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不少帖子在討論真愛,到底是婚內的真,還是婚外的真。我權且不接觸婚內婚外這個混亂的話題,先貼一段Scott在《少有人走的路》裏麵關於真愛的論述,我認為這是所有我讀過的關於真愛最好的定義:
“Love is 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 Love is as love does. Love is an act of will -- namely, both an intention and an action. Will also implies choice. We do not have to love. We choose to love.”
翻譯成中文:
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愛是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愛,能夠幫助別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自己也同樣獲益。我們不是必須去愛,我們選擇去愛。
初初聽起來,這是多麽的偉光正,是很多人不愛看,不愛聽的雞湯料。
但它卻是真的。
我們的婚姻為什麽千瘡百孔,因為我們認為對方不好,對我們永遠不夠好,我們在婚姻裏饑渴寂寞受折磨。婚姻的問題,是對方的問題。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有人願意當聖母,為對方犧牲很多,對方很可能還不領情,認為你付出的不是我要的,對方把這個婚姻問題變成了我的問題。
到底是你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事實上,在我們的潛意識裏,基本上都認為是對方的問題。
“誰有問題誰改正”是大家公認的真理,因為這個我們一般都致力於在婚姻裏分出到底誰對誰錯,誰錯誰就得改錯啊。
大多數情況下,結論一般都是這樣 - 對方不好,對方不懂珍惜,我遇人不淑。如果碰到跟自己在同一層次上的善良美好的人,當然情況就不一樣。
這時候,隔壁的草就會顯得比較綠。隔壁的老婆花紅柳綠,隔壁的老公上進負責。
就好比養花,你看別人養出來的花非常美麗,輪到自己來養,又要抓蟲又要施肥,還得剪枝,在汗水和麻煩裏,對花沒有真愛的人往往會放棄打理。
那麽,真愛這摸不著的概念,到底該怎麽去找,怎麽去了解?
真愛,首先得看對象是誰,接著要看怎麽跟愛人相處。
關於對象,我覺得跟胡歌談戀愛肯定比跟陳冠希要好,不小心找到陳冠希, 前一秒鍾還熱血沸騰滾床單,後一秒鍾不知道是會被媒體曝光,還是陳冠希滾到別人床單上。
就算如此,還是有女人願意跟陳冠希滾床單。
說明一點,性很重要。
但是,讓一個男人僅僅因為性就愛上一個女人,僅僅因為一個女人活色生香就讓男人愛得刻骨銘心,那是女人自己的妄想。
性可以讓一個人迷戀,但它不是真愛的全部。唐明皇很愛楊玉環,但涉及到政治問題,楊玉環必須去死,他就得被迫讓楊玉環死。激情的愛,不能讓唐明皇變得比他自己本人更完美。愛情不是唐明皇的信仰,唐明皇的信仰是權力。
犧牲自己,放棄一切,唯一,這種“犧牲放棄唯一”其實屬於信仰範疇,不能拿來定義真愛。
任何人,都不能把愛情當信仰。
不幸的是,很多女人都把愛情當信仰。
怎麽才知道一個人把愛情當信仰?對愛情抱著特別高的期望容不得瑕疵的,對現實生活的愛情特別失望永遠都無法滿足的,受了傷以後活不下去自殺的。信仰,有的用自殺或是殉情方式體現,有的用完全的放棄自我體現,有的用數不盡的憤怒抱怨體現。
引用魯益師(C. S. Lewis) 在《四種愛》裏說的一段話:現在我有了更深的認識,愛情本質上就有成為宗教的傾向。在所有的愛中,達至巔峰的愛情最酷似上帝,因而也最可能要求我們去崇拜。就其本身而言,愛情總是傾向於將“戀愛”轉變成宗教。
他還說過一句話:在我看來,真正的危險不在於情侶們會把對方當作偶像來崇拜,而在於他們會把愛情當作偶像來崇。
因為把愛情當偶像來崇拜,所以被拋棄的人會活不下去,受傷的人傷口很難愈合,生活裏對愛的對象的各種不滿無處不在。
所以,要想真正知道什麽是真愛,首先就得把真愛從祭壇上搬下來。否則,注定一輩子失望傷心。
很多男人,之所以向往婚外情,基本都跟性有關。有的因為跟太太性關係不好,有的是因為時間久了彼此麻木了,至於到底是哪一種,隻有夫妻才知道,甚至很多時候是一方心知肚明都不敢告訴對方的秘密。很多事,不可說,不能說,隻能放在肚子裏。
女人的要求相對比較複雜些,可能是性,可能是情,也可能是兼而有之。
婚姻最麻煩的地方就是兩個人都象貧瘠的土壤,長不出愛,希望對方改變來滋潤自己,雙方都認為自己挺好,對方不好,誰都不肯改變,那麽就隻能讓愛情幹枯。
所以Scott才強調真愛需要心智成熟,漸進成長。
有些女人會因為愛對方而願意改變自己。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願意鍛煉身體,保持身體曲線;我願意溫柔一些,體貼一些,甜蜜一些,我願意做一個有情調的女人。
還有的女人覺得就算我什麽都不改變,你也得無條件愛我。這種愛情,其實是兒童時期對父母的期望的延伸,與真愛並不搭界。
成熟的愛應該是:我因為愛你,更因為我愛自己,選擇做更好的自己。即使你選擇拋棄我也不會影響我的價值,我依舊保持著身材曲線,我依舊有陽光的笑容。
而對於男人來說呢,男人很少願意為愛的緣故做巨大的調整。因為他的信仰體係裏,愛情不是最重要的位置,愛情裏的性愛部分,事業的成功或者自我形象更可能是一個男人更專注更感興趣的東西。
容易為愛情所苦的,常常是女人。
因為信其美好,所以容易失望。
所以對於女人來說,走出真愛的誤區更重要。
先說說愛自己。
我見過50歲的單身女人騎自行車橫穿美國身材好的跟30歲的人一樣,也見過30多歲胳膊就已經鬆得如同棉花摸上去軟塌塌象50歲的女人。
哪個更愛自己?50歲的健康美麗女人,還是30歲軟塌塌的女人?
如果你問她們是否都愛自己,她們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當然都最愛自己了。
但一個人選擇讓自己成長保持更好的自己,一個人選擇懶惰讓自己怎麽舒服怎麽來。
哪種愛是真愛呢?
自己可以判斷。
在愛自己這件事情上都有爭議,在愛別人上就更加有爭議了。
在愛別人這件事上,婚外的愛顯得更加吸引,因為大家隻需要在一起快樂就夠了,不需要除草施肥,不需要看對方邋遢地在屋子晃,也不需要看對方頭發亂成一堆草。
婚外的愛,肉身歡愉讓彼此滿足,精神上也可以互相滋潤,很容易感覺就是真愛。可是如果變成婚內的了呢,到底是你做飯還是我做飯,到底是你賺錢還是我賺錢,平時出去玩到底是你計劃還是我操心,孩子是你管還是我照顧,如果雙方都有孩子,是你孩子重要還是我孩子重要?
這些考驗,是考驗真愛的試金石。
有人說,這試金石考驗的不是真愛,是婚姻。愛情就是肉體滿足,情感滿足,跟婚姻沒半毛關係。
肉體滿足情感滿足的是激情,不是真愛。就算要把真愛從祭壇上請下來,也不能讓真愛隻停留在談情做愛的層麵上。
我可以跟一個男人喝酒到天明,聊前50年後100年人類興衰史,我可以跟這個男人愛到刻骨銘心,但涉及到具體的金錢,家務等等最跟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上,真愛的小船可能會翻船。
在最瑣碎,最實在,最磨人的事情上,如果雙方能夠體諒對方,理解對方,給對方空間兩個人一起成長,即使在麻煩成堆的過程裏依舊堅持,走到最後,就會到達真愛的彼岸。
真愛是一個過程。
也是痛苦磨合之後的結果。
這個過程裏,雙方都可能覺得不再愛對方了,想離開對方了,老子換一個比跟你磨來磨去容易多了,這些心路曆程都是正常的。
這世上沒有哪個聖父聖母全身發著光時時刻刻金光閃閃24K足金足赤。
沒有磨合,沒有看到對方不可愛之處而堅持去愛的勇氣,那麽這個愛,其實還是激情。
激情就是因為你好,所以我愛你。
真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選擇跟你共同成長。
不是每個人都愛成長,所以有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有真愛,都達不到真愛的境界。
沒有真愛,心底裏會荒蕪,人會寂寞,習慣了也就習慣了,找不到也不是世界的末日。
如果找到了呢,那麽就是一生之幸事,可以此生死而無憾了。
再讀再歎。:-)
記得黃博士曾經說過,愛情關係一點也不簡單。如果真那麽簡單,婚姻就沒有那麽多問題了,所以不能用簡單的視角來看複雜的問題。
聽過這段話後,我開始學習思想複雜,哈哈哈。
數學題比較好解,愛情非常難解,否則,就不會有那麽多怨偶了。
崇拜物質的女人總會跌到在風流成性的男人麵前,因為這樣的男人常常是會掙錢。對這樣的男人要情,是女人自己拎不清。其實這種男人誰也不愛,就愛自己。
看輕物質的女人才會看輕這種男人。我不要什麽錦衣玉食,隻要一個相濡以沫,在每個寒夜裏都能將我擁在懷裏給我溫暖的男人,一個年邁以後可以一起看夕陽的男人。
我也讀了Scott的《少有人走的路》,非常喜歡,它是我在讀完《7 Habits For High Effective People》很長時間之後,讀到的又一本讓我動心的書。
飛飛的美文,道理講得通透,我轉給正在鬧離婚的朋友了。謝謝!
飛飛文中時有警句箴言:
”愛情應走下祭壇“,人類通過研究長年統禦自己愛情,也多少有了認知,把握了一些規律,我想起Carla Bruni唱的那首歌:L'amour,pas pour moi。
“婚姻最麻煩的地方就是兩個人都象貧瘠的土壤。“戴安娜和查爾斯好像就屬於這類型,兩人童年或被大人忽略,或被母親拋棄,所以少了一點心源和原動力。
盡管愛情是以人性追求神性,但愛情和宗教之愛還是不一樣吧,愛情是通過愛別人實現愛自己,所以有痛苦;宗教之愛則是完全的奉獻和喜樂。
最不喜歡就是愛情中的聖母,因為聖母有一種對他人的道德優越感,而且她在無盡奉獻之後有一天索要也是驚人的。聖爹也一樣,不是一個平行平等互動的關係了。聖爹和聖母都是帶有香氣的毒氛,盡管他們常常是不自覺的。
唐明皇對楊貴妃可是情深似海,因而大唐豔情漫漫。據說馬嵬坡之死是皇太子操縱的,為了打擊唐玄宗的威嚴。
文城的格式像散文。
“為什麽大家都在找真愛呢?
真愛不是找來的。真愛是學來的。”
找真愛不是找愛的感覺,而是找那個感覺的歸處。
真愛不是學來的,可是愛的技巧是學來的。
愛, 真愛和愛情是相互交錯覆蓋的。過去的愛字是愛, 中間是有心的, 後來被人減去了。愛既是動詞也是名詞, 我倒是認為愛是一種每個人都具有的能力, 它並不是什麽神奇的東西, 在於中間那顆心了。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愛情則是一個人所有愛中的一部分, 有的人多些, 有的人少一些;有的人幸運, 有的人則磋砣, 還有的遁世而去, 也不知道是放下了還是求不得。
至於真愛嗎, 過程也好, 彼岸也罷, 倒是與個人心理上的認知度, 幸福感滿足程度密切關聯。如同一樣米養百樣人一般。有的人天天挨刺兒, 還挺開心, 別人說這是一個棒槌兒, 可人家卻認為這是真愛的體現。有的人被捧著, 疼著, 別人眼裏這是真愛, 可人家認為雙方沒有激情點, 愛情空幻。我想反正這問題不能像是數學證明題一樣有什麽標準答案的。
期待飛飛的下篇!
+1 讚一下Vissie. 再加一點, 事情都是在發展變化的, 愛有時間性, 今天是真的, 明天沒有了, 就不再真了。
真愛不是找來的。真愛是學來的。
真愛的第一層:當你真的去愛了,那就是真愛。甚至可以不管對象如何,對方是真心或是假意。愛是發自內心的感覺,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獄般無法自控的感覺,其實挺美。當然遇人不淑的話,會比較悲情。所以讚同你說的先選個比較合適的對象。
真愛的第二層:當你精心選定心儀而又契合的對象,付出百分百的真心,努力在各個方麵完善自己去吸引他/她,同時創造機會激發對方的真愛和依賴,悲喜交集中不斷培養和磨礪真愛,於最細微之處自然散發真愛。其實這些都不需要刻意去做,引用一句歌詞 “Love will lead us, like a guiding star".
遇到心儀而又適合自己的對象,機率很大啊。如何讓真愛在彼此之間發芽開花結果,才是戀愛和婚姻需要修行的功課。否則,即使遇到完美的對象,如果一方根本不懂愛也不願意去學習愛和體會愛,那麽真愛最終也隻能枯萎。
現在興起的幸福心理學卻有幾乎相反的結論,認為愛情是讓人生完整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徑。幸福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從古典的病人轉到了正常人。
Scott的結論是一個簡單的因噎廢食。以此為依據似乎不太妥當。
躁動,因為沒有經曆過,或者不知道什麽是真愛。手中握著幸福和圓滿的人,如果自己不愛對方,也一樣會躁動。
愛是一個特別複雜的題目,怎麽寫都無法彌補人在情感方麵的缺欠。
一般來講,得到過真愛,付出過真愛的人,總體上不太願意重複人生。自己沒有愛,不懂愛,不願意付出愛,或者從未得到過別人的真愛的人,婚後常常會騷動不安,繼續尋找真愛。
婚外情大多是婚外尋性,這個結論也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