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萬維博客 http://blog.creaders.net/luobubaicai/user_blog_diary.php?did=161810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燁博士學位論文《祖國有多遠?》抄襲舉證
常白山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燁博士學位論文《祖國有多遠?》(以下簡稱“金燁論文”)於2004年4月通過論文答辯。因筆者研究東北跨境民族問題有年,找來拜讀之餘,悵然感歎,該文常識欠缺,問題多多,甚至存在嚴重的抄襲問題。
現僅就其抄襲一事,舉證八例、22段,具體如下。
第一個例證:
抄襲東來《Ethnicity(族性):從國內政治到國際政治》,載《讀書》1996年8月10日。以下簡稱“被抄的東文”。
第一段:
被抄的東文第13頁、第3-11行:此公的專長並非是國際政治,而是美國政治,特別是族裔政治(ethnic politics)。正是出於對種族問題的敏感,他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底美國《新聞周刊》組織的“展望八十年代”的專題討論中,以“俄國會分崩離析嗎”(Will Russia Blow Up?)為題撰文,開篇就講:“蘇聯帝國正處於巨大的內外交困之中。它將分崩離析,世界將隨之震動”。在以後的年代中,不論是在參議院的講台上,還是大學的開學典禮上,莫伊尼漢不斷強調蘇聯的解體是一個日益迫近的事實。但是,他的這一看法在當時並沒有受到任何注意。
金燁論文第2頁、第15-20行:他的的專長並非是國際政治,而是美國政治,特別是族裔政治(ethnic poiitics)。正是出於對種族問題的敏感,他在1979年11月底美國《新聞周刊》組織的“展望80年代”的專題討論中,以“俄國會分崩離析嗎”(Will Russia Blow Up?)為題撰文,開篇就講:“蘇聯帝國正處於巨大的內外交困之中。它將分崩離析,世界將隨之震動。”在以後,莫尼漢不斷強調蘇聯的解體是一個日益迫近的事實。遺憾的是,他的這一看法在當時並沒有受到任何注意。
筆者按:金燁論文跳過被抄的東文內“的年代中,不論是在參議院的講台上,還是大學的開學典禮上”一句,將“此公”改為“他的”,不但抄襲190來字,連思路、觀點也是抄襲來的。
第二段:
被抄的東文第13頁、第13-19行:一九六二年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內森·格拉澤(Nathan Glazer)請莫氏一起參加一項研究紐約市少數族裔社會的調查。他們選擇黑人、猶太人、波多黎各人、意大利人和愛爾蘭人作為對象,分析這些移民團體的歸屬感,結果發現,他們是一種新的社會群體(new social aggregate),具有強烈種族意識。作為一種政治力量,他們要比原來估計大得多,一句話,這些移民並沒有像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在美國這個“上帝的熔爐”中煉成全新的美利堅人。
金燁論文第2頁、第21-25行:1962年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內森·格拉澤(Nathan Glazer)請莫尼漢一起參加一項研究紐約市少數族裔社會的調查。他們選擇黑人、猶太人、波多黎各人、意大利人和愛爾蘭人作為對象,分析這些移民團體的歸屬感,結果發現,他們是一種新的社會群體,具有強烈種族意識,這些移民並沒有像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在美國這個“熔爐”中成為全新的美利堅人。
筆者按:金燁論文略去被抄的東文“作為一種政治力量,他們要比原來估計大得多,一句話”,將莫氏還原為莫尼漢,其餘原封不動照抄160來字。
第三段:
被抄的東文第16頁、第17~25行:族群至少有三種狀態或發展前途:(一)它可能作為某一國家多族群的一部分永遠保持其ethnicity。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這種由多族群組成的國家,像韓國日本這類真正的民族國家實在寥寥無幾。(二)它可能會溶合於另一個族群從而失去自己的特性,諸如美國社會中的德意誌人和中國社會中的滿族。(三)它也可能由於對所在國家內的統治不滿(主要是族群之間的不平等感和被剝奪感)而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民族,並最終建立或試圖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像前南斯拉夫和前蘇聯各民族已經做的那樣和加拿大魁北克人以及其他要求獨立的民族試圖做的那樣。
金燁論文第2頁、倒數第5行~第3頁第2行:族群至少有三種狀態或發展前途。(1)它可能作為某一國家多個族群的一部分永遠保持其族性。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這種由多族群組成的國家,韓國和日本這類單一族群的民族實在寥寥無幾。(2)它可能會溶合於另一個族群從而失去自己的特性,諸如美國社會中的德意誌人和中國社會中的滿族。(3)它也可能由於對所在國家內的統治不滿(主要是族群之間的不平等感和被剝奪感)而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民族,並最終建立或試圖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象前南斯拉大和前蘇聯各民族已經做的那樣和加拿大魁北克人以及其他要求獨立的民族試圖做的那樣。
筆者按:照抄250字,連觀點也照抄,隻是在“韓國日本”之間加了一個“和”字。天哪!像這樣做博士論文,也太容易了吧。
第二個例證:
抄襲郝時遠《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義與應用》,載《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以下簡稱“被抄的郝文”。
第一段:
被抄的郝文第6頁、第21-22行:出現在1935年的英文文獻中,其含義的演變也開始同歐美人視野中的世界政治形勢的變化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
金燁論文第6頁、第19~20行:出現在1935年的英文文獻中,其含義的演變也開始同歐美人視野中的世界政治形勢的變化更加緊密聯係在一起。
筆者按:去掉一個“了”字,抄襲47個字。
第二段:
被抄的郝文第2頁、第21~23行:“群”、“氏族”、“階級”、“外來部落”等,在拉丁化並引入其他歐洲語言後,含義也一直處於演變過程,但本質上都是指那些在血統、體貌、族體、宗教等方麵的“異己”群體,揭示了人類群體的差異。
金燁論文第6頁、第23~25行:“群”、“氏族”、“階級”、“外來部落”等。該詞在拉丁化並引入其他歐洲語言以後,含義也一直處於演變之中,但在本質上都是指那些在血統、體貌、宗教等方麵的“異己”群體,揭示了人類群體的差異。
筆者按:作為專家,郝時遠先生查閱了大量中外文獻才得出的結論,卻輕易地被金燁襲取了,後者僅去掉“族體”一詞,抄襲90字。
第三個例證:
抄襲納日碧力戈、翁乃群《反思與發展:走向新世紀的人類學》,載《世界民族》2000年第1期。以下簡稱“被抄的納文”。
第一段:
被抄的納文第41、第23-24行:從文化生態角度觀察,如果幾個族群能夠在某些文化特點上結成互補共存的關係,那麽,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積極的和建設性的。
金燁論文第12頁、第11-12行: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如果族群之間能夠在文化上構成互補共存的關係,那麽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是積極的、建設性的。
筆者按:將個別副詞修改過,實質內容未變,抄襲50多字。
第二段:
被抄的納文第41頁、倒數第3-1行:穩定的族群邊界是社會的或者是政治的邊界,而文化邊界則可能變化多端。這種社會的或者政治的邊界具有對立於其他族群的結構功能。族群之間的差別主要是結構上的差別,而不是文化上的差別。
金燁論文第12頁、第22-24行:穩定的族群邊界是社會的或者是政治的邊界, 而文化邊界則可能變化多端。這種社會的或者政治的邊界就意味著族群的結構功能,而族群之間的差別主要是結構上的差別,而不是文化的差別。
筆者按:將“具有對立於其他”改為“就意味著”,抄襲80多字。
第三段:
被抄的納文第42頁、第7-10行:應該同時保證族群邊界存在的結構性對立。結構性對立不僅存在於族群之間對生產資源的爭奪,而且也存在於對權力、對知識以及對合法權益等等的爭奪。族群認同是人們對於某種特定社會經驗的適應策略。如果族群的結構性對立消失,那麽最明顯的文化差異也會隨之消失,族群和族群成員的同化也就會出現。
金燁論文第12頁、第26-29行:還需要保證族群邊界的結構性特征。族群邊界的結構性對立不僅體現在族群之間對生產資源的爭奪,也體現在對權力、知識以及解釋權的爭奪。族群認同是人們對某種特定交往經驗的適應策略。如果族群的結構性對立消失,那麽最明顯的文化差異也會隨之消失,就會出現族群及族群成員的同化現象。
筆者按:僅改動個別副詞,抄襲120來字。
第四段:
被抄的納文第40頁、第13-15行:族群成員的認同邊界也會隨著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出於利益和價值的考慮而有所變化。但是,族群成員的多樣性認同並不影響族群本身作為一個獨立群體的存在,因為結構性對立一直是族群存在的基礎。
金燁論文第12頁、倒數第3-第1行:族群成員和族群的認同會隨著不同的時間、地點,根據利益和價值的考慮而有所變化。但是,多樣性的認同並不會影響族群本身作為一個獨立群體的存在,因為,結構性對立一直是族群存在的基礎。
筆者按:將個別詞序略作調整,抄襲80餘字。
第四個例證:
抄襲陸煜《中國族群理論的先河:評納日碧力戈先生〈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一書》,載《中華讀書報》2000年12月13日第11版。以下簡稱“被抄的陸文”。
第一段:
被抄的陸文第10段、第2-6行:實際上,國內對民族的譯名、定義從來就有爭議。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第一講》中就將Nation釋為國族,以示與(一般意義上的)民族相區分。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定義雖然以斯大林定義為準,但中國學者並沒有囿於其中,而是根據客觀實際,靈活變通使用,民族識別便是例證。再以後,範文瀾《自秦漢起中國成為統一國家的原因》一文,打破蘇聯理論的陳說,引起民族形成的討論。
金燁論文第14頁、第4-9行:在我國,有關民族的譯名、定義一直都存在爭議。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第一講》中就將nation釋為國族,以示與(一般意義上的)民族相區分。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定義雖然以斯大林定義為準,但中國學者並沒有圃於其中,而是根據客觀實際,靈活變通使用,民族識別便是例證。再以後,範文瀾《自秦漢起中國成為統一國家的原因》一文,打破蘇聯理論的陳說,引起民族形成的討論。
筆者按:將個別詞略作改動,連看法也抄襲,抄襲170餘字。
第二段:
被抄的陸文第3段、第1-8行:國家民委的英譯名己由原來的The State Nationality Affairs Commission改成 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民族團結》雜誌的英譯名也已由原來的Nationalities Unity改為現在的Ethnic Unity。而且,在外事場合,凡指涉少數民族的地方,原來的nationality改成了ethnic groups。為什麽要做這樣的改動呢?因為在國際法律用語中,nationality與nation一樣具有“主權意義”,表示國籍。這顯然不符合我國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現實,在越來越多的政治外交和學術交往中,往往引起歧義。
金燁論文第14頁、第12-18行:但是現在國家民委的英譯名己由原來的the
State Nationality Affairs Commission改成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民族團結》雜誌的英譯名也已由原來的Nationalities
Unity改為現在的Ethnic
Unity。而且,在外事場合,凡指涉少數民族的地方,原來的nationality改成了ethnic
groups。在國際法律用語中,nationality與nation一樣具有“主權意義”,表示國籍。這顯然不符合我國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現實,在越來越多的政治外交和學術交往中,往往引起歧義。
筆者按:略去“為什麽要做這樣的改動呢?因為”,抄襲160餘字。
第三段:
被抄的陸文第3段、第15-20行:社會文化人類學,因為它作為文化──心理認同的共同體,比較適合學術研究。族群(ethnic group)的本質是認同,且不排斥多種認同,與統攝諸族的現代國家並不矛盾。它不像民族這個政治──文化概念,不一定要提出領土要求。“族群”認同上的變化。這對於多族群整合發展成一個國家民族預留了理論空間,也具有實踐的價值。“族群”概念,還可以幫我們解釋現在麵臨的一些理論問題。例如,費孝通先生的多元一體論可以理解為“文化多元,政治一體”。
金燁論文第14頁、第24-30行:其中以社會文化人類學學者居多,因族群作為文化-心理認同的共同體,比較適合學術研究。族群的本質是認同,且不排斥多種認同,與統攝族群或者多個族群的現代國家並不矛盾。它不像民族這個政治-文化概念,不一定要提出領土要求。“族群”的認同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保持相對穩定的族群認同的同時,族群認同也存在衝突和變化,這對於多族群整合發展成一個國家民族預留了理論空間,也具有實踐的價值。“族群”概念,還可以幫我們解釋現在麵臨的一些理論問題。例如,費孝通老先生的多元一體論就可以理解為“文化多元,政治一體”。
筆者按:閱讀至此,筆者愕然,抄襲者僅將個別詞句改動之後,別人的觀點就成了她自己的了!抄襲230餘字。
第五個例證:
抄襲董雅華《政治認同:合法性與思想政治教育》,載《思想·理論·教育》2002年3月15日。以下簡稱“被抄的董文”。
第一段:
被抄的董文第7頁左欄、第24-28行:現代政治學用“合法性”這個概念來表達社會對政治體係的認同和支持,強調政治體係隻有擁有了這種合法性,才能實現有效的治理,政治體係的合法性與政治體係的穩定性、有效性之間成正比例關係。
金燁論文第25頁、第23-25行:現代政治學用“合法性”這個概念來表達社會對政治體係的認同和支持,強調政治體係隻有擁有了這種合法性,才能實現有效的治理,政治體係的合法性與政治體係的穩定性、有效性之間成正比例關係。
筆者按:完全照抄90來個字。
第二段:
被抄的董文第7頁左欄、倒數第4行至右欄第15行:“任何一種特定民主的穩定性,不僅取決於經濟發展,而且取決於它的政治係統的有效性和合法性。”¹
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是有理性、有思想、有信仰的社會動物,這決定了社會大眾對特定政治體係的認同,一方麵取決於政治體製本身的實際作用和社會效果,另一方麵則取決於社會大眾對政治體係的信任、信念和信仰,而這就需要政治體係與社會大眾之間在價值和信仰層麵上的有效互動。在這種互動中,政治體係如何有效地將政治體係所秉持的價值和精神傳輸給社會大眾,增強社會大眾對政治體係的認同,對政治體係的合法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政治認同,在本質上是社會大眾對政治體係的信任、信念和信仰。這其中既包含有人們對政治體係的認知、情感和判斷,也包含有人們對政治體係基本價值的信念和信仰。由此,可以把決定於政治認同的合法性分為兩個層麵:其一是社會大眾對政治體係基本價值和精神的信念和信仰,其二是社會大眾對政治體係的忠誠和支持。
金燁論文第25頁、第27-33行:人作為社會主體是有理性、有思想、有信仰的,社會大眾對特定政治體係的認同,一方麵取決於政治體製本身的實際作用和社會效果,另一方麵取決於社會大眾對政治體係的信任、信念和信仰,而這就需要政治體係與社會大眾之間在價值和信仰層麵上的有效互動,政治認同本身也存在曆史形成。政治認同,在本質上是社會大眾對政治體係的信任、信念和信仰。這其中既包含有人們對政治體係的認知、情感和判斷,也包含有人們對政治體係基本價值的信念和信仰。政治認同使政治的合法性分為兩個層麵:其一是社會大眾對政治體係基本價值和精神的信念和信仰,其二是社會大眾對政治體係的忠誠和支持。
筆者按:將個別詞略作調整,大段抄襲260餘字。
第六個例證:
第一段:
《朝鮮真相》: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末,朝鮮在南北競爭中一直處於上風。政治穩定,礦產資源占優,經濟發展創造了“千裏馬”速度。而韓國政治動蕩,經濟停滯不前,國民怨聲載道。進入60年代,韓國集中推進外向型出口經濟,通過創造“漢江奇跡”迅速趕超朝鮮。
金燁論文第48頁、第28-31行: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末,朝鮮在南北競爭中一直處於上風。政治穩定,礦產資源占優,經濟發展創造了“千裏馬”速度。進入60年代,韓國集中推進外向型出口經濟,通過創造“漢江奇跡”迅速趕超朝鮮。
筆者按:將個別詞句略作改動,抄襲90餘字。
第二段:
《朝鮮真相》:朝鮮在與韓國競爭中逐漸落後,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有多方麵的原因:第一,在冷戰的背景下,朝鮮以蘇聯為樣板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畸形化,對外經濟關係單一,它所依賴的東方陣營在與西方陣營的經濟競爭中逐步轉為劣勢;第二,長期以來,朝鮮的石油、焦炭、棉花等戰略物資全部依賴從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口。冷戰結束以後,俄羅斯終止了與朝鮮的記帳式貿易關係。東歐諸國迫於美國的壓力,也不再繼續與朝鮮進行經濟交流。朝鮮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前社會主義市場;第三,冷戰結束後,盡管朝鮮為適應國際環境的巨大變化,通過正常的對話,努力改善同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的關係,但依舊遭到美國的製裁和封鎖,無法與西方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國際生存空間大大縮小。與此相反,韓國則成功地與中國和俄羅斯實現了關係正常化,順利地介入前東方陣營的市場,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第四,隨著冷戰結束,朝鮮在對外經濟領域進行過許多嚐試,建立了羅津-先鋒自由經濟區。但由於國際環境得不到改善,這些嚐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第五,1994年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突然去世,使朝鮮的政策調整進程被迫中斷。此後,朝鮮連續3年遭受了嚴重的水澇、幹旱、台風等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金燁論文第48頁第33行至第49頁第9行:朝鮮在上個世紀90年代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有多方麵的原因:第一,在冷戰的背景下,朝鮮以蘇聯為樣板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畸形化,對外經濟關係單一,它所依賴的東方陣營在與西方陣營的經濟競爭中逐步轉為劣勢;第二,長期以來,朝鮮的石油、焦炭、棉花等戰略物資全部依賴從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口。冷戰結束以後,俄羅斯終止了與朝鮮的記帳式貿易關係。東歐諸國迫於美國的壓力,也不再繼續與朝鮮進行經濟交流。朝鮮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前社會主義市場;第三,冷戰結束後,盡管朝鮮為適應國際環境的巨大變化,通過正常的對話,努力改善同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的關係,但依舊遭到美國的製裁和封鎖,無法與西方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國際生存空間大大縮小。與此相反,韓國則成功地與中國和俄羅斯實現了關係正常化,順利地介入前東方陣營的市場,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第四,隨著冷戰結束,朝鮮在對外經濟領域進行過許多嚐試,建立了羅津—先鋒自由經濟區。但由於國際環境得不到改善,這些嚐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第五,1994年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突然去世,使朝鮮的政策調整進程被迫中斷。此後,朝鮮連續3年遭受了嚴重的水澇、幹旱、台風等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筆者按:世界上不會有那麽天衣無縫的巧合,人家總結了五點,金燁也總結了五點,並且這五點從形式到內容都一模一樣,而且也都是五百多字。除了抄襲,還有什麽原因可以解釋呢?!
第三段:
《朝鮮真相》:並不是朝鮮單方麵的原因。朝鮮多次試圖衝破阻力,竭力改變與外界特別是與西方世界的隔離狀態,拓展國際生存空間。朝鮮繼1972年之後,90年代初又開始了與韓國的第二輪接觸,推進了與美國、日本改善關係的進程。進入21世紀,朝鮮更加積極地拓展國際空間。2000年6月,朝鮮實現了具有曆史性意義的南北首腦峰會。此後,以1994年的核框架協議和1999年的導彈問題協議為基礎,朝美關係出現了轉機。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平壤,幾乎促成了克林頓總統對朝鮮的訪問。同時,朝鮮與意大利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與日本恢複了中斷9年的邦交正常化談判、與澳大利亞恢複了中斷25年的外交關係,又先後與荷蘭、比利時、加拿大、西班牙、德國、巴西、歐盟、土耳其等實現了外交關係正常化。然而,美國布什政府上台後,改變對朝鮮的政策,攻擊朝鮮社會製度,將朝鮮列為“邪惡軸心”和先發製人核打擊對象。伊拉克戰爭更使朝鮮意識到了安全威脅的現實性,不得不發展核遏製力,來捍衛自己的生存權。在這一點上,盡管朝鮮有正當的理由,但這種極端手段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因此,關鍵問題還在於美國應當改變對朝鮮的敵視態度,進行重大的政策調整。
金燁論文第50頁、第8-19行:造成這種局麵並不是朝鮮單方麵的原因。朝鮮多次試圖衝破阻力,竭力改變與外界特別是與西方世界的隔離狀態,拓展國際生存空間。朝鮮繼1972年之後,90年代初又開始了與韓國的第二輪接觸,推進了與美國、日本改善關係的進程。進入21世紀,朝鮮更加積極地拓展國際空間。2000年6月,朝鮮實現了具有曆史性意義的南北首腦峰會。此後,以1994年的核框架協議和1999年的導彈問題協議為基礎,朝美關係出現了轉機。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平壤,幾乎促成了克林頓總統對朝鮮的訪問。同時,朝鮮與意大利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與日本恢複了中斷9年的邦交正常化談判、與澳大利亞恢複了中斷25年的外交關係,又先後與荷蘭、比利時、加拿大、西班牙、德國、巴西、歐盟、土耳其等實現了外交關係正常化。在布什上台以後,朝鮮被布什稱為
“邪惡軸心”,和先發製人核打擊對象,再加上伊拉克的失敗,朝鮮計劃發展核遏製力,來捍衛自己的生存權,這種極端手段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筆者按:同一篇文章又被抄襲了400來字。
第四段:
《朝鮮真相》:在北京六方會談後,國際社會加深了對朝鮮的理解,美國出現了調整對朝政策的跡象,朝鮮半島局勢總體上有所緩和。目前對朝鮮而言,最嚴峻的考驗還在於解決依然嚴重的能源、糧食和原材料短缺問題。1998年朝鮮提出新的國家發展戰略以來,通過調整經濟政策,連續4年保持著經濟增長的勢頭。如何持續保持這種勢頭,是關係到國內政治穩定的重大課題。去年7月,朝鮮出台了一係列大膽的經濟調整措施。這些措施盡管沒有能夠解決通貨膨脹等嚴重問題,但是開始改變過去的經濟運行模式,促進了市場的活躍,激發了國民的生產積極性。
金燁論文第50頁、第20-25行:在北京六方會談後,國際社會加深了對朝鮮的理解,美國開始調整對朝政策,朝鮮半島局勢總體上有所緩和。1998年朝鮮提出新的國家發展戰略以來,通過調整經濟政策,連續4年保持著經濟增長的勢頭。如何持續保持這種勢頭,是關係到國內政治穩定的重大課題。2002年7月,朝鮮出台了一係列大膽的經濟調整措施。這些措施盡管沒有能夠解決通貨膨脹等嚴重問題,但是開始改變過去的經濟運行模式,促進了市場的活躍,激發了國民的生產積極性。
筆者按:同一篇文章第三次被抄襲了200來字。
第七個例證:
抄襲宮一棟《朝鮮人的政治生活》(《環球》雜誌2003年11月10日,作者宮一棟係新華社駐平壤記者)。
被抄的宮一棟原文:在朝鮮區分本國人和外國人,最顯著的標記是看他是否佩帶領袖像章。除了少年團以下的兒童,每個朝鮮人都擁有至少一枚領袖像章。像章分為金日成像章和金正日像章兩種,近年還出現了同時印有兩位領袖的像章。樣式既有圓形的,也有旗幟形的,製作十分精美。一位朝鮮同誌說,佩帶領袖像章表明“我們生活在偉大領袖領導下的同一個大家庭裏,如同兄弟姐妹一樣親密無間”。 朝鮮人民十分珍愛領袖像章。萬一不慎丟失,必須在每周的工作總結中自我檢討。很多外國人或留學生都想得到一枚朝鮮領袖像章留念,但隻有特殊的貴賓才會受到這種禮遇。
金燁論文第49頁、第24-30行:在朝鮮區分本國人和外國人,最顯著的標記是看他是否佩帶領袖像章。除了少年團以下的兒童,每個朝鮮人都擁有至少一枚領袖像章。像章分為金日成像章和金正日像章兩種,近年還出現了同時印有兩位領袖的像章。樣式既有圓形的,也有旗幟形的,製作十分精美。一位朝鮮同誌說,佩帶領袖像章表明“我們生活在偉大領袖領導下的同一個大家庭裏,如同兄弟姐妹一樣親密無間”。朝鮮人民十分珍愛領袖像章。萬一不慎丟失,必須在每周的工作總結中自我檢討。很多外國人或留學生都想得到一枚朝鮮領袖像章留念,但隻有特殊的貴賓才會受到這種禮遇。
筆者按:抄襲240餘字。
第八個例證:
車哲九《東北亞地區朝鮮族遷移、分布及其特點》,載《東北亞論壇》1993年第1期。以下簡稱“被抄的車文”。
第一段:
被抄的車文第89頁右欄第6行至第90頁右欄第30行,較長,有以下有八個自然段文字:
1906年以前,朝鮮族隻限於西為安東、興京、柳河至敦化一線以南地區,西北不越過輝發河,東北不越過寧古塔和穆棱河一線。但到了1907年逐漸移住東北內地,以間島為中心,越過老爺嶺,移住牡丹江沿岸和三姓地方。朝鮮族遷入東北的人數逮然增加。一些曆史資料顯示,1894年遷入78000人,1910年遷入109000人。延邊地區的朝鮮族由1904年的5萬餘人增加到1909年的184867人。朝鮮族遍布延邊各地,人數超過滿、漢族。
日本帝國主義繼1905年強迫朝鮮政府簽訂《韓日保護協約》之後,又於1910年勾結朝鮮賣國賊李完用等人秘密締結《韓日合並條約》,完全吞並了朝鮮。不甘心做亡國奴的大量朝鮮人民紛紛遷往東北亞各國。這是朝鮮族向東北亞各國遷移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主要的是由於政治原因的遷移。他們在繼續遷入我國東北的同時,開始向其他國家遷移。
僅1910年至1912年的兩年時間裏,移往蘇聯西伯利亞地區的有6354人。1910年至1920年,遷入鴨綠江以北的朝鮮族有98657人,遷入圖們江以北的朝鮮族也有93883人,共計192540人。特別是1919年“三·一運動”後,眾多愛國誌士、獨立軍和反日群眾流入東北。這樣,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口由1920年的4592.
其中,定居在延邊4縣(即和龍、延吉、汪清、輝春)的約有409402人,占64.9%;安東及通化地區有505咬6人,占8%;奉天及鐵嶺地區有97169人,占1樂4%;吉林和長春地區有24157人,占3.8%;北滿(屬黑龍江省)有44463人,占7%;旅大地區有1747人,占0.27%;其他地區約1000人左右。從以上數字中可以看出,吉林省延邊地區已成為我國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區,遼寧省朝鮮族人口也比較集中,黑龍江省呈增長趨勢。
據朝鮮方麵公布的資料,在日本吞並朝鮮後的15年間(1910一1925年),從朝鮮遷往海外的難民已超過30萬戶。至1919年約有10餘萬人渡海到日本,在那裏從事土木建築和煤炭開采等勞動。據日本殖民當局公布的資料,1910年到1925年,遷入滿蒙、西伯利亞地區的朝鮮族有56000餘人,遷入間島(即延邊)地區有225000餘人,1926年至1930年間,又有10餘萬人遷入中國東北。②隨著1922年12月蘇聯遠東地區外國武裝幹涉被徹底粉碎和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移居蘇聯的朝鮮族人口也有較快增長。據蘇聯方麵統計,1926年居住在蘇聯西伯利亞地區的朝鮮族已達87000多人。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逐步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把東北變成擴大侵華戰爭的鞏固後方和糧食基地,1936年4月製定了20年移植100萬戶、500萬人的日本移民計劃,強迫朝鮮破產農民移居東北,並設立“滿鮮拓植株式會社”,管理朝鮮移民工作;先後確定東北地區的39個縣為朝鮮族的“移植區”,計劃自1939年開始每年從朝鮮移入10000戶。日本在朝鮮移民中實行所謂“自耕農創定法”,把2322戶移民定為“自耕農”。當時人口稀少的黑龍江西北部是日本強製移民的主要地區之一。1940年一次移居嫩江、龍鎮等地的朝鮮族就有2810戶。1941年以後,日本殖民當局還將江北地區新移民作為“開拓移民團”,驅趕到北滿及內蒙東部地區開辟水田。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到1944年的8年間,被日本強製移民到我國東北的朝鮮貧苦農民多達30556戶、147744人。
由於日本強製移民,在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口與日俱增。1945年驟增到2163015人,比1932年的672649人增長2.2倍。這一時期,除日本強行移民外,也有自發到中國來的。如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遷入我國關內的朝鮮族約3萬多人,多是反日義兵將士及各種革命組織或群眾團體的負責人,也有來做生意的和由於其它原因遷入的。他們分布於華北、華中和華南等地區。經過幾年激增,至1945年,在我國關內的朝鮮族達10餘萬人,其中華北地區的居多。
旅居日本的朝鮮族,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強製征用”的勞工。據日本殖民當局公布的數字,自從發動侵華戰爭以來,被日本殖民當局強征入伍的朝鮮人達364000多人,其中太平洋戰爭期間(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入伍的就有116294人;還有600萬朝鮮人被抓去當勞工,其中許多人在戰爭中喪生或死於非命;有不少“幸存者”被強製送到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時,旅居日本的朝鮮族約200萬人左右。
據蘇聯人口統計,1939年居住在原蘇聯境內的朝鮮族人口為182 300多人,比 1926年增長了1.1倍。
金燁論文第51頁第7行至第52頁18行:
1906年以前,朝鮮族隻限於西起安東、興京、柳河至敦化一線以南地區,西北不越過輝發河,東北不越過寧古塔和穆棱河一線。但到了1907年逐漸遷入東北內地,以間島(現在的延邊)為中心,越過老爺嶺,直至牡丹江沿岸和三姓地方。朝鮮族遷入東北的人數逐漸增加。一些曆史資料顯示,1894年遷入78000人,1910年遷入109000人。延邊地區的朝鮮族由1904年的5萬餘人增加到1909年的184867人。朝鮮族遍布延邊各地,延邊的朝鮮族人數超過滿、漢族。
日本繼1905年強迫朝鮮政府簽訂《韓日保護協約》之後,又於1910年勾結李完用等人,秘密締結《韓日合並條約》,完全吞並了朝鮮,大量朝鮮人紛紛遷往東北亞各國。這是朝鮮族遷移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的遷移,主要是由於政治方麵的原因。他們在繼續遷入我國東北的同時,開始向其他國家遷移。僅1910年至1912年的兩年時間裏,移往蘇聯西伯利亞地區的有6354人。1910的至1920年,遷入鴨綠江以北的朝鮮族有98657人,遷入圖們江以北的朝鮮族也有93883人,共計192540人。特別是1919年“三、一運動”後,眾多愛國誌士、獨立軍和反日群眾流入東北。這樣,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口由1920年的 459400餘人增加到1930年的630982人,增幅為37.35%。其中,定居在延邊4縣(即和龍、延吉、汪清、環春)的約有409402人,占64.9%;安東及通化地區有50545人,占8%;奉天及鐵嶺地區有97169入,占15.4%;吉林和長春地區有24157人,占3.8%;北滿 (屬黑龍江省)有44463人,占7%;旅大地區有1747人,占0.27%:其他地區約1000人左右。從以上數字中可以看出,吉林省延邊地區已成為我國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區,遼寧省朝鮮族人口也比較集中,黑龍江省呈增長趨勢。
據朝鮮方麵公布的資料,在日本吞並朝鮮後的15年間(1910—1925),從朝鮮遷往海外的難民已超過30萬戶;至1919年約有10餘萬人渡海到日本,在那裏從事土木建築和煤炭開采等勞動。根日本殖民當局公布的資料,1910年到1925年,遷入滿蒙、西伯利亞地區的朝鮮族有56000餘人,遷入間島(即延邊)地區有225000餘人:1926年至1930年間,又有10餘萬人遷入中國東北。隨著1922年12月蘇聯遠東地區的外國武裝幹涉被徹底粉碎和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移居蘇聯的朝鮮族人口也有較快增長。據蘇聯方麵統計,1926年居住在蘇聯西伯利亞地區的朝鮮族已達87000多人。
第三階段是“九?一八”事變開始的。從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我國東北逐步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把東北變成擴大侵華戰爭的穩固後方和糧食基地,1936年4月製定了20年移植100萬戶、500萬人的日本移民計劃,強迫朝鮮破產農民移居東北,並設立“滿鮮拓植株式會社”,管理朝鮮移民工作。先後確定東北地區的39個縣為朝鮮族的“移植區”,計劃自1939年開始每年從朝鮮移入10000戶。日本在朝鮮移民中實行所謂“自耕農創定法”,把2332戶移民定為“自耕農”。當時人口稀少的黑龍江西北部地區是日本強製移民的主要地區之一。1940年一次移居嫩江、龍鎮等地的朝鮮族就有2810戶。1941年以後,日本殖民當局還將江北地區新移民作為“開拓移民團”,驅趕到北滿及內蒙東部地區開辟水田。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到1944年的8年間,被日本強製移民到我國東北的朝鮮貧苦農民多達30856戶、147744人。由於日本強製移民,在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口與日俱增。1945年聚增到2163015人,比1932年的672649人增長2.2倍。
這一時期,除日本強行移民外,也有自發到中國來的。如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遷入我國關內的朝鮮族約3萬餘人,多是反日義兵將士及各種革命組織或群眾團體的負責人,也有來做生意和由於其它原因遷入的。他們分布於華北、華中和華南等地區。經過幾年激增,至1945年在我國關內的朝鮮族多達10餘萬人,其中華北地區居多。這也說明中國是朝鮮族遷移的主要區域。
族居日本的朝鮮族,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強製征用”的勞工。據日本殖民當局公布的數字,自從發動侵華戰爭以來,被日本殖民當局強征入伍的朝鮮人達364000多人,其中太平洋戰爭期間(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入伍的就有116294人,還有600萬朝鮮人被抓去當勞工,其中許多人在戰爭中喪生或死於非命,有不少“幸存者”被強製送到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時,旅居日本的朝鮮族約200萬人左右。
據前蘇聯人口統計,1939年居住在前蘇聯的朝鮮族人口為182300多人,比1926年增長1.1倍。
筆者按:如此連篇累牘、肆無忌憚的抄襲,實屬罕見!這裏的一組組數據,理應是車哲九的原創,被金燁一口氣抄襲了1600來字,這些移民結論就成金燁的原創了,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第二段:
被抄的車文第90頁右欄倒數第9行~倒數第1行:據有關書籍記載。截止1945年8月朝鮮解放;移往世界各國的朝鮮族多達400萬人,占當時朝鮮半島總人口的15%左右。其中,遷入中國東北定居約160萬,遷入中國內地約10萬,移居蘇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約20萬,旅居日本朝僑約210萬,遷往其他國家和地區約3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朝鮮族大量遷移也基本完成。
金燁論文第52頁第24~27行:據有關書籍記載,截止1945年8月朝鮮半島解放,移往世界各國的朝鮮族多達400萬人,占當時朝鮮半島總人口的15%左右。其中,遷入中國東北定居160萬,遷入中國內地約10萬,移居蘇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約20萬,旅居日本朝僑約210萬,遷往其他國家和地區約3萬。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朝鮮族大量遷移也基本完成。
筆者按:抄襲140來字。
第三段:
被抄的車文第91頁左欄、第5-14行:日本投降後,美軍占領日本和韓國。這時候,美國占領軍當局主要解決旅居韓國的日本僑民和旅居日本的朝鮮僑民問題。據統計,戰後在韓國的日僑有80多萬人,旅居日本的朝僑約有200萬人。到1946年6月,在韓國的日僑基本上被遣返回國,這時,有相當一部分旅居日本的朝僑要求返回朝鮮半島。在1945年10月至1947年9月的兩年時間裏,美國向朝鮮南半部共遣返旅日朝僑110多萬人。
金燁論文第52頁、第29-34行: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美軍占領日本和韓國。這時候,美國占領軍當局主要解決族居韓國的日本僑民和旅居日本的朝鮮僑民問題。據統計,戰後在韓國的日僑有80多萬人,旅居日本的朝僑約有200萬人。到1946年6月,在韓國的日僑基本上被遺返回國,這時,有相當一部分旅居日本的朝僑要求返回朝鮮半島。在1945年10月至1947年9月的兩年時間裏,美國向朝鮮南半部共遣返旅日朝僑110多萬人。
筆者按:整段地抄襲160餘字,抄襲內容的同時也抄襲統計結論。
總之,金燁論文的抄襲手法甚為初級,明目張膽地抄,囫圇吞棗式地搬,基本上原文照錄,觀點也原文照抄。該文作為博士學位論文,有辱斯文,糟蹋了“博士”這個神聖的頭銜。
囿於學識,所揭示之例證掛一漏萬。讀者若有興趣,便可自己對照、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