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時五風盛行,三病迭起。全國餓死農民在幾千萬之數。
最近有一個雜牌教授,發明了一個專門術語,叫“營養性死亡”。 說大饑荒年間全國“營養性死亡”250萬。
我想,“營養性死亡”大概和營養有關,要麽太多,要麽太少。查了一點資料。終於搞清楚“營養性死亡”是怎麽回事。
湖南省寧鄉縣黨史這樣說:
三年“大躍進”時期,“五風”盛行,沉重的思想壓力,繁重的體力勞動,嚴重的營養不足,導致水腫和幹瘦病(這種病開始是水腫,腫消後就是幹瘦,最後導致死亡)、婦科病(主要指閉經)、小兒營養不良病(合稱“三病”)在寧鄉嚴重發生。
“三病”出現的最高峰期是1960年底到1961年初。全縣共發病14.5539萬人,其中水腫、幹瘦病84959人(多為中老年人,46歲以上患者占72.84%),婦科病43940人,小兒病16640人。1961年1月,死於“三病”的就有4906人,其中道林公社一周死亡97人。花明樓公社泉江大隊董家灣食堂,40人中病倒20人,1960年12月18日,一天死去3人。公社化初期,寧鄉全縣有86萬多人口,到1961年底,隻有76.8萬多人了。
1958年雲南陸良事件的記載:
陸良縣屬雲南省曲靖地區,位於省會昆明市東,距昆明不足200公裏。著名的石林風景區當時就屬陸良縣(現劃歸昆明市)。“陸良事件”以後,接任縣委書記的孔祥柱在1958年11月14日向省委作了一次匯報。孔祥柱匯報時說:
從1958年2月初就發生腫病,開始出現死亡。3月中旬蔓延到36個鄉。小春後有了吃的,腫病開始下降。小春收獲很快吃完,6月20日腫病大量發生。7月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病人達17000多人,死亡1700多人。從2月到9月,全縣發病33319人次,占總人口的13%,因腫病死亡5203人,占發病人數的15.6%,占總人口的2.04%
腫病的症狀是:發病前疲倦無力,頭暈眼花,耳鳴夜盲,四肢發麻;繼則精神萎糜,表情淡漠,有的性情反常,容易急躁;隨後下肢浮腫,浮腫部分皮膚發亮,神經反射弱甚至消失,麵色蒼白;進而肚子發脹,並有腹水,腫脹及於手臉;多數病人開始腹瀉。這時病人心跳減少,血壓、基礎代謝及體溫都下降,身體消瘦,體重銳減,婦女月經停止,小孩哭不出聲;此時如不及時搶救,數日即死亡。
陸良縣除去公糧以外,平均每人隻有口糧、種子、飼料379斤,死人最多的幾個鄉每人隻有200多斤。而勞動強度成倍增加。據醫務人員分析,一個農民在正常勞動情況下,每天需要熱量2500卡,勞動最緊張時需要3000卡到5000卡。過去農民每天勞動六七個小時,大躍進中,增加到12個小時,有時達16個小時。雲南省大米每斤含熱量隻有1700卡。沒有油,沒有肉,菜也很少。每天不到半斤糧食幾乎是全部熱量的來源。也就是說,農民每天從食物中得到的熱量不到1000卡,而熱量支出達3000卡到5000卡。這是造成腫病和死亡的根本原因。
(湘西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