959年12月,蘭州一隻船小學的孩子們在課後進行跳皮筋比賽。
這是小姑娘最喜歡的遊戲,有單人跳、集體跳兩種。以踩、勾、挑、繞、轉身等技巧編排組合成一套動作,配合歌謠,跳出各種花式圖案。橡皮筋晃啊晃,小姑娘就慢慢長大了!記憶最深的就是那首:“小皮球,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那首動聽的歌謠至今還縈繞在我的腦海裏。
滾鐵環。1957年冬,沈陽市第一育才小學的學生在玩“滾鐵環”。
這是男孩子最喜歡的遊戲,用鐵鉤鉤住鐵環一路小跑向前滾動,以鐵鉤控製其方向,可直走、拐彎。鐵環的控製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技巧。用力稍不平衡鐵環就會倒下,而且要掌握跑動的節奏。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集體競技!
跳繩。1956年12月,河北省高陽縣邢果莊村的小學生們在空地上跳繩。
走浪橋。1952年,廣東省台山縣廣海漁民子弟學校的小學生在練習“走浪橋”。
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
郭沫若的大兒子郭世民就是被長大了的少先隊員們批鬥之後從四樓上推下來摔死的,中央音樂學院的二兒子郭世英被批鬥之後想不開上吊自殺了,家破人亡之後郭沫若的老婆於立群從此瘋癲。
馬思聰被唱著他寫的歌長大了的少先隊員們抄家、掠奪、批鬥、毆打、侮辱。忍無可忍之下在家庭廚子的梅縣親戚幫助下,決然偷渡到了香港之後逃亡到了美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領事館的人員找上門去動員他"回祖國看看",他老先生在床上麵壁而臥,假裝熟睡不於接待,到最後,夫婦二人至死沒有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