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江湧最近有篇思考經濟體製的文章:

(2015-07-07 15:58:42) 下一個

經濟安全 - 江湧首頁
經濟金融化是金融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
2015-07-07
字號:小中大
新自由主義為經濟金融化塗上一層誘人的迷彩,如優化資源配置,分散投資風險,促進經濟增長等等。實踐表明,這些論斷都言過其實。經濟金融化就其本質而言,是資產階級為克服生產過 剩、利潤率下降的不得已選擇,是資本主義為解決基本矛盾、延緩製度衰亡的修補裱糊之舉,是金融資本實現全麵壟斷的必然。

經濟金融化的內涵

經濟金融化是一個以金融創新為依托,以新金融模式、新金融工具和新金融產業不斷湧現為表現的金融市場體係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意味著金融部門日益膨脹並處於支配地位,並改變著 經濟體係的運行方式;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金融對實體經濟持續滲透、融合與操縱的過程,是金融資本獲取利潤的核心機製。“橫看成嶺側成峰”,經濟金融化可以從不同視角加以定義,可以 從“股東價值最大化”的企業治理視角,可以從工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關係視角,還可以從資本主義積累模式的視角,來定義金融化。

保羅?斯威齊將經濟金融化概括“資本積累過程的金融化” ,大衛?科茨認為“近幾十年來推動金融化進程的直接原因在於新自由主義的重構” 。約翰?福斯特將金融化定義為資本主義經濟重 心從生產向金融的長期轉變,其轉變包括以下一些基本指標:(1)金融利潤占總利潤比重的不斷上升;(2)不斷上升的債務/GDP比例;(3)FIREs(即金融、保險與房地產)占國民收入份額不斷增 長;(4)舶來的和不透明的金融工具的不斷擴散;(5)金融泡沫的不斷膨脹。 “金融化是指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麵上,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業精英們對經濟運行和經濟管理製度的重要 性不斷提升的過程。” 伴隨著經濟金融化,“經濟活動的重心從產業部門(甚而從諸多正在擴大中的服務業部門)轉向金融部門”。

資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潤,哪裏的利潤率高就流向那裏,從流通領域、生產領域轉移到金融領域,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與此相對應,資本主義具有商業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和金融資本主 義三個主要形態。其中,商業資本主義,從15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的英國產業革命,為期約300年。威尼斯人、熱那亞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等都曾熱衷搞轉運貿易,但是這種貿易主要是麵向 落後地區,在轉運貿易乃至整個經濟形態中,“占主要統治地位的商業資本,到處都代表著一種掠奪製度” 。商業資本是具有高利貸性質的生息資本,“有資本的剝削方式,但沒有資本的 生產方式” ,侵占和欺詐是商業資本獲取商業利潤的典型手段與特征。

工業資本主義,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70年代,囊括自由競爭資本主義以及一般壟斷資本主義,為期約200年。工業資本主義的偉大成就是使生息資本從屬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條件和要求 ” 。金融資本主義是對工業資本主義的否定,是商業資本主義的螺旋上升。

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停滯

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驅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走上經濟金融化道路,金融擴張成為資本主義製度的主要修複手段,壟斷資本轉變為新的壟斷金融資本,金融資本以它自己的標準對生產 過程進行了重組並主導著企業的兼並與收購,金融資本壟斷成為新的壟斷形式,是謂金融資本主義。從80年代開始到2008年國際金融大危機,30年間,全球GDP增長的速度大約在3-4%,全球貿 易的增長速度大約在6-7%,然而全球資本流動速度是12-14%。30年間,貿易增長速度是生產增長速度的兩倍,資金流是物流的兩倍,是生產增長速度的4倍。金融每年以4倍於生產的速度在急 速擴展,如此使得經濟金融化越來越突出。

經濟金融化集中體現為資本積累過程中的金融化。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因彌補戰爭期間被破壞的生產以及被抑製的消費,紛紛進行投資,由此步入投資——生產——消費——繁榮的經 濟榮景,即資本主義發展所謂的“黃金期”。然而,好景不長,在資本積累過程中,隨著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工會力量增強導致工資支出剛性向上,以及由於壟斷導致分配關係的變化, 致使全社會消費不足,如此進入70年代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出了日趨嚴重的產能利用不足與產品生產過剩問題,與此同時,利潤率持續下降和盈利性投資機會缺乏 ,如此生產過剩與利潤 率下降成為資本主義的“新常態”。

生產過剩——利潤率下降的綜合集中體現就是經濟增長遲緩,“屋漏偏逢連夜雨”,由地緣政治引起的石油危機引致物價上漲,嚴重而持續的經濟“滯漲”使資本主義又一次陷入了嚴重危機 。但是,“貓有九條命”,資本主義又展示出驚人的生命力——自我修複能力,即為日益嚴重的生產過剩——利潤率下降尋求新的解決渠道。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采 取的主要應對措施是,通過積極發展金融部門,來吸收剩餘資本,擴大貨幣資本,開啟了經濟金融化的魔瓶。這種被斯威齊稱為“資本積累過程中的金融化”正是支撐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 主義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利潤的獲取越來越多地通過金融渠道進行,代替了傳統的商品生產和貿易渠道。”

生產過剩與利潤率下降,與之相對應的是實體經濟增長停滯與投資回報降低,隻不過是同一硬幣的兩個麵,所以約翰?福斯特認為金融化是源於資本主義經濟停滯的趨勢。“西方經濟的金融化 不是近幾十年來經濟增長緩慢的原因;相反,經濟增長緩慢和資本缺少投資機會是金融化的原因” 。通過資本向金融領域的轉移,實體經濟生產得以下降,生產相對過剩從而得以緩解,同時 又滿足了資本追逐利潤以實現價值增值的要求。資本主義把經濟金融化當作應對經濟停滯的手段,如此,使得資本主義的經濟重心從生產領域轉移到金融領域。

資本積累過程中的金融化的主要實現形式是“股東價值最大化”。經濟金融化首先發生在企業管理這一微觀基礎上,即企業管理目標由昔日的企業利潤最大化轉變為“股東價值最大化”。

企業由追求中長期收益調整為日益注重短期收益,企業越來越依賴於通過資本市場的投資或投機活動,而非通過生產經營活動賺取利潤,經理人更加關注企業短期的財務表現或股票價格的市 場表現,所以他們更傾向於減少回報周期長的科研創新投資,而注重通過資本市場操作在短期內維持或提高企業利潤率等財務數據,甚至不惜與金融資本聯手,采取內部交易、關聯交易等手 段操縱企業股價。企業管理哲學從福特製的“勞資合作+再投資”明顯轉向“減員增效+分紅”的股東價值導向偏好,使得失業水平持續上升,工人的收入更具彈性,包括比較強的利率彈性, 因為工人被迫(生計所迫)或被誘(金融機構所誘導)而紛紛通過金融途徑增加收益或增加負債。

“股東價值”模式對資本主義產生深遠影響,是金融資本主義形成的直接動力。企業為了提高股東收益率,往往會釆取增加利息支付、管理層高薪、分紅或股份回購等形式,減少企業利潤留 存,企業發展(如並購與投資)嚴重依賴外部債務融資,由此導致企業負債率不斷上升;勞動者的工資由社會消費源泉變成了企業成本,企業通過境外投資、勞動套利來打擊工會“壟斷”, 以降低企業成本,如此建立起以雇員的非穩定化和勞動合同的碎片化為基礎的增長體製,這樣導致家庭實際收入增長陷入長期停滯狀態。在一次收入分配被擠壓的同時,二次分配收入也不斷 縮水,即教育、醫療以及其他福利等政府預算也被大幅度削減,普通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手頭日益拮據,入不敷出情況日趨嚴重;由於金融資本本質上不能創造價值,“股東價值”模式也 不斷弱化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社會與國家的財富源泉收縮,與此同時還要不斷為企業與居民提供各種補貼,收入減少,開支增加,因此公共債務不斷提高。

企業、居民家庭與政府的金融化

經由“股東價值最大化”而推動的經濟金融化導致三種明顯的經濟後果:企業債務驅動型投資、居民家庭債務驅動型消費以及政府的赤字財政。 企業、居民家庭以及政府一方麵是經濟金融化 作用的對象,另一方麵也是經濟金融化的主要實現途徑。

其一,企業金融化。由於傳統產業競爭激烈,利潤率不斷降低,資本積累渠道受阻,如此企業避實就虛,日益廣泛而深入地參與金融活動,將其可支配資金越來越多地配置在金融資產上,積 累的重心由生產性渠道越來越多地向金融渠道傾斜,由此逐漸引發企業經濟結構變化,即企業中的金融業資本相對於產業資本的比重明顯上升,企業利潤中來自金融渠道的比重大幅度提升。

以美國為例,1952-2008年,非金融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占其總資產的平均比例從25.3%上升到了41.1%;非金融企業擁有的金融業資本與產業資本的比率,20世紀60年代不足40%,到了2001年 則飆升到約90%。1952-2008年,利息和紅利等來自金融渠道的利潤占非金融企業利潤增加值的平均比例從8.9%上升到了16.1% 。

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為例,2002年其屬下的GE金融公司的總資產達到近5000億美元,在通用電氣的總資產中占85.15%。2002年,GE金融公司的收入為545億美元,占GE總收入的41%;淨利 潤為36億美元,GE金融公司對集團的利潤貢獻率超過40%。金融業務已經成為GE快速、高效增長的主要源泉,被譽為GE的利潤增長機器。 通用電氣的金融化在美國大企業中相當普遍,而類似 美國企業的金融化在西方國家也相當普遍。

其二,居民家庭金融化。居民家庭金融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家庭金融資產占GDP的比例不斷提高。美國從1973年的200%上升到2007年的325%,日本從1980年的150%上升到2007年的260%,就連 實體經濟發達而金融化相對落後的德國,其居民家庭金融資產占GDP的比例也從1990年的110%上升到2007年的180%。 然而,這隻是一個表象,在表象之下,出現了更為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即 居民家庭部門債務負擔日趨沉重。

在實體經濟停滯、利潤率下降的情勢下,金融資本在努力控製產業、企業的同時,逐步加強對個人的控製,通過金融欺詐(所謂“金融創新”,如次級抵押住房貸款),或在信貸中設置剝削 性條件,實現對家庭收入的掠奪。在收入停滯的狀態下,為滿足勞動力的再生產和彌補收入的不足,居民家庭的金融投資與信貸需求趨於提高。數據顯示,美國的消費信貸和抵押貸款占銀行 總貸款的比例從1965年的約30%上升到2007年的近50%,日本的個人貸款占銀行總貸款的比例從1997年的27%上升到2007年的約37%,德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從1973年的2%上升到 2007年的10%。

居民家庭通過增加債務,以人為的方式造成了一種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假象,由此形成了“抵押貸款——房地產——證券化——衍生品”聯動的金融鏈條,導致了家庭部門債務驅動型消費。隨 著家庭收入從銀行儲蓄轉向股票證券,並日益集中於金融中介轉化為各類息票金融資產時,作為被金融化的大眾其收入也就具有了更高的利率敏感性,容易受到利率變動的影響。2007年的美 國次貸危機,就是在聯邦基金利率調整下美國家庭債務鏈條斷裂的結果。

其三,政府金融化。經濟金融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應是1971年8月15日,美國宣布其不再承諾按照35美元/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從此拉開了黃金非貨幣化與美元貨幣虛擬化的進程,經濟開始了 “空間上去工業化”和“時間上金融化”曆程 。這個標誌性事例表明,經濟金融化與政府的決策行為密切相關,而且政府及其政權本身也在金融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猶如企業、個人都可被視作一類市場主體,而金融資本對政權的興趣超過對企業與個人的興趣,因為控製了國家政權,可以直接或間接用國家力量來謀取利益,實乃 賺錢的終南捷徑與最高境界。正是在“大市場與小政府”說辭的掩護下,金融精英覬覦並逐漸控製了政府,使國家政權成為精英們的賺錢機器。經濟學者保羅?邁森如此表述,“自由市場全球 資本主義的權力精英是非常容易描述的。雖然它看上去像一個統治集團,事實上卻是一個網絡。在該網絡的中心是經營銀行、保險公司、投資銀行和對衝基金的人,包括那些參加董事會的和 在最高層任命董事會的人。” 金融資本不是虛擬的、一般概念化的,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利益集團,一類權力精英,確鑿而言,就是金融資產階級。

美國是金融資本主義最為成熟的國家,國家政權牢牢掌握在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資產階級手中,聯邦儲備委員會(美國的中央銀行)是華爾街金融家一手創建與有效營運的,是金融資產階 級的私器與禁臠(美聯儲實質是私人銀行),始終代表著華爾街利益;金融資產階級利用資本力量操控兩黨政治,即鈔票博弈選票,確保華盛頓自始至終為華爾街利益服務,他們不僅用金錢 的引力牽引政治傀儡,有時甚至直接派遣代理人——如曆屆財政部長——維護與拓展他們的利益。

經濟金融化與金融全球化密不可分,經濟金融化和金融球化是金融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金融化了的政府反過來又是經濟金融化與金融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美國金融資本操控國家力量, 積極推進經濟金融化與金融全球化,途徑主要有:就國內視角而言,主要是製定有利於金融資本的各項政策,包括減少和削弱對金融部門的監管,提高金融資本的利潤,在危機時刻要不惜納 稅人的錢財緊急馳援;從國際視角來看,主要通過強大的軍事與科技(集中為信息技術)力量,以及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霸權地位等,強行推行金融全球化——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資 本於國際自由擴張,以確立金融資本的全球統治。《紐約時報》記者托馬斯?弗裏德曼曾經一語道破玄機:如果沒有一個看不見的拳頭,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就不會起作用;沒有製造出F-15戰 鬥機的麥道公司,也就沒有麥當勞的興隆,沒有美國的軍事護衛,也就沒有美國在線。

金融全球化是一種依賴於國家政策的國際現象,而非自由派人士所鼓吹的全球化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結構。“貨幣和金融的這種新體係是稱之為全球化的整個動態係統的互聯機製的中央發 動機之一,而且這種新體係絕非是經濟和技術有機活動過程的自然產物,它完全是某個國家——美國的曆屆政府所作的政治決策的政治結果。”

金融化成為風險、危機、崩潰的代名詞

社會機體上生長著兩隻手,在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看來,一隻是靈巧的“看不見的手”——市場,另一隻則是笨拙的“看得見的手”——政府。實際上,兩隻手隻有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才能有 效地為社會機體服務。然而,經濟金融化把“看不見的手”擴張到巨大而不當的地步,由此不僅嚴重影響與另一隻手的配合協調,而且嚴重地改變與扭曲社會機體。

其一,社會資產日益金融化。金融學一般以金融相關率,即以金融資產總量/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來表示。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最高曾達3.26-3.62之間,90年代後期有所下 降;在一個世紀前,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幾個國家大體在0.7-0.8之間,隻有日本例外,為0.32-0.40之間。

在大多數國家,19世紀到一戰前夕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總額沒有超過4-5年的國民收入,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總量不到4-5年的國民收入,而到2010年則提升到10-15年的國民收入 (特別是在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在英國甚至達到了20年的國民收入的絕對曆史紀錄。需要強調的是,各國中央銀行與政府統計部門編製的報表隻關注主要金融資產(票據、股票、債 券和其他證券),還不包括衍生產品(這些產品類似於保險合同,以主要金融資產為指數來定價,也可以說類似於賭注,取決於從何種角度去看)。這些金融資產總額已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根據采用定義的不同,為20-30年的國民收入。

其二,經濟關係日益金融化。經濟關係是社會關係一種體現,但是經濟金融化後,經濟關係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越來越多地占據主導地位,難以度量的社會價值越來越多地被可以度量的經濟 價值覆蓋乃至取代,整個社會關係被“鍍金”了,被金融刷新了,金錢以及金錢的派生,如債權與債務、股權與股利、風險與保險等關係,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充斥著企業管理經營,充 斥著政府的調控治理。

經濟金融化意味著食利階層政治和經濟權力的增加,金融部門成為吸收經濟剩餘的主要渠道,當然該部門的資本積累、利潤獲取要遠遠高於社會一般部門。金融行業從業者(包括銀行和其他 金融機構的經理人以及金融市場上的交易員)在超高收人群體中的比例是整個經濟群體中的兩倍(在前0.1%人群裏大約占20%,而金融行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10%)。

“所有英語國家近幾十年來收人不平等擴大的首要原因都是金融部門和非金融部門超級經理人的興起”。然而這種“同族相似性”不應掩蓋這一現象在各(英語)國的不同嚴重程度。在20世 紀70年代,各國前1%人群收入在國民收入所占比重十分接近,我們所考察的4個英語國家均在6%-8%,美國也不例外。事實上,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前1%人群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加 拿大略高,達到9%,而澳大利亞最低,僅為5%。30年後的今天,情況全然不同了。美國前1%人群收入的比重達到將近20%,相比之下,英國和加拿大約為14%-15%,而澳大利亞僅為9%-10%。

超級經理人,簡稱“超人”,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很熱衷製造“超人”。其實,這合乎自由主義理性經濟人假設的。“超人”是最理性的經濟人,也是合乎理性的最成功的經濟人。即以最小 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其實,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隻是金字塔頂端的一小撮強者(1%甚或0.1%),也許是針尖上站立的天使,他們的存在是以絕大多數(99%)不能稱其為人 、不能做人為代價。

其三,企業融資脫媒化。一直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尤其是大企業一般都是選擇商業銀行作為自己的融資對象。但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企業治理結構發生轉變(“股東價值 最大化”)的引領下,金融業(市場)也發生了巨變,資本市場、非銀行金融的發展速度大大地高於貨幣市場、銀行金融,直接金融所占的比例日益加大,迅速趕上乃至接近或超過間接金融 所占比例,融資非中介化、證券化成為金融發展的潮流。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化過程中,作為商業銀行最重要利潤來源——大企業對銀行融資的依賴不斷下降。大企業的內部融資主要通過留存利潤進行,外部融資日益依靠資本市場。據統計,在 美日德三個發達經濟體中,銀行貸款占公司融資負債的比例下降趨勢明顯,美國從1973年的19%下降為2007年的8%,日本從1998年的50%下降為2007年的40%,德國從1991年的40%下降為2007年 的31%。

其四,國民經濟日益“去工業化”,實體經濟日益萎縮,虛擬經濟日益膨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非金融生產性經濟部門的利潤率持續下降,平均利潤率從1955年至1967年的5.26%,持 續下降至1982年的1.87%。1983-1991年,非金融生產性經濟部門利潤率一直於低水平停滯,在1.60%-2.6%之間徘徊。

產能過剩,利潤率下降,作為逐利的資本,當以產業資本的形式難以獲利時,就會繞過產業資本而以金融資本的形式保證資本的盈利性。企業紛紛“去工業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由 此失去了維持其職能的物質基礎。2008年國際金融大危機之前,除德日等少數國家外,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明顯地呈現“去工業化”的特征。“去工業化”使得作為美國實體經濟主體的工業 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34%降到1990年的28%,2000年的23%下降為2007年的22%,2010年則進一步降為20%。

實體經濟萎縮與虛擬經濟膨脹成為一體兩麵。20世紀90年代以來,虛擬經濟出現了日益脫離實體經濟且加速膨脹的勢頭,並越來越遠超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的核心就是金融業。20世紀90年代 ,美國金融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超過製造業。2007年,金融業利潤占到美國全部行業利潤的40%。據世界銀行統計,2008年全球GDP總量為60.56萬億美元,金融資產總量約為178萬億美元, 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2.94倍。目前,全球每天約有2萬億美元的虛擬資本在流動,約為全球日平均貿易額的50倍。可以預計,隨著全球範圍內金融創新的不斷湧現,虛擬經濟的規模還將繼續 膨脹。

其五,金融動蕩日益加劇,金融危機取代昔日實體經濟危機成為資本主義的新常態。經濟金融化將孤立或局部的金融風險,串聯到一起,局部風險、周期性風險抑或結構性風險由此極有可能 放大到係統性風險。如通過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美國的房地產市場、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緊密地粘連在了一起,形成了“抵押貸款——證券化——衍生品”聯動的金融鏈條。抵押貸款標準 放鬆和抵押貸款產品創新,把風險由房地產市場傳導至信貸市場,資產證券化又把風險從信貸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當貸款買房者出現斷供後,房地產市場上生成的風險迅速被傳遞到信貸市 場和資本市場,而且在傳遞間不斷放大,風助火勢,火借風威,火燒連營,由此出現所謂次貸危機,進而引發國際金融大危機。

自經濟金融化的魔瓶開啟以來,全世界發生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數以百計,其中具有重大影響的金融危機有:19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與美國儲貸危機、1987年的美國股市大崩盤、1994年的 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債務危機及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倒閉,1999年的土耳其、阿根廷與巴西的匯率危機,2001年的阿根廷債務危機,2007年的美國 次貸危機,以及2009年的歐洲債務危機等等。國際金融大鱷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掩飾下,精心做局,肆意縱火,製造危機,然後火中取栗,乘機打劫,將相關個人(家庭)、企業( 機構)、國家(政府)陷於無產、負產乃至破產的境地。金融危機一旦爆發,接踵而至的往往是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政權更迭),甚至是至國家危機(分裂解體)。一而再的實 踐表明:金融化,不再是經濟自由主義者所鼓噪的“增長”、“發展”、“繁榮”的象征,而是“風險”、“危機”、“崩潰”的代名詞。(本文發表在《國有資產管理》2015年第1期,有刪 節)

微信訂閱號:caogenzhiku

所有文章隻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QQ空間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1
上一篇下一篇 中國工業化進程麵臨中斷危險
文章評論 首頁上一頁1下一頁尾頁
5樓gz3hua:資深評論員百強評論特別貢獻
(不跟你計較糾纏)
2015/7/8 5:31:47支持[0]反對[0]
4樓q700220:資深評論員百強評論特別貢獻
2樓gz3hua:

不讚同樓主等此類觀點!-----------經濟金融化並非隻是“資本主義”發達化的結果,其實,根本就是經濟發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
列寧大你100歲,原理早已講清楚
你再活100歲,也看不到後腦勺子
2015/7/7 19:13:19支持[0]反對[0]
3樓草民是我:
資本主義將人性惡發揮到了極致,所謂剝削壓迫,目的都是為經濟利益,反剝削反壓迫,在於經濟利益的正義公平。政治權利和政治思想,反映著經濟利益的歸屬,當前的經濟分配形式,決定了政治屬性的優劣。公與私,私性頑劣,其位歸正,任重道遠。
2015/7/7 18:57:54支持[0]反對[0]
2樓gz3hua:資深評論員百強評論特別貢獻
不讚同樓主等此類觀點!-----------經濟金融化並非隻是“資本主義”發達化的結果,其實,根本就是經濟發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015/7/7 16:39:57支持[0]反對[0]
1樓百科蔣:資深評論員百強評論特別貢獻
居民家庭通過增加債務,以人為的方式造成了一種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假象,由此形成了“抵押貸款——房地產——證券化——衍生品”聯動的金融鏈條,導致了家庭部門債務驅動型消費。隨 著家庭收入從銀行儲蓄轉向股票證券,並日益集中於金融中介轉化為各類息票金融資產時,作為被金融化的大眾其收入也就具有了更高的利率敏感性,容易受到利率變動的影響。2007年的美 國次貸危機,就是在聯邦基金利率調整下美國家庭債務鏈條斷裂的結果。
2015/7/7 9:33:10支持[0]反對[0]
首頁上一頁1下一頁尾頁
評分與評論 真差 一般 值得一看 不錯 太棒了

評論員用戶名 密碼 Submit 注冊為評論員
最新通過審核的評論員: mixincui 18003643434 jianbaomei shanji69 dzt0322 指縫間的陽光 sxq10 36545321 337139898 leofu0755
發貼後,本網站會記錄您的IP地址。請注意,根據我國法律,網站會將有關您的發帖內容、發帖時間以及您發帖時的IP地址的記錄保留至少60天,並且隻要接到合法請求,即會將這類信息提供給有
關機構。詳細使用條款>> Submi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