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二十三對奇跡
紅葉 作品
第十八章 心理醫生 (8)
母親從來不對外人提起家庭暴力的事情,親戚們也隱約知道她家的情況,但是沒有
一個人願意出麵幹涉。
每次毒打過後,母親必然要對著女兒們悲戚地哭訴自己命苦,翻出來種種過往陳舊
的故事來,但是當女兒勸母親離婚時,母親卻總是回避說:“ 算了,為了你們幾個
孩子,忍了吧。”
母親的忍耐,讓林小蘭感到無邊無際的絕望,她的痛苦向誰訴說呢?去告訴老師和
同學嗎?她隻能深深地將痛苦埋藏在心底。長年累月,她變得越發沉默、孤僻倔強而不合群。
如此缺少愛和關懷,待到林小蘭十八歲成年後離開家鄉到大城市打工時遇見第一個
對她好的男人,她立刻被感動得一塌糊塗,毫不猶豫地就搬去和他同居。
“ 半年後,發現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是個潑婦,找上門來揪住我的頭發就打我,
他趁機溜了,從此後再也沒露麵。”
第二段感情經曆同樣糟糕,林小蘭認識了一位同鄉:“ 交往三個月後發現自己懷孕
了,他不想要,偷偷在給我喝的湯裏下了打胎藥,孩子流掉了,心也傷透了。”
在報紙電視上看見那些異國戀得到幸福的故事,林小蘭的心動了,既然中國男人屢
屢令她失望,也許在外國男人那裏能夠找到真愛。
她付錢登記了一個婚戀網站,不久認識了一位美籍華人,比她年長二十多歲,兩人
頗有緣,聊得很投機。兩個月後那人專程飛到中國來和她見麵, 很快兩人論及婚嫁。
“ 為什麽這樣倉促草率就結婚呢?認識才幾個月,你了解他嗎?” 劉凱璿忍不住
問。
“ 家裏窮,自身條件也一般,心裏先矮了一截,覺得有男人肯娶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林小蘭說。
這段婚姻更加不堪,美籍華人丈夫婚後不久就暴露出本來麵目,開始打她。
“ 吃喝嫖賭,樣樣俱全,喝醉了酒就打我,為了綠卡我也隻能忍了。他還有前妻生
的兩個兒子要養,每月剩不了幾個錢。我隻好自己出去打工,那時還懷著身孕,挺
著大肚子直到生產那天羊水快破了還在堅持上班。”
噩夢重現,林小蘭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她所厭惡的父母建立的家庭,而這次則是自己
的家。
劉凱璿歎息,婚姻有風險,稍有處理不當都可讓人墮入深淵而萬劫不複。
不用去戰亂國、非洲、偏遠山區等貧困地方,就在身邊,每天都上演著各種各樣的
悲劇,由於疾病、飛來橫禍、性格缺陷等等原因所造成的苦難,比比皆是。
告辭後在回程的路上,劉凱璿心有所感,她對駕車的鍾思教授感歎:“ 多可悲啊,
林小蘭有一個家暴的父親,但她自己長大成人後又選擇了與自己所厭惡的父親同樣
有暴力行為的男人,重複了父母的婚姻模式,同她的母親一樣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
者,仿佛命運之手在冥冥中操縱著輪回。”
這一刻劉凱璿聯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她感歎世上有些女子,無論處在古今中外的哪
種環境中,不知為何總能把自己的一生過成悲劇。
“ 你說的有道理,但並不完全。” 鍾思教授耐心地聽完劉凱璿的感慨,平靜地回
答:“ 林小蘭並非純粹的受害者,我剛才提起的那個刺死丈夫的女子,就是她。”
劉凱璿驚訝地瞪大了眼,久久難以相信。
林小蘭居然是可怕的殺人犯?她說話柔聲細語,神情溫柔可親,從外表來看,她完
全就是一個弱女子形象。
“ 林小蘭趁她丈夫熟睡之際, 用刀刺死了丈夫。法庭認定林小蘭因長期受到丈夫
的家暴而采取的反抗行為屬於過失傷害罪,判處十年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後林小蘭
就一直住在這幢政府樓裏,但她的感情之路似乎仍然不順,與前夫所生的孩子已被
別的家庭收養,現在的這個孩子生父不明,她沒有工作, 依靠政府發給單身母親的
福利金生活。” 鍾思教授說。
劉凱璿汗顏,受虐者同時也是施暴者,沒想到林小蘭這個外表普通的女子卻有如此
獨特的人生。
人啊人,你是如此的複雜、多變、表裏不一。想要透徹地理解人性,又是多麽困難
的事情。
“ 所以凡事不應該停留在表麵的現象,不要輕易地判斷人。”鍾思教授說。
劉凱璿非常佩服:“ 您太明白了。”
“ 教心理學很多年了,卻越感覺自己的知識有限,每天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有
感於需要心理谘詢的人如此之多,我準備開一個公益網站,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
鍾思教授感歎。
“ 您需要義工嗎? 我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幫忙。” 劉凱璿不假思索地請求。
“ 當然需要。我相信做義工對你也有好處,這個網站可以讓你接觸到各種心理問題,
向求助者提供意見和鼓勵,同時提高自己的心理學專業水平。”鍾思教授說。
回到家中,做完家務瑣事,哄睡了孩子。燈下,劉凱璿出神了一會兒,她開始著手
修改她已寫完初稿的論文。
她思考著林小蘭的案例,這固然是一個悲劇,但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是成長環境還
是心理遺傳,或者是個人原因?
她看著窗外,深沉的夜仿佛給她注入了靈感,她文思泉湧, 手指在鍵盤上飛舞著:
“ 在家庭暴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父母之間相處的模式是采用暴力解決問
題,子女從小對暴力的體驗是熟悉的。
逐漸成年後,幼時埋下的種子,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除,反而會逐漸讓種子
發芽,生長,直至成熟。
於是子女成年後在自己的婚姻中采用暴力解決問題變得順理成章,溝通的方式就是
以暴製暴,當然這也可能是一種心理遺傳疾病。
另外,在單親家庭中和暴力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兒童都被剝奪了大量的資源,在同樣
的社會條件中他們要脫離父母的生活模式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所以從統計數據上
看他們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更高。
這是一個不能忽略物質基礎而獨立討論的問題,因為脫離父母需要滿足經濟獨立和
心理獨立兩大條件。
如果說經濟獨立可以靠個人努力達成,那心理獨立更加需要加倍的努力和幸運,尤
其是在貧富懸殊、生活壓力大危險係數高的當代社會。”
稍作休息後,劉凱璿一鼓作氣完成了這篇論文的結尾, 她充滿信心地寫道:
“ 這樣的家族心理輪回模式是無法中斷的還是可以修複的?
我認為通過心理谘詢和反思,通過移情或者領悟是可以去修通這種關係方式的。
當一個人可以實現經濟獨立和心理獨立,便有機會完成從環境的適應者到環境的創
造者的角色轉變。
當一個人建立起一套獨立的思維體係,就可以逐漸擺脫幼時來自父母和家庭的影響,
那時就可以按照自己真實的意願行為而生活。”
聯想到自己,劉凱璿也曾經幼稚地以為她成長的那個家庭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但看
過那麽多的不幸,才知道天地之大,人性之複雜。
她多想能夠穿越回過去安慰當年的那個幼小無助、彷徨無奈的自己,告訴自己將來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要堅強、要勇敢、要愛護自己。
劉凱璿覺得人生中真正轉變是她建立起自信,找到人生中的快樂之時。道路漫長,
需要勇敢麵對。
完成論文,發送後,劉凱璿滿意地合上電腦,如釋重負,她覺得這是近期以來她寫
得最好的一篇論文。
上一篇: 二十三對奇跡 (76)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3269/202508/9655.html
下一篇: 二十三對奇跡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