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古鹽井位於滇藏交界的芒康縣鹽井鎮瀾滄江東西兩岸(因訪鹽井是和其他雲南境內景點同屬一趟攝旅,又在雲南西藏交界處,就勉強將它納入彩雲之南係列了),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也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因地質和土壤條件的不同,東岸納西鄉以生產白鹽為主,而西岸的加達村則多生產紅鹽,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風和日麗,陽光充足,鹽的產量最高,質量最好,被稱為“桃花鹽”。瀾滄江邊鹵水資源豐富,散布著數十口熱氣騰騰的自然鹵水井,村民們用木桶從井裏汲取鹵水,背到江邊底平處圍築而成的鹽田裏,讓風吹和陽光蒸曬,三至五天曬幹結晶後即得粗鹽,鹽民們將結晶後的粗鹽收刮成漂亮的螺旋花型,進一步晾曬和篩選後即成上市銷售的食鹽。古鹽井生產的食鹽大多銷往雲南,四川的藏族地區和西藏的昌都,拉薩,林芝等地區(源自網絡)。
14. 結晶後的粗鹽,刮成漂亮的菊花型以便進一步曬幹
15. 鹽田下麵的結晶鹽掛,據說鹽民們自己都吃這種鹽
18. 大橋是維係東西兩岸鹽民們的唯一通道,也是加達村與外界的交通要道,村裏已經有私人汽車,鹽民們完全依靠馬幫運輸鹽和其他物資的日子已經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