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滌蕩掀起風衣的一角,我和朋友剛剛跨進火鍋店,迎麵而來的是笑容可掬的服務員幫我退下風衣,拉出椅子把風衣披在椅子背上套上了一個大大的布袋,並在我胸前掛好了圍裙,一係例的動作熟練而精幹,讓人感到溫馨又開心。
好多年以前,剛剛有了微信,我在國內休假,父母家還沒有Wi-Fi,耐不住e時代的寂寞,跨進《海底撈》的火鍋店,免費Wi-Fi,馬上就讓微信活了過來。 海底撈的名字,首先就吸引了我的浮想聯翩,太形象了!用海底撈來形容火鍋店能有什麽詞比這個更奇妙了?!吃火鍋就像“打撈”,撈什麽?海底世界無限的神秘和驚奇,還有一種探索舌尖美味的向往和振奮。 不記得哪一年了,頭一次走進《海底撈》就像老鼠跌進了米缸裏,那種東竄竄,西瞅瞅,走進美食的花花世界,令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動。 節假日,無疑“海底撈”的火鍋店比冬季醫院的急診室更是挨三頂五,但你不會感到寂寞和挨餓。寬大的等候廳,從豐富飲料點心到時令水果小吃,在你還沒有check in 時就已經讓你盡情享用了;各種遊戲、棋牌布置在方桌上,讓人總能找到幾個誌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磨合一陣。
美甲、按摩、擦鞋、擦眼鏡,美媚和帥鍋,女士和紳士總能在等候區找到你的所需。
生日的驚喜!
若是有客人生日,熱情的店員們扭扭擺擺,在並不寬敞的餐桌前奔奔跳跳,可愛又歡快,夥子更是拿出絕活,“甩麵”。一團麵粉,飛舞旋轉,或高高地拋向空中,或繞你胸前。一轉一拉、一拋一甩,隻一眨眼的功夫,細細的麵條就在你的麵前下鍋了。
在海底撈這麽坐無虛席的火鍋店,有一回,我看見了一個坐位上放了一個大大的玩具熊,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妹說,“噢,今天肯定有一個人來吃火鍋的。”果然,不一會兒,我看見了一個中年男子在玩具熊對麵坐下了。你孤獨,我陪伴,但我隻是微笑絕不出聲;火鍋店的這種人性的行銷策略,真叫人直接跪了。
店內的服務員不小心把水灑在外甥女手上,其實她也沒多大在意。年輕小夥子馬上就送來了一個萌萌噠的迷糊娃娃鑰匙扣卡通女生包掛件,“美女,對不起了!”外甥女笑得合不攏嘴。
《海底撈》味道地道,特色突出,毎一種菜品還可以叫半份,令人印象深刻。
回國大快朵頤,每次我妹問我,“今天去哪裏吃飯?” “火鍋”我總是脫口而出。 很久以來,我妹以為我就是喜歡吃火鍋的人,樂此不疲地一直把我往火鍋店帶。她哪裏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咱就是喜歡人家火鍋店的氣氛,享受這樣的溫馨服務。
《海底撈》賣的就是服務品牌。
“姐,今天我們去吃小龍坎。”在“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傍晚,手機裏傳來我妹的聲音。
“不去!”我不喜歡小龍蝦辣辣的味道,還有一股泥土氣,我直接了當地回絕了。
“喔喲,戒火鍋辣?”我妹說,“是小龍坎火鍋,不去你就蝸居在家裏,我們走囉。”
“火鍋!”禁不住誘惑,“帶上我。”一個小時後,我們一行幾人已經站在店門前了。
“小龍坎”我抬頭念著這三個字。
“美女們,請低頭看著腳下,跨過這門坎,這就是小龍坎了。”活潑伶俐的女服務生,胸前戴個紅色的圍兜,親切地對我們招呼道。
“喔,這小龍坎原來是這樣得名的。”我忽然開竅。
方桌、長凳、大燈籠;竹筷、瓷碗、燒水壺;瓦牆、鐵鍋、紅門簾,這樣的民族風,我好像一下子走進了老辰光。
吃著鍋裏的味道,看著牆上的故事,坐在這樣的環境裏,所有純樸的民族風味全都繞上心頭。
“來一份生菜!”每當有客人跨過門檻時,店內的服務員一聲吆喝,清脆悅耳的聲音就像山裏的回聲一樣,一句句擴散開來。
“這上海,生菜很有特色嗎?”我禁不住問我妹。
“肯定不是你說的,來份生菜。”我妹真較勁著,走過來個麵目清秀、個子不高的小夥子。
“小夥子,客人進來,你們吆喝著什麽啊?”我忍不住好奇心。
“歡迎光臨小龍坎。”小夥子用普通話楚楚地回答。“但是你們進來的時候,我們是用家鄉重慶話來表達的。”
噢,這小龍坎火鍋一聲吆喝隻讓人體味濃濃的民族文化風情。
“我從遠方來”,走進這座好富有詩意的二層樓的獨立洋房,紅、藍、黃、綠大塊色彩就直麵向人撲來。鮮豔沙發,萬國彩旗,還有那進門牆麵塗滿的現代畫,無不把人的眼睛點燃的分外妖嬈。與其說這是一個海鮮/燒烤火鍋店,倒是更像酒吧和文藝沙龍。
玻璃櫥窗內盛裝著各種啤酒,並覆蓋著NBA球員的明星照片。要是坐在這裏隨著銀屏看場球賽或幾個朋友談談體育也是別有一番風情。
這是一個泰式火鍋店,可二十年前泰國沒有火鍋。但在泰國村寨卻有一碗令人回味無窮美妙的湯。製作手法古樸,取材豐富而天然,融合了雨林的果香和海洋的鮮美,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曆經十幾年的探索與嚐試,以冬陰功為基礎味型,融入了更多來自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香料和食材,現在有了適合火鍋這樣一種烹飪形式的湯底。於是便有了泰式“冬陰功”火鍋。吃這個火鍋和其他火鍋不同的是,沒有調料,最好的調料全在濃湯裏。2016年又來到了魔都,帶著酸甜辣鮮香的泰式湯底、豐富的雲南燒烤小吃、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款精釀啤酒,讓人感受到來自遠方的悠閑時光!
我一坐下來,就注意到餐桌的右手邊上有一個綠色燈罩,隻有在“上海灘”的電影裏才能看到的老式台燈。
晚上八點左右,服務員走近每個餐桌把台燈擰開。隻幾分鍾後,餐廳燈光全部黯然,有幾束長長的彩光搖曳著,氣氛變得朦朧而浪漫。
一個中等身材的小哥哥拿著一把吉他,坐在高高的吧椅上彈唱起來。那時,我剛剛追完好聲音,隻聽男孩說到,我來自好聲音年度冠軍-旦增尼瑪的家鄉,也是一位藏族歌手,於是他彈唱了一曲旦増尼瑪的《喜馬拉雅的孩子謎一樣的天邊流浪記》,一曲唱畢,好多年輕了上台給他獻啤酒。
“我從遠方來”的火鍋店,給都市提供了生氣、娛樂和時尚。
“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賞雪。”
我有朋友說,火鍋店的一些誘惑和美食使自己沒法控製。下雨的時候想吃,下雪的時候想吃,天冷的時候想吃,天熱的時候也想吃。我自己更是從中國吃到美國(我們洛杉磯有“海底撈”)。
火鍋店有特色的服務品牌,有傳統的民族風情,有現代的時尚娛樂,這可能就是火鍋身上獨有的一種特質吧!
每次回國都市的火鍋直叫人愛不擇手,流連忘返。
(本文有些圖片摘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問好鶯兒網友,
您的二聲脆鳴很好聽:0)
吃火鍋很容易長肉喔!
多謝來訪,新周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