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 千帆競渡踏破“伯陵防線”,將紅旗插上“天涯海角”

(2019-09-30 07:01:37) 下一個

千帆競渡踏破“伯陵防線”,將紅旗插上“天涯海角”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顏慧 時間:2019-08-28
63 0 新中國史  字號:A-A+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27

海南島戰役是我軍曆史上打的為數不多的一場渡海登陸戰役,也是典型的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之仗。這一仗我軍沒有製海權和製空權,沒有製式軍艦,僅憑2000多艘木帆船和100多艘機帆船,就橫渡海峽天險,一舉突破國民黨軍在海南島構築的“伯陵防線”,將紅旗插上“天涯海角”,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研究海南島戰役的成功經驗,時至今日對我軍渡海登島作戰仍具有現實意義。

海南島戰役是在1949年下半年,我軍相繼取得衡寶戰役和兩廣戰役的勝利,國民黨殘部大都退至海南島的背景下發起的。當時島上有國民黨反動武裝力量10萬餘人,我方組成兵力為第12兵團第40軍、第15兵團第43軍及炮兵、工兵各一部,再加上海南島瓊崖縱隊2.5萬人,共計12.5萬餘人,中央軍委指定由第15兵團統一指揮。1950年3月5日至4月1日,成功進行了兩批4次小規模偷渡。4月16日開始,順利實施了大規模的強行登陸和島上追擊作戰。5月1日,海南島全境解放。這次戰役,我方作戰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摸清渡海登島作戰的脾性,確立正確的戰役指導。兵團經過深入分析認為,進攻海南島有三個方麵的優勢:一是海南島上有我黨長期堅持鬥爭的瓊崖縱隊,這是我軍渡海作戰非常有利的條件;二是海南島麵積較大,我軍登陸後有很大回旋餘地;三是海南島之敵都是殘兵敗將,戰鬥力比較弱。經過多次分析研究和測算,兵團創造性地製定了“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登陸相結合”的戰役指導,為整個戰役提供了正確的作戰指導。

早在1949年12月18日,毛澤東第一次電令指揮部,要渡過一個軍(四五萬人)不依靠後援,獨立進攻,再次電令則改為2萬人登陸。兵團領導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經報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批準,實事求是地調整了作戰行動計劃。第一次偷渡僅令2個加強營登島,成功後第二次偷渡再令兩個加強團登島。通過兩批偷渡成功後,在島上的部隊達到8000多人,再加上瓊崖縱隊的兵力,我主力部隊登島前的接應兵力超過3萬人,有力改變了敵我力量對比。兵團隨即決定以2個軍共8個團,同時實施第三批大規模強行登陸作戰,瓊崖縱隊則在島上以各種手段積極鉗製迷惑敵人,一舉奪得了戰役的勝利。實踐表明,未來渡海登島戰役中敵我對抗異常激烈,必須在製定“接海氣”的作戰指導上下足功夫,深入分析敵我力量對比和各個階段作戰特點,按照“過得去、破得開、上得去、站得穩、突得破”的要求,因地製宜、因權製變,增強作戰指導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開展海上大練兵,“把陸軍訓練成海軍陸戰隊”。參加海南島戰役讓全體指戰員感到無上光榮,但看到波濤洶湧的海麵上敵機軍艦耀武揚威時,又對能否渡過海峽產生了很大的疑慮。針對這種情況,兵團提出了“把陸軍訓練成海軍陸戰隊”的戰鬥口號。在雷州海上大練兵期間,兵團要求全體指戰員必須進行嚴格的海上訓練,以達到“既能陸戰、又能海戰”“敢於近戰、夜戰打敵兵艦”的戰鬥標準。各部隊先後總結形成了多種訓法戰法,如“先近後遠”“先晝後夜”“船是課堂”“海是操場”。其間,為解決渡海難題,上至兵團領導,下到普通戰士,都充分開動腦筋,提供了各種“智慧方案”。鄧華司令員親自在珠江上試航一輛從香港買回來的水路兩用汽車,但最後還是沒能運用到實戰中去。有一個連隊發明了一套登陸滑板,解決了從大船快速登陸衝鋒、減少傷亡的難題。還有一個營針對“船打破了會不會沉底”進行試驗,最後論證一條壞了的木船可以浮動十二三人,一條一丈二尺的桅杆可以浮起8人。通過這種深入、廣泛的群眾性海上大練兵,官兵不但克服了不習水性和暈船的問題,還學會了識別風向、劃槳、掌舵等航海技術,掌握了水上編隊、通信聯絡、搶占灘頭陣地等戰術動作。實踐表明,渡海登島作戰不同於其他作戰樣式,戰場環境更加複雜,對官兵的作戰素養要求更高,平時訓練必須聚焦實戰、對接實戰,充分發揮群眾智慧,把戰場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想細想全,把官兵戰鬥本領練過硬。

深入搞好作戰保障,解決渡海登島的“船”和“橋”問題。渡海登島作戰首先要有渡海工具。兵團在吸取金門戰役教訓的基礎上,提出“海上無船不算兵”的口號。在突襲潿洲島時繳獲了300多艘大船,隨後又征集了1800多艘民船。最後通過拆卸10輪大卡車發動機、購買柴油機的辦法改裝了120艘機帆船,共籌得船隻2249艘。對渡海登島作戰來說,光有船不行,必須有充足的舵手、船工、水手和領航人員,正所謂“大海航行靠舵手”。兵團深入進行政治動員,共征集4100多名船工、舵手,並對其進行了專門的戰鬥技能訓練。兩個軍還精心挑選了一批機智靈活、勇敢無畏,又掌握水性的官兵,根據不同分工進行針對性訓練,在2個月內就培養水手2500多名。這些人員對引導我軍偷渡和大舉渡海登陸,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另外,兵團在作戰準備中高度重視氣象和海情,洪學智副司令員親自領導這項工作。兵團、軍、師、團先後成立氣象水文小組,以實時觀測風向、潮汐和水流變化,總結其變化規律。這項工作為兵團最後定下渡海決心、選定啟渡時間和確定登島地段,提供了科學依據。實踐表明,渡海登島作戰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打保障,較之於其他作戰樣式而言,保障的任務更加艱巨、內容更加繁雜、要求更高,必須抓住渡海工具、海情保障等關鍵環節,把各項保障做深做實,這樣才有可能掌握勝算。

充分激發部隊士氣,樹立敢打必勝的戰鬥精神。海南島戰役是在新中國已經成立、大陸基本解放這一曆史背景下展開的。當時,第四野戰軍的其他部隊已經進入休整期,第43軍和第40軍卻要遂行渡海登島作戰任務,這在部隊中曾經一度產生過較大的思想波動。有些戰士稱,“南下我們打頭陣,全國解放我們壓後陣,命真苦!”“老部隊,倒老黴!”四野大部分官兵都是北方人,是十足的“旱鴨子”,許多戰士平生第一次看到大海,他們甚至悲觀地認為“渡海作戰就是九死一生,有去無回”“革命到底,原來是到海底”。兵團領導機關了解這一思想情況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看得見的事實教育官兵,消除官兵恐懼心理,激發戰鬥精神。2月20日,第43軍某部副排長魯湘雲帶領7名戰士乘木帆船海練時遭遇敵艦,創造了用手榴彈和機槍、步槍打跑軍艦的奇跡,大大增強了官兵渡海作戰的勝利信心。兵團不失時機指示各部隊,必須堅決向敵艦展開鬥爭,隻有勇敢地向敵艦進擊,才能將敵艦威風打下去。3月7日,第40軍356團在突襲潿洲島時,用木帆船裝上火炮打敵軍艦,擊傷敵炮艇“海碩”號。木帆船打跑敵軍艦,土炮艇打傷敵炮艇,這些活生生的戰例大大激發了官兵戰勝大海、渡海殲敵的勇氣和信心,出現了爭當渡海先鋒、爭取渡海作戰立功運動的高潮。實踐表明,具有敢打必勝的戰鬥精神曆來是我軍的優勢,未來戰爭越是複雜,任務越是艱巨,我們越要繼承和發揚好這一優勢。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military/info_33542.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責任編輯:北平 

看完這篇文章心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