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要到了,原本要收費的公路,抬起了攔車杆;原本在漲價的門票,開始降價迎客……
人們談論的或是休息、或是玩樂,甚至有人感歎,微信朋友圈的節前主題,就是宣告“中國人來了”。
不過,國慶之為“節”的內涵和意義,卻在這經濟上的“黃金一周”、生活中的“悠長假期”裏,有些黯然。
64年前,張奚若建議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嶄新國度,讓科學家錢學森係念當為“幸福而有尊嚴的國度”,讓國民黨高官感慨“回頭有岸,岸在北京”,讓經濟學家科斯盛讚其是“全人類的奮鬥”……
今天,這個年輕的國家更展現出無比蓬勃的朝氣和無限光明的前景,或許正該創新形式、創新內容、創新手段,於精神層麵潛移默化,積澱出國家主人翁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激發出現代公民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而這,不僅是在國慶日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