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個很奇怪的動物。沒選擇的時候活得好好的,有了選擇以後反而徒生煩惱,有時候怎麽選都會懷疑那個沒被選的可能會更好。這種壓力反映在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麵麵,大到出國,找工作,買房子,生幾個孩子,工作還是呆家裏,孩子怎麽選學校等等,都不是腦子裏一閃念就能決定的事。總得花時間權衡利弊,計劃安排,到頭來還免不了糾結,後悔甚至捶胸頓足。如果知道上帝是怎麽想的,如果能和上帝商量一下再做自己的決定那該多好啊!
小事就無所謂了,決定錯了大都還有機會改正。當然生活大都由小事組成,日常的煩惱也大都來自瑣碎的小事,這一地雞毛的日子並不好過。事無巨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小事每天都有,抓不住的東西咱就不抓了吧。大事上決定對了就有了一大半的福氣。至少我是這麽看的。
出國後沒有了計劃生育的管製,我被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怎麽沒要兩個孩子?開始我還不厭其煩地解釋,恨不能把自己出國後吃過的苦都倒出來,讓對方理解我隻要一個的原因。後來被問的多了,而且大都不是熟人,就覺得他們不過是沒話找話,並沒有興趣聽我的長篇大論。加上自己還沒有變成祥林嫂,沒有見人便訴苦的愛好,就往往用一句話打發了:沒那個本事。有時還補充一句:太累了!
在論壇裏常看到有人谘詢是否該要第二個孩子,甚至第三個。由於中國人的傳統和習慣,倒是沒什麽人問是否該要孩子。於是就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反饋,往往樓主很少出聲,跟帖者早已兩派陣營打得熱火朝天,旁邊還有和稀泥的,坐山觀虎鬥的。不知道樓主是不是把這些意見拿回去,做出一個統計再按群眾意見做決定。總之這種討論是經久不衰的,屬於容易引起關注的話題。
前不久開車時聽了電台裏的一檔節目,是關於對丁克族的采訪。隨著孩子長大離開家,我內心裏非常感激孩子在這些年裏給我帶來的快樂,幸福,和我自己因此而得到的成長,但同時我也更加理解了那些不要孩子的家庭。先不說我認識的沒有孩子的家庭都過得安寧和諧,畢竟我認識的人有限,不好以偏概全。就從對社會的責任來討論,不要孩子也是一種對社會的負責。如果自身沒有對孩子的渴望,如果自認為沒有能力把孩子養好,如果經濟上隻能勉強自己糊口,如果事業心太強,自認為不會為孩子做任何放棄,如果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不管哪一種理由,每個不要孩子的家庭都有自己的選擇。這樣的家庭不應該被指責為自私,對社會不負責任。畢竟如今地球上不缺人。相反,隻生不養,把孩子都推到社會上去搶資源倒是不怎麽環保的做法。要孩子與否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還有一個經常拿出來討論的就是女方上班還是全職在家。如果經濟上不允許,這好像沒有多大的討論餘地。如果經濟不是問題,或者經濟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這也是一個因家庭而異的選擇。現在回想起來,就算當初經濟上完全沒有壓力,我恐怕也不會選擇全職在家。帶一個孩子沒有那麽多事,如果在家反而會生出許多事。我會把孩子放學以後的時間都利用起來,不知道會給孩子增加多少額外的負擔而自己卻不知道。很慶幸上帝沒有給我提供在家全職的條件。盡管辛苦,我們還是一起成長了。
在國內商店裏買衣服有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越是高檔一點的店就越明顯。一進去就有人向你推銷,你剛拿起一件衣服她就會馬上說好話,這衣服有多合適,有多配你的身材和皮膚。如果你因為某個原因不滿意,或者沒有你中意的顏色,款式甚至號碼,她都能想辦法天花亂墜一番讓你動心。也許這是不錯的銷售,但有時真的很煩,隻好逃之夭夭。總結起來就是不再需要和喜歡由別人為自己做選擇。每個人都有做決定的方法和程序,不需要旁人在邊上指手畫腳。
反觀西方人的習慣就是尊重別人的選擇。你可以請人幫你參考,但對方往往會反問你幾個問題,從而自然導向你的決定,就像走流程圖,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把你引向了下一步,最終走到一個滿意的結果。
選擇是一種本能,選擇是一種能力,選擇是我們的權利。隻要是自己的選擇就不要後悔,因為後果也要由自己來承擔。
後院裏春天的花朵和女兒春假裏插的幾瓶花:
總有一幫閑人“特別關注“他人的選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