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劉

我本一俗人,彷徨在世間。皆因玉已碎,勉力為其難
正文

《大江大河》批判 1. 曆史的真實和真實的曆史

(2019-01-01 19:15:29) 下一個

平心而論,《大江大河》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好歹還能看的電視連續劇。這主要是由於該劇涵蓋了自1977年恢複高考以來的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要曆史進程,更著重描寫了城市和鄉村這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以及城市國企農村集體和城鄉個體等三類企業的各自命運。如果這些描述是成功的,那將使它成為一個中國改開的形象編年史,因而具有不可低估的曆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可惜追劇到了41集,我卻發現它毫無必要地全程跑偏了,更有意無意地試圖逢迎上意而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曆史的真實。更由於作品進展緩慢,估計大概需要200集才能表達完這個完整的故事。所以我就隻好先亟不可待地跳將出來,決定一事一議,隨看隨批,以就教於大家,並引發認真的討論。

首先需要介紹的是此劇的背景,當時文革剛剛結束,民生凋敝,百廢待舉,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國民經濟已經到達崩潰邊緣”。這個時候,其實隻要政府簡政放權,與民休息,以中國人的勤勞刻苦,其實很容易就可以否極泰來發財致富。而當時城市裏改革主要是簡政放權,在國企中實行廠長負責製。此舉如果成功,將使一大批如水書記一樣的外行退出曆史舞台,這樣無疑可以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請注意中國的官民比例全球最高)。在本劇中,可能正是出於自保的目的,水書記居然能未卜先知地更毫無根據地先行籠絡了剛剛大學畢業的宋運輝,並借助他的專業知識惡補文化,再加上他能進京跑部 (沒說是否‘錢進’),居然 鹹魚翻身,把那些專家對手打垮了。

當然,鑒於中國現實,我們本來不需要選邊站,一定要認定廠長就代表正確一方。可接下來的“兩條路線鬥爭”卻還是讓我們確信了這一點。書記代表的趕超派決定引進國外的最先進的技術生產線,而不是專家認定的最適技術策略,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其實,稍有經濟發展常識的讀者都會知道,引進適用技術才是當時符合國家利益的最優選擇。可惜這一點被外行的水書記借助盲目的貪大求洋的書呆子宋運輝否決了,這才造成了後來的企業虧損,以及不得不尋求出口以轉虧為盈。至於這個錯誤決策所造成的更大的資源配置的外部損失,我就不要求編導和讀者做更深的理解了。

由此可見,作品男一號宋運輝其實似乎是出於偶然, 一下站到了曆史發展的對立麵上去了。當然,基於不同立場,作品編導本可以客觀描寫曆史事件,而無需作出任何的價值選擇。可惜,至少導演孔笙沒有做到足夠客觀。這比他以前導演的《北平無戰事》還不如。在《北平無戰事》裏,雖然他的價值天平也是傾斜的,但我們好歹還是能看到不少克勤克儉勵精圖治的國民黨員和國軍將領呢!

文藝作品一旦脫離了現實而成為主流政策的形象解說,就往往失去了其本來應該具有的記錄曆史探討人性的文學價值。在這一點上,善於背誦中央文件的宋運輝似乎能處處體現中央精神,而且逐漸還自學成才,當上了小雷家農村經濟改革的理療師。這似乎是說“紅頭文件,一背就靈”,是文件把貧窮落後的小雷家逐漸領上了發財致富的道路。這也是與曆史發展進程相違背的。當時的實際情況是中央幾乎是兩眼一抹黑,完全靠的是摸著石頭過河。農村改革的成果是靠農民一步步突破禁區,用血汗和淚水澆灌出來的,期間充滿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悲傷,以及各種權錢勾結權色交易等等的醜惡和肮髒。可惜,這些現象也未能在作品中得到應有的體現。

也正因此,我斷定《大江大河》是一個跟風和短命的作品,除非後麵的情節演進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估計不用等到今年底,就會逐漸被人們遺忘了。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