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0)
2023 (79)
這個題目一點也不陌生。很多孩子上大學以後的家庭就可以稱之為空巢了。但這種空巢隻是沒有了朝夕相處,大學離家近的幾乎每個大假期都還可以回家。距離遠的每年的聖誕節和暑假一般怎麽都能回趟家。當然這是一次家長心理上的放手期,不再有每時每日的關照,提醒和守護。孩子的時間表裏也不再有我們的位子,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多了自由,少了操心,真正是眼不見心不煩。
四年前送女兒去東部上大學,離別以後在回旅館的路上獨自失聲痛哭。第二天一早的飛機回加州,到家後有一種被掏空了的感覺。然後才開始慢慢適應女兒不在家的事實。好在三個多月後女兒以全新的麵貌回到家裏,一個新的每年幾次機場迎來送往的階段逐漸穩定下來。隨著空巢生活的習以為常,我有時甚至覺得女兒的頻繁歸巢打亂了我的生活。第二年的暑假她來往東西部三次,暑假實習前回家休息兩周,東部實習期間為了參加朋友的婚禮回加州一次,呆了兩天。實習後又回家兩周然後去留學。
以為女兒工作後最遠也就是東部,就算不能一年兩次回家,聖誕節總會回來吧?我們總還是在一個國家吧?去年實習期間女兒申請了亞洲的位置並被錄取,我還是沒有感到特別的失落,反而鼓勵她將來放假去中國看望還健在的祖父母。風箏飄得再遠,總還有一根線在我手裏攥著吧?天真啊,父母的放手不但是距離上的,還要是心理上的,我們必須各自獨立。
今天送走女兒去東部然後幾周後直接飛亞洲。同樣的心情,同樣的傷感,同樣的失聲痛哭。感覺這次的空巢才是真的,兩年內我也許不會再有哪怕每年一次的機場接送了。她走前把自己的房間徹底清幹淨了,提前進入了搬家的模式。她告訴我以後我們的退休房不必再給她留房間,因為她不會長待,可以睡客廳。回家幾周從來也沒幫我拖過垃圾桶,這次離開前提前就把垃圾桶都放到了路邊。自己的衛生間打掃幹淨了,連小垃圾桶都換了新的袋子。開了幾周的小車也加滿了油,就像接手時一樣。最後一分鍾戀戀不舍,仿佛最後的離別。她很清楚我們不會住在這裏太久,下次回來也許這個家就不存在了。這是她出生以後生活最久的房子,也是她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最眷戀的家。
對我來說這次才是真正的空巢。她馬上就經濟獨立,生活獨立了。我們還會是她牽掛的父母,但卻不再有彼此的互相依賴,我們也不會拿自己的困難去給她壓力。她也還會向我們傾訴工作生活裏的不易,但最終她隻有自己扛過艱難期,而不再有回家的退路。我們都需要學會成長,學會適應新的,更獨立的生活。
有孩子的最大好處就是跟著他們成長,哪怕年齡老去!
不過那是少數,大多數父母都比陌生人更愛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在平等互相尊重的情況下撫養孩子成人,父母和孩子就會是最好的朋友,孩子將來就會願意和年邁的父母住一起,互相照顧。如果孩子和父母相處不好,自然不願意住一起。如果孩子和父母相處不好,基本都是父母的問題,是父母從小沒有尊重孩子。
家人之間互相尊重愛戴,相敬如賓,和睦相處,互相照顧,是文明進步的表現。互相冷漠,保持距離,其實是素質落後的表現。
另外認識一家幾個子女都在一個城市,父母幫忙照顧所有的孫輩,子女上班前把孩子帶到爺爺奶奶那裏。都是很好的安排。
其實祖輩幫忙照看孫輩,老了子女照顧父母,是很好的安排。不懂為什麽很多人喜歡雇用陌生人,對自己孩子沒有愛心的人,來照看自己的孩子,然後又選擇雇用陌生人,對自己父母沒有愛心的人來照顧父母。然後抱怨生活費用太高,生活壓力太大。本來親人之間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不用花費,非要出錢雇用陌生人,有點本末倒置。
我一美國白人朋友家庭,四個孩子,十多個孫輩。不斷在Facebook上曬子孫滿堂的照片,那個幸福感就別提了。
這才是我希望的老年生活。
昨天我與先生附近新建居宅區open house,去看一下。這房子稱為multiple-generation house. 五千多坪,帶兩個master bedrooms, 兒童房,遊戲室,大廚房。其中一個master bedroom 在樓下,相對較獨立方便,給老人設計的。是給一家三代居住的。經紀人介紹剛修了二十棟這個類型的居房,一搶而空!我和先生興奮了,以後鼓勵我的小孩也買這種房子,那陪孫子玩球、做作業,講故事,紅燒肉、病了,孩子、孫兒給我端茶送水…這以後日子美著呢!首先需要他們有能力買個五千坪的大house....haaaa!
父母住的近,是給小孩子增加壓力。
但做父母的人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生活,不能依賴孩子來填補自己的精神空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父母,人格更加健全一些。“父母的放手不但是距離上的,還要是心理上的,我們必須各自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