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挑戰自己,更應該善待自己。
我父母那一輩人都很節儉,為子女活著。到現在我媽都勸我給三個兒子攢錢。我對她說,我從不需要父母為我攢錢,我也不為我的孩子們攢錢。我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強,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父母那輩人的這個"攢"字包括了很多對自己的苛求,舍不得花錢去享受。
其實每個人都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很少為喜歡什麽而花錢享受,唯有對吃舍得花錢。不過這種舍得也是在我的消費水平之內。
我對吃海鮮情有獨鍾,從小在海邊長大,可以說是吃海貨長大的。即使離開漁村,依然尋尋覓覓的找海鮮吃。幸運的是,出國這麽多年好像海鮮產品真的是不缺。尤其是在新澤西,各種海鮮包括螃蟹到處都是。還有在國內吃不到的大龍蝦。
記得小時候,海產品很豐富。春夏秋冬都有各種特色海鮮。魚蝦自不必說,大魚大蝦好像買不起,也很少買到,都支援社會主義建設,或者出口創匯了,小魚小蝦的,家家都有,幾乎天天吃,晚春夏秋季吃鮮的,冬天和早春季節吃鹹的。
在我們老家很有特色的是毛蚶和海螺,在秋末初冬的時候,家家院子裏都堆得滿滿的。我們把帶著泥巴的毛蚶海螺在水溝裏清洗幹淨,一鍋一鍋的煮熟,把肉剝出來,交給生產隊,收取加工費。每家都會留一些自用,為這事兒生產隊長為大家開會。經常規定一百斤帶殼的毛蚶加工蚶肉的斤數。結果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各家都有高招達標,把毛蚶不煮的很熟,帶著血絲,也會重一些;還有等沒人的時候去交差,就不會花很多時間把水控幹淨。因為每個人都用桶裝著毛蚶肉,用水泡著,到大隊部都倒在柳條筐裏,要控一會兒水才上秤,人多排隊就會控水多一些。大家把多餘的蚶肉用鹽醃製,用來做湯,熬白菜,可以吃一年。很多年沒有吃到這一口了。
最令人期待的是漁民回家。因為長時間他們出海捕魚都就近在各個海港把魚賣了。隻有回家的時候每個人分一些海鮮帶回家。那些深海打來的海鮮真是鮮美無比,有時還會有大對蝦,大螃蟹。記得前兩年回北塘大姨家,那些海裏捕來的海鮮非常的貴,便宜一點的都是人工養的。
這個複活節的Good Friday,我又驅車一個多小時來享受這些螃蟹,美國人不吃母蟹,所有的都是公蟹。螃蟹分小,中,大和特大號的。味道也分蒜香,黃油和清蒸的(表麵還是撒上調料)。我還是愛吃原味的。
從我們進門,就看到一對很老的美國白人夫妻在那裏認真的吃螃蟹。從堆著的垃圾來看,好像吃了有一段時間了。等我們吃完了,他們兩個又要了半打,還在吃。我很好奇過去和他們聊天。老太太最愛吃螃蟹,愛剝螃蟹,這是第一次來這個餐館吃螃蟹,他們從費城那邊開一個多小時過來的。我沒敢問他們的年齡,看上去他們至少有85以上。那個老太太也愛吃原味的, 老頭愛吃蒜香味的。唉,老頭老的沒法看了。老太太清清爽爽的。
這個是大號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