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算下來,這半年多我寫了七十多篇長長短短的文章了,大多都以子女教育為主。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最後還有一篇一直拖著沒寫,其實定下心兩個小時就寫好了。
不愛寫,主要是人比較消沉。
剛去子女壇的時候,發現爬藤風很盛。我本想批判一番,但覺得除了傷人之外別無它用。於是我開始靜下心來寫我自己的心得,一發不可收,寫得海量連我自己都覺得太占地盤了。
寫到後來,又讀了《子女上名校,父母談心得》那本書,對藤校的印象大為改觀。我自己非常欣賞藤校的教育理念,希望平時在教孩子的時候,也可以把這些理念用進去。
我一直是個比較心思單一的人,去了一個壇子,就把那裏當家不愛動窩了。壇子裏幾個比較聊得來的ID再熱鬧熱鬧,就更加的不舍得走了。
可是呢,時間長了,就有一點疲憊。
可能因為我跟不少人追求的方向不同。兒子想學音樂,我找的學校都是跟音樂有關的,原本就屬於小支派,再加上壇子裏大多數都是推數理化的,我是文科生,東西寫來總是跟別人三言兩語表達方式不同的。
我對以考學為至上目標一直都有看法。比如學了十幾二十來門AP課的,所有課外活動都要跟學校掛鉤問問對考學是否有幫助的,戀愛不能戀影響考大學怎麽也不能讓早戀等等。
為什麽飄洋過海到了這個遍地都是不錯大學的地方,還把那麽濃重的危機感帶過來呢?雖然我知道這是已經內在化到腦子裏的潛意識的一部分,但還是難掩失望。
其實我也看重孩子上什麽學校,但我一直覺得上什麽學校應該是父母教育的結果,而不是教育的目標。這兩個其實差別很大,前者一切以考學為標準,後者會在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基礎上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不是沒有跟我合得來的人,有一些ID,理念相通,說起話來特別投契。
而不少的人,完全就是因為過去生活裏強烈的競爭意識在主導,怎麽都不肯放鬆一點點的弦。
我學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也知道跟人說話要怎麽講才有效果,所以很少采取批評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也就表達了,至於別人愛聽不聽的,這年頭誰能改變誰呢?
可是心裏還是有些孤獨。
比如今天一個媽媽寫的財迷孩子文章,我覺得簡直精彩極了,但回帖甚少,反而那些口水滴答的帖子,大家玩得熱鬧,還有彼此打來打去的,互相掐的,越掐帖子越長。
明明是子女教育啊,怎麽變成父母互掐互貶呢?
寫到這裏,不得不嘲笑自己,文青氣太重了。理科和文科實在不同,我過去灌水的壇子裏一群愛文學,愛畫畫,愛攝影,愛電影的人,自然聊起天文地理比較有趣,反倒現在看了滿眼都是分分分的當然覺得心裏孤單了。
我再發東西到壇子裏的時候,當然不會把這種情緒帶出來,在自己博客裏寫寫算數了。
開始逛流壇了,妞妞還邀請我去人生小站裏坐坐了,那裏討論電影,服裝,攝影的媽媽也玩兒的挺高興,她們也帶孩子,孩子也學的不錯,找人玩兒還是要找一些比較合得來的人比較好。
寫到這裏,把自己勸了一番,也就不那麽消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