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期間,讀了一篇文章,原刊登在《新京報》上。我本人覺得讀起來很舒服,沒有流行的網絡語言,有的是冷靜與客觀的分析與敘述。複製在這裏,大家可以讀一下。如果覺得興趣不大,可以不讀。
沙龍攝影和唯美主義
最初的攝影沙龍是從繪畫沙龍直接學來的。世界上第一次隆重的攝影藝術展覽是由繪畫沙龍籌辦的。1891年,維也納繪畫沙龍由畫家擔任評委,遴選出600幅畫意風格的攝影作品舉辦展覽獲得成功。這是攝影首次登上藝術殿堂的一次展覽。當時的攝影家是向繪畫學習的,所以他們的作品受到畫家的賞識。從此,畫意風格的攝影一直是歐洲地方影展和國際影展的主要傾向,延續了許多年,對攝影的普及和取得藝術地位起了推動作用。攝影中的這種風格,人們稱之為沙龍攝影。
20世紀以來,各種門類的攝影蓬勃發展,攝影展覽的題材和風格也日益多樣化,沙龍攝影的陣地大大縮小了,但它仍然是廣大業餘攝影愛好者和基層攝影組織所喜愛的基本風格。今天人們談到沙龍攝影的時候,一方麵是指這種風格,另一方麵也指它的運作方式。沙龍式的影展影賽也有它的一套包括評選規則在內的運作方式。它用評分積分、頒發獎牌等辦法吸引廣大攝影愛好者的興趣,激勵人們投身於攝影藝術創作。
沙龍攝影中有人在藝術和技術上達到很高境地,但對多數人來說,這種攝影仍然是一種受歡迎的業餘文化生活方式。沙龍攝影是一個培養攝影後備軍的大學校,有些人由沙龍攝影起步,最後走上專業攝影的道路,或者成為卓有成就的攝影藝術家。
沙龍攝影和唯美主義有著曆史的淵源。唯美主義是19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重要藝術流派。攝影成長階段正是唯美主義思潮盛行的時期。唯美主義在藝術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不要把它理解成一個貶義詞,這個運動是為了反對當時功利主義的社會哲學以及工業時代的醜惡和市儈作風而開始的。
唯美主義主張藝術隻為本身美而存在,以追求美為最高目的,它注重的是形式美,不大在意內容和題材所傳達的信息,無論什麽題材,隻要表現了美就達到了目的。正如在攝影中所看到的那樣,一草一木、一個質感、一個光影效果隻要技術精到,就具有了審美價值,起到了賞心悅目的作用。法國哲學家V-庫克提出的“為藝術而藝術”被唯美主義者用作最強烈的口號。流傳至今的沙龍攝影所繼承的風格主要是唯美主義傾向。
沙龍攝影的題材範圍比較狹小,而且是百年一貫製,無大的變化。自然、風景、人像、兒童、小動物是百拍不厭的課題。近幾十年歐洲沙龍攝影也容納了一些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作品,但並未影響大局。這種沙龍攝影的常見內容在中國人看來有點類似於曾被猛烈批判過的“風花雪月”。其實,風花雪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歌頌風花雪月有什麽不好?隻是在20世紀30、40年代那個麵臨民族危亡的中國,一味地歌頌風花雪月就不是沒有問題了。自然攝影在歐美沙龍攝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拍攝對象是大自然和野生動植物。崇尚自然是西方都市化生活的一種風尚,這一點和中國人看重風光攝影的動機有所不同,二者的內容也不一樣。
沙龍攝影的題材其所以如此狹小而且很少變化,是由攝影愛好者的生活方式決定的。參加沙龍活動的攝影家和愛好者大都有自己的職業,攝影隻是他們的業餘活動,他們隻能從身邊的題材做起,不可能像專業攝影家那樣去追求什麽突發事件和重大社會課題。麵對重複雷同的題材,隻有在表現技巧上精益求精,各展所長,才能不斷從平凡事物中拍攝出不平凡的作品來,並且長期追求,興味無窮。這類恬靜的題材和自如的拍攝方式,正好成了各類職業人士調劑生活情趣的清涼劑和甜味劑,“賞心悅目”四個字最能說明這一點。以影會友,也使得許多職業人士躋身於文人雅士之列。
沙龍攝影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根基。20世紀30、40年代,當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攝影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國的攝影基本上是和外部世界同步的。外國有什麽攝影,中國也有什麽攝影,但比較而言,沙龍攝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有一個重要的國情起了作用。
攝影在西方是伴隨著工業化發展起來的,它一登場就被當作技術、當作傳達信息的工具來使用。而中國沒有這個環境,有的隻是知識階層追求文人藝術的傳統,於是攝影便被當作詩書畫的小弟弟進入了文人雅士的手中。當年中國許多攝影家積極參與了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美國攝影學會這些國際攝影愛好者組織的活動,並在中國展開了類似的活動。他們為培養中國的幾代攝影家建立了功勳,一時間人才輩出,突顯於其它攝影門類之上。
關於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沙龍攝影的變遷應該作進一步的研究。以下線索是否可以作為我們研究的參考?1956年中國攝影家協會(成立時叫中國攝影學會)成立的時候,適逢執行最寬鬆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年代,當年沙龍攝影中有建樹的前輩們參加了進來,和老解放區來的新聞攝影家共聚一堂,他們高超的技藝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影響。
這意味著專業攝影家和業餘攝影愛好者的共事,沙龍唯美追求與紀實報道體裁的並存,形成了中國攝影界一個特殊的國情。因為相對而言,在攝影發達國家,攝影家按行業進行組織活動,而且專業攝影家和業餘攝影愛好者互不謀麵。這種狀況尊重了攝影的特性,順應了攝影的規律。
因為攝影界是一個極為寬泛的範疇,除了使用相機這一點相同之外,所謂攝影家實際上是一些目的、興趣、方法、效果極不相同的人。而在我們中國,此後很長一個時期,有建樹的攝影家,不分專業和業餘,都是在唯一的一個攝影家組織中參加統一的活動。這種大匯合、大統一的局麵,有利於當年那種統一觀念的貫徹和統一行動的組織,同時卻為改革開放以後新形勢下許多理論爭論和運作矛盾埋下了種子。
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改革開放的閘門打開時,沙龍攝影風格的追求和影展影賽的運作方式便油然而起,一時間成為占壓倒優勢的風格。國門打開時擠身進來的現代主義攝影甚至連邊都沒有沾得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種雅俗共賞、相對容易表現出來的沙龍美成為經曆多年文化幹渴後廣大攝影愛好者的醉心追求。
在影展影賽獎牌獎金的鼓舞下,專業攝影者和業餘攝影者一起上陣,形成空前的攝影熱潮。這種情勢對於中國的攝影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種誤解。由於其它門類攝影的不夠發達,由於沙龍風格的太過迷人,有些人便誤以為沙龍風格就是攝影藝術的最高境界,沙龍風格應當成為統攬一切的模式。這期間不少攝影報刊也推波助瀾,把獲取金牌宣傳成攝影家的最高成就,一再號召本已各有其事的專業攝影家參加這種本應該是業餘攝影愛好者的賽事活動。然而,不久,這樣的運作便暴露出了矛盾。
對金牌作品難以取得共識,把不同行業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評比,難以找到統一的衡量標準。專業、業餘攝影者同台競技,有的荒蕪正業,有的落個為他人作陪襯的埋怨。更大的缺憾是將大批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引上了跟著金牌走,向往沙龍美的道路,對中國曆史上改革開放的空前變革,對沸騰的現實生活,中國攝影界相當一部分人表現了令人意外的冷漠。大批有能力的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年複一年地麵對著雷同的題材,進行著重複的勞動,這造成一個和時代不相稱的局麵。
雖然有人一再呼籲堅持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但這兩個方麵都未充分實現。因為對許多人來說,有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美就足以心曠神怡,不一定有必要去關注國家大事和人民命運。對許多人來說,已經喜愛上了沙龍美,有如進入一個門派,容不得有其它流派來發展什麽多樣化。雖然近十年來,各有關方麵做了很大的努力,對影展影賽進行改革,為不同門類的攝影作品設立不同的獎項,加大反映現實的力度,但有些影展影賽在觀念上還缺乏改革,關係沒有完全理順。這些努力隻能表明中國當前的這種攝影已與傳統典型的沙龍攝影有了一定的不同,但還不能完全擺脫它的影響。
沙龍攝影有它獨特的表達語言。這些語言是為它的追求美的目的,特別是追求形式美的目的服務的。沙龍攝影語言將攝影的有些特性發揮得十分充分,對攝影的另外一些特性則加以忽略。在構圖、用光、質感、影調方麵做得非常獨到,甚至於為此而不惜犧牲現場感、真實感和事件本身的衝擊力。拍慣了沙龍攝影作品的人在深入社會生活的時候,有時會發現形式美的誘惑障礙著他們向事件的深層進軍。沙龍攝影語言的使用在沙龍攝影中可以是魅力無窮,如果一味地用於新聞報道等其它攝影,則有可能抹去作品的棱角,降低它的可信性、震撼力和感染力,這時候對沙龍攝影語言的不恰當運用便形同汙染。
改革開放以來,沙龍攝影的開展為我們普及攝影,提高攝影技藝,豐富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對沙龍攝影不完全恰當的理解又使我們遭受損失。這當然不能歸咎於沙龍攝影觀念的本身。沙龍攝影就是沙龍攝影,它早就存在,今後還要存在下去。問題在於輿論導向,在於不適當地用沙龍觀念去涵蓋一切。20年來中國攝影中許多力不從心和事與願違的事的根源可能都和這一點有所牽連。在一定程度上這就是中國攝影的發展仍然落後於其它媒體,落後於時代需求的原因。
說到這裏,順便看一下美國攝影學會(PSA)的運作方式,便能體會沙龍攝影的特有功能。在全美各地有大量的基層攝影俱樂部按照該學會的規則進行活動,會員平時根據作品評分積分,每年推選作品參加全美影展,評出金、銀、銅牌。多年以來,這樣的運作卓有成效,人人感到受益,對推動攝影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至於專業攝影家則按各自的行業組織活動,另有遊戲規則。
世界各地也有一些攝影組織和美國攝影學會建立聯係,按照它的規則舉辦影展。該學會每年匯集每人在所有這些影展中展出作品的次數,統計出前十名(top ten),作為榮譽加以公布。有人把這個前十名譯為“世界攝影十傑”,雖然響亮,但並不準確,誇大了沙龍攝影的存在。我在這裏對沙龍攝影作些探索性的討論,絕無貶低它的意思。
直到現在,我自己仍然是沙龍攝影風格的喜愛者。但我們不能因為喜歡它就把它說成無所不能,也不能因為不喜歡它就把它說得一無是處。對於藝術風格的喜愛和追求更沒有必要用封建等級觀念去看待,分什麽高低上下,哪個體麵,哪個怕人小看等等。我隻希望沙龍攝影回到它應有的位置上去,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同時也讓其它流派、品種發揮功能,這樣中國攝影才能正常發育,才能興旺發達。
沙龍攝影有它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它絕對不等於攝影的全部,也不等於藝術攝影的全部。不必指望把一切都納入沙龍攝影,那無異用局部去涵蓋全體,用業餘攝影愛好者的方式去指導專業的攝影,其結果必然會堵塞許多門類和風格的發展道路,障礙攝影的發展,造成事與願違的結果。
好在近幾年情況已經有了變化。不少人已不以獎牌榮譽為滿足,把鏡頭指向了社會、文化、環保、道德、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並且取得成就。這些變化使得攝影的影響不止局限在攝影圈內,而是逐漸對全社會產生了影響。中國的攝影隻有實現各種分流,才能繁榮,才能發揮更大的社會功效。
來源:新京報
http://bbs.wenxuecity.com/photography/1178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