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e with the wind

隨心而飄, 隨意而寫。 我自流連隨風笑,凡人癡夢各不同。
個人資料
心雨煙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國見聞:我在滬上吃縉雲燒餅

(2019-01-30 15:12:18) 下一個

回國見聞:我在滬上吃縉雲燒餅

十月,秋風涼爽了季節,我又回到故鄉江南。休假的日子總是愜意又鬆弛的。滬上的早點,大餅油條豆腐漿;粢飯麻球包腳布;鍋貼生煎小籠包;餛飩湯團油墩子;一般都是母親的看護每天早上買回家的。吃著傳統的上海招牌早點,償不完的家鄉舌尖的味道,心裏的喜悅油然而生。

一天下午,母親午休醒來想吃糖炒栗子,我一個人到街上去溜達買糖炒栗子了。路過一個攤位,陣陣的油餅香味撲鼻而來。桶狀的烤爐邊圍著團團男女老少的人群,抬頭一看牌子上寫著“縉雲燒餅”。這種餅我從來沒看見過,一下吸引了我的好奇心。圍著裏三層外三層的人群,被告知要買到這種餅大約要等四十到五十分種。
“等!”我反正有大把辰光,付了錢後就去買糖炒栗子了。等我拿著熱氣騰騰的糖炒栗子回來後,就篤悠悠地繞有興致地將做縉雲燒餅看了個究竟。

店主是一對小夫妻,先生揉麵,將麵粉做成發麵和不斷地往一邊的桶爐裏貼餅,每次這個燒炭的大圓桶隻能貼五張餅。一邊的盆子裏放的是切粒的豬肉,看上去白花花一片,就是肥肉見多,另一個大盆裏放的是黑呼呼的梅幹菜。

縉雲燒餅也稱為桶餅,是浙江省縉雲縣傳統小吃。據說,有650餘年的曆史。縉雲燒餅以麵粉、鮮豬肉和梅幹菜為主要原料製成餅坯,經燒餅桶炭火烘烤製成。

女主人迅速有節奏地把發麵摘劑成五團,用撐心一個個壓扁後,一大匙肉粒,一大匙梅幹菜包入餡,收口捏攏,按扁,拿過擀麵杖滾成直徑15cm左右的圓餅。男主人則在餅坯正麵刷上少許麥芽飴糖並灑上芝麻,反麵刷上少許水,順手貼在炭火燒熱的燒桶內壁上。約3~4分鍾,待餅麵金黃,香味溢出時,用特製鐵鉗鉗出,裝入紙袋中,遞給顧客,總是不忘說一句,“小心燙”。製成的縉雲燒餅,餅色金黃、表脆內糯、油而不膩、鮮香滿口、每個6元。

大多數顧客都會掏出微信,在二維掃描碼上照一照,就算付款成功了。也有幾個像我一樣的人沒有微信帳號的,自己把錢放進一個小木箱內,要找錢也是從小木箱內取出,眾目睽睽下,人人遵守障法,倒也顯得有條不紊。

縉雲燒餅是有典故的。
古時軒轅帝在縉雲仙都的石筍上用大鐵鼎煉製仙丹,當地村民為求長生不老,紛紛效仿,動手製作土鼎,上山采藥煉製仙丹。

有一日,一村婦在家中烙餅,見其兒子剛煉製好丹藥,發現土鼎內還有炭火且內壁光滑,就順手將餅貼於鼎壁,烤之。慢慢的家中充滿了烤熟之餅的香味,而溢出房子,引來了其他好奇村民,大家食後發現烤出之餅比鍋中烙出的餅酥香、糯軟。久而久之,村民們發現食土鼎煉製的丹藥,並不能長生不老與消災避邪,就紛紛將其加以改進做成燒桶,專用於烤餅之用。而有的村民則挑著特製的燒桶客走他鄉,以烤餅為生。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征戰到縉雲時,吃過縉雲燒餅後念念不忘,當了皇帝後特意把做縉雲燒餅的師傅冊封為禦廚,為他專門做燒餅。
有天,朱元璋吃燒餅才咬下一口,就碰到劉伯溫求見。於是朱元璋將盤中燒餅蓋了起來,故意試探劉伯溫:“先生可知碗下何物?”劉伯溫答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算來,乃燒餅是也。”朱元璋讚歎不已,後又問國運,遂成著名隱喻語言詩歌一《燒餅歌》。

這個攤位開在這裏已經三個多月了,天天人山人海。我好奇,下午3~4點時份,吃餅的人個個熱氣高漲,那上午更是人聲鼎沸了。
“噢,我們中午才開門,一般做到傍晚6
7點就關門了。”年輕的女店很好客,雖然忙卻一邊侃侃而談。男店主更是風趣,一邊烤餅一邊唱起了“九兒”。我想他們應該是不想與滬上招牌早點爭寵,擇時銷餅,一枝獨放。在競爭激烈的飲食行業中,不得不佩服店主的精明頭腦。

雖然大家都在等待,倒從來不感寂寞,隻是家裏的老人開始著急了起來。這女兒一出去就不知道回來啊,我爸開始手機呼喚我了。
等我拿著三個金黃脆香的燒餅回家時,老人也連連稱,“好吃,好吃。”不過這天的晚飯是大大地打了折扣。

在吃慣了上海招牌點心後,償一償“縉雲燒餅”倒也使人有一種新鮮的滿足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