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橋戰役”到“皖南事變”看國共在抗日戰爭中的鬥爭zt
(2015-02-04 09:45:54)
下一個
從“黃橋戰役”到“皖南事變”看國共在抗日戰爭中的鬥爭
樓主:嘉靖皇帝的末日 時間:2014-05-18 10:03:00 點擊:131869 回複:3551
上頁 1 2 3 4 … 36 下頁 到頁
八十年代我們曾經看過一部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影片《黃橋決戰》,故事講述抗日的新四軍和專搞破壞摩擦的韓德勤的國民黨部隊,打的一場戰役。黃橋這個蘇北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也因這次戰鬥而聞名天下,一種黃橋小吃“燒餅”,因為解決了新四軍戰士的吃飯問題,而成了著名的“黃橋燒餅”。
不久以後在安徽南部的大山叢林中也發生了一場國共兩黨部隊之間的戰鬥,這個之後被大書特書的戰鬥,叫“皖南事變”,事變發生後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一首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黃橋之戰新四軍共殲滅韓德勤部一萬餘人,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落水而亡,皖南事變新四軍損失九千餘人,葉挺被俘,項英遇害,國共兩黨幾乎打了個平手,之後在國共兩黨的口水仗中,各執一詞,互相攻擊。皖南事變是國民黨主動進攻新四軍,黃橋之戰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是不是也像皖南事變一樣是一場“同室操戈”的遊戲呢?國共兩黨之間的這兩場戰鬥笑著的是站在背後的日本人,黃橋之戰,日本人就在離戰場僅僅十五裏處觀望,無論是誰勝負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大的贏家,韓德勤是國民黨訂在蘇北一帶大釘子,搞得日本人很頭痛,日本人很樂見新四軍和韓德勤火並。
揭開這冰山一角我們不難發現矛盾的爆發是積蓄已久的。貌合神離的國共抗日合作,除了剛開始的很短的蜜月期外,很難發現他們有相互好感的時候,在抗戰開始的防禦階段蔣介石無暇顧及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和日本人打了幾次大規模的防禦戰,武漢失守,日本人戰線過長無力再組織進攻戰,而蔣介石也是筋疲力盡,雙方開始休息,這時他們驚奇地發現,在日本人的後方華北八路軍搞的風生水起,到處建立根據地,擴大武裝,建立政權,讓蔣介石憤憤不平的是,為搶奪地盤,八路軍和蔣介石留在華北的武裝打了起來,而借著閻錫山名義搞起來的山西新軍,竟然大部分控製在共產黨的手中,閻錫山精打細算了一輩子,沒想到被別人算計了,當了冤大頭。
本想借著國共合作把共產黨溶化在國民黨的懷抱中,沒想到表麵把蔣介石尊稱為大哥的共產黨,把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大有分家之勢,蔣介石先是斷了共產黨的口糧,不再撥發經費給共產黨,並且畫地為牢以最高統帥的名義限定八路軍新四軍的防區,不得自行其事。
但自國共合作開始的那天起,共產黨就沒有把蔣介石看成他們的統帥,無非就是借著蔣介石的大樹乘涼而已,十年內戰的血仇,共產黨是不會忘記的,縱觀八年抗戰,共產黨就是生聚,發展,臥薪嚐膽。
蔣介石眼看自己的溶共計劃破產,轉過來限共,限製共產黨的發展,但為時已晚,抗戰開始短短三年功夫八路軍新四軍已經發展到五十萬人,而毛澤東對新四軍發展緩慢表示了強烈的不滿,特別是葉挺和項英蝸居在江南雲嶺一帶遲遲沒有動靜,而延安已經給新四軍製定了發展計劃,向北發展,鞏固江南。
陳毅和粟裕率領新四軍的一二支隊先期向江北進發,成立了江北北指揮部,而劉少奇受毛澤東的委托來到新四軍指導工作,在安徽的定遠縣召開會議,對新四軍的發展進行指導,毛澤東的指示是:“也不論是八路軍、新四軍或華南遊擊隊,雖然各有特殊性,但均有同一性,即均有敵人,均在抗戰。因此,我們均能夠發展,均應該發展。所謂發展,就是不受國民黨的限製,超越國民黨所能允許的範圍,不要別人委任,不靠上級發餉,獨立自主地放手地擴大軍隊,堅決地建立根據地,在這種根據地上獨立自主地發動群眾,建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政權,向一切敵人占領區域發展。”
從毛澤東的指示看一切以發展為主線,決不受任何限製,那就是說蔣介石的號令就是廢紙一張。
毛澤東的指示有兩個要點:一:不受國民政府的約束,自行發展,不要委任狀,不要向上級要經費。(國民政府的經費已經是不可能撥發了,想讓蔣介石委任也是不可能的。)二:突破國民政府劃給的防區,自行發展武裝,建立根據地。
毛澤東的這兩項指示實際上已經明白無誤的告訴新四軍,要像在十年內戰時期一樣,發展根據地搞武裝割據,不受國民政府的行政管轄,根據地越擴大,新四軍的力量就越壯大,自行建立一套行政機構,形成一種國中之國的局麵,所不同的是在抗日統一戰線的大旗下,不旗幟鮮明的針對國民黨,名義上還要以國民政府為正統。
毛澤東的這一舉措實際上是從八路軍在華北迅猛發展得來的經驗,幻想蔣介石給經費資助共產黨發展那無異於癡人說夢。蔣介石麵對這一局麵,拿著國共談判時共產黨答應的條件說事,他認為共產黨不聽號令,破壞行政係統,搞武裝割據,私自發展武裝,破壞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實際上是破壞了國共之間業已達成的協議。
那麽矛盾的爆發點就是,蔣介石要求八路軍,新四軍按照他劃定的防區活動,而毛澤東認為蔣介石這是阻礙八路軍,新四軍發展的陰謀,必須打破他的畫地為牢的計策,獨立自主放手擴大軍隊,堅決建立根據地,建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政權,從共產黨方麵來講這是必走之路,從國民黨方麵來講絕不容許共產黨破壞國共達成的協議,名義上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轄下的武裝,但私下裏自成係統,不聽號令,膨脹發展,更不能忍受的是與國軍發生武裝衝突。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新四軍要想發展,必須打破國民黨的限製,超越國民黨所允許的範圍,與八路軍在華北發展的情況不同,八路軍在抗戰初期借著日本人戰略進攻態勢,無暇顧及占領區域的廣大農村,國民黨部隊大舉撤退,在相當大的區域內形成了行政空白,而八路軍借著這一大好機會,迅速的建立了抗日根據地,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八年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八路軍人數就由四萬人發展到二十萬人,隨著戰略相持階段的開始,日本人開始鞏固占領地區,從百團大戰後到一九四三年,八路軍的人數沒有發展反而縮小,根據地也縮小了很多,根據地人數幾乎少了一半。新四軍處在江南,四麵除了國民黨部隊外,還有日本人,要像華北那樣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就必須從國民黨部隊占領的區域發展,或者是從日本人手中奪取地盤,後者可能性微乎其微,江南是富庶的魚米之鄉,也是政府財源的主要來源地,無論哪一方隻要占領一塊地域,供給部隊的給養就不用發愁了,窺視這塊肥肉的有日本人,汪偽漢奸政權,國民黨留在這裏的遊擊部隊,現在又來了不速之客新四軍,那麽以新四軍陳毅粟裕部為主的江北部隊勢力還很弱小,對抗強大的日本人和汪偽政權是不可能的,隻有對付相對較弱的國民黨韓德勤部,韓德勤部隊由八十九軍為骨幹,江蘇稅警團,地方保安團,遊擊隊組成,有三萬人,是蔣介石留在江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蘇北一帶建立了抗日根據地(後麵詳細敘述),那麽新四軍在江北的突破點就選擇了韓德勤部占領的蘇北地區。
韓德勤的部隊在國民黨軍隊中不算是主力部隊,曾經參加過台兒莊戰役的外圍戰鬥,阻止台兒莊南段日軍的進攻,但因作戰不力,遭到蔣介石的訓斥,後來國軍撤退,韓德勤部留在了蘇北一帶活動,是國民黨在蘇北敵後的主要遊擊力量,日本人在戰略進攻階段無暇顧及已占領地區的廣大農村和中小城市,這樣就給留在敵後的抗日力量生存空間和活動區域,在新四軍向蘇北發展之前,這一帶主要活動的抗日力量就是韓德勤部和一些半獨立狀態的民間力量,勢力最大的是活動在。。。。。。。。一帶的陳文的自衛軍。
韓德勤部在蘇北和日軍打過幾次仗,互有勝負,但基本上保持了抗日根據地,在黃橋戰役前,國共兩黨的軍隊就有摩擦,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情,因為新四軍要發展,就得突破現有區域,而超越區域的發展就會占據別人的防區,在黃橋戰役前雙方因為地盤已經發上過小規模的戰鬥,在日偽蔣和新四軍犬牙交錯地區,矛盾尤顯突出,但雙方還是保持著克製態度,經過談判化解危機。
摩擦來自於半塔集戰役,一九四零年三月韓德勤調集一個師的兵力圍攻新四軍占據的半塔集,半塔集隻有一個團的兵力,情況十分危機,新四軍派葉飛率領一個縱隊的兵力解圍,戰鬥結束後,在撤回原防地的途中葉飛和一千人的日偽部隊遭遇,打了一場遭遇戰,葉飛部隊撤往宜陵以北的郭村地區暫住,但這個地區是李明揚,李長江的防地,葉飛沒經同意便在這裏駐紮下來,引起韓德勤李明揚的不滿,但是經過幾次戰鬥,被新四軍打敗,隻好承認形成的事實,雙方相安無事。
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陳毅粟裕部隊也開始了向蘇北發展的步伐,有了葉飛郭村戰鬥勝利的鼓勵,陳毅粟裕對進入韓德勤防地充滿了信心,一九四零年七月二十五日,陳毅粟裕兵分三路進入黃橋周圍地區,七月二十九日占領黃橋。黃橋戰役開始了,過程不必多說,韓德勤不僅沒有占領黃橋,反而丟掉了薑堰,韓德勤幾次組織兵力反攻,但均告失敗,此時八路軍黃克誠部南下,與陳毅粟裕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韓德勤原來在蘇北的大部分地盤被新四軍八路軍占領,他隻剩下興化,草甸一小塊區域,八路軍新四軍不給韓德勤喘息機會,希望一勞永逸拔掉韓德勤這顆釘子,全麵占領蘇北,又發動了曹甸戰役,這次曹甸戰役韓德勤竭力守住了草甸,八路軍新四軍配合不好,受到了重大損失,而韓德勤守住了草甸,保留了一席之地,但曹甸戰役在政治上影響很大,國民黨內部一致要求蔣介石解決新四軍問題,先前黃橋戰役結束後,已經有眾多高級將領向蔣介石提議解決新四軍,但蔣介石考慮到抗戰大局,一直沒有下決心,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曹甸戰役發生後,韓德勤部被消滅八千餘人,更激起了主戰派的憤怒,蔣介石也下了決心,必須解決新四軍,如果說黃橋戰役是起因,那麽曹甸戰役就是導火索,引發了後來的皖南事變。
皖南事變發生不是空穴來風,而新四軍的一係列行動與中共中央的兩次“五四”指示有密切關係,華北八路軍的發展經驗告訴毛澤東不能束縛於蔣介石的壓力,必須走自主發展道路,在保持統一戰線這麵大旗不倒的情況下,堅決主動出擊,擴大抗日根據地,擴大武裝,建立抗日政權。這種形勢比在紅軍時期更為有利,蔣介石投鼠忌器,不像十年內戰時明目張膽的進攻根據地,麵對抗戰壓力他不能不有所顧及。
皖南事變是有先兆的,草甸戰役之後,蔣介石下了決心要清除江南的新四軍,之前的黃橋戰役發生後,國民黨高級將領就要求蔣介石下令消滅新四軍,但蔣介石考慮到抗日大局沒能答應,但接著發生的曹甸戰役,使韓德勤損失了八千人,蘇北抗日根據地隻剩下很小一塊地盤,眼看著國民黨在蘇北敵後的力量要被消滅殆盡,蔣介石要采取行動來挽救敗局。
必要的政治秀還是要做的,國共兩黨的口水仗開始了,先是有何應欽白崇禧等高級將領以軍委會名義,向八路軍總部發出“皓電”指責新四軍不遵守軍委會命令,擅自行動,攻擊國軍,不按照戰鬥序列跨區域活動,新四軍本屬於第三戰區顧祝同司令管轄。
“皓電”指出新四軍四大罪行“1、不守戰區範圍自由行動;2、不遵編製數量自由擴充;3、不服從中央命令破壞行政係統;4、不打敵人專事並吞友軍。”
朱德彭德懷回了一個“佳電”給予辯解,要點如下:“一,八路軍,新四軍以抗戰為唯一目標,抗戰四年來成績卓著,受到蔣委員長的嘉獎。有一部分部隊和友軍發生衝突,原因複雜。我等已陳明在案,已經命令該部隊嚴明紀律,並希望中央派正派大員徹查,如有違紀,必不袒護。二,”關於防區問題,必須遵守中央劃定的區域,但是由於部隊人員多為家鄉子弟,不肯舍離故土,拋妻離子,忽然接到中央命令,很難執行。。自平江慘案、確山慘案發生後,新四軍後方各處,,其家屬及留守人員,橫被摧殘,毫無保障。一如撤離,談虎色變。況且華北災害重重,饑饉遍地,實難容下許多部隊,江南部隊仍請求請求原地駐防抗日,以待抗戰勝利再撤回江北雲雲。三:“關於編製問題,朱德主要申明為了抗日,完成統帥部交給任務,組織民眾抗日 ,擴大遊擊隊,故而超出編製,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況且現在五十萬人馬,仍領四萬五千人的糧餉,實在困難,所以以民眾之力,建立根據地,實在是無可厚非。四:”關於補給,已經十四個月沒見中央一分錢了,我知道中央困難,請求中央在萬難之中給予補助。五:“中央對於陝甘寧邊區陳兵二十萬,封鎖邊區,經濟困難,扣留暗殺來延安青年,邊區聞驚色變,傳說要進攻邊區,我等聽說非常驚訝,希望結束封鎖,恢複原狀。
國民黨的“皓電“是在斥責八路軍新四軍,而朱德彭德懷的”佳電“像在訴苦。
接著,國民黨何應欽、白崇禧針對中共佳電再發齊電駁斥朱德彭德懷的“佳電“。
“第十八集團軍自抗戰以來,即列入第二戰區之戰鬥序列,新四軍自成立之初,即列入第三戰區戰鬥序列,均各有指定作戰目標與作戰地境。乃對此命令規定之範圍,迄未始終遵守,以求達成任務。始則自由侵入冀察,繼則自由分兵魯省,終則陰移新四軍渡江而北,明派擾魯部隊伺隙而南,桴鼓相應,夾攻蘇北。似此擅離規定之戰區,夾擊蘇北之友軍,究係遵何命令?……利用中央一再優容愛護之厚意,冀逐漸擴充而一氣貫通晉、冀、魯、蘇,完成其外線長蛇之勢,又無與敵寇糾纏之勞;馴至師行所至,見敵則避,遇友則攻,……故一麵兄等部隊,方慶握手蘇北,渲染百團大戰之時,一麵敵人橫斷河北之德石鐵路,自本年6月中旬動工,未受絲毫障礙,竟得迅速慶祝通車,且於十一月十五日大事鋪張,舉行開車典禮,此即兄等排除友軍,自殘手足,養寇資敵,所謂團結抗戰中實際行動之表現也。……”
你來我往的口水滿天飛的表象下是調兵遣將。
蔣介石下達江南新四軍北移命令,並且劃好行軍路線,但在此時曹甸戰役爆發,蔣介石認為如按原來的行軍路線,江南新四軍必和江北新四軍會合,合力對付韓德勤,與韓德勤不利,於是又劃了一條新的行軍路線,但新四軍遲遲不見行動,項英對中央命令有所抵觸,葉挺名為軍長,實際並沒有實權,項英就是用來牽製葉挺的棋子,葉挺本來是中共的重要成員,但是南昌起義失敗後,葉挺遭到黨內批評,負氣出走,脫黨長達十年之久,國共合作開始,新四軍軍長職務,國共兩黨均在爭取,這時葉挺回國,他成了兩黨共同認可的人選,蔣介石認為他是國民革命軍元老,並且有脫黨的曆史,必然不會受共產黨信任,毛澤東認為葉挺曾經是共產黨重要成員,脫黨有一定原因,是可以和共產黨一心的。
果然,葉挺雖然被任命為新四軍的軍長,並且到延安和毛澤東見麵,但共產黨對他並不完全放心,新四軍的大權掌握在名為副軍長實是政委的項英手中,項英以軍分會書記的名義發號施令,葉挺隻有忍聲吞氣的份了。
在超過蔣介石限令期限的四天後,新四軍才緩慢的開始北移,但是奇怪的是蔣介石並不知曉,經過國民黨部隊防區時,這些部隊沒有得到通知,以為新四軍發動進攻了,此時正是草甸戰役剛剛結束,於是衝突開始了,給國民黨進攻新四軍造成了口實。
這裏有一個細節是個迷惑之處,在戰鬥發生後項英急電中央,周恩來,劉少奇,告知事變發生,希望中央調處,讓蔣介石停止攻擊,但一直到四天後劉少奇去電中央,毛澤東說不知此事,浪費了整整四天寶貴的營救時間,一星期後槍聲漸漸的停下來,茂林恢複了原有的平靜,將近一萬人的新四軍被國民黨殲滅了,葉挺被俘,項英周子昆死在自己人的槍口之下。蔣介石,何應欽報了黃橋一箭之仇,皖南事變的主要人物顧祝同後來受到了一枚青天白日勳章的獎賞。
項英死後總有人研究此事,也許周恩來的“千古奇冤“是在訴說著什麽吧?
共產黨很快在皖南事變後做出反應,在江蘇鹽城成立了新的新四軍軍部,針鋒相對的抗擊國民黨撤銷新四軍編製的命令。毛澤東的井岡山老戰友陳毅成了新四軍代軍長,他最信任的助手劉少奇擔任政委,這樣活動在江南的新四軍和延安終於步調一致了。
新成立的新四軍共十二萬人包括八路軍南下部隊在內共編了七個師,二十個旅。經過皖南事變,國共兩黨終於撕下了溫情的麵紗,各自為政,共產黨再也不受約束,獨立的進行抗日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