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沉痛哀悼!兩位兩彈一星功臣同日辭世!

(2018-01-12 12:48:27) 下一個

沉痛哀悼!兩位兩彈一星功臣同日辭世!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間:2018-01-12
10 0 兩彈一星  字號:A-A+
分享到:0收藏  打印

1月9日,兩則噩耗傳出:兩彈一星功臣袁承業、中國氣動彈性專業奠基人管德兩位大師去世。

袁承業、管德圖片來源:文匯APP、中國工程院網站

袁承業

“兩彈一星”功臣、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承業,因病醫治無效,於1月9日晚在上海與世長辭,享年94歲。

作為“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窮畢生精力,為中國的核事業和工業發展,全心傾注了智慧和精力。直到九十高齡,依他然在為我國戰略資源——鋰的提取、回收和利用,殫精竭慮。“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責任!”這是他一生的格言。

得不到滿分,他就要堅持重考

袁承業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小越鎮。父親袁開基畢業於金陵大學,是一名有機化學家。為兒子起名“承業”,就是希望他能夠“子承父業”。

家裏都是化學書籍,培養起了袁承業對化學的興趣。戰亂中,他隨母親逃難輾轉川、桂、粵等省份,困難時隻能擺地攤賣衣物。盡管度日艱難,但父母依然堅持讓袁承業接受教育,他先後在七所中學、兩個補習班讀書。 袁承業在學習上特別爭強好勝,考試隻要沒有得到滿分,就要堅持重考。

1948年,從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中國藥科大學前身)畢業後,袁承業在上海人民製藥一廠任技術員。1951年7月,他作為建國後首批公派留學生,赴莫斯科全蘇藥物化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當時,他一點俄語都不懂,在去莫斯科的火車上剛開始學字母。靠著一位蘇聯老太太每天輔導幾個小時俄語,他開始了在蘇聯的學習和工作,並於1955年9月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論文答辯,獲得蘇聯科學副博士學位。

當年10月,袁承業學成回國,在化工部醫藥工業管理局任副總工程師,1956年9月調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從此踏上了有機化學的科研人生路。

86歲的袁承業院士在研討會上發言文匯APP 圖

兩彈一星的功臣

袁承業先生是中國萃取劑化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基礎、著眼應用,在國家需要和科學探索之間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1959年,為了“兩彈一星”等國防任務急切需要,他毅然從已取得良好進展的氨基酸與多肽合成藥物研究改行,組建並領導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成功研製P-204、N-235和P-350等萃取劑,為中國原子能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著名核物理專家錢三強在回顧這段曆史時說:“提取鈾的萃取劑研究,在當時是對國防建設起關鍵作用的,沒有它,就提不出鈾。”

袁承業因此獲得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獻身國防事業”的獎章與獎狀,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9年,作為中國科學院40名代表之一,袁承業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的接見。

在完成國防科研任務後,袁承業又帶領團隊成功研製了一係列新型實用的萃取劑,並得到廣泛應用,其中11個品種的萃取劑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這些萃取劑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萃取劑工業的全部。

“很多萃取劑不是我們想出來的,也不是誰要求我們做的。而是生產實踐提出這樣的需求,我們才用自己的知識加以實現。”數年前,他回顧自己的科研生涯時說,稀土元素萃取中,有一個課題是將铌鉭分離。由於這個過程不能碰玻璃,可實驗室所有瓶瓶罐罐都是玻璃的,他們不得不先把所有玻璃儀器都換成塑料的。後來,由此研製成功的N503,不但成功萃取了铌鉭,還為上海汙水治理的“廢水脫酚”作出了貢獻。

國家的尊嚴和需求至高無上

幼年飽經戰亂帶來的顛沛流離,在袁承業心中,祖國的尊嚴和國家的需求至高無上。

上世紀80年代,袁承業在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時,曾兩次碰到會議主辦方掛錯國旗,他發現後,立刻向大會主席提出,要求更換成五星紅旗。“這樣的原則問題,一定是不能含糊的!”

生命不息,為國家發展奉獻的心意不竭。即使已到耄耋之年,他仍然傾心關注科技前沿。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院士表示,釷基核能鋰同位素分離、青海鹽湖鋰資源,這些關乎國家戰略需求的課題,一直受到袁先生的關注。十幾年前,他就提出,要注重鋰資源的回收利用,珍惜這一戰略資源,果然在今天成為科研和產業的熱點。

中科院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胡金波說,自己在承擔鋰同位素分離項目時,經常請教袁先生,他把自己多年工作積累所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具體做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年輕的研究人員。

他常對青年科學家說:“沒有興趣是做不好研究的,但個人興趣必須服從國家的需要。”他以鋼鐵英雄保爾·柯察金的名言激勵年輕人:“作為科學家,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應該問問自己,我這一輩子為國家做了哪些有用的貢獻。”

胡金波說,袁先生為這些國家重大項目付出了很多心血,卻連名字都堅持不出現在項目書中,如此不計名利、一心為國的精神,為科研後輩在麵對社會紛繁蕪雜的影響時,升起了一盞指路明燈,“他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管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動彈性專業的奠基者和帶頭人管德,於1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圖片來源:航空工業(avic-2008)

1956年8月,112廠(今航空工業沈飛)成立飛機設計室,管德由二機部四局(航空工業局)關鍵部門調入設計室。完成殲教1飛機的外形確定工作後進入氣動組,專攻氣動彈性。當時,國內氣動彈性專業領域完全空白,管德與徐舜壽用手搖計算機、地麵共振試驗設備,經過兩年的努力,最終保證了殲教1飛機的顫振安全。

1958年後,管德轉向超聲速殲擊機氣動問題的研究,同時開始高低速風洞試驗研究。那時的技術資料很少,每次經過北京,管德都會去各單位查找資料,然後分門別類摘抄到筆記本上。80年代時,本子已經記錄了一寸多厚的資料。

高中時期的管德圖片來源:中國工程院網站

1961年起,管德先後擔任航空工業沈陽所顫振組組長、空氣動力室副主任、總體和空氣動力室主任、副總設計師、副所長。管德為殲8飛機建立了檢查氣動伺服彈性穩定性的阻抗試驗設備,對殲8飛機的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基於豐厚的知識和經驗的積澱,以及對氣動彈性專業的鍥而不舍、孜孜以求,才保證了殲8飛機優異的高空高速性能。

1985年,管德任航空工業部科學技術局局長、部總工程師、部科技委主任、中國航空研究院院長。1985年底調至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任副局長(後兼任黨委副書記)。隨後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在此期間,即使工作再忙,每周一定會抽出一個晚上的時間,給氣動彈性專業的研究生講課。90年代,管德開始應用芯片傳感器研究顫振的主動抑製。

1994年,管德任中國工程院籌備委員會委員。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8年1月9日,他奉獻出了自己畢生的精力,永遠離開了我們!

殲8Ⅱ 圖片來源:中國工程院網站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核武器,卻不知道沒有核原料的萃取劑,原子彈就無從談起!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殲擊機,卻不知道事關飛行安全的氣動彈性,沒有它,中國的殲擊機無法運行!

我們更不了解,袁老、管老這兩位行業的奠基人和帶頭人,這一路走來都經曆了多少風雨!

生前低調內斂,身後百世流芳!

兩位大師,走好!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societies/info_22305.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責任編輯:北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