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官身穿防彈服專程為他掃墓
(博訊北京時間2019年4月07日 轉載)
來源:政知道
今天早晨,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官方微信推送了一篇文章。文章共2600餘字,感人至深,在清明這個特別的節日裏,讓我們認識了一位30多年前駐外期間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外交官——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會計鄒興誌。
這篇文章的題目為《埋骨何需桑梓地——駐阿富汗使館清明節為鄒興誌前輩掃墓側記》,在開篇,文章這樣寫道:一位普通的中國外交官,在40多歲的英年於喀布爾去世,埋骨他鄉近40年。國內的4位至親牽掛著他,40多位使館戰友關心著他。在14億中國人慎終追遠、寄托哀思之際,他,沒有被忘記!
鄒興誌是一名普通的外交官,1982年在駐阿富汗工作期間患病逝世。政知道注意到,文章提到,鄒興誌病因應該是腦溢血。文章還提到了一些細節:“如果在國內,鄒會計多半會被救過來,但在戰亂中的喀布爾,大家隻能扼腕長歎。在那個年代那個環境,他的遺體無法運回國內,國內親人也沒法來此致祭。是全體館員打製的棺木,是臨時代辦主持的追悼會,是阿富汗朋友們修葺的墳塋”。
今年清明節,4月5日,中國駐阿富汗大使劉勁鬆同鄒興誌的家人通了電話(上圖);當天清晨,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王大學政務參讚帶領使館同誌驅車來到喀布爾外國人公墓,祭奠鄒興誌等中國同胞。文章提及,大家穿著厚重的防彈服,武警同誌嚴陣以待。這裏,不是一個安全的城市;附近,曾經發生過嚴重的恐襲······
以下是文章全文:
駐阿大使清明致電外交官遺孀
4月5日,清明節。喀布爾時間清晨7時。
“陳老好,我是第14任中國駐阿富汗大使劉勁鬆,向您問好和致敬!鄒興誌同誌是我們的前輩。我聽老館員講,他是誌願來到這個使館的,那時的使館也處在戰亂之中。鄒會計為人正直,敬業愛崗,先人後己,與大家關係處得很好,大家都很喜歡和尊敬他。”
這是一通跨越時空的電話,跨越了兩個世紀、兩個國家、兩代人,跨越了興都庫什山、喀喇昆侖山和燕山,從喀布爾直達北京。
電話的這一頭,是神情肅穆的劉大使;那一頭,是感慨萬千的鄒興誌同誌的遺孀、年愈八旬的陳老,還有她的三位子女。
劉大使說,阿富汗這一段安全形勢很糟糕,但時值清明節,使館仍組織館員去祭奠了鄒老,這是一定要去的!我想鄒老如泉下有知,會感到寬慰,因為依靠不懈努力和先進科技,使館同誌今天在掃墓現場與您視頻連線了。“連線”其實是“連心”,讓逝者和生者都感受到組織的關懷、感受到親友的溫暖。
劉大使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使館換了很多茬館員了,但每一任大使、每一代館員都懷念著鄒會計,記掛著他的家人。這麽多年,陳老您含辛茹苦將3位子女撫養成人,我們能想象您的不易。將來館裏同事回北京,會專程登門看望您,也歡迎您的子女來使館和墓地看一看。我去看過鄒會計的墓地,維護得不錯。我們會經常看望鄒會計,請您放心,也請您和家人保重!
陳老一再表示感謝,她的小女兒接過電話,哽咽地講:“感謝大使,感謝您對我父親這麽高的評價!”
駐外逝世,遺體無法運回國內
青山處處埋忠骨,埋骨何需桑梓地。
1982年12月隆冬的一個晚上,駐阿富汗使館,周邊不時有槍炮聲。
鄒興誌同誌忙碌了一天,剛回到宿舍,拿熱水瓶給同事倒水,卻毫無預兆地倒下了。送醫搶救爭分奪秒,阿富汗的醫生也是盡心盡力。應該是腦溢血,如果在國內,鄒會計多半會被救過來,但在戰亂中的喀布爾,大家隻能扼腕長歎。
鄒會計的老家在黑龍江,曾是軍人,轉業後到外交部工作,經曆了好幾個崗位,還去過老撾常駐,當時老撾不像今天這麽安寧,也是個戰亂之地。當組織於1982年6月派他到駐阿使館工作時,他沒有一點猶豫。那時候,大家都這樣,組織指到哪兒,就奔赴哪兒,拿起行李給老婆孩子告個別,最多抱一抱,沒有吻別。一去就是一兩年,打長途電話很貴,所以打得很少。和家人聯係主要靠兩、三月才來一趟的信使,信使最受館員歡迎,因為他們捎來了千金不換的家書。
阿富汗,遠離妻兒,承受戰亂,忍受孤單,那時這裏館員的工資和常駐其他國家差不多,在當地都買不了什麽好東西。可誰都沒有怨言,都樂嗬嗬地在館裏幹好自己的活。因為戰亂,很多館員自打進了這個使館,就再沒有出去過,直至離任時再去機場。他們對阿富汗的印象,就是那車窗外的街景,還有那天空上的風箏。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
鄒會計就這麽走了,一句遺言都沒有留下。在那個年代那個環境,他的遺體無法運回國內,國內親人也沒法來此致祭。是全體館員打製的棺木,是臨時代辦主持的追悼會,是阿富汗朋友們修葺的墳塋。同誌們的淚水,含在眼眶裏,落在衣襟上。親人們的哭聲,太遠了,幾乎聽不見······
那一年,世界上發生了很多大事。阿富汗戰火連天,英阿馬島之戰收場,勃列日涅夫死了,“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開航。中國宣布將於1997年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李寧拿了6項體操金牌,《義勇軍進行曲》恢複為國歌,中共十二大成功閉幕,國家開始實施“隻生一個好”的計劃生育政策。
從收音機和全館僅有的幾台黑白電視機裏,鄒會計了解到這些事,這些事也成為他最後的人生記憶。他曾向同事開玩笑:“計劃生育”可管不著我嘍!
不想一語成讖。那一年,他走了,身後留下妻子和3個孩子,分別是22歲、19歲和10歲,孩子們那時都還沒有成家,小女兒還在上小學······那一年的冬天很冷······
穿防彈服掃墓,視頻連線犧牲外交官家人
清晨,當地人還在睡夢中,王大學政務參讚帶領使館同誌驅車來到喀布爾外國人公墓,祭奠長眠於此的鄒興誌等中國同胞。大家穿著厚重的防彈服,武警同誌嚴陣以待。這裏,不是一個安全的城市;附近,曾經發生過嚴重的恐襲······
使館同誌緩步來到鄒會計的墓前,同他遠在北京的家人建立視頻連線。
與鄒會計的家人視頻連線
鄒會計的家人第一次看到這塊魂牽夢縈的墓地和墓碑,第一次與館員一道祭奠老鄒。為了這一刻,使館與國內職能部門遍查檔案,四處尋訪老館員,愛心熱心人士不遺餘力。也因為這一刻,大家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
公墓鬆柏青青,綠草茵茵,桃花盛開。鄒會計的墓碑是當年的同事們選的、刻的、磨的,上麵的銘文經曆了數十年風雨磨洗,依舊清晰。
在鄒會計家人的注視之下,使館同誌在墓前三鞠躬,表達對前輩的追思與敬仰。大家奉上鮮花、果品和醴酒,還有香煙。鄒會計工作生活的那個年代,大多數男性館員都抽煙,抽“中華”和“紅雙喜”,是一種福利,也是一種放鬆。
三鞠躬
讓大家略為寬慰的是,鄒會計在此並不孤單。墓園裏還長眠著一位幫助阿富汗人民修路的無名同胞,一位指導阿富汗人民養蠶的“齊女士”。二人於上世紀40年代辭世。使館同誌一並為他們掃了墓。
三位同胞,將事業和生命傾注在了阿富汗。無論有名還是沒名,他們都是不凡的中國人。無論相知還是陌生,我們都不會忘記這些普通人中的英雄!
每一個時代,都有外交官的犧牲
今天特意前來掃墓的,有“90後”的青年,有剛到館的新兵。這是一次莊嚴的儀式,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什麽是無怨無悔、什麽是馬革裹屍,什麽是有情有義,什麽是前仆後繼?在這一刻,不再需要語言的詮釋。
每一個時代,都在塑造不同風格的外交官,但忠誠和使命沒有變過。每位外交官都揣著赤子心、事業心、進取心和責任心,心如磐石,永不變心。
每一個時代,都有外交官的犧牲,有人犧牲在戰火中,有人犧牲在崗位上。有的犧牲的不僅是自己,還連帶著妻子、父母和孩子。戰亂、輻射、地震、高溫、酷寒、疫病,都要自己扛起來,因為我們是中國的外交官,是文裝的解放軍。
每一位身處前線的中國外交官,縱然無私無畏、毅然決然,但在身後,總有柔腸寸斷、兒女情長。一位外交官就是一打故事,家家一本難念的經,酸甜苦辣要靠自己去品味和承受。
站在鄒興誌同誌的墓前,我們宣誓:千山萬壑,不改初衷;風雨如晦,毅然前行。我們守護的,是國旗國土、先賢墓塋、尊嚴傳統;我們緬懷的,是蓽路藍縷、流血犧牲、默默奉獻;我們驕傲的,是大國外交、薪火相傳、再邁征程!
願先輩們在異國他鄉安息!
(資料來自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