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夜之間,就有99人慘遭殺害,有300(人)被割肉(或)挖心。
圖注:1954年,誌願軍戰俘被運往台灣。
短史記第36期
眾所周知,整個朝戰期間,誌願軍被俘2萬餘人,其中6000餘人返回大陸,14000餘人被運往了台灣,另有極少數人選擇去了中立國。
盡管台灣方麵當年一再宣傳,這些去台戰俘係“自願投奔”,但考之史實,卻並非如此。戰俘回憶及檔案材料,能夠共同證實:大多數戰俘去台,係受台灣特務暴力迫害所致。
台灣方麵針對誌願軍戰俘的特務工作,可以追溯到1951年8月台灣“國防部”通過“策反共產黨戰俘來台”方案。至晚在1951年11月,台灣特工已大量進入戰俘營。此項工作的目的,乃在於造成一種對台灣當局有利的政治宣傳環境。
就目前所披露的資料來看,台灣特工脅迫戰俘去台的主要手段有二:政治宣講與暴力恐嚇。
先說政治宣講。據曾參與戰俘營工作的美國陸軍老兵巴德(James Bard)披露,國民黨派往戰俘營的策反團隊“陣容豪華”,“除了軍事人員、行政人員,還有一些特殊成員,包括電影放映隊、戲劇、歌曲演員等”。①這些特工人員常在美軍配合下,在戰俘營內“唱戲”。對此,巴德解釋說:
“即使美軍也不能直接對中國戰俘說台灣那邊來人了,請你們去談話,台灣來人更不能這樣做了。……主要原因在於如果公開直接這樣做,戰俘未必會去,或者一些戰俘軍官或領袖會阻止戰俘去。如果隻說去看戲,大家當然會去了。”②
借“唱戲”聚攏人氣之後,國民黨政工人員就趁機開始政治宣傳。巴德回憶說:
“台灣代表借表演或看電影之機向戰俘們發放宣傳材料,然後演講,向中國戰俘們發出邀請,並向他們許諾去台灣之後提供一切盡可能好的條件,幫他們安頓、定居,為他們的生活、教育等提供盡可能多的便利與幫助,最後,發放申請表格。戰俘們可以填寫表格提交申請。”③
圖注:誌願軍戰俘抵達台灣。
“譚興東”,是許多戰俘都曾提到的一位“明星政治宣講員”,當時戰俘營內流傳一句評價:“不怕挨打,就怕聽譚興東的課”。譚曾是共產黨幹部,故其政治攻心,常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據原六十軍180師539團老戰士丁先文回憶:
“敵人武的屈服不了我們,又來文的,一天強迫我們到‘CIE’學校聽叛徒譚興東上課,……下課後我們回到帳篷抱頭痛哭,不想譚興東的話是不可能的。……我最疼愛我父親,他打日本時受了刺刀傷,現在老了,如果挨鬥能受得了?心裏忐忑不安,但又自我安慰,出國時已經向家裏寄了革命軍人家屬證明書,相信父親一定能受到保護。……”④
“譚興東”之流的政治攻心雖然有效,但真正將戰俘們逼入除前往台灣再無退路之絕境的手段,乃是暴力恐嚇。
台灣特務當時最積極的一項暴力手段,莫過於給戰俘們刺字。幾乎所有誌願軍戰俘——尤其是去台戰俘,都會提到自己或戰友曾被特務強迫在身體各處刺上“抗俄反共”、“殺朱拔毛”一類口號。當日美軍雖名義上允許戰俘營內部“自治”,但控製權實際上握於台灣特工之手,故而此種暴力刺字活動,進行得相當普遍。以至於1952年4月,中方曾要求美軍向誌願軍戰俘轉達彭德懷的書麵承諾——對誌願軍戰士被刺字一事絕不追究。
去台戰俘們身上那些“殺朱拔毛”一類的文字或圖案,直到80年代,才由台灣榮總醫院進口一台激光掃描設備,通過激光手術,免費為之去除。
圖注:台灣當局組織市民放鞭炮“歡迎”誌願軍戰俘。
“李大安”,是戰俘們回憶所受肉體折磨與暴力恐嚇時,最常提及的一個人物。此人與“譚興東”類似,曾做過共產黨幹部,在戰俘營內,被視作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嗜血惡魔。據第六十軍180師538團政委趙佐端回憶:
“一個早上,李大安召集了所有人到訓練場上開會。……一個叫林學普的戰士,始終拒絕文身。叛徒李大安把林學普拉到台上,一邊揮著一把尖刀,一邊大聲質問道,你到底文身還是不文?滿身是血的林學普慢慢地站起來,大聲回答道,不!李大安便一刀砍下了林學普的手臂。林一聲慘叫,倒在地上。但是他仍然搖頭說不。惱羞成怒的李大安一刀插進了林學普的胸口。在林學普壯烈犧牲前,李大安切開他的胸口,掏出他的心髒。握住流著鮮血而且還跳動著的心髒,李大安對所有戰俘叫喊著,如果誰再不願意文身,就和他的下場一樣!”⑤
台灣特務們所製造的李大安式的殘忍,可以在其他許多誌願軍戰俘的回憶中得到更血腥的佐證。如據去台戰俘冉宏圖披露,曾經“一夜之間,僅他所知就有99人慘遭殺害,有300(人)被割肉(或)挖心”⑥。因為此種殘忍得到了美軍的大力配合,終於使台灣方麵獲得14000餘名誌願軍赴台的“勝利”——大陸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真正自願前往台灣的戰俘,大約隻有3000人左右。⑦
注釋:
①②③劉磊/采訪:《朝鮮戰爭美軍老兵回憶中國誌願軍戰俘問題》,《冷戰國際史研究》2011年第2期。
④轉引自《重圍:誌願軍180師代政委吳成德與戰友們》,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關於去台戰俘在戰俘營被迫害的情形,另可參見張澤石:《抗美援朝誌願軍戰俘在台灣》,金城出版社2012。
⑤李小兵/編譯:《四國士兵話朝戰(之一)》,《冷戰國際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⑥毛劍傑:《棋子、棄子:誌願軍戰俘爭奪暗戰》,《看曆史》2010年第8期。
⑦徐焰:《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爭的曆史回顧與反思》,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P311。返回騰訊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