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大約大家都背過課本。
初三課本第一課《白楊禮讚》,“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曲曲盤旋的虯枝,。。。。”其實再早幾年,我可以背一大段的。
然後在很多很多年裏,我們都在詬病這個死記硬背給人帶來多麽大的負麵作用。
我最開始編程序那幾年,互聯網不發達,學習都靠看書和查“help”,那時候啃一天程序是很累的。後來就好了,軟件更新,每寫一個object,後麵可以使用的辦法通通都給顯示出來,再後來呢,發展到上網放狗一搜通通找到,有時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缺了search engine,連一行程序都寫不出來了。
隨著年齡變大,也是因為生活各個地方都不需要培養記憶力,我覺得自己簡直快提前進入老年癡呆了。看到一首好歌,想記住歌詞,十五分鍾以後還停留在“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不管記多少次,下麵總變成“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笑(應該是“處”啊啊啊)”,根本完全搭錯了線。
曾經整整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記住一個“稻盛和夫“的名字。
做飯時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轉了很多次,說死都想不起來自己要找什麽。
論年齡,該是大好年華才對,可是記憶力嚴重衰退,衰退到不靠文字常常記一下,簡直腦子快成漿糊了。究其原因,是因為工作後失去了培養記憶力的機會,凡事都放狗搜的,電腦記的,手機管的。
這樣再轉回到小時候我們的死記硬背方式,其實是有好作用的,他一定程度上開發了我們的智力,隻要開發得當,是很好的一個學習的方法。記憶力是理解力的基礎,腦子什麽都記不住,那又去理解什麽呢?
所以凡事都不可過,我們中國文化中講的“中庸”是有很多智慧的。
文化也是如此,不見得接受一種文化,就得把另一種說的一文不值,每種文化都各有各的利弊,我們這些對兩種製度兩種文化都有涉及的人,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去整合,可以去粗取精,別浪費了這些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