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去上兒童教師培訓課的時候才知道,給我們培訓的老師居然已經47歲了!
天地良心啊,我還以為她不到30歲,那麽一臉青春的樣子,閃亮的眼睛,完全是少女的神態,當時真的震驚了。
她繼續教我們她怎麽搞好課堂紀律。
她從教17年,由最開始也是脾氣不好,到了後來練出一身本事,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
比如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怎麽辦呢?
第一條要求是:你平靜小朋友才能平靜。
有多少媽媽看到小朋友發脾氣沒多久就要開始河東獅吼了?然後開始演講訴說革命家史了?然後孩子還是該怎麽還怎麽滴?最後是靠強製解決問題的?
那麽為什麽要平靜?因為大人不是孩子,大人本來就該具備比孩子更強的情緒疏導能力。
隻有大人平靜,才會給小朋友時間空間去調整。
讓孩子冷靜的法寶沒幾樣,跟李逵三把板斧一樣。
第二條要求:目標是解決問題,而非任由自己情緒發泄。
當孩子行為出現問題時,會引起很多媽媽各種情緒反應,有人覺得沮喪,無助;有人覺得憤怒,失望;有人幹脆把情緒擴大,甚至覺得怎麽找了這麽個老公,生了這麽個孩子讓自己遭罪。
情緒可以讓我們離題萬裏,真的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如果這樣任由情緒傷害自己,不老才見鬼呢!
那麽回到目標上,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要把責任給孩子,隻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成長。
比如:
I am sad that you are not making good choices today..you can choose to…(describe problem) or I can give you 2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給的選擇不要多,兩種就好。
或者:
When you are talking while I am talking, other kids can’t hear what I am trying to say. How can you fix that problem?
這些方法摘自Jim Fay的《Love and Logic》。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將就小孩子。
我們是父母,是老師,教導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不是孩子的小朋友。
小孩會常常跟父母說:You are not my friend any more.
父母可以回答說: I am not your friend, I am your mother. You have plenty of friends at school. My responsibility is to guide you.
繞來繞去繞到這裏,重點是,當媽之所以辛苦,雖然跟體力操勞有關,其實更多是受情緒之苦。對孩子行為管束方麵沒有有效方法,靠的就是一張嘴嘮叨,嘮叨多了,老公煩孩子煩,黃臉婆其實就是嘮叨來的。
什麽時候知道自己嘮叨太多了呢?
當孩子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時。
當雷厲風行聲言厲色孩子根本不為所動時。
孩子已經在媽媽發泄情緒的過程裏建立了一套牢固的自我防禦係統,那就是,我不管你怎麽說,我就是不為所動,隻有這樣,讓你知道你對我沒效果,隻有這樣我才不被傷害。
媽媽的嘮叨對孩子有傷害嗎?
當然有。
孩子的腦一直都在發展,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朝解決問題的方向走,也可以讓孩子拿父母的情緒當方向燈。兩種方向,會養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是下麵這樣:
不是我做錯哪件事了,而是我做了這個惹媽媽生氣了,媽媽生氣比事情對錯與否要嚴重得多。
如果孩子以父母的情緒當方向燈又怎麽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價值體係?將來又靠什麽完成跟父母的剝離?
為什麽說孩子是父母的學校?
因為孩子成長過程,就是父母不斷完善自己係統的過程,隻有不斷提高自己,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從孩子這所學校裏畢業,才是真正的優秀生。
一味隻發泄情緒,不管在孩子麵前,或者是在朋友,配偶,網上都是沒有建設性的,最好的方法是疏導情緒,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導方法,讓大家都平安,這樣之後,媽媽不年輕那真是見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