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e with the wind

隨心而飄, 隨意而寫。 我自流連隨風笑,凡人癡夢各不同。
個人資料
心雨煙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情歸故裏(六)穿過整個上海去看您

(2015-12-08 14:02:10) 下一個

情歸故裏(六)穿過整個上海去看您

九月下旬,我一邊忙著醫院的交班工作,一邊正在做著回國的準備,已對微信群裏如雷轟炸的各種信息無暇顧及。然而,有同學發了一個助人遭陷的視頻,大學群裏周學長的一段話還是引起了我心漪漣漣。“看了片子, 想起我孤身上海行走不便的媽媽。在每天的通話中, 她告訴我許多陌生路人和鄰居幫忙她的故事。她向路過女生問去醫院的路, 那女生帶我媽去了醫院, 看她不方便, 又上下奔走看病, 然後把她送回家。花了大半天啊。令人感動。還有一次突然下雨, 一個年輕媽媽路過, 幫我媽打傘, 後來打電話給她老公, 讓他開車接我媽回家。我深深地感謝那些無私奉獻的(中外)年輕人。譴責那些得助還欺詐好人的老人和家人。每次有人幫助我媽, 總有人問, 你小孩在幹嘛, 為何讓你一人搖搖晃晃在路上。是的, 這話考問每一位還不夠盡職的兒女, 包括我。當我們竭盡全力嗬護我們的兒女時, 是否也盡力去關心我們的爸媽?他們當年也是和我們今天疼自己的孩子一樣愛我們。“

馬上有同學建議:是否可以成立一個類似於誌願者隊伍,成員就是我們這些留在國內的同學,專門幫助那些在國外同學們父母輩的困難,盡點綿薄之力。”故鄉的同學們紛紛付諸行動,定出關懷照顧“留守老人”的計劃組織團隊輪流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海外的同學也強烈響應到:“歡迎你們來國外觀光,一路奉陪到底。”一時同學情誼猶如彩虹的絲帶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弦,好一幅大家庭溫暖畫麵,很是叫人感動。我給學長悄悄發了一個微信:“十月,我情歸故裏可以去看望您母親大人,了卻您的一樁心事。”學長說:母親住得很遠,你在上海探親時間寶貴心意領了。我跟學長說:現在上海地鐵很方便,去年回去才剛剛學會乘地鐵還不讓我實踐一下?”

十月長假後的第一天,擁擠不堪的上海交通裏有我一個陌生的腳步匆匆地印在江南潮濕的土地上。天,有些陰暗灰沉,躲在雲霧裏的太陽撒著嬌氣,怎麽也不肯露麵,“隻要今天不下雨就好。”我心裏這麽想著。

時針剛剛指向十二點正午,我告別還在餐桌上的父母出發了。前幾天已在電話裏與周母聯係過了,握著老人給的地址和指點,我蹬上了地鐵一號線。在有節奏隆隆的車軌轟鳴聲中,我抬頭看了地鐵指示牌,卻怎麽也找不到“顓橋”的站名,頓時我的頭比車軌的轟鳴聲更大,我要到哪裏下車?我要上哪兒去換14路?我完全失去了方向。我低聲地問站在身旁打扮入時的中年女子,她的回答讓我完全失望:“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去哪兒?不知道還乘什麽地鐵?14路嘛在市區,到顓橋去找什麽14路?笑話。”弄得我一臉的尷尬。身旁,一個男性建議我下車去地鐵谘詢站問問我猶豫著:好不容易乘上了地鐵,下了車,我還可以回來嗎?那人看出了我的心思說,“怕什麽,原地再上車。”我下了地鐵,問詢處和藹的工作人員告訴我:“一號線到底莘莊換5號線。”當我再次上車時,把電話拔向了老人求證,傳來的卻是一遍遍地“您拔打的是空號。”我又問別人,“手機空號什麽情況?”那人說是地鐵信息差,你必須出地鐵去打。於是我又下了地鐵,很不幸,得到卻是同樣的回答。再進地鐵時,我急中身子把電話撥給了我姐求救。我姐說:“啊呀,誰叫你偷偷摸摸出去的。我在外麵,不過,不要著急我幫你查喔。5分鍾後,我姐非常清楚地告訴我:一號線到底換五號線顓橋站下來就有14路春都路下來就是廣潤苑了。慶幸,出門時隻拎了一盒三罐裝大禮品肉鬆袋,我在三上二下的一號地鐵車廂裏終於可以隨著搖擺毫無心思地坐到終點站了。

跨出地鐵的門卻看不懂公交汽車。怎麽汽車都是路名“徐閔線”、“南北走向虹橋內環”、北向閔行外區”獨獨沒有我要乘的14路車牌號。有一個本地口音濃重的老伯告訴我,“我也是乘這趟車的跟著我就行了。”毫不猶豫,跟定了伯伯。經過許久,終於等到了這趟車的到來。一路經過農村新城建設的繁榮,二十五分鍾後,我告別老伯下了車急朝食品店而去。手裏又添了重陽糕,牛奶,香蕉,獼猴桃,我朝著“廣潤苑”鱗次櫛比的最後一排房屋走去。

站在添黑的鐵門麵前,我舉起的右手充滿期待的按下門鈴卻是一長串寂默的等待。我如此反複了三次,失望的心情比黑色鐵門更顯沉重 。真想轉身離開, 突然黑門上開出了一扇小窗:"誰啊?"一對瞇縫的、疑惑不定的眼睛向我審視著掃了過來。我再次大聲的報上名來,開出門的是一個清瘦矮小的老太太,齊耳短發花白稀疏,那雙灰蒙的眸子使勁地往鼻梁中間靠著要把我最快地全部攝入她的思維。“周媽媽!我親切地叫著,溫柔地上前擁抱著這個32年後,再次重見的老人。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們小組在學長家聚會歡騰,吃飯慶祝,互道尊重,能幹的周媽媽做了一桌豐盛地道的上海本幫菜,帶著濃油赤醬的難忘,我們踏上了人生旅途。一萬一千六百多個日子裏再也沒有任何生活軌跡的交叉。眼前的這個老人聲音依然洪亮清脆,眼晴卻隻能看見周圍事物的四分之一, 耳朵卻幾乎聽不見任何動響,當然也沒有辦法認出我來。 老人拉著我在餐桌邊坐下,桌上的那碗金針木耳花生米烤夫讓我馬上看到了周媽媽當年的影子。老人話盒子打開了: 紡織工人的她,丈夫早逝,當年58塊(元)的工資,30塊給孩子讀大學。她自己的生活緊巴巴的,也知道兒子30塊在大學過得並不富裕。 

這樣的日子從來沒有感覺苦,而是非常快樂,有一種自豪兒子是大學生了,有一份希望將來兒子可以出人頭地。 生活按著人生規律踏步向前走著,當上醫生的學長很快就結婚成家。再後來就隨著出國潮,帶著自己的家庭遠走高飛去了美國再闖事業。母親,這個給予兒子生命養育之恩的人,在這一刻從兒子身邊脫離開來。在學長生活穩定後,也有邀請母親到美國來看看。踏上美國的土地,周媽媽從此失眠。一次就診2000多刀,周媽媽嚇得更是長夜不眠,不到兩個星期,就逃回了中國。從此,多少思念通過電話傳鴻。

窗台上晾著衣服,茶幾上擺著水果,浴缸裏浸在水裏拖把,打臘地板線條分明,房間看上去還算整潔。 老人佝僂般的身體使她本身矮小的身材更加嬌小。我很驚訝:“這樣的老人怎麽還可以托起生活的全部。” 我朝靠在牆邊的一付拐杖望了望,老人馬上心靈神會, 抓起拐杖撐在腋下把身體挺了挺:我現在是不是可以高大些? 依然能幹,孑然一人,好勝不屈,不請顧工。

老人堅持自己買、溚(洗)、燒,所有的事情自己包攬,秉性倔強的她很多次都把請來照顧她的鍾點工沒有按照她的意願做事而打道回府。 和很多老人一樣,88歲的周媽媽體弱多病,五官失靈。學長每年都寄錢給她,但是這時候,對老人來說,她缺的不是錢而是親情。老人對我說:纏身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心髒病,高血壓一直在吃藥,自己患肺癌和乳癌都沒有把她打倒,但是她現在感到孤獨,可怕的孤獨。就像每一個這樣的下午,最好有人陪她講講話。

留守老人的無助和孤獨,終日倚門負暄,或孤守枯坐。容顏的衰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於年歲臻暮而悄然滋生的那種恐懼和絕望態。歌德說過:“成為老人的藝術算不了什麽,真正的藝術在於戰勝衰老。”

下午的時光,在平凡瑣碎往事中艱難的拾起心中的坎坷很快的流逝。要起身與老人告別了,耳邊忽然湧起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當你老了》,由趙照改變的歌曲唱給母親的歌,我拿起手中的iPad把歌聲留在這個不尋常的時刻。在歌聲的迷柔暮戀中,我看到老人臉上翻起的柔情。老人需要愛,需要我們對孩子般的嗬護;對情人般的熱烈;對天使般的柔情來撫平他們心靈的缺口,生活的滄桑。四目漣漣在不舍的惜別中, 我緊緊擁抱老人,在她的額頭上留下了輕輕的一吻, 又投入茫茫的申誠人海中。


[後續]

我回來後給學長寫道:見到老人家思維清晰,非常爽朗健談,有著非一般老人的毅力。最讓我驚訝的是:88高齡的媽媽竟沒有請一個鍾點工,生活全部自己打理,完全可算井井有條且家裏也算整齊,很叫人佩服。想畢,母親一定是個非常能幹的人!但老人感到孤獨,那可怕的想要交流沒有傾訴對象是何等的寂寞。知道媽媽每天的希望就是等著您開車上班的路上與她通話,但她還擔驚受怕著您開車的安全。我說現在都用藍牙,要她不必過度擔心。再能幹的人都有老了逐漸失去生活能力的時候;再堅強的母親都是需要親情溫存的。真的,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今後的不後悔是吧。老人家也非常期待,盼你們母子早日團聚,享盡天倫之樂!

最近知道學長已經準備把母親接到美國來共享晚年。“我已經說服媽媽來和我住, 我想把媽媽給我的溫暖還給她。謝謝你, 讓我能熱血沸騰的同學!”

願所有“老之將至”者,拋棄孤獨,依然如年輕人一樣,對生活多一份自信,少一份自卑;多一份熱情,少一份黯淡;多一份期待,少一份哀歎。因為您與年輕人一樣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有權分享陽光雨露。

 

學長友情留言

《看望》

讀心雨煙塵“穿過整個上海來看您”

By 周傑


隔著大洋
恩情在海水的另一方
一葉香草
能折射幾多三春暉光
臨水照影
誰能識生命宇宙洪荒
山川險阻
喊破了喉嚨才叫聲娘
托付摯友
穿過半個地球的探望
沒有孤獨
會永遠緊緊陪伴身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