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4日,美國“伯明翰”號巡洋艦上第一架艦載飛機成功起飛。當時的美國人一定想不到31年後數百架日本艦載機將美國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戰術並非首創,一年前(1940年11月)英國海軍就用艦載機奇襲意大利塔蘭托軍港。這兩次成功偷襲宣告了航母艦載機時代的到來。珍珠港一戰,日本海軍的戰鬥機、攻擊機和俯衝轟炸機組成的作戰編隊取得了驚人戰果和深遠影響,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的半年內日軍戰無不勝,英美的軍事基地和殖民地紛紛淪陷。
偷襲珍珠港
大炮巨艦主義的影響
1905年的對馬海戰,日本聯合艦隊一舉殲滅遠道馳援而來的俄羅斯第二太平洋艦隊。俄軍損失12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以及11艘驅逐艦,日本僅損失了3艘魚雷艇,這是海戰史上損失最為懸殊的海戰之一。深受海軍戰略家馬漢“主力艦隊總決戰”思想影響的日本,在對馬海戰巨大成功的刺激下,堅定發展重型軍艦的“大炮巨艦主義”。
1907年,日本海軍提出要建立8艘戰列艦、8艘裝甲巡洋艦為主力的所謂“八八艦隊”。1927年,日本海軍艦隊噸位位居世界第三。1937年日本海軍決定建造四艘大和級戰列艦。這種造價相當於1000架飛機的戰列艦,其標準排水量高達6.4萬噸,擁有3座460毫米3聯裝主炮。大和級戰列艦的噸位、火力和裝甲都領先世界,英美的戰列艦最大噸位3.5萬噸。
日本的長期假想敵美國海軍也不具備超前眼光,同樣受製於馬漢的海軍思想,戰列艦也是其奪取製海權的主要力量。珍珠港被襲,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和巡洋艦損失慘重,美國才不得不依靠僅有的三艘航空母艦。而且太平洋戰爭開始前,美國海軍備戰的重點是大西洋戰場,太平洋戰場上采取守勢。
日本雖然極力發展重型軍艦,但並未完全忽視後起的航母和海軍航空兵,日軍擁有10艘航母、最先進的零式戰鬥機和大量優秀飛行員。開戰前,日本海軍擁有1250架作戰飛機,與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飛機總數相當,如果加上日本陸軍的飛機(二戰時,日本美國等都沒有獨立的空軍,隻有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日軍約3000架,是盟軍兩倍以上。
日軍零式戰鬥機
極為諷刺的是,日本海軍高層並未從珍珠港的勝利中意識到航母的重要性和艦載機的決定性力量,其主導戰略思想根深蒂固,仍然把戰列艦奉為主力。一個明顯的表現是,珍珠港之戰後,日軍沒有集中力量去消滅尚存的三艘美軍航母,而是在廣袤的西太平洋甚至印度洋上分散兵力,搶占地盤。截至1942年2月,日本仍在建造第四艘大和級戰列艦(前兩艘分別是大和號和武藏號,第三艘改造為航空母艦,第四艘於1942年3月停工)。以日本的經濟潛力全力製造航母都未必能趕上美國,卻仍然生產耗費巨大的、“過時”的戰列艦。
戰爭早期日美海軍製空能力比較
從戰前到太平洋戰爭早期,日本海軍航空兵不僅數量優勢顯著,艦載機性能,尤其是戰鬥機更勝美軍。零式戰鬥機是二戰日本的招牌飛機,其優勢是極高的靈活性,盟軍飛機在低空領域與零式交戰無異於自殺。太平洋戰爭早期日本海軍裝備更多的96式戰鬥機雖不如零式那麽先進,但與美軍戰鬥機交戰仍略占優勢。美國海軍的主力戰鬥機是F4F“野貓”和F2A“水牛”,前者的靈活性和速度都不如零式,但有較強的防護能力,即使被擊落,飛行員的存活率較高;後者則無可取之處。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26架F2A遭遇36架零式,結果17架被擊落,7架受傷,隻有2架返航,零式一架未失。中途島戰後,F2A“水牛”即刻退役。
美軍F4F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於1937年設計,其主要要求就是格鬥性能和速度,因此戰機的重量很輕,零式(21型)空重僅1570公斤。重量輕也帶來了極佳的續航能力,但輕這一優勢也造成零式的致命弱點:沒有任何裝甲保護飛行員和油箱,油箱也沒有自封裝置和滅火設備,很容易被擊中起火,生存能力差。
日本海軍飛機忽視防護能力的特點同樣體現在97式艦載攻擊機和99式俯衝轟炸機上,尤其是後者,過於追求速度和航程,基本無裝甲,載彈量低。偷襲珍珠港時,99式就損失了15架。在太平洋戰爭後期,99式轟炸機轉作自殺飛機成功率也是最低的,這個機型得到“空中棺材”的綽號算是名至實歸。與日本相對,美國的SBD“無畏”俯衝轟炸機的防彈裝甲較厚,火力強,載彈量接近99式的兩倍。
日軍97式艦載攻擊機
戰機發揮最佳作戰能力離不開優秀的飛行員。1941年,日軍海軍飛行員擁有平均650小時的飛行經驗,部分海軍航空兵在中國和蘇聯戰場上拚殺過,而開戰前美國海軍飛行員幾乎沒有實戰經驗。偷襲珍珠港的飛行員更有超強的戰鬥力,部分飛行員飛行時間在2000小時以上。
雖然一線飛行員素質很高,總體上日本對飛行員的培訓、保護和替換遠不如美軍,其中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所謂的“精兵政策”,戰前日軍有3000架飛機和3500名飛行員,飛機和飛行員比例為1:1.17,一線飛行員數量嚴重不足,每損失一人,就很難補充。具體到日本艦載航空兵,所有優秀飛行員都調到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編隊,這樣幾乎沒有優秀飛行員擔任飛行教官,將他們的豐富經驗傳授給預備役飛行員。
美國的航空兵建設反其道而行之,飛行員一般執行50次任務後,就被要求退出一線並擔任飛行教官,而且美海軍戰機通常較強的防護裝甲,也令優秀飛行員存活幾率大增,越到戰爭後期,美軍飛行員相對日本的優勢越明顯。
戰爭中後期的重大海空戰
雖然普遍認為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但一個月前的珊瑚海海戰,日軍敗象已露。這場戰役也是戰爭史上航母艦隊在遠距離以艦載機首次實施交戰。是役,日軍和美軍各有一艘航母沉沒。更為重要的是,日軍“翔鶴”號航母喪失多名優秀飛行員(整支艦隊共損失90名),新補充的預備役飛行員由於培訓不足不能參戰,這導致“翔鶴”號錯過一個月後的中途島海戰。珊瑚海海戰之後,日本優秀的海軍航空兵走上了持續嚴重損耗的不歸路。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由於情報泄露、指揮失誤等原因,日本聯合艦隊慘敗給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方4艘航母被擊沉,損失285架飛機,美國僅損失了一艘航母和150架飛機。日本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徹底破滅。此戰美軍航母上的SBD“無畏”艦載俯衝轟炸機大顯神威,先後擊沉四艘日軍航母。SBD能取得如此顯赫戰果,也因為日軍航母甲板上布滿了為飛機準備的燃料和彈藥。日軍零式戰鬥機也有出色發揮,擊落多架美軍的TBF“複仇者”魚雷攻擊機。
美軍SBD俯衝轟炸機
本次戰役,日軍損失的飛機數量將近美軍的兩倍,但日軍121名飛行員喪生,美國則戰死208名。部分原因在於大多數日軍飛行員落水後成功獲救,而飛機則隨著航母一起爆炸燒毀。中途島戰役五個星期後,美軍意外俘獲了一架零式飛機,發現了零式高超格鬥技能中的缺陷,1942年底以後的空戰中,大批美英等盟國飛行員成功擺脫了零式機的追殺。
1942年10月的聖克魯斯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的第4次航母艦隊對決。是役,美軍轟炸機和日軍轟炸機的火力強度形成鮮明對照:日本航母“瑞鳳”號與“翔鶴”號都隻被SBD轟炸機投中一兩顆炸彈就喪失戰鬥力,而日本99式3次命中和1次自殺式撞擊,外加97式轟炸機兩枚魚雷命中,才迫使美國“大黃蜂”號航母退出戰鬥。聖克魯斯海戰日軍失去了148名飛行員(美國僅26名)。到此戰結束為止,偷襲珍珠港的765名日本航母飛行員精英中,至少有409人死亡。
1943年11月曆時10天的布幹維爾海空戰,日軍損失了86架戰機,飛行員陣亡181人。飛行員軍官損失更慘烈,7名飛行隊長中陣亡4人,11名飛行分隊長中陣亡6人。
日軍99式俯衝轟炸機
1943年9月以後,更先進的F6F“惡婦”全麵取代F4F成為美海軍主力戰鬥機。F6F延續了美軍戰機設計上的一貫特色:強化了駕駛艙的裝甲防護,提高載彈量。在速度和垂直機動性上,F6F比零式還占優。零式由於飛行員素質下降,也因後期提高速度犧牲機動性,完全不敵F6F。
F6F正如戰爭早期的零式飛機一樣所向披靡,在包括“馬裏亞納獵火雞”的66,530次戰鬥中(絕大多數由航母派出),F6F以270架的代價,擊毀了5,163架敵機,擊落比高達1:19。戰爭後期,航空燃油嚴重短缺惡化了日本的飛行員培訓體製,很多飛行員僅學會起降航母的基本技術就匆忙參戰。到投降時日本飛行員的平均飛行訓練時間僅有100小時(美軍則是600小時),其戰鬥能力可想而知。
美軍F6F戰鬥機
1944年6月的馬裏亞納海戰日本海軍航空兵遭遇毀滅性打擊:600多架戰機被擊落(美國123架),海軍航空兵喪失殆盡。同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日本人不得不首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自殺式攻擊。零式、97式、99式都被改造成神風戰機。
太平洋戰場上的曆次重大海上對決中,艦載機都是主角,擁有製空權才能控製海洋。“日德蘭海戰”(第一次大戰期間英德海軍的主力艦隊決戰,是大炮巨艦主義的高潮)那種重型軍艦炮擊的作戰方式仍廣泛存在,但已無決定性作用。缺乏海軍航空兵的保護,日本重型軍艦成了美軍轟炸機的活靶子。
1944年10月,日本海軍引以為傲的大和級戰列艦“武藏號”,在美國俯衝轟炸機SB2C和TBF魚雷攻擊機的五波狂轟濫炸下沉沒,第一艘服役的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號”於1945年4月被美軍以相似的戰術擊毀。
日本人繪製的太平洋戰爭態勢圖
二戰以後,艦對空、艦對艦、陸基反艦導彈和電子戰等高科技武器日新月異。作為曆史相對悠久的武器裝備,艦載機的種類和性能也不斷豐富提高,在現代戰爭中依然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