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在美國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像早晨的落花一樣新鮮美麗,但很快就會枯萎消失。隻有拾起來並風幹保存它們才能留芳久遠。
個人資料
AprilMe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整理家書

(2020-09-23 19:48:03) 下一個

         記得上次寫過整理父母的東西時看到我寫給他們的一大包信,猶豫再三還是都處理掉了。當時有幾個網友表示惋惜,認為我應該留著,那可是珍貴的紀念啊!現在誰還寫信呢?我記得當時的解釋就是我給父母寫信一向報喜不報憂,所以信裏沒有多少真實生活的艱辛和內心的掙紮,基本屬於問候他們外加輕描淡寫自己的日常。我自己看了幾封信以後就決定沒必要留著,銷毀算了。

            前一段經曆了差點因火災撤離以後我買了個掃描照片的小儀器,把家裏那三箱子照片都基本數字化了。以後如果再來一次撤離,我可以不太遺憾地放棄以前的所有照片。照片處理完了就開始掃描文件,發現了父母在90年代寫給我的60幾封信。信裏事無巨細,涉及的範圍之廣,教導之深,表達之關切,都讓我感到穿越了幾十年的時光,往事再現。說實話我早就忘光了,好多事仿佛從未發生過。

            那時國際通信也是有重量要求的。一般不太厚的紙張兩張紙或者一張偏厚的紙張就差不多了。記得我寫給家裏的信一般都是一張橫格紙,有時還會隔一行寫一行,字體也都偏大。難怪我自己都不想保留,實在沒多少內容。但我父母的信就不一樣了,她們經常兩個人輪流寫,正麵寫滿了寫反麵,字體也都比平常小。尤其是老媽,平時寫字漂亮而且字體大而有力。但給我的信裏都是摳摳縮縮,生怕地方不夠,說不完想說的話。正反麵都寫滿了還要在邊邊角角處補充很多額外的段落,弄得我經常在拆信的時候需要小心翼翼,一旦撕破一點邊角就可能把內容撕破了。

            老爸因為常年從事記者編輯的工作,寫信的時候連寫帶編輯。一些編輯特有的符號和習慣也隻有我看得懂,咱到底也做過兩年的圖書編輯。那一個箭頭掛著一個大圈裏的文字可以隨意插到任何兩個字之間,那為了省地方而發明的簡稱也還沒有把我看懵。末尾署名四個字就把四個人全包括了,爸媽加上弟弟和弟妹。老爸以前工作時寫稿子都是用方格紙,為了方便算字數。一個方格一個字是標準寫法,全中國統一。我做編輯時也是這個規矩。但給我寫信時老爸可舍不得這麽浪費空間,都是用細長的字連寫,頂天立地,左右親密無間。老媽也被帶偏,小字更是不能超過老爸。我發現第二個寫的人比較吃虧,就剩那麽多地方了,隻好擠著寫。

            90年代中期往後大概是打電話的次數增多了,亦或是家裏有了第三代,忙得沒有時間寫信了。再加上後來他們也有了email,這種蝸牛爬的信件也就慢慢終止了。我還發現有些寫在某種紙上的信幾乎全部褪色看不見了,實在可惜。好在大多數信件都可以掃描並加深黑白對比度,使電子版信件看上去基本清晰。

            為了增加幹活的速度,我沒有過多地去仔細讀這些信,想著將來再老一些,不方便出門了,就靠著這些老照片老信件回憶過去的時光了。但還是大概地看了些信的內容,感覺完全沒有印象。信裏太多具體事情,甚至還有抄的整整齊齊的菜譜等等,我怎麽一點也想不起來?我的腦子清空的速度是不是加快了?越是這樣想,就越覺得這個做法是對的。保存信件就是保存記憶,將來就當別人的故事來讀吧!

            也許我該把家裏的email也找出來單獨保存,畢竟那都是有記錄的。而後來的打電話看似方便,說起來也痛快,卻雁過無痕,消失的無影無蹤了。看了這些信,我才又一次感到父母曾經是那麽關心我,關心著我的每一個點滴。同時也把他們生活裏的好多細節都描述給我,還包括很多我認識的人的故事。現在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這些信件的寶貴,這才是真正的遺產。

            以後還會有兩地書這種珍貴的東西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