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往事:陳毅曾在井岡山奪權逼走毛澤東(2)
(2013-07-31 14:07:11)
下一個
http://book.sina.com.cn 2012年07月03日 09:42 新浪讀書微博
往事:陳毅曾在井岡山奪權逼走毛澤東(2)
http://book.sina.com.cn 2012年07月03日 09:42 新浪讀書微博
文章摘自《名將粟裕珍聞錄》
作者:張雄文 出版社:北嶽文藝出版社
本書簡介:張雄文繼2008年《無冕元帥——一個真實的粟裕》洛陽紙貴後,又一部長篇力作,全書34.8萬字。《名將粟裕珍聞錄》基本按照粟裕一生的時間順序,重點選取粟裕一生中有關戰爭、政治活動和生平逸事等珍聞片段,采取流……[連載內容]
抗戰的槍聲沉靜下來後,陳毅從延安趕到了山東,做了新四軍的正式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還兼了山東野戰軍司令員,可謂“位高權重”,顯赫一方。手下的地盤與人馬,與當年華中地麵上的新四軍相比,也已不可同日而語。
但即便如此,這個軍中“元老”級別的人物,在山東地麵竟然“指揮不動”,《陳毅傳》說:“有幹部過去對陳毅不熟悉而個性很強,不那麽聽招呼的。”隻有葉飛一縱這支老部隊(新四軍一師由一旅發展而來,後來改稱二十軍)還算“聽話”。
“聽話”的就跟著“倒黴”。據《一個老兵心目中的陳毅元帥》一書記載:“一縱到山東已經快一年,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不少。中央三令五申每地要保持和補充一定數量的主力團,每團人數兩千至兩千五百,經常保持滿員,每團兩千五至三千人,給以最好的武器與充足的彈藥,以為突擊力量,勿采取平均主義。第一縱隊碰到的倒不是平均主義,兵員給了地方部隊(指山東的地方部隊),一個也不給一縱!迫不得已,第一、第二旅(師)各縮編為兩個團,全縱隻剩七個步兵團,而且都不滿員”
新四軍老戰士、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陳遼,在《人民日報》發表《陳毅的非常之路》一書的讀後感,回憶說:“解放戰爭初期,他們(指山東的高級軍政人員,包括黎玉、王建安、許世友等人)對陳毅的指揮聽而不從,並不買賬。陳毅指揮不動,集中不起兵力,因此我軍入魯六戰,隻有泰安一勝。”
“入魯六戰,隻有泰安一勝”,也就是陳毅到山東後,六戰一勝五負。這就造成山東的將領更不大買賬,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惡性循環。
《二十軍史話》記載,這種情形下,葉飛很替老領導著急,關切地說:“你這個大司令比我這個小司令也大不了多少我建議你,不要受各方牽製,集中三個縱隊兵力在手裏,就有辦法尋求戰機,殲敵一個旅或兩個旅。否則,兵力不集中,什麽仗也打不好!”
山東方麵如此,受陳毅戰略指揮的華中方麵,張鼎丞、鄧子恢、曾山又給毛澤東發密電,說對陳(毅)此部署決不同意,對陳這幾個月在華中指揮亦深表不滿。
因此,山東與華中兩地,特別是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傳開了“陳毅不會打仗”的話。
外交困,莫此為甚。
這自然是重新回到華東戰場,意氣風發的陳毅始料不及的。
這些情況也影響了毛澤東的看法。
當初陳毅很希望去東北,而不想回到令自己頭痛的華中。最後的結果是毛澤東一力促成的。
陳毅曾不無擔心地說:“隻怕回華中去沒有事做,不起作用!”毛澤東則寬慰說:“沒事做就下圍棋。隻要你坐在那裏就起作用!”
陳毅與毛澤東對話的起因,是擔心自己去後,與華中一把手饒漱石的關係搞不好,會被架空,從而影響到工作的開展。
但眼下他是絕對權威,饒漱石並沒有在華東,一直作為軍調部的中共代表團顧問在北平、沈陽之間來回跑,忙得昏天黑地,不亦樂乎,毛澤東萬萬沒想到情況也同樣很糟。
因此,毛澤東決定派當年令蔣介石聞風喪膽的紅四方麵軍統帥、曾在山東指揮八路軍第一縱隊(轄一一五師及山東縱隊等部)的徐向前前往山東,負責魯南前線的作戰指揮。
這幾乎就是臨陣換將了。
陳毅的參謀主任王德後來回憶說:“這一措施的真正含義,誰看了都會心裏明白。”“明白”的內涵,當然是毛澤東準備改弦更轍,走馬換將。
陳毅心裏自然不是滋味,王德說:“有一天夜裏,我在值班,陳毅同誌走了進來,他心情沉重地對我說: 我將來還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我們給中央說話也不靈了,提什麽意見都不靈了。 ”
在此情形下,1946年10月4日,陳毅主動給山東野戰軍主力八師寫信,坦率地說:“三月來未打好,不是部隊不好,不是師旅團不行,不是野戰軍參謀處不行,主要是我這個統帥犯兩個錯誤過去黨內同誌曾有公論,認為我這個人最善於打敗仗,這話很對。我願這次從不利轉到有利,再度證實這個評價。”
陳毅的“鹹魚翻身”,重獲盛名是在粟裕負責戰役指揮的宿北戰役之後。
陳毅作為司令員,部隊打了勝仗,當然也十分興奮。
王德回憶說:“宿北戰役後,陳老總的情緒特別好,有人說他高興得甩了頭上的帽子,情不自禁地說: 誰說陳毅老了,不能打仗! ”
1947年1月後,隨著華東野戰軍的正式組建,魯南、萊蕪戰役的勝仗打得一個比一個更大,接著,又打了孟良崮戰役。粟裕在山東部隊的“人氣指數”持續上漲。
這年3月份開始,蔣介石調集了二十四個整編師、六十個旅重點進攻山東,直取陳粟。
粟裕自有良策。
他搞起了令蔣介石的愛將湯恩伯“頭暈”的“耍龍燈”,指揮華野忽南忽北,時進時退,以高度機動回旋的動作予以迷惑。
這就有點類似毛澤東當年的四渡赤水了。
許世友這個少林和尚出身的猛將,是陳粟麾下的九縱司令員,最自豪的是自己敢死隊的經曆,慣於真槍實刀痛痛快快砍殺,對大兵團運動作戰中上級老讓自己走路很不理解,也很是鬱悶。
這天,他率九縱奉粟裕之令,辛辛苦苦走了一夜,剛從坦埠出來,累了個半死。不料粟裕一個電話,又要許世友馬上回去。
許世友一聽,火氣陡然爆發出來,脫口而出說:“你們當官的隻知道在地圖上一卡一卡的,我們當兵的是兩條腿!”
陳毅聽到電話裏聲音不對,便接過電話,說:“剛才粟司令講的,就是我的意見。”
這時候,許世友身邊的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聶鳳智,很會“來事”,知道老許不妥,連忙搶過他的電話,說“堅決執行命令”。
最後,孟良崮戰役因此成為粟裕軍事生涯最得意之筆,全殲蔣介石第一王牌、號稱“禦林軍”的整編七十四師,令毛澤東和蔣介石兩人都大感意外。隻不過一個是驚喜,一個是哀鳴。整編七十四師的老軍長王耀武甚至如喪考妣,仰天悲歎:“有如喪父之痛!”
粟裕這種打出來的威望,也就更加穩實了。
幾個月後,陳毅離開了華東野戰軍總部,粟裕主持華野總部全盤事宜,後來又幹脆代理司令員兼政委職務,拿著毛澤東給予的“尚方寶劍”,成為名副其實的統帥。
從豫東、濟南到淮海戰役,仗越打越大,“地盤”越來越廣,粟裕無令不行,一路順暢無阻,南中國的天於是便也逐漸成為了明朗的“解放區的天”。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編輯:采蘋)
文章摘自 《名將粟裕珍聞錄》 作者:張雄文 出版社:北嶽文藝出版社
更多文章進入書摘頻道>>>
分享到:
微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