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沒去過呀。
國內讀的不是名校,沒有走在頂尖學府的校園裏,帶著閃閃發光的校徽;也不曾走在美國名校的校園裏,欣賞秋月冬雪。
學校對於我,一直都仿佛是要過的堂廊,匆匆走過去,為將來的工作當墊腳石。
年少時,滿腦子都是什麽專業熱,將來怎麽找份好工作可以賺到錢。
人目光一旦停留在這裏,視野就變小。
記得我到美國讀研究生第二個學期就找到工作了,去一家出版社做事,專門印刷大學校友錄的。老板德國移民,要多小氣有多小氣,最後我們幾個忍無可忍,集體地辭了職。
繼續換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是隻要給了offer就去,很快找到,不合適再換。
對就業沒有太多想法,錢覺得可以就行。
一轉眼來美國20年了。
錢賺到沒有?應該是沒有,如果賺到就該退休了。
40歲的人,已經失去了事業心,滿腦子就是老公孩子熱炕頭這點兒事,好在認識了上帝,心裏麵終於有了平安,否則,真不知道日子該怎麽過。
回想過去這20多年,除了最近幾年覺得歲月安好以外,其他的時候,老是覺得自己就是過客,到哪裏都沒有安定感,總有焦慮,擔心,各種不安。
大學的時候開始找工作,在校園外教幼兒園孩子英語。
大學沒畢業就已經找到了正式的工作。
讀研究生的時候也是邊學習邊工作。
工作的時候,心裏麵也沒有真正對自己做的事情生出那種由衷的熱愛來。最開始的幾年努力過,也喜歡過,慢慢的就開始變淡了,工作成了養家糊口的工具。
有時常常想,有沒有可能有另外一種人生,另外一種活法可以讓人焦慮少一點,生活更多彩一點?
是不是名校能給提供這個機會呢?
不知道。
我從不曾去過,沒吃過豬肉的人,不敢說豬肉不好吃。
我不知道名校的人是怎麽想的,是否胸中有乾坤,心中有個新世界,腳下走的路更陽光。
更不知道名校的人是怎麽享受生活的,是否行過萬裏路,見過各種橋。
自然希望孩子將來能讀上好學校,找個他可心的專業,把心放到他願意做的事情上去。我為錢焦慮了很多年,也沒賺到,最後發現,讓人焦慮的不是錢的數目,而是對錢的渴望無止境。
想讓孩子跟我不一樣。
因為我的小肩膀,實在太小,看到的實在太淺太窄。
會因為父母沒有名校做起點,孩子起不來嗎?不知道。
但我希望他能跟我不一樣,比我好,比我安定,比我更懂得享受生活。
沒讀過名校就這點好處,孩子比自己強大的空間更大些,自己當了地毯,鋪好,讓孩子踏步走過去,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怎麽說都行。
The problem is -- Ivy school never ever promises people more money, fame, or any material advantage. It is shame that some parents misunderstand the philosophy and principle of Ivy school education, they materialize it and quantify it in terms of future income and social status. Accordingly some people even introduce some superficial standards to justify whether attending Ivy is beneficial. All these stupid argument come from the deadly wrong and twisted understanding of Ivy education. Come on, if you desire for quick money you don't need to go to Ivy; If you want to be more attractive to women you don't need to go to Ivy (what the hell was "florence001" talking about ?); Ivy just provides better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for education. Why do parents link that to more $$$ or other factors ?
我不覺得壯士有那麽糟,他很愛孩子,是個好爸爸。他說錯話也會跟網友道歉,否則我就不會出麵幫你們化解了。
朋友在於求同存異,我不覺得子女壇哪裏不好,兩年了,我在那裏發帖,平均每天一貼,打我的人很少很少,很多家長有幾個孩子,孩子都多大我都很清楚,我很喜歡孩子,所以會聊一些接地氣的東西,孩子才是我們都關心的,不是嗎?
還有就算長得不像電影明星,人清瘦一點也沒關係,關鍵是要心好,良善,陽光。
最後就是真佩服姐姐姐夫,生活環境真好。
珠峰的風景當然肯定是奇異的,不過,沒爬的人也一樣過,爬過的人最後還是回到平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