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
2018 (34)
2022 (56)
最近跟讀博文“在美國” 。
故事人物“我“,從在燕京院長大的中國大學副教授,最終成為美國傭人,不管雇主是有錢人,還是家境一般的人,對於”我“都是個嚴重失落。因此造成”我“驕傲自己的過去,鄙視他人的現在的心態。那些經曆艱辛,有過harsh 經曆的人通常利益第一,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對人表現出無情無義等等也是有緣由的。”我“已經60歲,不管她多麽努力,做體力工作已經不是最好時期,無法和中年婦女相比。這一點上,非常令人同情。故事中描述了“我”抵製每一個雇主,或者直接頂撞,或者以做工投機取巧,怠工,挑撥離間雇主家的成員的關係獲得利益等等方式表示不滿。“我”比的不是說的工作做得更好,而是,除她以外,所有人都是輕易拿錢,不做工。
通常人們認為,想要高報酬就要把工作做好,所以很難理解她的做法。某個網友評論說“我”站在舞場等待合適男人入場時說就像百樂門舞女.....,這位網友對此既表現了鄙視,又不可思議。“我”那時的角色就是在等待獵物的到來,那是某些人的生活方式。那時的“我”與“燕京人”無關,與北航副教授無關,“我”就是一個以陪舞為媒介,尋求一個生有所依的晚年生活。如果,從一個為了生存而掙紮的人的角度思考,則不難理解。
“我”內心深處無法接受的是,從一個有著無限的優越感的燕京人墮入為傭人的事實。她“我”不得已做傭人,但是選擇去富人家也是有意無意地在強化她“我”以往的燕園驕傲。“我”選擇了富人家做傭人,卻又選擇了鄙視富人雇主,特別是女主人,這裏很可能有一種“我”才應該是燕園內的女主人,怎麽會是你的潛意識。從描述看,在美國的“我”沒有一點知識分子的特征,“我”沒有利用這些機會去進行思考,取代的卻是社會底層人物的某些特點。讓人想起老舍筆下的祥子,一個原本老實做工,誠實做人的洋車夫,最終被生活塑造成為一個十足的流氓無產者。你會批評祥子嗎?社會,生活改變人是真理。縱然,“我”有許多性格和認識上的缺憾,比如,固執己見,自以為是,不善學習,不擅長交流,不了解美國文化等等,但是,她“我”的社會經曆徹底改變了她,美國的“我”不是原來那個引為為傲的“燕京人”。
我仍舊願意相信這是一個故事,無論如何,“我”的經曆依舊充滿了十足的戲劇化。如果是真實的故事,那麽,結論是,原來生活竟然可以如此的戲劇化。如果是杜撰的,那麽,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發展描寫的好,故事衝突編造的巧妙。總之,感謝博主辛苦耕耘,無私奉獻!
報複小貓,將其從三樓扔下;
用同一個刷子清潔所有的器皿表示對雇主的不滿;
。。。。
隻因為誠實地描述這些非道德行徑,隻因為80歲高齡,就值得讚美?
道德呢??? 人性呢??? 你願意有這樣一個保姆照顧你的孩子?你願意有這樣一個人看管你的家?
誠實可貴!! 但是它不是評判行為正確y與否的標準!!
難道罪犯承認罪惡,就從罪犯成為英雄了嗎?
我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或者任何其他人的身上。
很打動我的是,她90年初來美國,可以想象語言和國內所學知識在這邊的無用,生活需要重新開始。而她的文字之間看起來很坦然,認為這就是生活。沒有認為這是苦難,委屈。
非常不理解竟然有人用“傭人” ,“舞女”這樣的詞。這究竟是經過過什麽創傷的人呢?希望她/他能了解什麽是“家政服務者”,以及“跳舞”是個人生活的調節。難道,你口中的“傭人”,就不需要生活調節?就是無休止的幹活?
北航副教授選擇做保姆沒錯啊,那是她的選擇,她有選擇的權利。人們也應該尊重她的選擇! 這根本不是討論的內容。難道有誰在討論她的選擇的正確與否嗎?
我再說一次,我隻是說她的行為受怎樣的心理活動驅使而已。人生角色的轉換時的心理活動,和矛盾。
我之所以提到很多學位的事情,是因為你似乎對佩妮故事的真實性,不是很確定。
所以我就提到,很多高學曆的人,也在做靠體力的工作。佩妮的故事應該是真實的。
另外,你的標題《從在燕京院長大的中國大學副教授,成為美國傭人》可能容易讓人‘去爭論作為北航副教授的“我”選擇在美國做保姆工'哦。
某些人在這裏爭論作為北航副教授的“我”選擇在美國做保姆工,這就太文不對題了。”我“有權利為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任何選擇。選擇“真結婚”或者“假結婚”在美國留下來是”我“”周圍大多數人的選擇“,放棄申請政治避難的選擇是因為”不能拿到Social Security“ 。 這是“我”的選擇,隻要移民局,社安辦公室批準,與他人無關。如果從價值觀,人生觀角度討論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價值觀沒有一定之規,而且與本文無關。
到富人家做保姆是“我”擺脫貧困的一個手段,也是可能找到解決身份問題的途徑。用“我”的話說是“享受富人生活”,是“體驗美國”,是“進行社會調研”。我們且不從學術角度講“我”並不懂如何進行社會調研。
有位網友說到“我”去富人家做保姆的經曆目的是身份錢財一次搞定。這就不難理解“我”費盡心機挑撥主人夫妻關係,母子關係,拆散情人等等行為了。“我”很明確地講去舞場是為了釣金龜,她的原話是尋找”結婚對象“,去餐館喝湯是為了“偶遇”有錢人。其實,“我”不是第一位用這種做法走自己的人生軌跡的人,隻是“我”把故事用文字記錄下來,用第一人稱呈現給大家。再加上“我”的出身,就使得故事更加戲劇化。如果,成功了,就被好事者包裝成一段愛情佳話,現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廣為流傳,贏得人們的讚賞,羨慕。失敗了,就是人們茶餘酒後的談話資料,被鄙視。
作為保姆,“我”的許多做法不僅缺少職業精神,也難為理解。比如,每天在上班時間睡覺到被叫起,為了報複,把主人的貓從三樓扔下,也是為了報複主人,用同一個刷子洗刷所有的器皿,在未詢問主人,就拆除聖誕節裝飾,對孩子說媽媽壞話,直接頂撞主人的要求,寫信和麵談挑撥夫妻或情人關係等等。這些都不是人們眼中那些出身良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行為。但是這些都不在本文討論之內。本文隻是稍微地解刨“我”的內心活動。
“我”是一個無所不驕傲的人。生長在燕園是驕傲,在餐館為食客伴奏鋼琴,偶然得到專業鋼琴家的指導,卻表示了鄙視,也是因為驕傲,會跳舞,有大學本科教育,有風度等等,得到女主人的妒忌,也是源於驕傲。“我”在做主人還是傭人兩個對立,截然不同的社會角色中掙紮。她的心理也是時常矛盾的,她的行為有時也很不一致。人們常說,時勢造就人,時勢隻是個機會,造出什麽樣的人最終取決於個人的選擇。不然,同一個時勢之下,所有人都一樣了。
這個故事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是成功的標誌之一。故事中的“我”處處傳達出,通過“真結婚”,“假結婚” 得到身份留在美國,並得到配偶的Social Security 的生活目的的信息。從這點講,“我”是個成功者。她達到了目的。當你深究,這是個成功者的故事,還是失敗者的故事? 見仁見智。
歌德說過,被奴役最深的人,是那些誤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人。
工作態度也是一種個人選擇,怎麽能找到平衡點,也是要個人拿捏。
有個華人來我家修熱水器,是博士改行成為水管工的。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隻要自己開心就好。
貝克漢姆的大兒子,還要去當廚師呢。
那時候中外經濟差距太大,餐館打工掙的比國內教授多好幾倍。
佩妮回國了,就得退休了。
所以我理解她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