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91)
2016 (133)
三涵媽媽的故事(三)三涵媽媽生活過的小漁村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流傳甚廣,三涵媽媽由於自己的經曆對此言深信不疑。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應該算大難吧,從廢墟裏毫發無損的爬出來應該是奇跡吧,而左鄰右舍都有人喪生,惟獨一老一少是救人的生力軍,是不是應該有後福?是的, 事實證明這話一點不假。因為這句話印在了三涵媽媽的心裏,她對很多不利的事情都不會很計較。
三涵媽媽和人聊天,總要被問到是哪裏人, 因為長的像南方妹子,可講話的勁頭確是北方大妞一枚。三涵媽媽也經常跟對方套近乎,說出不同的地方。實際上基本是在京津唐一帶轉悠,加上媽媽是山東人, 也經常把自己劃到山東去。現在老母親又在石家莊, 就是河北省會人。
三涵媽媽的生活足跡大體是這樣的,出生到花季年華是在天津遠郊區的渤海邊渡過的,在河北省省會備戰高考一年,在北京學習工作直到出國。
從那個小漁村出來已經30多年了,還從來沒有遇到過老鄉以及和自己有相似經曆的人。三涵媽媽一直說和父親回老家,但隨著父親的過世,成了一生中的遺憾。
提起漁村,給人無限的想象,一望無際的大海,沙灘藍天白雲。可是當年住在和離開那裏的時候,三涵媽媽從沒覺得那個小村莊有多麽值得留戀的。一年四季空氣中散發著濃濃的魚腥味,夏天空氣中帶著鹽堿,身上感到濕鹵,冬天又冷的要命。倒是現在想起來還是挺親切的,有時夢中還會回去。
住戶有100多家的小漁村,離海邊有五裏地的樣子,村子的南部是靠海的一邊,與海相隔的是生產隊的船廠,還有大大小小的汪子,和水溝。整個村就是四條街,人們叫它們一,二,三,四片。每條街也就三十多戶房子。房子之間是連在一起的, 每棟房子有三間屋子, 左右兩邊的屋子做為臥室各住一戶人家,一般是堂兄弟的關係。中間那間房就是堂屋,有前後門。所有的房子是坐北朝南的, 冬天裏大部分房子都把北門封住。在堂屋裏還有兩家的鍋灶,一般是燒煤,拉風廂做飯。臥室是典型的一間屋子半間炕, 炕上可以坐人, 一般白天人們在上邊織漁網,晚上一大家子睡在一起。屋子的另一半擺上一溜櫃子,家境稍好一點的會有兩把椅子或長凳子。否則來人一律炕上坐。家裏有兒子要結婚的,就在院子裏自己臥室的一麵蓋上三間廂房,被稱作東西廂房。布局和正房一樣, 隻是堂屋沒有後門。沒有兒子的,不用蓋房子,但也都會蓋個廈子,盛一些雜物。這樣一來兩邊房子再用牆連起來就成了一個院子。所有的建築材料都是土坯和木料,隻是到了七十年代才開始有磚房。村子的四周被水溝以及鹽田包圍了, 宅基地就成了人們夢寐以求的財產。
在一片二片之間,靠西頭有一個防空工事,緊挨著三涵媽媽住的老屋,用水泥築的。有個大鐵門, 小孩子藏貓貓膽大的進去過。
村子西頭,在二三片之間有一個地下水井,因為到處是鹽堿地,據說隻有這個地方能出淡水。全村的人都到那裏去挑水。在三四片之間是一條馬路,是交通要道,有公共汽車站, 靠三片這邊路邊上有供銷社,公社政府部門以及大隊部。村東頭, 是糧店,小學校和鹽田。再往東和往北就是長蘆鹽場所在地了。全村有五個公共廁所,各自在西頭靠二片和三片,以及東頭靠一片和四片處。再有一處就是小學校內。在村子的東南部是公社衛生院。
漁村裏除了有漁民,還有鹽工。鹽工的待遇屬於工人, 比漁民高一等。而三涵媽媽的爸爸既不是漁民也不是鹽工,他在外地上班做建築工人, 三涵媽媽的家人在村子裏便低人一等。這個村絕大多數姓唐,而且都粘親帶故不出五服。全村隻有連三涵媽媽一家在內的三戶外姓常駐人家,剩下的就都是老師,公社幹部等從外邊分派來的人員。他們一般住集體宿舍,有家的就象三涵媽媽家一樣租住唐姓人家的廂房。
漁家子弟的最後出路都是去當漁民, 去出海捕魚,一年除了冬季在岸上,其餘三季都在海上做業。而鹽工子弟都可以去當鹽工或者到別處去當工人。全村的女人和女孩子都會織漁網,而男孩子都會趕海撈魚蝦。漁民的子弟娶媳婦都從周圍的農村找農家姑娘,因為漁村吃商品糧,一年四季都有海貨可以下飯。
在這個小小村莊裏等級森嚴,除了長輩要尊敬,還有大隊幹部及他們的家屬也是人上人。
漁村是公社所在地,相對比較熱鬧。公社機關大院裏有一個食堂。公社機關辦事員, 派出所民警,衛生院的醫生護士, 學校的老師和供銷社售貨員大部分是從市,區分來的, 他們操著天津口音,帶著城市人的派頭。是當地人們羨慕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