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吃飯,跟兒子聊到我在教會聽到的一段信息。
我說:“一個老牧師責備大家了,說去敬拜1/4的人遲到,你媽就是經常遲到的那個人,正在反省自己。[元芳],這事兒你怎麽看?”
兒子說:“我覺得遲到可以啊,不用那麽嚴肅吧。不過我才十五,可能會有不對的地方。”
我拍拍兒子肩膀:“兒子,你真是謙虛,還記得自己十五,媽要向你學習。”
兒子又問:“那牧師多大?”
我說:“八十多吧。”
兒子說:“那麽大了,那他說的應該是有道理的,可以聽。”
我差點咣當倒地。
我還沒來得及教孩子尊老愛幼哪,他什麽時候懂得尊重老人家的社會經驗和閱曆啦?
如果那天晚上我不問問孩子的想法,不會知道孩子居然有如此長進。
所以說,聊天很重要啊,很多事情,都是在閑聊裏輕鬆解決的。
但四年前不是這樣的。 那會兒老媽我跟兒子雞飛狗跳的情形還是不少的。
某一天他跟他一個夥伴兒坐在車裏,倆人討論中文學校,齊齊表示憤怒,一個孩子說:“I hate Chinese!”兒子也附和。
我聽了之後,怒從心頭起,大聲說:“你們是中國人的後代,怎麽能用恨來形容中文呢?!”
那個孩子一聽我聲音有點大,立刻不吭氣了。
兒子不管,接著說:“我們不能表達觀點嗎?!”
我說:“當然可以。”
兒子問:“那你為什麽聽起來那麽生氣?”
我愣了:“我有嗎?”
兒子:“你有,你聲音很大!”
我當時真後悔怎麽就教兒子情緒分析法呢,小子拿來對付我了。
可是,我不得不承認,我剛才的聲音確實是太大了。
他一句“you sounded very angry”把我這生氣的氣球戳破,我很快冷靜下來開始循循善誘。
所謂的循循善誘無非是老生常談,人家根本聽不進去。
有些事,時間最管用。
兩年之後,兒子自己主動選了中文課當課外課,貪圖容易,我雖然跟他多次強調選這個課影響他成績,但小子不願意聽。
今年開始問我媽媽我能不能換難一點的課呢?我說,你得查查你想去的學校的政策,有的要求三年,有的要求兩年。
這些教訓,是他自己繞了彎子得到的。
當媽的,提醒過了,沒法避免。
比如我自省為什麽小時候我不親自教他中文,如果教了孩子就不必跟中文對立成那樣了。可是,時間不夠用啊,回家做飯收拾家,各種事情忙完了,連編教材的時間都沒有,那會兒不爬壇子,不知道什麽教材好,唯一可做安慰的就是他的中文說的還可以了。
走了也就走了,隻要方向在,彎路慢慢也會變直的。
最重要的是,在彎路裏,不要給親子關係造成太大破壞,父母忍得一時血氣,仔細聽孩子,就算在彎路裏,也跟孩子一起走,那樣的話,彎路也就不彎了,因為陪伴本身就是收獲。
陪完這幾年,孩子就飛走了,所以,且行且珍惜,時間不等人啊。
父母也罷,孩子也罷,都有彎路,不用特意找,哪裏都可能有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