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一持懷疑者觀點:Zt周天勇:人口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威脅 2015-07-13
(2015-07-14 06:20:32)
下一個
中國人口大拐點的危機思考
思考了很久,人口變化對經濟、對行業、對公司有著巨大的影響。於是找了點資料看(方正的研報)。這裏分享給大家。
1.中國人口總量在2018-2023 年間達到峰值,生育率難以提升,育齡婦女人數在快速減少,全球人口占比持續下降。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2 年修訂版》中方案認為2010-2015 年中國生育率高達1.66,2075-2080 年為1.86。隻有將生育率穩定在略高於2.1 的水平,才能逐漸保持人口數量的穩定和結構的穩定(美國、印度將長期是穩定的柱狀人口結構),才能讓國家恢複可持續發展能力。
2.中國由於生育率從1971 年開始快速下降,導致兒童撫養比、總撫養比的快速下降。蔡昉、胡鞍鋼等人口和經濟學家將總撫養比下降稱之為“人口紅利”。但這顯然是偽命題。
日本的生育率從1949 年的4.3 快速下降到1956 年的2.2、1975 年的1.91、1990 年的1.54,導致兒童撫養比、總撫養比快速下降;也導致其後總勞動力的減少,進而導致老年撫養比的大幅上升和總撫養比的止跌回升。日本在1996 年、美國在2007 年、發達國家(整體)在2010 年總撫養比止跌回升,都出現經濟危機。可見,中國通過計劃生育降低兒童撫養比從而暫時性地降低總撫養比,並非人口紅利,而是人口高利貸。在老年撫養比的推動下,中國的總撫養比在2014 年達到低穀後開始回升,意味著經濟增速將繼續放緩。
有人說,中國的總撫養比即便有所增加,仍然比其他國家要低,還足以維持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其實阻礙經濟增長的不是總撫養比本身,而是其中的老年撫養比。如果總撫養比是以兒童撫養比為主,那麽如美國的嬰兒潮一樣還有利於經濟增長。
中國2014 年的總撫養比隻有46.8%,從國家層麵上看,在人類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低,遠低於世界平均的74%、印度的77%、美國的68%,也低於日本曆史上最低點(1996 年)的59.5%。如此低的總撫養比,使得內需嚴重不足,就業和經濟高度依賴國際市場。而隨著年輕勞動力的減少,占領國際市場的能力將減少,就業問題將越來越棘手。
中國近期的經濟問題的核心是總撫養比太低(兒童撫養比太低),內需不足;遠期經濟問題的核心是總撫養比太高(老年撫養比太高),勞動力不足和老年化。
3.勞動力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日本、歐洲20-64 歲人口在1998 年、2010 年達到頂峰後負增長,都是在拐點前夕就出現經濟危機。
中國20-64 歲勞動力2015 年後開始負增長,下降速度將超過日本。如果能夠將生育率穩定到2.1 以後,雖然無法彌補近期的勞動力不足,但是可以讓今後的勞動力保持相對穩定,從而保持經濟的活力。
4.、中國勞動力/老人比(20-64/65)2010 年降至7.5,經驗表明低於7.5 時,經濟將轉為中速增長。
日本在1946-1973 年這28 年內,GDP 年均增長8.9%,1950 年10 個20-64 歲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 個65歲老人,也就是勞動力/老人比為10.0。1973 年爆發石油危機,1974 年經濟衰退。1975 年石油危機結束,但是該年的勞動力/老人比下降到7.5,經濟無法恢複以前的增長速度了,1975-1991 年年均隻增長4.4%。1992 年勞動力/老人比開始低於4.8,並迅速下降到2013 年的2.3;經濟增速也再次跳躍性下降,1992-2013 年年均隻增長0.84%。
台灣在1952-1995 年,GDP 年均增長8.6%;1996 年勞動力/老人比降至7.5,1996-2013 年的GDP 年均隻增長4.0%。韓國在1963-2002 年,GDP 年均增長8.6%;2003 年勞動力/老人比降至7.5,2003-2013 年GDP 年均隻增長3.8%。台灣、韓國的勞動力/老人比都將在2017 年降至4.8,並將迅猛下降到2030 年的2.5、2.4,可能很快就要走日本1992 年經濟衰退的老路。
美國在1934-1944 年GDP 年均增長10.2%,但是當勞動力/老人比在1947 年降至7.5 之後,GDP 年均增長率下降到1947-1985 年的3.6%。1986-2006 年勞動力/老人比穩定在4.8 附近,GDP 年均增長3.2%。2007 年勞動力/老人比低於4.8,2007-2013 年GDP 年均增長0.99%。根據日本、美國、台灣、韓國的情況,我們可以得到一些觀察結果:當勞動力/老人比高於7.5,經濟可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當勞動力/老人比低於7.5,經濟將轉為4%左右的中速增長;當勞動力/老人比低於4.8,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減速。
中國的勞動力/老人比在2010 年降至7.5,相當於美國1947年、日本1975 年、台灣1996 年、韓國2003 年的水平,從人口結構看,中國經濟將從8%以上的經濟高速增長逐漸轉向中速增長,事實上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也已經開始降速。
可以斷定的是,在今後幾十年,中國經濟不斷減速應該是“新常態”。
2010年是1個老人對應7.5個勞動力,養老已經開始出現問題了;而未來一個老人隻對應一兩個勞動力,養老壓力可想而知,養老金短缺將是今後各屆政府麵臨的難題。
5.從需求一邊看,中國經濟由於人均GDP 遠遠落後於美國,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還有巨大的提高空間,所以需求應該是有的。但從供給一邊看,中國的人口總量和結構將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形成嚴重威脅。
首先,勞動力增長率的下降將直接降低潛在增長率。尤其是2022 年以後,中國每年勞動力將減少1000 萬以上,相當於勞動力的增長率為-1.3%左右。假定產出的勞動力彈性是0.5,這也意味著僅此一項就會使得潛在增長率下降0.65 個百分點。
其次,人口形勢的變化也將降低中國的資本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隨著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卻在加重。老齡化既降低儲蓄率,抑製資本形成,同時也降低技術進步率,因為一個經濟中最具有創新性的人就是年輕人,一個暮氣沉沉的經濟怎麽可能會有創新活力。
因此,“後發”不等於必然有“優勢”。後發優勢隻是給出了追趕的可能性和空間,但要成功利用後發優勢實現經濟增長,需要相當數量的勞動力的支持。要想把“後發優勢”變成現實,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來實施,可惜的是,中國人口和勞動力將急劇減少,尤其是勞動力中最具有創新性的人口將急劇減少。美國不會停著等人。要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必須速度超過美國。年齡優勢是日、台、韓能縮小與美國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而中國2008 年的中位年齡為35 歲,2015 年將提高到38 歲,超過美國。
日本在1951 年後、台灣在1975 年後、韓國在1977 年後,20-64 歲勞動力還增長了48 年、42 年、42 年,在20 年內增加了51%、58%、64%;而中國大陸的勞動力在2008 年後隻增長了7 年就將開始減少了。
日本1951 年、台灣1975 年、韓國1977 年的中位年齡隻有22歲、21 歲、21 歲,而美國1951-1977 年的中位年齡波動在30 歲、29 歲。就像21 歲、22 歲的小夥子奔跑速度比30 歲的人要快一樣,日本、台灣、韓國的經濟增速也超過美國,人均收入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1991 年日本的人均收入仍然隻有美國的85%,但是由於年齡優勢喪失,人均收入與美國的差距再次拉大,2010 年隻有美國的72%了。
6.日本人口危機爆發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中、日人口結構變化總結:
總撫養比止跌回升:日本1996 年,中國2014 年,相差18 年。
20-64 歲勞動力峰值:日本1998 年,中國2015 年,相差17 年。
勞動力/老人降至7.5:日本1975 年,中國2010 年,相差35 年。
勞動力/老人降至4.8:日本1992 年,中國2021 年,相差29 年。
中位年齡達到40 歲:日本1996 年,中國2022 年,相差26 年。
總人口峰值:日本2010 年,中國2023 年,相差13 年。
綜合判斷,日本的人口危機大致比中國早爆發23 年左右。中國2013 年的人口結構類似於日本1990 年。日本1990 年發生了什麽?大家都知道了,無需多說。
日本在1992 年後,儲蓄率和投資率下降,而國債占GDP 比例卻快速提升。其實這些是很容易理解的。依照“人們在工作時期進行儲蓄,退休以後花費儲蓄”的理論,老年化和勞動力負增長後,儲蓄的人少了,花費儲蓄的人多了,儲蓄率必然下降,國債必然增加。而根據“物質資本是報酬遞減的,人力資本是報酬遞增”的理論,物質資本隻有依賴於人力資本才能增值,如果勞動力負增長,那麽投資回報率將降低。其實如果有足夠的年輕人口,沒有必要保持很高的儲蓄率,因為財富增值畢竟是靠的是“人”,而不是“物”,比如美國的儲蓄率就長期低於日本。沒有足夠的年輕人口,儲蓄率再高也沒有用。
老年化後,一方麵儲蓄率降低,投資來源減少;一方麵投資效率減少,投資率也必然降低,銀行利率也自然下降。以前投資效率高的時候,利率也高,政府可以通過調控利率調控經濟;但是今後低利率將成為常態,利率可能不再是有效調控經濟的手段了。
再看看房地產。日本在1980 年代的時候,經濟如日中天,城市地價不斷攀升,尤其是東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地價自1985 年起,每年以兩位數上升,盛行著“地價不滅神話”。但是在1992 年人口危機拐點之後,房地產泡沫破裂,地價大幅下降。
在看中國房地產,2009 年房價狂飆,到了2011 年底和2012 年上半年下跌,北京二手房價跌幅在20%左右,2012 年中開始房價上漲,到年底北京二手房價就漲了30%左右,2013 年房價繼續高歌猛進,年底到達一個高點,隨後開始下跌。
房價的大拐點主要決定於人口因素:人口總量、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城鎮化進程。綜合來看,就全國作為一個整體來說,人口因素表明,中國的房價基本上已經到頂。但是,中國的人口跨區域流動可能會導致部分地區房價走勢跟全國不一樣。總體來說,人口淨流入的地區房價可能會穩住甚至上漲,人口淨流出的城市房價會下跌。具體而言,中國房價泡沫如果破裂的話,會從小城市開始,逐步向三四線城市蔓延,然後到二線城市,最後到一線城市。
7.由於幾十年的計劃生育,2010 年中國的年齡結構已經呈紡錘形,勞動力比例大,經濟增長勢頭不錯,但是也導致內需不足(消費行業會怎麽樣)。這種結構是不穩定的,並且很快就要變成高度不穩的倒三角形:勞動力嚴重短缺、高度老年化、經濟喪失活力。
根據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各項指標綜合判斷,如果沒有計劃生育,中國目前的“自然生育率”隻能達到1.6 左右。以台灣地區和韓國為參照,即便中國大陸停止計劃生育,生育率也將繼續下降到2035 年的1.1 左右。
單獨二孩實踐表明,累計隻會多生一百多萬人,遠低於國家衛計委和翟振武課題組所預測的1000 萬。全麵二孩累計也隻會多生一千多萬人,遠低於翟振武和衛計委所預測的9700 萬;峰值出生規模隻有1800 萬人,遠低於翟振武、蔡昉課題組所預測的4995 萬、4700 萬。
從人口結構分析,中國人口危機開始爆發:2014 年總撫養比止跌回升,2015 年20-64 歲勞動力達到峰值後開始負增長;日本、歐洲、美國都是在總撫養比拐點和勞動力拐點前夕出現經濟危機。中國的勞動力/老人在2010 年降至7.5,將在2021 年降至4.8;從日本、美國、台灣、韓國的情況觀察:當勞動力/老人低於7.5,經濟將從8%以上的高速增長逐漸轉為4%左右的中速增長,當勞動力/老人低於4.8,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